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到底是谁?这东亚三国人都具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同属汉字文化国,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外貌如此相似而文化又如此不同?
作为一个比较文化学者和作家,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观察、阅读和比较。
媒体称“本书开创了大陆三国比较文化的新领域,影响了二十岁代年轻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文学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到底是谁?这东亚三国人都具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同属汉字文化国,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外貌如此相似而文化又如此不同? 作为一个比较文化学者和作家,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观察、阅读和比较。 媒体称“本书开创了大陆三国比较文化的新领域,影响了二十岁代年轻人”。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的厕所谈到了三国人的唾液、尿、放屁、沐浴,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真是饮食男女,吃喝拉撒,百态人生,无所不包,从而以小见大,深刻揭示出了隐藏在细节、现象和具体事物背后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该书品评三国文化,从不空乏地议论,而是引经据典,举例说明,而且文字冼练干净,幽默诙谐,书中配合文字还穿插有上百张反映三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精美图片,因此是一本图文并茂、休闲时尚又不乏文化内涵的好书。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三国人的民族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 中国人的减少意识/7 多面性思考/11 “情”、“义”、“理”和中日韩三国/14 紧张与放松/20 口的文化,耳的文化/24 国歌中的文化/27 三国的沐浴文化/30 中国人的民族性/36 日本人的民族性/45 韩国人的民族性/53 第二章 三国人的背影 “差不多”和“没关系”/62 三国的婚外恋变奏曲/66 美颜,美胸,还有美腿/75 东方美人十一德/81 “裙带”当风——三国的妈妈像/83 三国的文人过美人关/89 是白糖,还是食盐?/99 从释迦牟尼谈到“牙签”/102 辣椒酱、榨菜、梅干/105 “石头、剪子、布”和中日韩三国的力学/109 第三章 三国人,如此不同 是南北,还是东西?/114 火炕、榻榻米、椅子的比较文化/122 “礼物”的哲学/127 手拉手/130 兔子、乌龟、猴子/134 虚构出来的三国形象/138 摔跤与相扑/142 知足哲学/145 似败实胜/150 第四章 三国文化的表情 名称趣闻/156 三国的语言感觉/165 三国的洗手间文化/1 70 “封闭”的日本人,“开放”的中国人/181 清与浊的民族习性/185 放屁和日本人/189 中国大陆的忍耐力/196 比生命更重要的面子/201 至今仍然存在的大国意识/205 第五章 东亚三国的未来 积蓄与断绝/212 塑像的社会文化比较论/215 通过图书解读三国文化/220 肥猪的悲剧/224 中国式的愚蠢/227 亲切和冷漠都有理由/230 扒金宫、教堂、饭店的比较生活学/234 从出入境印章的比较谈起/240 中国中心主义、日本最新主义、韩国第一主义/244 文化的流动性与选择性/249 附录一 金文学:“跨文化”的探索者/259 附录二 导读:《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方法 /272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情大陆 一般认为,近代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给近代社会带来的弊害有两种。一种是公害带来的对环境和自然的残酷破坏,另一种是原本浓烈的人情味渐渐消失,人际关系变得淡漠冷落。 然而中华民族仍然可能是世界上人情味最浓的民族。中国人把“有人情味”看做是比“有能力”更有力的评判人的标准,认为“人情味浓”很光荣。中国可以被称之为“讲人情的国度”、“讲人情的社会”。其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情文化”。 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培育了以家庭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中互相接触彼此往来的亲戚、邻居、朋友间的“情”为媒体的“人情”文化。人类学者们将中国人的这种人际关系解释为一个同心圆。就是说个人是同心圆的核心,个人之外是家庭成员,再往外就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最外围的就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中国人的人情圈构成是个人——家庭——亲人——陌生人,周围的人可以被大致分为“有关系的人”和“没有关系的人”。 中国人的人情只在有关系的人之间通用,这种关系网互相纠结错综地编织在一起,通过有关系的人,没有关系的人也会变成有关系的人,互相之间利用人情进行交往。 