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
本书汇编了《释教三字经》、《佛教初学课本》、《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正续三种“佛教三字经”,将三书依成书先后顺序排列,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纠正了世人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之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教三字经汇解(含金刚经述义正信录校注)/王孺童佛学论著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 本书汇编了《释教三字经》、《佛教初学课本》、《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正续三种“佛教三字经”,将三书依成书先后顺序排列,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纠正了世人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之误。 内容推荐 本书汇编了《释教三字经》、《佛教初学课本》、《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正续三种“佛教三字经”,将三书依成书先后顺序排列,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纠正了世人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之误。同时,梳理句读,增益注解,不仅正本清源,更便利读者参阅。此外,本书还辑录了清乾隆时期,天津陈万胜所著之《<金刚经>、<心经>述义》和“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著之《正信录》(上下卷),均为十分珍贵的藏外佛典,亦是难得一见之古籍善本。对于《正信录》,王孺童先生作了详细的校勘和考证,使今人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儒佛合一”思想。 目录 佛教三字经汇解 《释教三字经》校注 释教三字经序 释教三字经 附《释教三字经》 《佛教初学课本注》校注 自 叙 佛教初学课本注 附《佛教初学课本》 《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 正学启蒙三字颂发刊序 正学启蒙三字颂游注序 正学启蒙三字颂自序 《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笺注 跋 附《正学启蒙三字颂·述佛》 金刚经述义 《金刚经》、《心经》述义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述义 金刚经述义序 金刚经述义序 金刚经述义引 陈氏注经凡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经》后敬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义 《心经》释义 陈月舫《心经》注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后附说 《正信录》校注 正信录序 潘序 王 序 翁序 江序 自 序 发刊序 正信录·卷上 世 界 成住坏空 山河大地 天 堂 天 宫 地 狱 阎 王 轮 回 转 畜 鬼 神 鬼 怪 魔 人身难得 前 身 后 身 正信录·卷下 儒释同原 宋儒都从禅学中来 性理之说本自寿涯、东林二禅师 原道(摘要) 名 言 儒书佛法同旨 佛法是平常心 人心本有内典 恶道不可堕 知 行 忏 悔 回 向 看话头 持 咒 念 佛 戒杀放生 罗两峰先生事略 跋 附罗聘小传三种 试读章节 (十五)十界 有情界,说六凡, 三恶道、三善道轮回不息,说名“有情世间”。 三途苦,须先论。 “论”平声。 “三途”,即三恶道。 “先论”者,令人闻而生畏,速求出离也。 曰地狱, “八大地狱”皆受火烧,亦名“八热”;次则“八寒地狱”;又有“小地狱”,其数众多,皆是五逆、十恶、谤法众生所生。 问曰:“今时既以大地为圆球,此等地狱,当在何处?”答曰:“八寒地狱应在两极,彼处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坚冰成山,高崖深谷,人不能至。地狱众生,在彼受苦,至日出时,横绕地平而转,渐转渐高,至二十余度,冰山因融化而移动。有时相触,则成合山地狱。至于八热及无间等狱,应在地球之内。盖地球里面,有坚固石壳,壳内大火充满,火中有流质,如烊铜,如沸铁,即是受苦众生灌口炙身之物也。此汁随火山溢出,变而为铁石,黑色光亮。统地球而论,火山不下数百处,历历可验也。” 曰饿鬼。 种类甚多,略说有三十六,广说无量,皆是悭贪众生所生气。 曰畜生, 此道种类极多,经中说有三十四亿差别。约而言之,不出飞禽、走兽、鳞介、昆虫等类,以众生杂业感果而生其中。 苦无比。 地狱极苦,饿鬼次之,畜生又次之,皆非言语所能形容也。 曰天道。 “欲界”六天,自下向上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色界”四禅,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空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三界,共二十八天。 “欲界”诸天,放逸过度,天王示以未来世苦,闻者竦然。“色界”依禅定住,报尽亦受轮转;“无想”是外道天,力尽决定堕落;唯“无烦”以上,名“五不还天”,修圣道者之所寄托。至于“无色”四天,或成钝阿罗汉,或穷空不归,迷漏无闻,转入轮回,而不自觉。 曰人道。 人有八苦:生时苦、老时苦、病时苦、死时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能知此八苦,早求出离,则念佛往生之心,万牛莫挽矣。 曰修罗, 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德,为多嗔慢故。 又有称“五道”而不列“修罗”者,以修罗摄于四趣也。《楞严经》云:“从卵而生,鬼趣所摄;从胎而出,人趣所摄;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乐事少。 诸天防退,人多忧恼,修罗多嗔。道眼观之,何者而可乐耶? 曰声闻, 人道次第,从“五停心”、“四念处”,以至“四加行”,而证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声闻”之极果也。 曰缘觉, 亦名“辟支佛”,观“十二因缘”而证道果,居“声闻”之上。 出有佛世,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为“独觉”。取灭度,为独乐。 断见、思惑尽,证有余、无余涅椠,出三界“分段生死”,居“方便有余土”。 