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熊厚音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存与修炼》是一本指导道家性命双修并进行实修时证的难得教材,是现代修炼界的福音书。

希望见此书的有缘人能够不拘一格,突破常规,从全息的角度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重关系的和谐,祈愿有更多的人体会出个中三昧来。有众多的人迈进依道德而进化人生的境地中来,自然问的平衡及合于发展的造化就不是一件难事。面对我们的后代,大家的道德修为留下的效应才是他们最需要的遗产。

内容推荐

《道德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直是中国道家的首奉经典。原创者老子是一位大智慧的圣人,他的思想是人类跨入新纪元大门的全能钥匙,并将成为构建中国和谐新文化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和文化尽管已经进步了,当人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温老子的思想,仍然使善良的人们肃然起敬,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尊奉其道德观。

《生存与修炼》在对原文释译上把对文字的严谨考证放到了一边,其次放松了对原文翻译的学术性价值的追求,尽量从生活的角度去把握与原著的感性联系。从对原著内容的经验性阐述中发掘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朴素辩证思想。即文字所能表达的可见部分以外,还表达了不可见存在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体会道——玄之又玄——道是抽象和具体的集合

第二章 比较与甄别——有无相生——生活是道的一部分

第三章 治国与修身同理——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明白道的做法是无为

第四章 道在虚性中表达一湛兮似或存——平常心也是道

第五章 道尊德贵——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较哲学的生存观

第六章 妙在生生不已——谷神不死——虚无与性情的关系

第七章 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效法于地天道就是进化

第八章 造化之机——上善若水——人要进步就要如水

第九章 生存是个过程——功成名遂身退——不追求有形的成就称为了道

第十章 相对地看问题——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人的意识要知“道性”之反

第十一章 执无御有是正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无之心态大有用处

第十二章 欲望也可以引以为用——去彼取此——洗心常静,有益人生

第十三章 不计较一己得失——宠辱不惊——真境界才有真作为

第十四章 世界是同一性的存在——执古之道,御今之有——万物之间有信息联系

第十五章 有道者异于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圣人就是慎人

第十六章 至静之道能和谐——容、公、全、天、道——长治久安的法理

第十七章 道不是上帝——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信息的运动很自然

第十八章 每件事必有背景且相反——大道废,有仁义——凡事在比较中归纳进步

第十九章 心性中自然意识很重要——见素抱朴——修炼的三绝三弃很朴素

第二十章 进化要考虑潜在运动——我独泊兮其未兆——恬淡淳朴还要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生命是开放的巨系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潜在运动的集约性

第二十二章 事物一分为二的转化——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修道者的自我认知

第二十三章 动态中的冲虚清静一希言自然——天地是圆的称之为返

第二十四章 自知自觉自省是积德——不执著于自己的一切——不自生

第二十五章 人生命贵在惟道是从——道法自然——重视人在天地间的作用

第二十六章 心物是同一的存在——不以身轻天下——轻浮动摇生存根本

第二十七章 对立统一中重视处下不-争一虽智大迷——天下没有废弃之人、物

第二十八章 神秘莫过于雌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三知三守:生命进化之式

第二十九章 处理好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去甚、去奢、去泰——人性需要生存无为

第三十章 生命健康不应有强制性——物壮则老、不道早已——生命能源的长久转移

第三十一章 观念和理念在整体中的角度问题——吉事尚左——生命内在平衡的左右观

第三十二章 人的内在和谐是天人合发之机一一见素抱朴——守虚无之处长养精神

第三十三章 人生存中的优势一自知与自胜——观察自我就是研究宇宙的共性

第三十四章 物质世界可认知性在于无形——圣人终不为大——生命的主动性如何对待

第三十五章 人的生存有信息态支撑——执大象,安平泰——要想健康长寿就要知虚、守虚

第三十六章 信息态的作用方式——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一生命系统中潜在运动合于道