美国记者佛克斯·巴达菲尔达在1982年出版的《China:Alive in The Bitter Sea》这本书中有一段关于中国人的人情关系的记述,现引用如下: 我们欧洲人把“人类”看做一个个体。当然也有区别,有些人是我们认识的人,有些人我们不认识。但是基本上我们对待“人类”都是一种态度。但是中国人本能地将所有的人两分成“有关系的人”和“没有关系的人”。互相拥有固定名分和关系的人之间就像是用了一根肉眼看不见的线连上了一样,这个力量用欧洲人的“亲善”两个字是解释不清的。“关系”创造了一种“社会的磁场”,将中国人的社会性行为作为规范,使他们明确地辨别有关系和没关系的人。 中国人的“讲人情”与韩国人的“分人情” 中国人把在相互有关系的人之间辨别人情称为“讲人情”,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条件。相互施予人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会被认为“不懂人情世故”而遭到轻视。正因为如此,汉语里和人情有关的谚语和成语非常多,比如“见面三分情”,“礼多人不怪”,“见利忘义”,“得人一牛,还人一马”,“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君子恭敬尊节,以退让相礼”……从古至今,真是不胜枚举。 同是亚洲人,韩国人的人情观念也毫不逊色,堪称人情之国。但是韩国人的人情和中国人的人情略有不同。执笔过“韩国人意识构造丛书”的李圭泰在《东洋人的意识构造》一书中,将韩国人和中国人的人情作了比较。下面让我们通过他的描述看一看韩国人和中国人的人情吧。 韩国人传统的交际范围是以家庭、亲人等的血缘范围为界限,承认此范围以内的人际关系,对以外的部分不太予以承认。正因为如此,虽然他们也希望和界限外的人保持交往,但是如果没能持续也没关系。交往只在特定的时空才重要,脱离了那个时空就不是特别重要了,这种临场交际(Temporary Communication)在韩国已经体质化了。因为韩国社会只在血缘这个小世界(微观世界/Microcosm)中维持生活,所以这个小世界以外的大世界(宏观世界/Macrocosm)中并没有特别应该看的东西。因此,与前面的“血”相对,和处于宏观世界中的人的关系是水。 与欧美人相比,中国人的微观世界血缘中心主义比较强,但若是与韩国人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一旦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国人交往了,就努力想使这种交往永久下去。如果说韩国人维系人际关系的线是易断的木棉线的话,那么中国人的就是结实的麻线。如此比喻是因为在维持交往上中国人比韩国人考虑得更多,也更努力。 这段描述的确深刻分析了中国人和韩国人的人情。关于韩国人狭隘的“包围”式交往礼仪,李御宁教授曾经在《韩国人的心》中作过评论。 这两个民族的人情世界的特征从臣子们对朝廷的行为态度中也可略见一斑。深深陷入所谓血缘中心人情的韩国人,当国王和父亲同时去世,必须让他二者择其一时,他一定会首先去参加父亲的葬礼。朝鲜时代,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战)中宣祖大王败北逃亡时,文武百官们找尽种种理由借口不跟随大王,反而各自避难的情形,应该至今仍深深留在韩国人的记忆中。P2-4 序言 我认为21世纪是迎来人类历史转折点的一个新时期。 尤其是最近发生的很多事件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什么是文化的本质。每当我回顾使世界风云为之变色的美国曼哈顿惨剧,脑海中便浮现出“默示录”这一词语。所谓默示录,即古人预言人类灭亡和灾难的预言书。如巨塔般直耸云霄的摩天大楼顷刻间轰然倒塌的场景,以及陷入极度恐慌中不停战栗的人们,这些仿佛并不像是现实,而更像是遥远的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场面。 面对这些现实中的“神话”,也就是新文明的冲击和现实社会中的巨大混乱,近来我常常掂量“全球化”一词的分量,同时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支配当今世界的西方文明和美国文明的价值世界。 西方与美国的文化将光明和健康的东西视为正面价值,而将人们的无奈和痛苦等视为负面价值,并干脆将这两方面割裂开来。事实上,人们的弱点和痛苦都是很重要的情感,但由于缺乏创造性而被排除在外。所以,文化变得一边倒,倒向所谓正面价值的一边,而忽视了其对立面,只标榜自己的价值观是通用的、合理的,并将这种思想强行至今。 但是东方文化之中蕴含着美国文化、西方文明所缺少的重要成分。对人类来说,美国所提出的“普遍性”和“强大主义”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并与其共存。 恰恰是由于他人的存在,才能够看清自己的面貌,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无视异域文化,那最终也将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自古以来,中日韩三国因其地缘、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相互交融而又开放、独特的价值观。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神教的话,那东方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多神教。如同东方人能够信奉多种神灵一样,东方文化具有重视异域文化的传统。 