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流芳
我家门前那条小河由“放牛”演绎而成,因为源头有个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叫放牛场的地方,后来有人根据读音改为芳流。别小瞧了这一改,一字之改,境界大开,不仅脱俗,简直就是脱胎换骨。20世纪50年代初,我家住的是“土改”分来的公房,上面要求民主建政,叫我们在隔壁另起炉灶,原先分得的房子要做草鞋垭乡政府,有人嫌这名读起来拗口,便在“芳流、草鞋垭”中各取其首,遂成芳草乡。这名字多美!我真佩服前人的文墨和智慧,比现在的“脱口秀”还要厉害,虽然只存世了四年时间,就像县名由砖坪改成岚皋一样,一改出新意,一改通文脉,一改涌诗情。佛说真水无香,我说真水流芳。人要流芳百世,水能流芳千秋万代。
真有些不可思议,我的父辈们并未见过海,却给我起了一个“海清”的乳名,难道他们早都知道“滴水藏海”的道理?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们说我命中缺水,要补干脆补个汪洋大海。我是认同这个“海”的,老大不小的叫我小名并不责怪,反倒觉得亲切。河聚小溪,海纳百川,我家门前这条叫芳流的小河终究会归向大海的。有一天上山干活回来,拿着毛巾到河坝上的石包上擦洗,脚在水中泡着,耳旁有水鸟的鸣唱,更有哗啦哗啦的水响,仿佛进入梦境,不知不觉溜进了深潭。我本是识得水性的,这阵儿却犯了迷糊,在水下怎么也走不出来,只把手臂高高举着,想喊又发不出声音,心想,这下真要成水鬼了,真要回归大海了。在附近拾柴火的同学米娃看得一清二楚,开始以为我在潜水呢,时间一长觉得不对劲儿,忙找了树枝递过来,我一把抓住顺势出了水面。奇怪的是,我一点儿也未感到后怕,反而觉得被水淹一次的人才会懂水,识水,亲水。反倒是母亲天黑领我到出事地点“喊吓”,显得阴森可怖,汗毛直竖。那一次真是喝足了家乡水了,比开怀畅饮还要过瘾,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是水在同我开玩笑,是一次嬉戏,就像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
家乡的水好喝,清亮亮,凉爽爽,甜丝丝。也有的说这水硬,喝了有助消化,吃肥肉都少有得脂肪肝的。还有的说这是丛林中流出来的木叶水,散发着草木的清香味儿,兴许还有保健功能呢。这水是硬,硬到洗衣服从不用肥皂、洗衣粉,我亲眼见到婆在河边把脏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棒槌捶打一阵儿就干净了。捣衣声声,衣袂飘飘,至今见到“一衣带水”这个词就可亲,就会想到婆。正月初一早上抢挑金银水更有意思,刚出罢“天星”,伸手不见五指,各家各户打着灯笼火把出门挑水,只听开门的咿呀声,扁担的咯吱声,水桶的咣当声,脚板的扑嗒声响成一片,说是越早越好。第一家挑回去的叫金水,第二家叫银水,三家四家就是铜水、铁水了。我看主要是比试,看谁起得早,图个干净,当地有“起得三早当一工”之说。 我家对门住着一户大户人家,姊妹十个,唯有老五秀娃长得秀气,头发密而长,眉毛弯而细,水汪汪的大眼睛顾盼生辉,杨柳细腰扎着两根麻花辫,挑着两桶水轻盈如飞,在鹅卵石小路走出无限风情。最奇怪的是她挑水不洒不溢,有几次我从她身边经过,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水桶里不是漂着几枝栀子花,就是几片桐叶或芭蕉叶,那水就碧绿晶莹,温润如玉,异香轻拂。我对大人讲了这个发现,他们说:细娃儿懂个啥,那叫姑娘的体香。桶里放几片水草树叶,水再满也不会溢出。自此以后,我才不会无端地浪费水,哪怕一点一滴,也才真正认识到芳流的水再多,用起来应该客气一点儿,不能理直气壮,更不能随便抛洒。也就打这以后,才发现芳流的水不仅有色,而且有味;不仅流韵,而且流芳。
一有空闲,我就会回到老家,静静地坐在草鞋垭的小河边,看流水潺潺,听水流淙淙。洗脸从不用热水,大冬天里,河边水草结着冰锥儿,就像美女的耳坠,捧几把朝脸上一浇,顿时神清气爽,水从脸上路过,短暂的肌肤之亲后又还原于水。感恩一滴水,不需要有多大壮举,从水龙头人手,从身边人手,从细节人手,从心灵人手。
