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清晨,陕南汉中城一幢富商的豪宅里,门里门外都是全副武装的国民党正规军的岗哨。 大宅院里,一个身材矮胖的军人在焦躁地来回走动,他虽然身着笔挺的将军装,腰间挎着手柄上镶嵌着宝石的佩刀,但却是一副惊魂未定、大难逃生的样子。在他的身边,一个头戴船帽、烫着长发的年轻漂亮的女军人在前后服侍着他。 “长官,您已经站很久了,该回卧室休息了。”女侍从谨小慎微地说。 女侍从的声音虽然很轻,但被称作“长官”的人还是被吓了一跳。他不是别人,他就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人称“西北王”的一代悍将——胡宗南。 他是昨晚刚刚从西安窜逃到汉中的。胡宗南之所以仓皇撤逃汉中,全因一份秘密情报。是怎样的一个情报让“西北王”胡宗南不战而逃,将西安拱手相让? 原来,在胡宗南撤退到汉中前的一个礼拜,他收到一封空军秘密侦察报告,上面写道: 彭德怀和解放军华北十八、十九兵团已经西渡黄河,进入陕西。 看过报告后,胡宗南大吃一惊,一屁股跌坐下来。他知道,用自己的二十四万军队,对决彭德怀的三十万大军,真是胜算难料。 想不到西北的战局这么快就恶化到这样的程度。于是,他于当天下午七点,在西安宗廉路自己的官邸,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全部都是当时西安政界与军界的要人,有绥靖公署副主任罗列、西安市市长王友真、财政局局长肖屏如等等。会上,他宣布了一项决定:“西安绥靖公署和陕西省府南撤汉中。'’ 参加会议的人员一片哗然。 正当胡宗南在宗廉路自己的官邸召开秘密会议的时候,他又接到了前线急电: 驻守在咸阳渭河南岸的九十五军五十三师一五九团遭到共军突袭。 其实,这时彭德怀并不在陕西,导演这次突袭的是一野副司令张宗逊和赵寿山,此时,一野的指挥权由他俩负责。没想到这次突袭,加速了胡宗南向汉中窜逃的步伐。 几天后,胡宗南仓促之中将西安绥署和陕西省府南迁汉中。他之所以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一是他刚从西北战场逃出,心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二是他不知道他私自撤退,有违军令,他的恩师蒋校长将如何处置他。 正当胡宗南抬起胳膊准备让漂亮的女侍从搀扶他回卧室时,绥署副主任兼参谋长罗列大惊失色地匆匆跑来,说:“主任,大事不好了!” 原来,远在成都的蒋介石听到胡宗南放弃西安的消息,当下脸都气白了。他将手上的电话使劲儿摔在桌上,用他的宁波土话大骂道:“娘希匹!西安是西北的大本营、大西南的门户,丢失西安,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胡宗南听后,吓得差点儿瘫倒在地,幸亏女侍从和罗列赶紧上前搀住他。旁边几个侍卫也赶紧跑过来帮忙,几个人连扶带抬地把胡宗南弄到卧室的床上。专职医生赶紧给他听心脏和量血压,那个女侍从把一个湿毛巾捂在胡宗南的额上。 胡宗南稍微清醒后,为了掩饰他的过错,即刻给蒋介石回电: 退汉中,乃诱敌深入之计,我意欲以秦岭为屏障,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我军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敌人胆敢西进,深入腹地,正中我计,一举歼灭! “这分明是自圆其说。”蒋介石看了电报,脸色铁青,吼道,“狡辩!经国,给宗南这小子回电,让他重新夺回西安,夺不回不配做我的学生,不要见我,葬在西北!” 原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经制订了以西安、四川为基地,固守大西北和大西南,即用半壁江山以待后图、挽回全局的大计。 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占据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蒋介石准备靠着这片土地东山再起。早在年初,他就写亲笔信给胡宗南,做着提前准备: 宗南主任弟勋鉴,近日政局,即有变动,但陕省重要,做固守之准备。 可过了不到几个月,胡宗南就胆敢违抗军令。 此时的蒋介石依然幻想着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他必须要在大陆守住一块地方,否则,他在大陆就没有生存希望。他看中了大西南,那里山高路远,易守难攻。而关中是大西南的门户,保住西安,就等于保住大西南的北大门。另外,他认为在西北还有与共产党较量的实力。 很快,关于重新收复西安的电文发到胡宗南手中,胡宗南当下蒙了。 P1-2 书评(媒体评论) 赵阳的长篇小说《智取华山》是一部有着宏阔历史架构的厚重之作,是新时期的一部新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更是近年来陕西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作品将凄美的爱情故事置于厚重的战争历史当中,不光写得好看,更是一曲荡漾着主旋律的正气之歌,有着催人振奋之力量。特别是作品显出一种大气,更显示出特别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冯积岐(著名作家) 这是一部回顾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表现陕西红色革命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真实地展现了西北大战的历史场面,生动地刻画了彭德怀、王渭民、孟华生刘智勇、高霞、杨林生、胡宗南、胡志国等历史人物,精彩地再现了智取华山之战的历史奇迹。同时,艺术地描绘了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和当地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斗争的情景,全景式展现了陕中会战的战争历程,揭开了智取华山之战的历史真相。作品视角独特,在对智取华山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真实还原的基础上,挖掘出此次战争中国共双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是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王芳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交流艺术研究院院长) 后记 说起与华山以及与英雄的情结,还真有点儿说来话长。 