第三十七章 进化中的朴不是欲望是参与——万物将自化——将身体当国家看待和治理

第三十八章 强调某事就是资养其反——上德不德——下德上德和玄德,三种不同的生存态

第三十九章 主观上难以接近的“一”——万物得一以生——人生修炼生存都贵于精

第四十章 矛盾形成事物前进的内力——反者道之动一一人格化的道推动道性化的人

第四十一章 修道与生命过程的关系——进道若退——人做道器能长久,但无名

第四十二章 道性与人心相背——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的膨胀和德心归一都是道

第四十三章 柔弱处下的好处——天下希及之——观察物质世界性质要双向

第四十四章 人类的美好愿境“长生久视”——外其身,知止不殆——身心并炼,调整环境,进化自然

第四十五章 大智若愚——清静为天下正——心清静身清静益于生命

第四十六章 身体的平衡需要知足——民以自化——少了欲望多了真情人生才有长久发展

第四十七章 圣者的真实性——无为而成——多元化的思维与集约化运动

第四十八章 天下的统一性在微观——玄之又玄与超弦——理解无为无不为就能理解玄德

第四十九章 人群存在集约意识——为天下浑其心——收敛俭啬内外不争是圣人行为

第五十章 生命的基本形态——出生入死——人的生死观念要改革

第五十一章 社会要发展,生命要积德——万物莫不尊道贵德——玄德是生命的崇高意境

第五十二章 开放的体系需要收敛——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生命和谐在于内同一外慎独

第五十三章 生命长久的活力来源——唯施是畏——警惕生命中的耗散

第五十四章 天下为公——从身到天下的同一性——积德是生命自组织的负熵

第五十五章 生命的制约——物壮则老——生长至衰老与意识的发展有关

第五十六章 人道与天道的不同处——和光同尘,是谓玄同——修德者的自在与尊责

第五十七章 修身与治国相似——民以自化——健康不需迷信只需无欲无事无为

第五十八章 意识对身体的干扰——民之迷,其日固久——祸福相依

第五十九章 外其身是生命的再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自组织是开放系统的规律

第六十章 灵界的和谐——圣德交归——不畏鬼神,唯施是畏

第六十一章 和谐与“双赢”的辩证一天下之交——退让者终有所德是自然法规

第六十二章 人们潜意识知道——道者万物之奥——和谐是让人们都知晓道性,故可贵

第六十三章 为社会多做好事——报怨以德——好事情要让人们自己去认、知、行

第六十四章 长久不懈的关注——圣人无执故无失——人的基础层面是百姓心

第六十五章 两种治理方法背后——常知楷式,是谓玄德——执玄德是握造化之枢纽

第六十六章 圣者处下处后无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健康开始于生存中的内外无争

第六十七章 处世的大智慧——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修炼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与己不争是和谐之道——先从生命内境修起_-造化需有配天之德

第六十九章 人生道性是天然产物——抗兵相加,哀者胜——治身如同用兵要知退后为上

第七十章 平常心执非常道——知我者希则我贵——圣人执玄德所以天下难知其行

第七十一章 主观上清心寡欲——圣人病病——知道得太多还要知道向内反省才为责

第七十二章 以德修身——自爱而不自贵——身天下与社会天下有相似性

第七十三章 深不可测的道——不召而自来—一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所以要慎独

第七十四章 圣者的司法观——以德服人,以法治人——天地间的制裁也有法则

第七十五章 修炼重在微妙——无以生为贤于贵生——进化要求不是求法而是无为

第七十六章 万事万物为师——柔弱者生之徒——仿生还要知生物之共性

第七十七章 损补有道则——圣者不欲见贤名——修炼要有奉献精神不停地转移既得

第七十八章 实践道理是修炼——正言若反一磨炼对人生进化是大有好处的事

第七十九章 未来人类的行为准则——执左契——柔弱的位置是长久性的保障

第八十章 在道性下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安居乐俗——发展健康要着重于质朴

第八十一章 一心为公是大智慧——圣人不积——同一性中物质和精神的循环方向相反

附录 《黄帝阴符经》解析

后记

试读章节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无为”的运用达到善地之时,可以产生常人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的效果。