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水能说话,水能唱歌,水能满足我们许多渴望。水涨船高,泥多佛大。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人若做到水这个份儿上,就是好人,就是善举,就是美德。有人说,水是中国文化中涵盖一切意象的符号,含纳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孔子有智者乐水,老子有上善若水,禅语有善心如水。水处圆则圆,处方则方,静柔而动刚。因势赋形,以不变而应万变。水性至柔,却锲而不舍,昼夜奔流,无坚不摧,有阻必克,渗透漫延,纵横捭阖。滋养生命的这些水,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清澈明净,淡然悠长。沸腾世面,心静如水,真叫难得。古人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不见水了,云就起动了,可见这水算是云根了,水是云的老先人了。水云无形,云水有情。
芳流河的水,是通人性的水,是真性情的水,是有文化涵养的水。
芳流河的水,是故乡的遗传基因血脉之源啊!P3-5
时间是一种生命,读书是一种云游,写作是一种精神。人无爱好,总觉无趣。爱好且又业余,只当是玩儿,不求闻达于世,只求尽情尽兴。
我是常人,平常心态,平凡人生。尽管苦过,累过,努力过,写龄不短,将近四十年,出过五六本书,百把万字作品,心里很清楚,还真算不得什么,用岚皋话说:提不上秤。世界上有太多的优秀作家,优秀文学,优秀书籍。我相信定数,一辈子走多少路,穿多少衣,消多少五谷,活多大年纪,写多少文字,冥冥中似有安排,不可强求。我知道轻重,背颈窝里几根毛,摸的到,看不到。我说过,除了写,一无是处。有所得,就有所失。失掉多少都不怕,怕就怕失之东隅,收不了桑榆。回报是有的,朋友的肯定,读者的赞许,命运的改写。
一篇文章不是靠几句话撑起来的,一本书也不是靠几篇文章凑合起来的,收集起来的这些习作,是六七年的劳动,有请到写的,有逼着写的,更多的是自己要写的,不敢说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开启心扉,有一两篇能打动人或者能存活过几年,就算是烧了高香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家乡的水土,感恩着父老的教诲,朋友们的鼓励鞭策。一个稍有成就的作者,离不开水土滋养,摆不脱乡风熏染。
我出生的地方很小,弹丸之地,小家碧玉。小也有小的好处,小得干净,小得可爱,小得无遮无拦。就像烹熟了的饭菜,种出来的瓜果,等着我去捡拾,乡音、俚语,随手而拈,方言、土话,俯拾皆是。以致电视台想拍电视散文,普通话无法播音,当头浇了人家一盆冷水。你弄不成,我写得成,我不能专为拍电视而写。不附势,不跟风,不媚时,狷介率真,由着性子来,小文人也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离不开血性和骨气。写作是最寂寞的事,单打独奏,孤掌也鸣。我为自己而活,也为自己而写,内心清明,自成格调。
做人,简单随和,大大冽冽,不拘礼数。写作,随心所欲,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玩,从不呕心沥血,也不会阿谀讨巧,更不会见眼生情。热闹场合着一处冷眼,冷漠之地燃一簇热情,正是这种反常,让我的文章略有新意,总有一两句话出味。不入流,不入圈子,不浪一文不值的虚名。说我文章写得不行,或者说我写不了大东西,不辩解,不生气,我行我素,“涛声依旧”。
要么不做,要么做了不说,或是先做后说。人如其文,文如其性,尘土衣冠,江湖心量。信奉站就站直,倒就倒正,落地生根。羡慕高士之清,闲者之逸,隐者之乐。说到做到,做不到承认不行。完不成就不答应,答应的事决不失言。说话语速不快,写作细活慢工,如同庄稼和果木,生长期长的好些。正写文章呢,在人喊玩,或是有忙要帮,搁笔就走,不怕断了思路,回来继续,太当回事儿就成不了事儿。写作这事儿,谁都能行,不在乎文化的高低,阅历的深浅,只要醉心于内在的追求,承受着常人的漠视,肯琢磨、善思谋、会读书就行。人一生做不到多少事,认准了,就一路走好,心无旁骛。要说文学和写作能够给人带来什么,那就是乐趣,精神过瘾。