小的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潼关和华阴过去是一个县,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成了两个县。尽管如此,潼关的人还经常去华阴城赶集、上庙会、游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及登山,而华阴的人也少不了经常到潼关看黄河、游古城。 就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个五一节假期,父亲和母亲领着还只有六七岁的我和妹妹,从巍巍秦岭东端脚下那个盛产黄金的山乡小镇,经过被称为全国第三产金县的潼关县城来到华山脚下的玉泉院游览。还记得,当我仰望华山时,父亲和母亲就给我讲起“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来,当时听了有些惊讶。相隔六七年后的90年代末期又一个五一节假期,我们一家人又一次来到华山脚下的玉泉院故地重游,这时,我已经十二三岁,父亲又一次给我讲起“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而母亲则讲起道教祖先陈抟的故事来。记得当时父亲说,将来有时间的话,写一部有关“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文学作品,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由于父亲当时负责县城一中的领导工作,根本无暇去写作。可在我的心里,已对“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几年后,我跟随父亲到西安一所高中就学,由于父亲又负责这所高中的领导工作,加之,他当时也正在酝酿构思一部有关中国教育题材的长篇小说,我知道父亲一时无法实现那年在玉泉院说过的话了。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在学校图书馆看书和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回想起多年前父亲曾两次提到的那个“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在我的内心里,就已萌动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自己为何不尝试用笔来表现英雄的壮举?而且,每当假期乘火车从西安回潼关路过华山脚下,看着陇海铁路南的奇美华山和铁路北那片玉泉院寺院,不禁心潮涌动。特别是暑假期间,我和父亲回到乡下看望年近八旬的爷爷,爷爷常给我们讲,1947年他十七岁,这年8月,解放军在善车峪口与胡宗南匪帮一战中,他和村里的年轻人为解放军绑云梯和抬担架。听着爷爷的故事,我对解放战争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断断续续开始了《智取华山》一书的准备。这时我已不是七八年前的少年,更不是十五六年前那个六七岁的少不更事的孩童,而是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我又到了军营,有幸成了一名军旅新闻、文化工作者,而且,部队驻地就在西安,想要表现人民解放军战士英雄壮举的愿望愈发强烈。当时的我,仅把“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看作西北战场的一个小插曲。后来,我利用部队的图书馆、阅览室,阅读了大量有关毛主席和党中央以及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的资料,从而得知“奇取华山”一战在整个西北战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华阴人民和潼关人民为迎接周士第和胡耀邦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入陕作战,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由于部队工作原因,我常到华阴驻军出差,每当看到华山,就倍感亲切。当父亲和母亲听说了我的想法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记得我们陕西有个学者说过,陕西还有好多题材没有被开掘,如法门寺、汉阳陵、西京文化、红色革命题材、陕西农村题材等,它们都还是未开发的领域。他的意思就是鼓励陕西作家要立足本土,重视和珍惜本土文化资源,不然就会出现像外省人阿宝唱着陕北信天游红遍大江南北,而陕西的歌手还在为生计奔波;山西人都拍出了电视剧《走西口》,陕西影视人还在感叹没可拍的题材;甘肃人已抢走了陕粹秦腔,陕西艺人还在迷惑,了无方向;河南人出版了陕西作家的《大秦帝国》,陕西出版人还在为找不到厚重作品出版而念叨……这一切都如同怀抱金饭碗还茫然不知,而到别处寻饭碗一样。 其实,我们陕西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有很多文化资源值得开掘。 目前,军事文学正在承受着诸多方面质疑的声音和不绝于耳的批评,军旅作家们如何写下去或者写什么以及怎样写出人们期待中的优秀作品,无疑成了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焦虑,也无形中成了对军旅作家的一种挑战。 “八勇士奇取华山”的故事属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出生在陕西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后生,作为一个驻守在富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军旅文化工作者,作为一个生长在华山脚下的陕西人,毋庸置疑,自应有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历史担当、社会担当和责任担当,把发生在陕西这块红色热土上英雄们的事迹,用军旅文学对战争历史的书写手法和对红色英雄的塑造,完成对“英雄叙事”的书写。