曰菩萨, 凡夫发“四宏愿”,精勤向道,直至“十信位”,名“凡夫菩萨”。 “渐教”行人,从“十信”以去,直至“等觉位”,名“菩萨菩萨”。 “圆顿”行人,从“十信”初心便成正觉,自此以去,位位圆修,三十二应随机示现,名“佛菩萨”。 曰如来, 亦名“婆伽梵”,极果之称。共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抚众生,如婴孩。 诸佛菩萨,等观众生,犹如一子,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愿一切众 生同成正觉。 此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如来。 并六凡, 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为十界,一性含。 十种法界,不出真如自性。 【校注】 [1] 八大地狱:又作“八热地狱”,即想地狱、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炙地狱、大烧炙地狱、无间地狱。 [2] 八寒地狱:又作“八寒冰地狱”,据《大智度论》卷一六所列,为:颏浮陀地狱、尼罗浮陀地狱、呵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喉喉地狱、沤波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摩诃波头摩地狱。 [3] 按《正法念处经》卷一六《饿鬼品》:“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诸饿鬼,有无量种。彼以闻慧,略观饿鬼三十六种。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以种种心,造种种业,行种种行,种种住处,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是略说三十六种。何等为三十六种?一者迦婆离,镬身饿鬼;二者苏支目怯,针口饿鬼;三者柴多婆叉,食法饿鬼;四者毗师他,食粪饿鬼;五者阿婆叉,无食饿鬼;六者楗陀,食气饿鬼;七者达摩婆叉,食法饿鬼;八者婆利蓝,食水饿鬼;九者阿赊迦,怖望饿鬼;十者睑吒,食唾饿鬼;十一者摩罗婆叉,食矍饿鬼;十二者口罗讫吒,食血饿鬼;十三者瞢娑婆叉,食肉饿鬼;十四者苏捷陀,食香烟饿鬼;十五者阿毗遮罗,疾行饿鬼;十六者蚩陀逻,伺便饿鬼;十七者波多罗,地下饿鬼;十八者矣利提,神通饿鬼;十九者阉婆隶,炽燃饿鬼;二十者蚩陀罗,伺婴儿便饿鬼;二十一者迦摩,欲色饿鬼;二十二者三牟陀罗提波,海渚饿鬼;二十三者阎罗王使,执杖饿鬼;二十四者婆罗婆叉,食小儿饿鬼;二十五者乌殊婆叉,食人精气饿鬼;二十六者婆罗门,罗刹饿鬼;二十七者君茶火炉,烧食饿鬼;二十八者阿输婆哕他,不净巷陌饿鬼;二十九者婆移婆叉,食风饿鬼;三十者鸯伽哕婆叉,食火炭饿鬼;三十一者毗沙婆叉,食毒饿鬼;三十二者阿吒毗,旷野饿鬼;三十三者赊摩舍罗,冢间住、食热灰土饿鬼;三十四者毗利差,树中住饿鬼;三十五者遮多波他,四交道饿鬼;三十六者魔罗迦耶,杀身饿鬼。是为略说三十六种饿鬼,广说则无量。重心造恶,业行各异,种种悭心,不行布施,贪心因缘,受种种身。” [4] 按《正法念处经》卷一八《畜生品》:“彼以闻慧,观诸畜生,种类差别,三十四亿,随心自在,生于五道。于五道中,畜生种类,其数最多,种种相貌·种种色类,行食不同,群飞各异,憎爱违顺,伴行双只,同生共游。所谓飞禽及诸走兽,乌、鹊、鹅、雁、鸿鸟众类,异群别游,不相怨害;狐、狗、野干等,互相憎嫉;乌与角鸱,马及水牛,妩、蛇、鼬等,共相残害,形相不同,行食各异。” [5] 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干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6] 五停心:又作“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7]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8] 四加行: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 [9] 分段生死:相对于“变易生死”而言,指凡夫所受之生死。 [10] 方便有余土:为天台宗所立的“四土”之一。为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往生居住之净土。因其修空观方便,而断见、思二惑,故称“方便”;又因其未修中观而未尽无明之惑,故称“有余”。 [11] 四宏愿,即“四弘誓愿”。《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第六》:“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旨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旨,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垂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12] 十信位,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13] 三十二应:指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救度众生而应现的三十二种形相。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天王身、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喉罗迦身、人身、非人身。 [14] 按通云十号,皆列十一号也。 P142-147 序言 子曰:“三十而立。”《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三立,为死而不朽之道也。然立德于内,立功于外,唯立言通于内外。德立于内,必以言而外显;功立于外,必赖言而内化。今吾恰值而立之年,德未树,功未成,然《佛学论著集》即将行世,故欲先以立言,而后发于功德也。 本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除已由他社出版之《比丘尼传校注》、《智颉净土思想之研究》、《童蒙佛学》三书外,本集所收,乃吾十年来所撰之佛学文字。 想吾十岁首发文章,十三岁皈依受戒,二十岁出版释经之作,于今三十岁时,百余万字之《佛学论著集》又将成矣。噫!深感岁月迁流,人生不可思议! 翻检本集,满纸旧言,实非立言。然言虽未立,而心志已发。佛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果,何愿不得?”今以十年为期,温故知新,七十尚从心所欲,况期百二十岁乎?其时若能不朽,则功德自不必言矣。 岁在丁亥七月一日,王小明孺童识于北京木樨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