善于行事的人,他所行不离常道,故而能够顺其自然而行,所以不留一点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违正理,善处其隐,所以找不到一点过失。善于计算的人,完全凭灵性应物,而不是用心智接物,所以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其行合于心扉所以不用门闩也使人无法开启。善于捆缚者,作玄缚其心,故不用绳索也使人不能解脱。如果在特异状态下去认识,这些现象还是很好理解的。如果说非常性是善人的无心之作,那么特异现象也就只有从无心开始训练了。

在圣人眼里没有不可救助的人,因为圣人救人是善拯其心,善适其才;圣人眼中也没有废异之物,因为圣人善用其能用,善归其所长。为什么圣人能做到这些呢?因为在真常之中物分阴阳,大道的包容能使对立的物性向其相反的位置转换,做不到转换阴阳又何以为真?然而这种转换并非是人眼所能够涉及的过程。有时其作用时间可能很长。过去曾有“慈悲为怀,渡尔三生”的说法,对一个人的救渡有时要几辈子的时间,然而真正的救助并非发生在显态,而是大部分作用在隐态,因为在真人眼里没有分别心。

以此,善人与不善人之间也就有了依存的关系。善人是不善人的师傅,可以教化不善之人迁善向上;不善之人是善人的镜子和诱饵,作镜子时则警惕善人免诱陷溺;作诱饵时则使善人亦化至其反面去,这都是人在有形的先进和后进之间的转化和交换。

真正有形质的榜样还不是圣人所主张的上善之举,因为“上善若水”,为师者能做到像水一样无不处下,无坚不克,这两者才是道性的相应。所以对师的尊重要放到内心,认真去体悟为师的隐衷,即师不为师,众人为师。从大众和万物中去体查大道之为师,同时对所获得的任何教益都要若即若离,不可偏爱,只可无心而应,这样即使你心中知道很多的事情和要窍了,可是你的外表却仍然迷迷敦敦,谓为大智若愚。这才是修真者求师问道的玄妙之蒂结,谁能解?圣人为善但不勉为人师,但是常人不解真心。

未合大道却好为人师,并以资人有智为趣,却不知无常善变,常处其阳者必然要落至阴。此大道损之必然。真师无言,善者无心,这才是常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到了玄界,事情是不是该来个相反呢?此道未离“反之则道动之”的意境。

这一章比较难理解,讲的比较玄的状态。

“善行无辙迹”,没有留下痕迹。我们走过的路也会留下痕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说话的人,用现代人的意思来领会,就是你抓不到他的辫子的意思。善计不用筹策,善于计算的人,他不用借助于外在的手段。筹,筹码,抓阄。策就是过去的一种蓍草,用来卜蓍的,就是算卦用的。把这两个事物合在一起,是古人用来运算的基本工具。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开关,所以你打不开它。

说的这些事物都比较难以想象,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绳子没有打疙瘩,但是你却解不开它,这些事其实都是超常的事情。人也好,形也好,计算也好,关闭什么也好,有很多东西是不需要通过有为去做的。这个叫“法”,法的意思是说,在圣人功德的前提下,它能够作用于物体,但是又不与物体直接打交道。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常态。

给物体力量,它要移动,它也要给你一个反作用力。由于它也给你力量,所以你感觉得到,也能看到物体的移动,我们一般接触的都是显力,还有强力。

强力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大的能量场。比方说在发电厂就有很大的电场,就充斥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你看不见它。在电学上有一种说法,叫“跨步电压”,就是在超过五十万伏的变电场所中,步伐超过一定的宽度,就会被触电,这个就叫强力。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力,叫弱力,你看不到它,也没办法和它进行交换。就像上一章讲的“测不准定律”以及高能物理实验一样,因为不知道它的来由,捉摸不到它作用于哪个地方,这是弱力的一个基本概念。像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也属于一种弱力。他没有搬走自由女神像,但是为什么看不到女神像了呢?他用弱力,切换了人的视觉神经。这就是我们很难理解的一点,他没有作用于你的肉体,他为什么能切换你的视觉呢?古人有一种说法,叫障眼法,就同这个是一样的。