否则,在党中央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就是一种失职。 我写这部作品的初衷就是向英雄致敬,向先烈敬礼。在这部作品中,我力争做到对理想、信仰的由衷赞颂。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化的时代,对理想、信仰缺失的忧虑,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社会之忧。当世界正以羡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巨大变化时,当我们的许多经济数字跃居世界第一时,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时,相当多的中国人常常觉得并不幸福,总觉得缺失了些什么。那么,到底缺失了什么呢?我以为,缺失的恰恰就是理想和信仰,缺失的就是先烈那种理想、信仰带来的精神的无穷动力,缺失的就是那种因具有理想、信仰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而我的这部作品恰恰就是一部要表现理想与信仰的作品。对理想、信仰的赞颂,我在作品中作为最具闪光的部分着力描绘。英雄和先烈们的事迹催人泪下,我在写作时,常常心潮澎湃。比如刘智勇等“八勇士”为追求信仰、剿灭国民党匪徒而奋不顾身攀登奇山;孟华生为西安保卫战能够取胜而大义舍亲;杨母为解救华山百姓痛苦而毅然决然地让儿子带路;田然在全家献出几个宝贵生命的情况下,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我十八、十九兵团以及第一野战军干部战士与敌人的浴血奋战……这一桩桩壮举都气壮山河,感天动地,尤其是华阴地下党负责人高霞为了华阴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理想和信仰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慷慨悲壮的气节,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看,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了观念的解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毋庸讳言,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信仰的缺失与精神的迷茫在全社会中逐渐显现。而作品中英雄们这些事迹的再现让读者在为先烈的壮举发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状进行反思:那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富足上,要有理想情怀,要有对信仰的不懈追求。特别是书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赢得民族解放与独立的进程中所创建的伟大精神,很值得当代人、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军人继承和发扬。 小说从准备到构思,又从动笔到最后出版,前后经历了八年时间,这正所谓八年辛苦不寻常啊!整个创作过程,我是把它作为我的“立身之作”来完成的。为了完成这部“立身之作”,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牺牲了很多东西。八年里,我不知多少白天和黑夜,沉潜在大学的图书馆和部队的图书室里;八年里,我多次深入华山实地考察,实地走访,实地感受当年“华山之战”的情景;八年里,我多次采访“八勇士”的后代,特别是当年战争的亲历者;八年里,我数易其稿……今天,小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如释重负,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至于好与不好,任读者去评说。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父亲是个中学校长,也是个作家,母亲是个普通干部,感谢父亲在文学方面对我的熏陶、启蒙和影响,感谢母亲作为第一读者对我写的东西的鉴赏、肯定和鼓励。特别是父亲看了我写的东西,在提出修改意见后,是母亲把他的修改意见在电脑上打出来,转化成电脑上的文字。 在小说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军事谊文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史奉真老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王大亮老师、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刘玉平处长、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汤永刚处长、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刘斌同志等诸多人士,特别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齐雅丽老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联部主任王晓渭老师,陕西省作家协会原秘书长、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芳闻老师,基金会秘书王旭阳同志,太白文艺出版社党靖社长,总编韩霁虹老师,编辑彭雯老师、闫瑛老师和马凤霞老师以及潼关县委何树茂书记、潼关县人民政府樊正学县长、宣传部李勤侠部长、隋晓会副县长和文广局汤振华局长等,他们都在小说的创作方面给过我亲切的关怀、充分的肯定、热情的鼓励、热忱的指导,为小说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冯积岐老师为小说倾情作序、鼎力推荐。 我在写小说的同时,也在着力将这一红色题材写成同名电视剧作品。