站在21世纪历史转折点上的东方人,不仅应对东西方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而且对有着东方传统文化特点的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来说,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个性特点,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在正是东方从西方以及美国价值文化的盲动中解脱出来,正确审视自己的时候了。 最近东方喜事不断,这在东方的发展史上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 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申奥成功,还有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共同举办,这诸多的事件本身就意味着东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比较与认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就具有空前的划时代的意义。 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既相似又相异的三国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拙著得以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以三种文字分别出版,作为作者,本人欣慰无比。 在拙著中文版刊行之际,首先要对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金明善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关怀致以衷心的谢忱,并且感谢为本书出版不辞劳苦的责编张丽女士以及中文版的译者山东大学东语系的金英兰女士。 另外,海南大学的老友、中日比较文学学者王琢兄和日本翻译家蜂须贺光彦兄特为拙著撰写了评论,特此致谢。 我希望拙著能为东亚三国的友好和共同进步起一点作用。 再版补记:本书中文版自2002年6月出版以来,在内地和香港都非常畅销,媒体称“本书开创了大陆三国比较文化的新领域,影响了二十岁代年轻人”。这次山东人民出版社重新包装本书,使其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作为本书作者,我希望更多的人读它,为东亚及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团结。 2007年4月1日 金文学谨识于日本 后记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到底是谁?这东亚三国人都具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同属汉字文化国,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外貌如此相似而文化又如此不同? 作为一个比较文化学者和作家,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观察、阅读和比较。 通过繁茂的青枝绿叶,就能想像深入地下的树根之扎实。我在本书里,试图以比较、阐释三国人的现实生活文化细节来探明其文化的深层内涵。 所以说,拙著只表达了我自己以体验为基础而得出的观点。我没有竭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怎样高明和出众,而是以“深入浅出”为一个出发点,走出了只属于我个人的比较文化之路。 我举双手欢迎人们赞同我的观点,也同样举双手欢迎人们对我的批判。就如同孔子读他自己的《春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一样,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我都可以甘心情愿地接受。为他人,也为自己。 我想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学术论文,是用随笔形式写成的比较文化论。所以力图用简练、直观的方式阐述自身体验和从中得出的三国文化特点。 如果说世上有真理存在的话,那么我认为它只能被感知而不能被证明。 我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只属于一种文化的人,而是超越了国界的地球籍人。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我敢说,我会像爱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爱地球上的所有家园。这就是“地球籍人”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 基于这种“地球人”视野,本书才得以写就。所以说这是一个自称“地球籍人”母鸡下的蛋,至于好吃不好吃,那只能由品尝人来判断了。 如果好吃的话,下次还可多下几个。多谢诸位品尝! 2002.5.18 金文学于广岛自宅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 《朝日新闻》 留日中国青年作家笔下独特的日、中、韩三国比较文化论。 《读卖新闻》 以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引向东亚三国文化之精髓! 《产经新闻》 令人叫绝的中、日、韩比较文化论! 韩国 《东亚日报》 贯通韩、中、日三国的出色的比较文化体验记。 《九州日报》 本书弥补了东亚比较文化领域一大空白,堪称空前的三国比较文化论杰作。 《周刊现代》 妙趣横生!从来没有过如此好的比较文化散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