我总结一条,相信美好、相信善良,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越读越少,却喜欢有乡音缭绕土生土长的心灵之韵。我希望我的书里面很静,很净,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哪怕一小会儿。老僧说的家常话,老作者写的寻常事。跟许多老了的人一样,喜欢清静,就把“心静如莲”作了书名。这是心灵的润泽,或叫人性的超度,如果我的想法与您一致,感悟正好与您合拍,那就叫缘,是前世今生的修积。心静,安之若素,心平气和,是人生高境,是一种看不见的繁花似锦,比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更耐人寻味品咂。断断续续写的东西,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就像有些人爱存破烂一样,这也舍不得,那也不愿丢。你不愿意忍痛割爱,别人可以取舍,经过文友把关,自己筛选,虽说扔了十多万字,还有这么厚一摞,你不一定全看,随便翻翻就行。
出一本书,就像盖一座小楼,得许多人帮忙,欠一堆人情。有些人请都请不来,有些旧账未还又添新账,有些你不麻烦反要得罪人家,有些帮了你并不需要回报。吴应德先生是领导,又是知心朋友,拨冗提笔,写了两千多字的序言,其情切切,其语殷殷,令人无比感动。周康成书记一到岚皋工作,就给予我极大的关心和厚爱,主动询问、调研岚皋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不断鼓励我继续发挥余热,多为地方文化做贡献。杨义龙县长,亲自打电话请我为新广场写赋文,出于对我个人的尊重和信任,聘我为第二轮县志主编。张胜利老师,年近七旬,老伴卧病在床,在清样稿上纠错,取舍,标注,还抽空赶写了热情洋溢、见解独到的评价文章。黄开林何德何能,能交上如此贴心巴肝的朋友?长期关注并给予我许多帮助的还有赵乐斌、陈长吟、刘云、张永强、李茂询、卢修宾、周邦基、曾德强、方晓蕾、梁真鹏、邱仕君、张国华、陈前平、杜文涛、杜文娟、王晓云、陈益鹏、李峰、徐远航、王道志、王兴波、刘志海、谢承海、马新斌、袁少川、滕兴泽、王正清、沈荣华,当然还有我的妻子张琴、女儿黄杉、女婿刘欣。
在此,谨以《心静如莲》一书敬献给故去的婆、外公、婶(妈妈)以及还健在的82岁老父亲!聊表我对他(她)们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敬爱之情于万一。
第一辑 乡情一缕
真水流芳
蔺河口
家在草鞋垭
草色掩映的土屋
老屋的火炉坑
老家的小地名
一滴水响
水雾池
心静如莲
金黄的稻草亭
薅不尽的草
信步闲堤
走树
小名
小城的雾
岚河送来春消息
横溪河
胎记
挑力
回老家过年
送书
帮忙
茶之间
粗茶有味
茶树鸟巢
人间烟火
魔鬼之芋
荠菜饺子香
那些认识我的树
第二辑 随手而记
风骨
淡然
回忆
名誉
不知有赋
逼上“志”山
五七感言
兰能人心
与妻书
在女儿婚礼上说的话
小外孙记趣
挑自己一战
在西安走村串巷
在西安过年
久友谭宗林
相送清梦里
老乡树
一篇旧作的经历
花甲者言
散文就是散心
第三辑 游历小品
宁陕行走笔记
香溪溢香
石泉出幽峡
独步华山
哈尔滨看云
牡丹是条江
壶口势若虹
闲走九江堤
亲情的瑞昌
静静的修水
石钟山小记
爬庐山好汉坡
湖边莲影
报本之塔
书香秀成堆
放得下的庄园
平和之湖
乌镇冷雨
踏雪寻迹
进了一个叫书院的门
让心安静下来的地方
第四辑 小赋与序
岚皋有景入画来
秦巴贤叟
根在故乡
文思若涛故园情
出书缅怀李发林
——写在《岚河与您相伴》前面的话
匀一点儿时间给写作
美景美食成绝配
碗场坝广场赋
双丰桥禁赌碑楼修复记
青莲书院赋
茶食本方赋
弘一达鉴祭
第五辑 他人评点
黄开林散文的一二三/张胜利
家的名字叫岚皋/卢修宾——陕西作家黄开林散文集《家在岚皋》浅评
干净的散文/曾德强——读黄开林散文集《家在岚皋》
是为真性情/梁真鹏
岚皋的另一座山/杜文娟
为岚皋代言的作家/王晓云——看黄开林新书《流年顾影》
一次地方历史文化的负重之旅/李茂询——《流年顾影》的心灵超越
历史的复活及昭示/曾德强——黄开林《流年顾影》读后
散文作家的道义和使命/方晓蕾——从《流年顾影》看黄开林的散文创作
读黄开林和他的《流年顾影》/陈益鹏
读《流年顾影》想起一些往事/徐开满
丢失的老照片/张树梅
