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夷花在摇晃/感恩的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陆梅尝试着做一次实践。读者现在看到的,《辛夷花在摇晃》大致是四个系列:“像自由一样美丽”,写二战中遇害的犹太儿童;“辛夷花在摇晃”,探讨智障孩子的美丽心灵,以及他们的家庭如何和这个孩子“共生共存”;“选择之道”,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收留并喂养流浪猫的猫天使、一个人守着一座庙的静守师傅、大学毕业后主动去启智学校教弱智儿童的女孩晋明,等等;“世界以痛吻作者”,涉及生和死、苦难和不幸,如被父母遗弃的孤儿、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等等不无沉重的话题。

内容推荐

现在这本谈“感恩”的小书《辛夷花在摇晃》,作者陆梅有意“过滤”掉了但凡说起“感恩”总会联想到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生活的常态,被改写汇编成了数量巨多的读物,分散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作者以为,即便是给孩子(青少年)看的书,也可以谈谈历史和生命的大主题,问题是怎么切入,怎么让孩子感同身受,作者在《辛夷花在摇晃》里做了些尝试,但愿能够让习惯浅阅读的孩子们接受。

目录

像自由一样美丽

 特莱津

 致安妮

 幸存者

辛夷花在摇晃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完美的真相

 大地上的事情

 永恒的至福

选择之道

 猫天使

 静守师傅

 七喜的选择

 一棵大树

 丹尼莎在南极

世界以痛吻我

 迷宫

 重生

 灵魂

 未来不哭

文学因何而伟大——从感恩说开去(代后记)

试读章节

哈努什的“乡村”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梦。1943年12月18日,十四岁的哈努什和妈妈一起,从特莱津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从此,他和妈妈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战后,他的幸存同伴们曾想尽办法寻找他,然而没有任何线索。

哈努什还写过一首在特莱津广为流传的诗——《钟声》。在特莱津,每天清晨,起床的钟声将囚犯们惊醒。这钟声,将孩子们拉回到黑暗和恐怖的现实之中。哈努什的幸存同伴后来说,这《钟声》,是哈努什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

很多孩子不约而同画下了他们眼里的特莱津:封闭、压抑,近乎窒息的黑和暗。一个叫巴维尔的十一岁男孩画下的特莱津院子,屋顶瞪着一双监视的眼睛。一扇接一扇关着的窗门延伸至院子尽头。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小诗人写道:“这里没有很多士兵,/只有被击落的鸟儿在报告战争消息。……//屋子更挤了,/气味的身子挨着身子,/有着亮光的阁楼在尖叫着,经久不息。”诗的名字叫《封闭之镇》。

还有一些孩子,画下了另一个“特莱津”:开满鲜花、家一样的特莱津。哈娜和埃丽卡,两个小女孩都把自己的房间画得很美丽:床上的被褥是鲜亮的红;墙上是粉和蓝的线条;桌上呢,都有一瓶花,花儿正散出芬芳,连蜜蜂都绕着它转……小哈娜进特莱津时才六岁半,这幅名为《特莱津的住处》的画是她死去那一年画的。那年,她九岁。埃丽卡进特莱津时七岁,1944年被纳粹杀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还不到十岁。

现实的特莱津和梦想的特莱津,一样叫人心情沉重。不止沉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些画,美得叫人心疼。鸟和蝴蝶,绿树和紫色天空的花园,蜜蜂围绕着花朵的特莱津房间,河里走着大船小船、天上飞着飞机、地下跑着火车、有城市也有乡村的河边风景,金色秋叶轻轻落下的公园……

你能见到美丽画面背后的灵魂吗?那是一个个被囚禁的孩子,画下的再也看不到的世界,也是他们在封闭的世界里留给自己的幻想空间。

那些花儿和蝴蝶,被孩子们画在一张张废旧的表格纸上,得到纸张不容易。有些画,是先涂色再剪贴,可是经艺术的剪裁,画面形象生动。有些画,用的是水粉和水彩,明朗的天空和草地的颜色,你忍不住要多看一眼,惊讶他们天才的绘画能力——其实是发现美、创造美和爱的能力。你忍不住要想:在死亡的威胁下,在“邪恶和害怕”、“生长着恐怖”(小诗人语)的扭曲世界里,他们身体受着蹂躏,可是他们的精神如何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

这些画,还有这一首首看得到灵魂的诗,都被一个叫弗利德的年轻女艺术家和她的朋友偷偷藏在了阁楼里。没有弗利德等艺术家的坚守和引导,这些特莱津的孩子,很难心灵不走向枯竭。在特莱津,和弗利德一样的艺术家和学者有一大批,他们也一样被囚禁在集中营。但是他们创造各种机会,悄悄地、秘密地给孩子们上课,教画画,排练歌剧,举办音乐会。他们要让孩子们懂得:身体被囚禁的时候,精神还是健康和自由的。

