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本书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作者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可谓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市井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阮恒辉//吴继平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本书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作者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可谓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 内容推荐 该书共约十万字,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并通过这些“闲话”展现并透视了流行闲话与上海市井风情、与市井经济生活、与市井中的婚恋情态等之间的关系和市井上海人深层次的生存状态。 作者为沪语专家阮恒辉、吴继平,既有长久的上海市井生活经验,又积累有丰富的沪语研究理论,可以看出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创作了该书稿。 全文所收流行闲话极具代表性,凸显了上海市井语言诙谐、自嘲的风格。对各词的溯源和阐释既实事求是、紧扣要点,又颇具深度,体现了作者个人严肃、正统的价值取向。 全文非以呆板的流行时间为序,而是在以上大类之下,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使各相关闲话之间的转换衔接非常自然,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 以市井闲话阐释文化,这样的切入点和行文方式本身就颇有市井特色,选取得当的市井闲话对于市井文化的阐释可谓“画龙点睛”。 目录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3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5 二 百页包与打桩模子7 三 上海男人13 四 上海女人17 五 新新人类20 六 浆糊师与吃剩族25 七 本草纲目与B拆开29 八 排骨美女与卡门31 九 撬客与臭盘33 十 溜子与煤饼35 十一 玻璃瓶与野糊蛋38 相关链接41 淘浆糊与劈硬柴——流行语与社会风情51 一 上品与开大兴52 二 胸闷与装胡样56 三 回头率与拗造型60 四 葱油面孔与爱神62 五 拇指运动64 六 淘浆糊与劈硬柴66 七 开大道71 八 戳壁脚与大路73 九 通路子77 十 轧勿熟80 十一 掼烂山芋82 十二 吃盒头饭85 十三 武功废脱90 十四 划玻璃93 相关链接95 洋葱头与背猪猡——流行语与经济生活109 一 三光模子110 二 斩冲头114 三 三六九捞现钞117 四 吊秤120 五 保大洋123 六 一张分127 相关链接131 秦始皇与第四者——流行语与婚恋性情137 一 谈敲定138 二 荤婚与素婚142 三 花插插148 相关链接153 特困生与高四班——流行语与校园情态157 一 特困生与麻辣教师158 二 充电162 相关链接164 内在美与小扁担——流行语与事物指称167 相关链接171 开司米与谁怕谁——沪语化的外来词语175 相关链接177 附录 关于上海话语音179 词汇索引185 试读章节 “老山东,一早就去买小菜啊?”“噢,是老宁波!侬搭小广东一道去早锻炼啊?” 在上海的一些老里弄,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在“老”、“小”之后加上“宁北”(上海人一般称宁波人为“宁北人”)、“广东”、“江北”、“绍兴”、“山东”等籍贯名称。上海话里的这种称呼反映着上海市民籍贯成分的构成状况。 一百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外地人来到上海谋生,使上海逐渐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市区里外省籍的居民队伍日益壮大,而祖居沪上的上海“本地人”却反而主要集中居住在市郊了。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移民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据1930年的统计资料记载,当时仅江苏籍的居民就占上海市区人口总数的39.55%,而祖居上海的“本地人”却只占市区总人数的25.78%(《上海市统计》,上海市地方协会编,1930年)。移居上海的外省籍人中,江苏籍最多,其次分别来自浙江、广东、山东和安徽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上海的外省籍居民数量急剧增长。以上海的杨浦区为例,外省籍居民已占到了全区总人数的92%左右,而“正宗”的上海本地人却只约占8%(《上海市统计总报告》,上海市政府统计处编,1948年)。这使“上海人”成了一个比较“杂”的概念。谁是上海人?祖居上海的“本地人”自然是上海人,但大写的“上海人”实际上恰恰主要是由祖居不在上海,甚至不在上海出生,然而却长期工作、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来居民组成的。相对而言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新上海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人口数量逐年扩大,一批一批“新上海人”不断充实“上海人”的队伍,在他们融入上海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上海社会文化多元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即“海派”特色更加明显。