在编创和筹拍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晓春老师、陕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著名导演凌玲老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薛继明老师、文学部主任潘美如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刘翔老师、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前后两任主任张谦老师和王然老师以及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暨陕中视总经理孙昌博老总、北京兄弟影视传媒公司子公司总经理吴晓老总、我的首长政治部组织处张武处长、潼关广电局万雅迎局长等专家教授、诸多人士,特别是中国红色剧作家王朝柱老师以及渭南市委王春阳副书记等,都对剧本的编写和拍摄给予过充分的肯定、热情的鼓励、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借此机会,我向以上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志,还有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基金会、太白文艺出版社、潼关县委县政府、潼关县作家协会表示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扶持和支持,我的小说不可能出版。同时,对给过我热情帮助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刘吉尧老人的女儿刘英平和为解放军带路上山的特级战斗英雄王银生老人的儿子王恩举两位前辈,表示真诚感谢!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我除了搜集整理、走访、阅读、研究大量的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和华山一战的有关史料外,还参考、借鉴了一些相关著述史料,如王朝柱老师的《解放》、王树增老师的《解放战争》、芮少麟的《雪游华山》等著作以及潼关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根红老师、资料管理员董望妮老师提供的《潼关党史》等资料,我谨向诸位著作者和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小说虽然出版了,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作品中一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阳 2011年11月20日草于西安 2014年6月30日改于潼关 目录 序 一部气势恢宏的革命战争题材新写实 楔子 烽烟起西北 第1章 金戈铁马驰东来 第2章 勇追逃敌 第3章 斩杀来使 第4章 自古太华一条道 第5章 挖出奸细 第6章 一座孤山万仞峰 第7章 深山里的高人 第8章 气死猿猱攀奇径 第9章 胜似鹰鹞飞天险 第10章 战争扭转前的黑夜 第11章 奇取云台峰 第12章 疯狂反扑 第13章 金鼓号角 第14章 玉女峰上的拷问 第15章 苍龙岭上下的对峙 第16章 围山打援 第17章 黎明前华山峡谷的枪声 第18章 暗刺团长 第19章 医院出现的神秘身影 第20章 “美人鱼”脱钩 第21章 莲花峰上最后的晚宴 第22章 高山上的英魂 尾声 西风烈,横扫千军如卷席 后记 序言 一部气势恢宏的革命战争题材新写实 冯积岐 这是一部描写陕西红色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阅读赵阳的长篇新作《智取华山》,总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对那场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全面把握,没有对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多年的深入探究,绝难写出如此气势宏阔、如此大气磅礴、如此悲壮瑰丽的战争小说。 作为一个二十七八岁的80后青年作家,他用“八年不同寻常的辛苦”所写的小说。不光故事好看,情节颇有新意,更主要的是,他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感觉、全新的艺术手法来诠释他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的那一场战争。可以说,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新写实小说,一部厚重之作。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阅读过苏联几代作家关于二战题材的小说。第一代作家大都写的是战争q-的英雄主义、英雄人物,高扬着正气之歌;第二代作家把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在战争中拷问人性的善与恶,或凄美,或温情;而第三代作家不再注重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和残酷性,战争,只是他们的反战宣言,他们揭示的是交战双方和战争给各国人民心灵上造成的难以弥补的创伤。战争题材对于这些作家来说,是写之不尽的源泉,他们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在回忆、讲述那场战争的同时,不断地有新发现、新感觉、新思想,并展示给读者,给读者留下新的思考空间,带来新的艺术感受,体验新的情感升华。 中国的主流作家也写了大量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如果从解放区文艺算起,半个多世纪以来,战争题材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突破不大,鲜有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腔调,一个主题。 我在少年时期就看过电影《智取华山》。