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所有这些都使用一种弱作用力,不是强作用力。没有作用于你的身体,也没有显力的交换。如果它作用于你,你的肉体一定有反射,你就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人怕什么?人怕的是习惯以外的东西,它超出了你常有的习惯和观念。无论是听觉、视觉、感觉,超出了你平常所接触的常态,人的思维就不适应,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想法,给自己一个恶性的反馈及循环。这些习惯性以外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修炼中就更多。在现有的思维过程中,有许多有碍于我们生存、修炼的地方。

接下来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为什么和前面超常的状态在一起说呢?真正的圣人,作用于物体、救人的话,不是直接去救人,他没有用显力去直接救人。很多人问,为什么没有看到菩萨到人间来救人呢?到底他救了没有呢?我想他们一直都在救。但他们是怎么救呢?他们是用这种弱力去作用于人们的进化的。

圣人既然能作用你的视觉,他也一定能作用于你的感觉、嗅觉、听觉以及其他器官。按佛家的说法叫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他都可以作用在上面。然后给你整体的像。看过书懂道理的人会说,是虚的。明明是实像,为什么又是虚的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感觉都被一种力包围着,这个力就是“弱力”。

我们所处的位置、状态,都在受一种强力的作用。这个作用被自圆其说,按《道德经》的说法,叫“其事好还”。就是任何事情,它都很容易的就按规律体现了。还,就是自圆其说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修炼的境界中,从文字上解释得非常清楚是比较难的。P131-133

序言

《道德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直是中国道家的首奉经典。原创者老子是一位大智慧的圣人,他的思想是人类跨入新纪元大门的全能钥匙,并将成为构建中国和谐新文化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和文化尽管已经进步了,当人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温老子的思想,仍然使善良的人们肃然起敬,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尊奉其道德观。人类在自然中经过一次次痛苦的挣扎以后会改变自己的自然观,而新的自然观所需的素材早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和《黄帝阴符经》中就已经有所建言。这正是《道德经》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和研究的主要原因。

《道德经》与《黄帝阴符经》是同属于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两部经典都有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自然辩证法,《生存与修炼》并不是单纯从现代人的立场去展述问题的。现代人的研究习惯是将事物进行分散性探讨,所以老子的思想尽管为人所用,却不能为人之宝,还未成为人类生存自由的理论性指导。主要原因是人们按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去分析古代修炼中所得出的整体性结论,所以要研究好这两部经典使之成为促进和谐的理念,包括研究习惯在内的既定观念都要进行足够的改变和创新。

将《道德经》与《黄帝阴符经》合在《生存与修炼》一书中进行探讨,是因为两部经典分别从阳和阴的不同角度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问的联系和存在关系。我们不能够离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存在关系去谈修炼,更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去研读这两部经典。抱着“为我所用”的想法或学术探讨之目的去认识这两部经典,前一种想法会使人看不到经典所阐述意境之全貌;后一种目的会让人在文字考证的牛角尖中爬不出来。

所以《生存与修炼》在对原文释译上把对文字的严谨考证放到了一边,其次放松了对原文翻译的学术性价值的追求,尽量从生活的角度去把握与原著的感性联系。从对原著内容的经验性阐述中发掘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朴素辩证思想。即文字所能表达的可见部分以外,还表达了不可见存在所代表的相关内容。

因此,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将《道德经》《黄帝阴符经》中体现的博大精深的哲学观、自然观、生存观系统性地展现出来还有一定难度。为了将人们生活、生产、修炼的诸多概念融合在对两部经典的讲解中,就要离开拘谨的学术考证而采用演绎从象的方法。譬如,《道德经》中常以治国之策来演说人身之道。如果离开了修炼这个基本点,以国喻身的取象方法就立不住足了。