“五方杂处”使上海人之间既有互补,也有碰撞;既有互相帮助,也有互相挤轧。在上海这个发展十分迅速的大舞台上,人们以自身的特征与技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一幕幕喜怒哀乐的人生大戏。 “五方杂处”也影响了上海话的变化。从语音上看,上海话产生了籍贯性群体差异。过去,在杨浦、普陀、闸北等苏北人比较多的区里,常常可以听到一种苏北腔的上海话;在虹口区四川路一带,居住的广东人较多,由此又无形之中流行着一种广东腔的上海话。这种带“腔”的上海话也汇聚到上海话的流变中,只是它们在与“本地”上海话的混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直至今日,一些中老年的苏北人、广东人、山东人依然说着带各种“腔”的上海话。绝大多数上海人已非常习惯经过了“混音”发展流变的现在这种上海话。 不仅如此,上海话海纳百川,伴随着变革时代新事物、新现象的精彩纷呈,它的流行词语也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不仅替代更新得快,而且它像一面镜子,生动而深刻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和上海现实社会的世态风貌。正是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都上了上海大舞台。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 20世纪90年代,在公司里,尤其是在外资企业里当上经理,甚至经理级以上职务的人,被称为“高级灰”。为什么既称其为“高级”又称其为“灰”呢?“高级”是因为这些人职位高,收入颇丰,买了房,驾着车,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高级。至于“灰”,其实就是指“灰领”。我们知道“白领”是指公司里坐办公室的职员;而“蓝领”是指技术工人或干体力活儿的。经理级以上的人物属于管理人员,既不属“蓝领”,也不能完全算作“白领”,所以就被称为“灰领”。 说起“领”字来,现在的“领”还真是不少。除了蓝、白、灰“领”之外,眼下又出了“金领”。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驻上海的越来越多,私有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企业对科技精英与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于是很多高学历人士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科技、管理人才涌进了这些企业,肩负起科研开发或高级管理的重任。他们的贡献和成功,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财富创造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人薪水报酬很高,年收入一般都在20~30万元之间,高的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以上。因为这类人是精英,像金子一样宝贵、值钱,确实收入也更高,所以上海入就套用“白领”、“蓝领”、“灰领”那样的格式,流行起一个“金领”的词儿。 那个“领”字,本意是指衣领(上海人说“领头”)。“白领”工作在办公室里,环境比较干净,很少接触灰尘、油垢,白衬衫领子不易弄脏变黑。这跟“蓝领”不同。操作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大多要与油污打交道,容易弄脏,所以他们要穿蓝色的或颜色比较耐脏的工作服。至于“白领”中的骨干精英分子,那更是当今社会的宠儿,无论工作环境、收入水平还是社交层次都会让人啧啧称羡。所以上海人不无调侃地把这类人叫成“白骨精”。 “白骨精”既然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相对而言数量就不可能多得可观,否则就不值钱了。因为这类人才吃香,所以在有些人才招聘会场内,会专门开辟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区域,地上铺设红色地毯,以示醒目与隆重。但凡有资本和实力踏着红地毯成功应聘的人,会被人们戏称为“红地毯人才”。与之相互映衬的一般人才招聘会场,应聘者走的就是普通的水泥地,自然而然一般性人才就被叫做“水泥地人才”。能成为“红地毯人才”,受重视,礼遇高,固然可喜。成不了,或暂时成不了,做个“水泥地人才”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大量的“水泥地人才”。只要是人才,不拘一格地录,人尽其才地用,就不会浪费资源或妄为人才了。 说到人才,“老法师”就是一类人才,而且是老资格的人才。近年来,“老法师”一词十分流行,频频耳闻于坊间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含着尊敬推崇的色彩,指在某一方面极富经验、很有办法的有一定资历的人,或者就是某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或熟谙某门专业知识、行业规矩。平时你遇到问题、棘手之事,常会想到去请教周围这样的“老法师”,且往往会茅塞顿开,颇有所获。“老法师”在人们眼里是属于“品”和“识”兼备的。若是光有“识”,“品”差一点的,直白一点说,就是“门槛”比较精,老于世故的,就被叫做“老积子”。显然,“老积子”“识”同“老法师”,只是“品”相不同罢了。 旧时,上海人把江湖医生称为“郎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郎中”却被用来转指非科班出身或无相应学历,但确有实际本事的人。