形散神聚/梁真鹏——散文《小蒜味长》赏析
读《宁陕行走笔记》/钟帆
后记
蛇年初夏,我在西安看病,开林和几位老友专程赴西安陪我。散步时,他告诉我:“想在花甲之年出一本书作结,画一个句号。”希望我在书前写几句话,算是情谊的一种存念。
开林将新作集结成书,我很高兴,新书在花甲之年面世,我也非常赞成。但对“写几句话”却有些犹豫,主要是我自知功力和威望不够,不敢轻易应允,害怕别人弹嫌。但思之再三,我还是同意破例写几句话。其理由有二:
首先,我是土生土长的岚皋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县政府副县长的岗位上分管过五年文化教育,对岚皋的文化、文化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成就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开林的散文能得到同行的充分认可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由衷喜爱,我作为岚皋人感到脸上有光,以见证人和热心读者的身份说几句话,也是应该的,这叫义不容辞。
其次,我和开林交往四十多年,初识时还是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少年,如今都已两鬓斑白,成为“正爷级”的花甲老翁了。四十多年的人生交往,共同经历的岁月沧桑,恰如陈年老酒愈品愈浓,酸甜苦辣涩五味杂陈。其中很多往事都与开林有关,一个“情”字总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开林说,我们是老庚,过罢下一个生日就奔六十了,不想再出书了,最后一本书希望我写几句话,算是个纪念,也是我们几十年交往的文字见证。从这个角度讲,我是乐意的,这叫情不容辞。所以就破例了。
开林是个诚实的人。真实,朴实,有内涵。他为人真诚坦荡,简单随和,讲究不多,和他打交道不用防范,没有负担。听他讲话不用分辨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在他看来,是就是,非就非,不用掩饰。所以,虽是文人,却不阿谀;虽常帮忙,但不帮闲。至今,我既未见到他昧着良心帮人鼓吹的文字,也未听过他对权贵的肉麻吹捧,身在人下却从不看人眼色行事。很少在人前夸赞别人,即使偶有所闻,也让人感觉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有内涵的人肚子里有货,有自己的主见,但他从不出风头,从不在场面上与人争高下,比输赢。善于倾听,尊重别人,即使恃才也不傲物,偶有得意也不忘形。这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敢欺。我想,这正是开林虽不与人争高低,却赢得大家尊重的重要内在原因。
开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参加工作早。上中学时正值“文革”期间,学习的大环境非常差,可以说并未接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基础教育。他能走到今天,在岚皋文坛毫无争议地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执着和勤奋。因为爱好,执着地探索追求,从不间断,不停笔。在我的印象中,他从参加工作至今,经历了六七个单位,八九个岗位,无论是普工还是领班、秘书还是总编,稍有闲暇,总在阅读,在创作。在我的记忆中,经常浮现出他在接转电话的机房里、在生病住院的病床上、在偶尔出差的客房里埋头看书和作文的镜头。正是这些镜头常常使我自惭、自责。几十年来,正是开林的影响、带动和督促,使我也偶尔写点豆腐块,并养成了凡以自己名义发表的东西必由本人动手,决不让他人代劳的习惯。好多次,我将初稿请他看,请他改,相互探讨,交换看法。如今看来,正是这些影响、交流和探讨,成了我们友情建立、发展和深化持久的黏合剂。