人类潜能的开发是件势在必行的事情。单纯使用技术性手段解决人体的改造而不启动人体自身的全息系统优势必将给人体带来相应的后遗症效应。例如:中国新闻网2008-04-10报道一例“女子换心后变得像男孩,梦遇‘捐心人’”的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赫尔市47岁女子克莱尔·希尔维亚在自传《心脏的改变》一书中披露,她移植了一名男孩的心脏后,竟然变得十分像男孩,并且还爱上了喝啤酒、吃肯德基炸鸡腿。更匪夷所思的是,尽管美器官移植法禁止向患者透露器官捐赠人的身份信息,但克莱尔竟在梦中和18岁的心脏捐赠人蒂姆·拉米兰德“相遇”,获知了他的名字,克莱尔根据梦中信息,成功找到了“捐心人”的家人。此类报道历史上有过不止一例,均显示了人体全息系统的完整性还有待认识和开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记载,这种开发在古代有着丰富的文献记录。

深入开发人体潜能与老子“道德”观念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存与修炼》其意旨就在于探讨这种联系并提出实践的具体理念。“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生存中如果明白道德观念的全面性并且以道修德、勤行不辍,则人生很容易获得觉悟存在、健康如意的目的,也就是道大人也大。如果是从德修道,则能够转变观念,扩展获取信息的通道,增强与自然的亲和力,增加人创造性素质的积累,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共生效应,实现人生的真性价值。  有形之物,包括文字在内,相对于人对自然大道的觉悟来说都是一团糟粕,这是老子《道德经》中肯定“不言之教之有益”的潜台词。执著于有形的说教对人潜能的开发很不利,因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白系统”,根据“耗散结构论”分析:越是合于自然的行为越容易形成自动的新平衡。

宇宙是有生命存在形式的,道也可以将其人格化地认识,修炼和实现老子的道德观实际上就是这种人格化实践的再现,这一点正是道家传统“天人合一观”的精髓所在。历史以来修成功的前辈大德即是道的人格化形象代表,所以“道隐无名”。我们处在新时代的修炼者首先确定的观念就是人道与天道性质相反的一面,然后才是如何放下陈旧的观点进入全然的道德意识中去的问题。《生存与修炼》的是想在《道德经》、《黄帝阴符经》中探索总结出一个修炼的人应该具备的修真理念和原则。而方法则是一半靠体悟,一半靠自系统的自我平衡中产生,即传统所谓的“自性生法”。

我们人生一直都处在共性(道性)场中。人的个性场是否有足够信号量使自己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能与共性谐振并获得智慧和能量的来源促进潜能的开发和生命的进化,这一点由“尊师悟道灵性通”这句古语可获得解决的出路,这里的师是众人为师、万物为师的师,有了这个共性的共存观,人的生存就处在统一的信号场中运动,使人很容易获得健康、活力、创造力、超脱力,由此也必然地会促进社会成员的和谐亲近力,在对道德整体观的真正理解中构建的和谐社会才是必然的未来。

《道德经》、《黄帝阴符经》所展现的文化素元不是宗教观念。其代表的道家文化之目的是为了宇宙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大的方面。其另一个目的是使广大百姓都能够明白道德修炼的过程是使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是造成“天清地宁”的最佳世界观。

希望见此书的有缘人能够不拘一格,突破常规,从全息的角度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重关系的和谐,祈愿有更多的人体会出个中三昧来。有众多的人迈进依道德而进化人生的境地中来,自然问的平衡及合于发展的造化就不是一件难事。面对我们的后代,大家的道德修为留下的效应才是他们最需要的遗产。

《生存与修炼》这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教授的肯定并作序,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对本书的出版发行作出了辛劳贡献和鼎力帮助的朋友,我在此表达诚挚的敬礼!并祈愿由此书形成的良性影响回应给这些朋友和大德们!

