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深层地剖析了社会历史,以对庸俗、浅薄,畸形病态的生活现象的否定,来激起人文精神的升华。欧·亨利的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芸芸众生的画面。这些图画林林总总,五彩斑斓,真实地勾勒出了生活的各个层面。
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他善于捕捉细微的生活场景,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其笔下的小市民、商人、强盗、警察、流浪汉等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他以幽默的手法化解笔下人物的悲情,用“含泪微笑”嘲讽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身为美国人的欧·亨利,其作品有着天生的豪放不羁的线条。《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黑色幽默的笔调,勾画着人生的千姿百态,欢笑、泪水、叹息,生命美好的瞬间都在他的笔下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以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思考。
由于在座席客车不舒服的座位上睡了太久,我肌肉僵硬麻痹地醒来。我把头靠在座位上努力想,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对自己说:“我肯定有个什么名字。”我翻了翻口袋,里面没有一张卡片,没有一封信函,连一张纸或是一个字母组合都找不到。但是在外套口袋里找到了将近三千美元的大面额的钞票。
“当然,我肯定是某个人。”我反复对自己说,开始再次思索。
这趟车里挤满了男人。我跟自己说,在这些人中间必定会有一些共同的兴趣,因为他们随意地混坐在一起,而且看起来心情和精神状态都很好。他们中的一个人——一位肥胖的、戴眼镜的绅士,浑身散发着明显的肉桂和芦荟味儿——友好地点了一下头,然后坐到我身边空出来的另一半座位上,打开了报纸。在他看报的间隙里,我们像所有旅行者们都会做的那样谈论着时事。我发现自己有信心——至少对我的记忆来说能够维持这种主题的交谈。过了一会儿,我的同伴说:
“很显然,你是我们当中的一员。这次西部派出了大量优秀的男人。我很高兴他们在纽约举办这次大会。我以前从未来过东部。我叫R.P.波尔德,密苏里希克里格罗夫的波尔德。”
尽管没有准备,我还是在这非常时刻迅速反应了过来,就像男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所做的那样。现在我必须进行一次洗礼——同时扮演着婴儿、牧师以及父母的角色。我的意识继续在慢速运转的大脑里施以援手。来自同伴的持续的药味给了我一个启发,瞟了一眼他的报纸,我的眼睛看到了一则显眼的广告,这进一步帮助了我。
我流利地说:“我叫爱德华·平克默,是一个药剂师,家在堪萨斯的科尼普利斯。”
“我知道你是一个药剂师,”我的旅伴友好地说,“我看到你右手食指被乳钵柄磨成老茧的地方了。显然,你也是来参加我们全国大会的一位代表。”
“所有的这些男人都是药剂师?”我惊奇地问。
“是啊。这车是从西部开出来的。他们也是和你一样的老一代的药剂师了,你们这些专卖药片儿、药丸儿的药剂师里没有一个是用自动贩卖机取代处方桌的。我们呢,自己过滤止痛剂,自己制药片,这倒不是因为不屑于在春天里摆弄少许植物种子,并且支持糖果和鞋子的副业。告诉你,平克默,这次大会上我有一想法要宣布——他们需要的新想法。哎,你知道药架上那一瓶瓶的酒石酸锑钾和酒石酸钾钠——你是知道的,一个有毒,一个无害。仅看标签,是很容易把这个当成那个的。大部分药剂师把它们放在哪儿呢?哼,尽可能放在彼此离得远的不同的药架上。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说应该把它们排放在一起,以便随时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避免弄错了。听懂我这个想法了吗?”
我说:“在我看来,像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好了!我在大会上提出来的时候,你可要给于支持哦。那些东部磷酸橙汁和按摩霜的教授们,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认为他们的东西是市场上唯一的锭剂,我们要让他们看起来像是皮下注射片剂。”
“假如我能给予任何帮助,”我很兴奋地说,“对了,那两瓶——呃——”
“酒石酸锑钾和酒石酸钾钠。”
我坚决地下结论道:“从此以后应该并排放。”
波尔德先生说:“现在,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在药浆里使用凝固剂——氧化镁和甘草粉——你更喜欢哪一种?”
“这个——呃——氧化镁。”我说,因为氧化镁比另一个词说起来更容易。
波尔德先生透过眼镜怀疑地看了我一眼。 他说:“我用甘草粉,氧化镁会结块。”
“这又是一个那些捏造失忆症的病例之一,”过了一会儿,他边说,边递给我他的报纸,手指指在一篇文章上。“我不相信这些人,我认为这些人当中十有八九都是骗子。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厌倦了他的事业和家人,想开心一下罢了。他从某处蹦了出来,当他的亲人们找到他时,他只好假装失去了记忆——忘记了他的名字,甚至忘记了他妻子左肩上的红色胎记。失忆症!啧!他们为什么不能待在家里失忆呢?”
P2-3
欧·亨利(1862—1910年),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在十多年时间里创作了两百七十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王。
欧·亨利之所以能将纽约生活中的世情百态和人物勾画得如此鲜活,与他传奇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三岁丧母,十五岁走向社会,当过牧童,做过药店的学徒、西部的牛仔、土地丈量员、会计、新闻记者和银行的出纳;蹲过监狱,做过监狱医务室药剂师和专栏作家;经历过失败婚姻的打击,并因此长期酗酒,最后心力交瘁而逝——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
另外,他的文字之所以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固然是承继了美国文学幽默风趣的传统,得益于许多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丰富阅历,怎能不令读者辛酸地发笑?
从技巧而言,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入意外,也正是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了人物的命运特征,或充满悲剧色彩,或点亮人性光辉。仿佛是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当成了一枚向上抛出的硬币,正当你在它将要落地的时候想猜出正反,他却微笑地,把硬币变成了礼花,缤纷灿烂,只留下人怔怔地观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欧·亨利笔法”。
从思想而言,欧·亨利最让人敬佩的一点就是,能像一位荷马式的行吟诗人般,让坚硬的水泥壳长出常青藤来,让爱意洋溢在你的周围—_为美好吟唱,而不管他所在的美国社会多么腐朽、冷漠、无药可救,更不管生命的途中要历经多少艰辛和困苦,欧·亨利总是能够在城市的水泥墙中找到一些感动人的细微处,娓娓道来。比如,在《麦琪的礼物》中,虽然他也写了资本主义的腐朽,也传达了社会的冷漠,但却把着力点放在人性的美、人性的伟大和光辉上,往往用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
所以,尽管在欧·亨利的笔下,这些人都是卑微的,是在生活的深渊中无奈而又痛苦挣扎着的,然而感人至深的是这些贫寒窘迫的小人物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在困境中的希望,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份爱与关怀使悲苦的人们深刻体味苦涩日子中的幸福,一种含泪微笑的幸福。
有一位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看起来似乎有些颓废,然而就是这位古人,无论身前还是身后,不仅一点儿也不贫瘠,反而留下了很灿烂的美。欧·亨利的笔下其实也是如此——处处透露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人生的赞美和善意的讽刺。那一篇篇肺腑的文字,也宛如夏日午后清凉的风;又好像黄昏时分眨眼即逝的最后一抹阳光,暖暖的,柔柔的,不失温暖,又不刺眼。也许就像荷尔德林在《悲剧的意义》中说的“一切原始的不是在原始所具有的长处,而是在其弱点中显现出来,于是生命之光和现象就隶属于每一个整体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崇高总是从悲剧中诞生出来的原因。
的确,无论如何,柔弱的人类,思想的芦苇,留下的往往比刀枪和枷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