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决定人生的第一环境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了你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父母无法选择孩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走向幼儿园、学校和更广阔的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最贴近、最密切,甚至是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应当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与理想的温室,孩子在家中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的。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大约在700年前,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阿克巴尔想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先天语言。因此,他让一些婴儿同他们的父母分开,并且这样抚育他们:只给孩子们食物和照料,但是不允许同孩子说话或者给孩子爱。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当孩子被放出来时,他们不支配任何语言,他们什么语言也不能掌握,完全成为不可教育的,甚至让他们在军队中服役的想法也失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行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语、举止、爱好、习惯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孩子的年龄越小,受这种影响就越大,程度也就越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假如孩子在适当的赞扬中生活,他就能学会自尊;生活中充满关怀,孩子心中自然会有爱。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学会公道;不断得到鼓励,必然会建立自信。假如生活中缺乏爱,他也会冷漠;经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卑微;若总是得到过度的夸奖,必将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负;耳旁听到的总是埋怨,他也就学会了责怪;常遭到训斥殴打的孩子,也会对人粗暴;常受辱骂的孩子,难有文明的语言……
作家罗兰的一段话,精辟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她说:生命不是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繁花茂叶。它又似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人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人成长过程中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她还说: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与观念的,绝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言论,更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风沙,每一个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和每一项课内或课外的活动。这些不但是他们日后回忆的资料,更是织就他们生命的色彩与素材。自然平易的环境形成开朗的人格,偏狭竞争的环境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其重要性绝不是几册书、几行笔记、一个名次或榜上虚荣可比拟的。
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家中每一个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使之产生某种心理评价,形成某种心理状态。生活在和谐氛围家庭中的孩子,会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使其生理和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促进智力开发。相反,如果一个家庭长期处于不良的氛围之中,父母不是相敬如宾,而是“相见如冰”,对孩子也是动辄打骂,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压抑紧张的情绪,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氛围。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可以实实在在感知与感受的环境,它对孩子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积极、热情、善良、宽容等品格,不是单靠说教所能达到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读几本书就能奏效的。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从小生活在艺术和科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个医生,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和足够的闲暇时间,他尽量把海明威的心吸引到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上来。他教海明威钓鱼、狩猎、游泳、爬山,培养他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母亲平时教他音乐,对他温和宽松。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海明威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写的《老人与海》,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家庭教育,左右孩子一生的命运。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行为长此以往成为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习惯大都是从小养成。愈是幼小时养成的习惯,愈难于改变。最初形成的人格品德,是非观与价值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这些正是人生命运的基础。可见家庭影响对一个人的命运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父母对孩子的前途担负着多么重要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是左右孩子一生命运的教育。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