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共一百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出身,包括石猴出生、访道学仙、闹龙宫地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骗入掌心,镇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取经缘起,交代唐僧一江流儿一身世、魏征斩龙、观音菩萨到长安访察取经人、玄奘应诏西行。第三部分(13-100回)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无障碍阅读青少版)》文前深度导读,文后附《西游记》主要人物关系表,堪称是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无障碍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最佳文本。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且不言天神围绕,大圣安歇。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见那里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虽有几位天仙,俱不就座,都在那里乱纷纷讲论。菩萨与众仙相见毕,众仙备言前事。菩萨道:“既无盛会,又不传杯,汝等可跟贫僧去见玉帝。”众仙怡然随往。至通明殿前,早有四大天师、赤脚大仙等众,俱在此迎着菩萨,即道玉帝烦恼,调遣天兵,擒隆未回等因。菩萨道:“我要见见玉帝,烦为转奏。”天师邱弘济,即人灵霄宝殿,启知宣入。时有太上老君在上,王母娘娘在后。
菩萨引众同入里面,与玉帝礼毕,又与老君、王母相见,各坐下。便问:“蟠桃盛会如何?”玉帝道:“每年请会,喜喜欢欢,今年被妖猴作乱,甚是虚邀也。”菩萨道:“妖猴是何出处?”玉帝道:“妖猴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石卵化生的。当时生出,即目运金光,射冲斗府。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死籍。当有龙王、阎王启奏。朕欲擒拿,是长庚星启奏道:‘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耳、目、鼻、口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者,可以成仙。’朕即施教育贤,宣他上界,封为御马监弼马温官。那厮嫌恶官小,反了天宫。即差李天王与哪吒太子收降,又降诏抚安,宣至上界,就封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官无禄。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又不遵法律,将老树大桃,尽行偷吃。及至设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他就设计赚哄(哄骗)赤脚大仙,却自变他相貌入会,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又偷老君仙丹,又偷御酒若干,去与本山众猴享乐。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
菩萨闻言,即命惠岸行者道:“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务必的实(如实)回话。”惠岸行者整整衣裙,执一条铁棍,驾云离阙(que,这里泛指宫殿),径至山前。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惠岸立住,叫:“把营门的天丁,烦你传报: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吒,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探军情。”那营里五岳神兵,即传人辕(yuan)门(军营的门)之内。早有虚日鼠、昴(ma0)日鸡、星日马、房日兔,将言传到中军帐下。李天王发下令旗,教开天罗地网,放他进来。此时东方才亮。惠岸随旗进人,见四大天王与李天王下拜。拜讫,李天王道:“孩儿,你自那厢来者?”惠岸道:“愚男随菩萨赴蟠桃会,菩萨见胜会荒凉,瑶池寂寞,引众仙并愚男去见玉帝。玉帝备言父王等下界收伏妖猴,一日不见回报,胜负未知,菩萨因命愚男到此打听虚实。”李天王道:“昨日到此安营下寨,着九曜星挑战,被这厮大弄神通,九曜星俱败走而回。后我等亲自提兵,那厮也排开阵势。我等十万天兵,与他混战至晚,他使个分身法战退。及收兵查勘时,止捉得些狼虫虎豹之类,不曾捉得他半个妖猴。今日还未出战。”说不了,只见辕门外有人来报道:“那大圣引一群猴精,在外面叫战。”四大天王与李天王并太子正议出兵。木吒道:“父王,愚男蒙菩萨吩咐,下来打探消息,就说若遇战时,可助一功。今不才愿往,看他怎么个大圣!”天王道:“孩儿,你随菩萨修行这几年,想必也有些神通,切须(务必)在意。”
好太子,双手抡着铁棍,束一束绣衣,跳出辕门,高叫:“那个是齐天大圣?”大圣挺如意棒,应声道:“老孙便是。你是甚人,辄(zhe,却)敢问我?”木吒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木吒,今在观音菩萨宝座前为徒弟护教,法名惠岸是也。”大圣道:“你不在南海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木吒道:“我蒙师父差来打探军情,见你这般猖獗(chang jue,猖狂),特来擒你!”大圣道:“你敢说那等大话!且休走!吃老孙这一棒!”木吒全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立那半山中,辕门外,这场好斗:
棍虽对棍铁各异,兵纵交兵人不同。一个是太乙(又作“太一”,即道家所称的“道”。此处代指道家)散仙呼大圣,一个是观音徒弟正元龙。浑铁棍乃千锤打,六丁六甲运神功;如意棒是天河定,镇海神珍法力洪。两个相逢真对手,往来解数实无穷。这个的阴手棍,万千凶,绕腰贯索疾如风;那个的夹枪棒,不放空,左遮右挡怎相容?那阵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鼍(tu6)鼓咚咚。万员天将团团绕。一洞妖猴簇簇丛。怪雾愁云漫地府,狼烟煞气射天宫。昨朝混战还犹可,今日争持更叉凶。堪羡猴王真本事,木吒复败又逃生。
这大圣与惠岸战经五六十合,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虚幌一幌,败阵而走。大圣也收了猴兵,安扎在洞门之外。只见天王营门外,大小天兵,接住了太子,让开大路,径入辕门,对四天王、李托塔、哪吒,气哈哈的,喘息未定:“好大圣!好大圣!着实神通广大!孩儿战不过,又败阵而来也!”·李天王见了心惊,即命写表(与下文的“表章”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表达某种请求)求助,便差大力鬼王与木吒太子上天启奏。
二人当时不敢停留,闯出天罗地网,驾起瑞霭祥云。须臾,径至通明殿下,见了四大天师,引至灵霄宝殿,呈上表章。惠岸又见菩萨施礼。菩萨道:“你打探的如何?”惠岸道:“始领命到花果山,叫开天罗地网门,见了父亲,道师父差命之意。父王道:‘昨日与那猴王战了一场,止捉得他虎豹狮象之类,更未捉他一个猴精。’正讲间,他又索战(挑战),是弟子使铁棍与他战经五六十合,不能取胜,败走回营。父亲因此差大力鬼王同弟子上界求助。”菩萨低头思忖(思考。忖,cun)。P43-45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以生动的神魔斗争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打动世世代代的亿万读者,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艺术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永放光芒。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07—1581?)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辑录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据《天启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却“屡困场屋”,直到四十三岁时才补上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就任长兴县丞,这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不久即“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可见他的功名和仕途都不顺利。他不满现实,在诗中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二郎收山图歌》)。这种情绪在《西游记》中处处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此外,吴承恩从小爱读稗官野史,常常偷着买这类书籍阅读。长大后,这种兴趣愈益浓厚,这使他加深了关于神话传说的知识修养。他对自己在稗官野史方面的能力是很自信的,他在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的自序上说:“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焉!”这种自信在《西游记》中得到了证明。