当年幸存的孩子们,回忆起弗利德、艾辛格、爱德斯坦、汉斯·克拉萨……都心存感激。他们长久地怀念着,永远记得这些去了天堂的艺术家们的美丽心灵。

林达书里的画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今天,在布拉格犹太人博物馆,有将近四千五百张弗利德的学生在特莱津创作的绘画作品被永远收藏和展出。人们称其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很多人都记着这句名言:在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残酷的。那么,肯定的,在特莱津以后,绘画像自由一样美丽——这是囚禁在特莱津集中营的孩子们,以生命换来的遗产。P6-8

后记

这个春天和初夏,断断续续,用“挤牙膏”的时间完成了现在这本感恩的书。忙碌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从接受这本小书的写作起,我就不曾把它当做一般的创作。——“写给孩子的、讲述感恩的书”,编辑在给出这个选题时,我脑海里第一闪过的是书店里一字儿排开、打着“感恩”字样、封面花花绿绿印制粗糙的所谓励志书。但是编辑强调:不是那种心灵鸡汤式、面目雷同的“软散文”(所谓美文)。——谢天谢地,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我,我愿意以别样的方式写写感恩。

我开始了漫长的阅读,确切说是主题性的系列重读,以及由此而旁涉开去的延伸阅读。现在回看,那真是一场交织着复杂感受的读书状态!关于感恩,我一个作家朋友知晓我正写这样一本小书时,第一反应是:“感恩?不是要你谦卑吗?”

是啊没错,谦卑也是感恩的一部分。朋友的极而言之触发我思考:我们说的感恩,究竟以怎样一种面目存在?除去字面上的感激感谢、珍惜珍爱、谦逊谦卑等等涵义,我们今天来谈感恩,应当怎样赋予它新的内容?怎样不把感恩概念化、符号化、狭隘化?

我尝试着做一次实践。读者现在看到的,大致是四个系列:“像自由一样美丽”,写二战中遇害的犹太儿童;“辛夷花在摇晃”,探讨智障孩子的美丽心灵,以及他们的家庭如何和这个孩子“共生共存”;“选择之道”,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收留并喂养流浪猫的猫天使、一个人守着一座庙的静守师傅、大学毕业后主动去启智学校教弱智儿童的女孩晋明,等等;“世界以痛吻我”,涉及生和死、苦难和不幸,如被父母遗弃的孤儿、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等等不无沉重的话题。

关于战争,关于死亡,关于苦难和不幸……这么看来,似乎我的视角全都聚焦在了黑和暗的世界里,起码我们从这些人类无可回避的命题里感知到了生活的沉重。对身处城市、长在优裕环境里的青少年(大人何尝不是!)谈论战争和死亡,似乎太过虚渺和浩大,甚或因为“声音”太多——当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地做着追踪报道时,我们其实对远在身外的战争、贫穷、饥饿……已近乎麻木和漠视。

评论家李建军在一篇名为《文学因何而伟大》的文章中谈及他对文学本质的思考。他说:“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这里所谓“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指的是当前不少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文学”上,也即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甚或只满足于个人情绪的琐碎叙写和宣泄。

李建军认为,文学当然应该首先是文学,但是文学的价值并不只决定于“文学”——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形式,而且,还决定于文学之外的事物。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做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也许文学的进步,从来就是伴随着这种“真声音”不断地往前的。然而这声音,在初提之时总是逆耳,甚至接二连三地遭到质疑乃至批判。

由此想到当今校园。在当今校园,哪一类读物最受学生欢迎?浅薄搞笑的流行书。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曾在一篇文章里归纳当今校园读物起码有三类:强调教育价值的、强调市场价值的和强调审美价值的。借用一些比喻的话,他称第一种“像药”,第二种“像可乐一类的软饮料”,第三种“像水果”。可以想见,如果让孩子自己来挑的话,他们更乐意接受软饮料。浅阅读,成了当今青少年课外阅读的新趋向。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忧,也不乏像李建军那样的“有识之士”频频在各种场合呼吁: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这种声音不断响起而成效未必显著的时候,你怎么办?身体力行。我想我能够做到的就是身体力行。现在这本谈“感恩”的小书,我有意“过滤”掉了但凡说起“感恩”总会联想到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生活的常态,被改写汇编成了数量巨多的读物,分散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我以为,即便是给孩子(青少年)看的书,也可以谈谈历史和生命的大主题,问题是怎么切入,怎么让孩子感同身受,我在书里做了些尝试,但愿能够让习惯浅阅读的孩子们接受。

当然,诚如李建军所言,强调文学的使命与责任,并不是说可以忽略文学的纯正性和诗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陆梅

2009年夏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