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过于迷信文凭、学历,不太赏识和使用“郎中”式的人才,于是,不少“郎中”们只好自叹怀才不遇了。 …… P3-6 序言 近年来流行一个新名词——原产地保护,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法律概念,大概的意思就是把那些土特产用法律的形式保护起来,比如说,“宁波汤圆”只能是在宁波生产的汤圆,否则就不能冠以“宁波”二字。 那么本书的“上海市井闲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它所指的主要是广泛流行于上海街巷的一种市井语言,是一种时尚而又相对稳定的上海流行语。 百余年来,上海逐渐成了一个文化兼容的大都市。“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人,甚至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上海文化,也正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因此,上海话具备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在保有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始终与其他方言处于一种互动状态。 例如,上海话中的“吃瘪”一词,旧时曾表示“便宜”、“不值钱”的意思,那是来自英语“cheap”(便宜的;低劣的;虚伪的)一词的音译,后来便转义为“默默承认失败,无言以对”。又如,广州话中,“煲”这个词作动词用时,意思是“煮”;作名词用时,意思是煮水用的水壶。十几年前,“煲”进入了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于是出现了“电饭煲”、“粥煲”、“煲电话粥”等词语。 因此,如何界定上海流行语,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认为,“上海流行语”并非一定要局限于“阿拉”或“伊拉”的层次。就像非常有名的“宁波汤圆’’其实并非都是宁波原产,它之所以能出名,主要是因为使用了宁波汤圆的制作工艺;而号称“安徽料理”的“安庆小馄饨”,其实也并非因为使用了安庆的水和面粉一样。 所以这里,我们将凡是通过“上海工艺”加工过,为上海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或在上海地区集中流行的时尚语言,统称为“上海流行语”。首先,它应包括上海“土著’’们原有的经典流行语,比如“捞横塘”、“照排头”、“掉枪花”、“吃生活”、“孵豆芽”等;其次,它也包括早期流入上海的外来语,与上海生活、文化产生联系,以上海特有的语言习惯或诙谐语气加工过后,具有上海引申义的流行语言,比如“吃瘪”、“混腔势”(“腔势”是英语chance的译音,原意为机会、运气等);最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它也包括近年来快速流入上海,并在上海职场或市井等区域集中流行的语言,如“荤婚”、“素婚”、“新新人类”、“朋克族”、“啃老族”等。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中的流行语则更加突出地反映了该地域的市井文化,上海流行语是上海市井的一面镜子。同时,上海市井文化的变迁、发展,又影响着上海流行语的风向。地域流行语的消失,意味着它所承载的市井文化也将消失。因此,保护语言资源,保护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如今便成了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20余年来,我们对上海流行语进行了追踪、收集、记录、分析等工作,确实看到了流行语是如何反映着市井中的观念与风尚的变化。到1994年,我们出版了《上海话流行语辞典》一书,2003年,又出版了经扩充、修订的《上海话流行语》一书。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一、为新上海人学习上海话与了解上海,以便快速融入上海提供上海话语词材料;二、为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方言学的研究提供素材。而我们编写本书,也是想探索从市井流行语词的流变研究市井文化变迁的方法。 为便于有兴趣的读者重温或学习,我们将文中出现的经典流行语单独拎出,用汉字和自创音标两种方式对其注音,以正文第5页“高级灰”为例,“go53-55 jiek5-3 hue53-31”为作者自创音标,可结合文末“关于上海话语音”部分练习上海话“高级灰”的标准发音;“高借会”则为“高级灰”的汉字谐音,用普通话字音来读,可帮助读者发出近似的上海话字音(凡注音汉字底下带点的,则表示上海话字音的声母是浊辅音声母)。文末我们附上了“关于上海话语音”部分和“词汇索引”,以使读者能快速地学会和实践,并更好地体会上海流行语的韵律和趣味。 本书得以顺利面世,我们首先要感谢责任编辑朱志凌先生对本书文字与样式方面提出的建言与帮助;还要感谢王震坤先生特意为本书精心创作了插图,使本书增加了形象性与可读性。魏清正、张永安、虞豪、阮石球等先生曾经在我们调查语词资料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和帮助;跟阮恒辉学习过上海话的王怡之女士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本书的编写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对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谢意。 书既出版,就要接受读者的检验。我们希望得到来自各方的意见,以纠正我们的浅陋和谬误之处。 阮恒辉 吴继平 2009年3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