《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本身是有历史根据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僧人玄奘曾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越过百余国,历经十七年,行程数万里。回国后,弟子辩机根据他的自述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各国风土人情、佛教遗迹等见闻,但没有什么故事。此后,他的门徒慧立、彦惊又撰写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本书则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此后,唐僧取经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当时艺人讲说取经故事的底本,书中出现了化作白衣秀士的“猴行者”的形象,他神通广大,从中可以看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影子;还出现了“深沙神”的形象,则是沙僧的前身。元代出现了《西游记平话》(今不传),比《取经诗话》更为成熟完整,《永乐大典》中保存此书“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与《西游记》第十回前半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在古代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还记录了《平话》中“车迟国斗圣”故事片段,内容差似《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另外,此书还有八条注文,记述了《平话》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闹天宫、黄风怪、红孩儿、女儿国等许多热闹场面,并出现了随唐僧取经的沙和尚和黑猪精猪八戒。在金代元代和明代,取经故事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金元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均已失传,现在可见到的有元末明初人杨讷著《西游记杂剧》,写了唐僧出世、闹天宫,收龙马、收八戒、女人国逼婚、火焰山等故事。吴承恩《西游记》正是在以上历朝唐僧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写成的。
《西游记》共一百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出身,包括石猴出生、访道学仙、闹龙宫地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骗入掌心,镇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取经缘起,交待唐僧(江流儿)身世、魏征斩龙、观音菩萨到长安访察取经人、玄藏应诏西行。第三部分(13—100回)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请代研究者即有“劝学说”、“谈禅说”、“讲道”说等等,亦有人认为是理学小说,即阐扬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进入20世纪,认识有很大变化,鲁迅和胡适都做出了迥异于前人的评说,他们共同的大贡献就是扯掉了以往“微言大义”的神秘主义面纱,还其本来面目。他们都认为是以游戏的态度写神魔故事,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详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这一真知灼见不仅拨开了前人认识的迷雾,而且也是后来研究者的津梁。一些论者所提出的有关《西游记》主题的矛盾、人物的矛盾、情节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在鲁迅和胡适的论说中找到答案。《西游记》作者“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并不影响小说表达积极的思想意义。它不是说经讲道的宣教,而是以游戏诙谐的笔调调侃人间神界的丑陋百态,也歌颂正义勇敢的美德和敢于向强权恶势力挑战的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生活的明代社会,政治黑暗,统治者荒淫无道,小说中所暴露的人世间和神魔界的丑恶正是现实的反映。正如鲁迅所说:“讽刺揶揄取当时世态。”例如书中写了九个人间国度,其中许多都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比丘国国王服用长生不老之药,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药引,反映了统治者的愚昧和残忍。至高无上的佛祖对取经的唐僧竟然索取“人事”,说以前卖贱了经,教后代儿孙没钱用。唐僧只好拿出紫金钵才换取了有字经。这既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揶揄,也折射出人世的贪婪和龌龊。
《西游记》作者倾注最多心血的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武器是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他闹冥府,勾生死簿;闯龙宫,向龙王索要兵器。他敢于向至高无上的天庭挑战,当他发现“弼马温”的封号是个骗局时,心中火起,打出南天门,索性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号。玉帝给他造了“齐天大圣”府后继续欺骗愚弄他,他于是再闹天宫,天兵天将都不敌他的金箍棒,后来虽然被捉住投进老君炉焚烧,不仅没伤他一根毫毛,还炼就了他火眼金睛。他向玉帝挑战,“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不让出天宫,“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在取经途中屡遭妖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全赖孙悟空才得以化险为夷。孙悟空的形象成为正义、智慧、勇敢、力量的化身,他是敢于和各种丑恶势力斗争开战而胜之的大英雄,在他身上寄寓着被奴役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理想。
《西游记》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作者将民间传说戏剧艺术升华为结构完整的鸿篇巨制,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神魔世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它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想象和夸张的运用。书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画卷: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铜铁身躯也要化成汁的火焰山,一扇即让人飘出八万四千里的芭蕉扇……孙悟空神奇的出世,超人的武艺,神鬼莫测的变化,等等,这些超自然的人物和自然现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西游记》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诙谐和讽刺的风格。“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鬼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五十一回写孙悟空与妖怪作战丢了金箍棒,谒见玉帝求救:“‘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通,‘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这些官话从大圣口中说出,极为可笑,而那句“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读之则令人绝倒!又如写车迟国佞道灭佛,到处捉拿和尚,就是“秃子、毛稀的都难逃。”写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让国王吃马尿合成的丸药。写平顶山猪八戒巡山的滑稽表演,等等,都是讽刺幽默的经典段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复善谐趣”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