作者:熊厚音

2008.06.01

后记

在修炼朋友们的提议下将《道德经》和《黄帝阴符经》双经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讲了一遍,讲课的意图是为身边的修炼者实践《道德经》与《黄帝阴符经》作一点讲解,形成文字后就放到了网络《云雾草庄》论坛上。本来只是一些多年来学经典联系实际的一些感受,只想讲过即了就好,谁知朋友们看了文字的整理就提议出版这一套书,并多方奔走、辛苦地张罗终于促成此书的出版和发行。

十多年前写过一本小册子《双经和一》,后来在文字整理中也同时将《双经和一》的内容编进了《生存与修炼》中。

未来的人类应该是发展、修炼、进化的人类,其中修炼是人类进步必须完成的一项工程,此工程离不开老子的“玄德”精神与和谐意识。知和日常,知常日明(《道德经》五十五章)。

然而:世人好术,行者好功,智者好法,德者好道,这些是普遍现象。

所以修炼的道路上不可不抛弃一些东西,抛弃了才能得到。抛弃并不是浪费,而是一种转移。因为老子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以修真中一定要做到三抛:抛财物、抛功力、抛智慧。这三抛是建立在:放松、放下、放弃三放的基础上的,首先是放松身心;其次是放下执著;再就是放弃欲望。

如果没有仔细看完《生存与修炼》,这个问题就很难理解。人为之奋斗一辈子,其既得的维持是人的基本欲望。人的欲望即是妄念。所以很多人将现状的维护心理当作是正当的愿望保存下来,这一点有违于万事万物都在动变的常道。人心想保守的事物,没有一项是能长久的。

自然的法则就是如此: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还没有进入“玄德”的状态,没有体会过功力和智慧的好处,道性也就不会安排他“抛弃”这些存在的要求。所以修炼的正道只是由无到有,又由有返还于无的一个平常过程。眷念于非常态的人,其功德一定达不到非常态,精神就会囿于与天下争先的意识中。

财物不抛,修炼者就达不到最终利己之目的。功力不抛,修炼者就达不到无不为的境地。

智慧不抛,修炼者就见不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些存在都是“道”在考验一个道德实践者的正常内容。

“圣人不积。”修炼者的精神和物质都要有一个转移的过程让他自己验证。财物是信息运动的结果,人的系统信息当然可以拿回去还之于民众。识心可能会产生…·些干扰,但终究会德服从于“道”,凡心归于公心。“功力”是系统信息所具有的本领,人心一合道则人的玄德会增多,会有反馈的信息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有。百姓有就等于自己的功成。

“智慧”是人灵性的产物,舍弃一点则会更生一层。调整生命和控制环境的根源正是“智慧”之用的减少和无为状态的增多。这些内在因素的转换都是在“性命”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过去练神还虚的过程被认为是人有为的技术手段,从《生存与修炼》中可以看出,还虚也是一个无为的过程,信号的转移也是适应“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原则所立。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人心是与道背向而驰的。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缘由,就必然存在克服问题的方法,所以懂得修炼的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主观上越是抛弃得多,客观上就一定会得之愈多,因为太极球要维持运动的平衡。在识神上抛得多,人的精神在阴性一面就越丰满,其正果就越大。人对环境的和谐能力就越强。

人不以名利作为目的,才有可能成其正名盛利。

现代人对《庄子》的作者庄周不了解,如果站在名和利的角度上去看待和分析庄子,会认为庄周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好像庄周除了贫穷和痛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收获了,所以尤其为儒者所不屑。这都是因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的取舍不一样。保其身者则可得以长久。所以“争先者亡,退让者光。”

人生的修炼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精神困惑和难以忍受和接纳的身体变化难关。既有的文字内容是解决不了随机产生的修炼问题的。所以我们将现代的网络技术用在了修炼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上。如:原讲稿远要详细于出版的书籍,所以我们将原稿放到了网络上进行共享。对于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我们有“论坛”可以提供交流平台。对于空间的距离也有了“语音聊天室”可以直接沟通并形成互动。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现代人的修炼优于古人多矣,若不珍惜,岂非自闭?

熊厚音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