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1870-18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帝王到海盗,从庞贝到巴黎,从古埃及人的探险之旅到“二战”期间的大逃亡,包罗万象的题材、惊心动魄的情节,让你手不释卷。通过一个孩子的日记,讲述发生在他(她)身边的重大历史事件,带领你坐上时光机器,让你身临其境!告诉你更多、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揭晓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众多秘密!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的《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1870-18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是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的《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1870-18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讲述了玛蒂尔德因为偷了块面包而被送进监狱,她逃了出来并遇见了学校教师路易丝。路易丝教玛蒂尔德读书写字,用善良和体贴让从小饱受饥寒和虐待的玛蒂尔德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二人相似的身世也让她们紧紧相依。路易丝同时是个女革命家,梦想着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她们共同经历了反对普鲁士的战争、巴黎被围困、巴黎公社的成立以及遭遇到的血腥镇压。路易丝不幸被抓,而玛蒂尔德代替她守护着孩子们。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们身上流的血是热的!如果我们活动起来,就不觉得冷了……今早不上课了!我们去打雪仗!”

场面肯定是闹哄哄的!想象一下,上百个3到12岁的孩子,叫着嚷着,奔来跑去……两个大点的孩子,还有我,得照看着他们,一会儿给这个系好围巾,一会儿帮那个穿好鞋子,冲他们大喊大叫,管教他们,最后弄得我自己头发也乱了,满身大汗……米歇尔夫人看着这乱糟糟的场景,向天空伸起双臂,做了个无奈的姿势;但是路易丝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宽容与慈爱。这些日子,她似乎比平时更加累。她脸色疲惫,双颊消瘦。她的黑色裙子满是缝缝补补的痕迹,脚上拖着一双巨大的鞋子。她的头发已经开始灰白了,她只有40岁,看上去却老得多。有时候,米歇尔夫人提醒她注意仪表,她就会耸耸肩说:“让我打扮打扮?保养下?在帽子上加点装饰?可是你没看到吗?这一刻那么多人在受苦,在挨饿,在压迫之下呻吟!妈妈,你是个懂得料理自己的美人,可是我没有这个时间。”

确实,米歇尔夫人和她女儿完全相反:她一头金发,温柔丰满,非常喜爱打扮,总是系着一条上浆的围裙,戴着一顶镶蕾丝花边的帽子。她腰带上挂着一串钥匙,随着她慢慢悠悠的步子,叮叮当当地直作响。她识的字不比小班的孩子多,小班的孩子还写不来字,只会在岩板上用木棍胡画乱写。不过米歇尔夫人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行——做饭、打扫、修修补补,她还教我们针线活。听说她以前是一个城堡的女佣,路易丝小姐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和我一样,也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这使我觉得我们更亲近了。没有人期待她的出生,她是一个卑微的女佣和城堡主人儿子间的激情产物。她和我一样是“私生子”。以前我在农户那儿住的时候,女主人的姐姐总爱拿这个词来辱骂我。

“我们能指望这种人变好吗?”她以前对我大喊大叫,“她们没一点规矩,还不要脸……这种东西是流在血液里的,你懂吗?”

流在我的血液里的?所以我应该对我的出生感到羞愧吗?路易丝是不是也得这样?可是她善良,慷慨,有教养。这些鄙视她的女人甚至都不配吻她的裙角。

就在刚才,我在小花园里走来走去,看管着孩子。他们正堆着一个雪人,小脸都被冻得红扑扑的。路易丝走了过来,她亲密地挽起了我的胳膊。

“你在想什么呢,玛蒂尔德,爱做白日梦的玛蒂尔德?”

我的脸红了。“我在想我遇到你那天的情景。”

她捏了捏我的脸。“别想了。想想将来吧!”

她没明白我的意思,她不想让我再想起悲伤的往事,不想让我因为卑微的过去而感到羞愧,但是这段回忆对我来说很珍贵。

自从我一年前学会写字,我只要一看到纸,哪怕是小纸片屑,也会拿过来在上面涂涂写写。写的都是些不打紧的东西:在街上听到的歌曲片段,在学校里学到的诗歌,所有在脑子里闪过的念头,以及一些思绪。不论找到什么书,我都拿来读。有些书实在太难了,每行都有生词,所以我总是在手边放一本连封面也已残破的字典。我把所有的生词都汇编成表,然后默默诵读。这些字词是我的朋友,它们带给我安全感;有了它们,我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有时我甚至觉得,以前我还不会读书写字的时候,这些词就已经都到我脑子里了。它们在我的脑子里窸窣作响,就像潮汐。现在,我只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就行了。有天晚上在教室里,我把包装纸展平了,用一支断笔在上面写字,这一幕正巧被路易丝撞见。她当时什么都没说,但是第二天,她送给我一本本子和一盒全新的羽毛笔。那是一本真真正正的本子啊,非常厚。这可是我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在本子第一页的上端,我庄重地写下了我的名字:玛蒂尔德。为了铭记我所经历的一切和所有我感激的人,我要在这本本子上写下我自己的故事。

1月3日

我没有姓氏。我对自己的出生地也没有任何印象,连一幢小房子、一口教堂的钟或是一片小花园,哪怕是模糊的印象都没有,什么都不记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只抱过我一次,就是她把我抱到了儿童收容所的那一次。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恨她。她对我来说只是个陌生人,她就这样把我丢在那儿,好像丢了一个累赘的包袱。长久以来,我总是独自反复咀嚼着这其中的苦涩。我常常问自己究竟什么地方让人讨厌,以至于她就这样抛弃我……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见有个小孩被遗弃。

这天,收容所里的一个姑娘带我去洗衣间,我是个大孩子了,所以大家已经开始教我做各种辛苦活。正当我们卷着袖子、拿着洗衣棍搅衣服时,有人把那个姑娘叫去查看一个小孩的性别。我正好可以休息休息,于是就高兴地跟在她后头一起去了。我们进了一间小屋。那是个很小的房间,里面有张小桌,两把椅子,一张铺着油布的行军床,床头上方悬着一个带耶稣像的十字架。那个打算抛弃孩子的母亲还在那儿:是个年轻姑娘,有个翘鼻子和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她紧紧抱着一个婴儿,不停地说:“我把她给你们,我没办法了……我没办法了。”

她一只手不停地擦着满是泪水的双颊,手指在满是红斑的脸上留下长长的灰印子。

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要你的孩子?”

“我每天只挣20个苏。我没东西喂她。”

正说着,孩子哭叫起来,她把孩子转过来,利索地轻轻拍拍孩子的背。

“孩子父亲是谁?”办事员问。

她犹豫了一下,脸红了。

“一个士兵。”她最后还是回答了,双眼低垂。  “他们跟你说了没,我们会把孩子送走,你以后可没法知道她去哪儿了。”

她蜷缩起身子,哽咽声更加响亮了。

这时候,和我一起来的姑娘抱起孩子放到床上,手脚麻利地解开孩子的衣服去看看是男是女。

“是个女孩。”她说。

母亲焦虑地看着她。听她这么一说,突然跪倒在地,抓起孩子狂吻起来。办事员站了起来,一只手搭在她的肩膀上,缓缓说:

“既然你这么痛苦,干吗不留下她呢?”(P4-9)

序言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读《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70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10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少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公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正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我曾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