作为文化人,或者换句话说,开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文化人,还在于他的内秀。他有灵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文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感悟生活,表达情感。我经常感觉在他略显古板迟钝的外表下潜藏着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涌动着喷薄欲出的生活激情。有人说,读开林的散文是一种享受,我也有同感。他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细腻、自然、独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了,也想过了,但表达不出来或找不到适当的语言表达,而他却巧妙地说出来了,并且那么自然,贴切,富有感情而又不做作,让人感到有共鸣,很愉悦。他的作品干净清爽,节奏感强,读起来不费力气,看似平淡,品起来却有味道。这不仅仅是勤奋能达到的,而是境界,是功力,是灵气。
千百年来,人们崇尚苦读、苦思、苦干,其积极意义自不必说。而我从开林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快乐,是汲取知识的享受,感悟生活的乐趣,表达情感赞美高尚的成就感。想写就写,决不勉强,不硬憋。个人也轻松,作品也自然,读者也享受。由此使我想到,当今一些青年的发展定位,长辈对后代期望的误区,以为只要肯吃苦,舍得花钱就可以成功,就可以出名赚大钱。实际上,很多时候应该因人而异,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人才学有个观点:才无大小,直木可做梁,弯木能做犁,才尽其用就行。
说了开林的很多优点,其实他也有不少弱点。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懂得推销,不大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或许是虽然明白但未去做或者因为性格原因不会做,做不到位。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的很多好作品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让人觉得可惜。同时,也使我对文坛风气多少有些看法。然而,瑕不掩瑜,正是他的本色,包括他的弱点,保持了我对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的喜爱和尊重。
就写这些吧,衷心祝福开林幸福快乐,如意平安!
《心静如莲》分为乡情一缕、随手而记、游历小品、小赋与序、别人评点五辑,收录作者黄开林近七年发表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散文、随笔及别人评论96篇。作者相信美好、相信善良。善于塑造乡音缭绕土生土长的心灵之韵。他的作品让人感觉静,很净,能让人的心灵平静下来。作品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语言生动活泼,写出了故土之情、游历之趣、劳动之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特别是民俗、方言的引入,新颖独到,别开生面,深受熟悉陕南风土人情读者的喜爱。书中的作品行文干净流利语言朴实优美,曾多次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
黄开林,陕西岚皋蔺河人,当过邮电工人,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县志编辑,政府秘书。任过县文明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政府办副主任,县报总编。《心静如莲》收录作者近七年发表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散文、随笔及别人评论96篇。内容包括《真水流芳》、《家在草鞋垭》、《一滴水响》、《岚河送来春消息》、《逼上“志”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