那时候,由于艺术作品匮乏,一部电影要看好多遍,因此,由于看得次数多,《智取华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I-~,1人已经写过的题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故事要重新书写,确实是一个难题,这对于年轻的赵阳来说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我想,赵阳在动笔前肯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深思熟虑的,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青年作家。对于同一题材,赵阳写的和前辈作家“不一样”。他汲取了中外几代作家的精华,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写出了新意,也使这部作品显得厚重,显出一种大气,这就是他的成就和贡献。 作为一部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智取华山》的长度长,密度大,人物众多,情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宏大,称得上鸿篇巨制,展示出了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才能,已经具有了一部优秀战争题材小说的基本面貌。让我感动的是,作品的亮点在于,在战争中揭示人性。比如说,对于胡宗南的塑造,赵阳并没有把他仅仅作为一个“敌人”来写,他既是人民解放军的敌人,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即使刀光剑影,硝烟滚滚,炮弹纷飞,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胡宗南对漂亮的军统女特务叶霞翟的痴情也丝毫未减,狂热的痴情反而激励他为美人而战——这是每一个热血男儿为爱而奋争的普遍心理和基本人性。作为俗手来写,活跃在纸上的、身居高位的胡宗南获取女人可能如同喝凉水一样容易,玩弄女人如同玩耍一样简单,他只是一个战争恶魔,哪里还有爱心?哪里还有人性?而赵阳笔下的胡宗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只具有社会属性,他还是活生生的“这一个”,他和普通人一样,不仅爱美人,追求漂亮、有才干甚至性感的女人,而且,在爱情生活中几次受挫。赵阳这样写,才真正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贯穿于全书的主角——主人公孟华生,也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像孟华生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不小心就容易写成“千人一面”的“样板”,不是第二个孤胆英雄杨子荣,就是第二个没有妻室忠于革命的李玉和。这样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而赵阳笔下的孟华生固然是英雄,但也是血肉之躯的男子汉,是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孟华生英勇、顽强,善于打仗,而且能够打胜仗,被人称为“孟老虎”,但是,他轻敌,急于求胜,未免造成失误。特别是当他的未婚妻高霞被敌人身绑炸弹、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盂华生目睹着几乎处于绝境的心爱的女人,他对敌军参谋长王敬轩说:“你放了她,我退兵,我把人撤下华山,让你们下山。”在生死抉择、千钧一发之时,孟华生头脑里既有战争,又有亲情和爱情,他既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又想赢得爱情,一样都不想失去。不是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残酷无情”,“心中只有祖国和人民”。赵阳让孟华生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符合人情、符合人性的。他并没有把一个英雄人物抬高、架空,使英雄成为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赵阳塑造的孟华生是一个形象丰满的“圆形人物”,并不是概念化的“扁平人物”。胡宗南手下的得力干将、华山守敌胡志国的形象也值得称道。胡志国作为黄埔军校四期的学生,他自以为怀才不遇,心中郁闷纠结;他刚愎自用,残酷无情,看似悠闲散淡,实则装腔作势;少了几分职业军人的阳刚,多了几分阴谋家的奸诈和冷酷,因此被人称为“狼狐狸”。赵阳对这个人物把握得很准,把他写活了。另外,赵阳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注意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像“猛虎团”中的“八勇士”以及“野狼旅”中的参谋长和副官。“八勇士”中的刘智勇有勇有谋,杨林生憨厚老实,孙大胜乐观豁达,赵铁柱稳重勇敢,葛常明机智聪明,董小宝活泼可爱;“野狼旅”中的参谋长王敬轩奸诈狡猾、死硬顽固,副官袁超虚伪狡黠、见风使舵……这些人物,皆因性格上的迥然不同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 《智取华山》的写实很到位,不要说战争的场面,即使是彭德怀在乾县的指挥所,华山的每一个险要之处,我第一野战军,我华北十八、十九兵团以及胡宗南集团和西北“二马兵团”等部队的每一个番号,似乎都有据可查,这是中国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写法。然而,赵阳笔下的《智取华山》不是历史,更不是回忆录,而是小说,是供人欣赏享受的艺术作品。我之所以说它是新写实,是因为它不是照搬历史和复制历史,也不是因为作品有连贯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因为赵阳对于这一场战争是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审美思考去写的,而不是复述历史事件。在他看来,战争题材的作品就应该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写。同样是写“华山之战”,赵阳立志要把它当作“立身之作”来完成,因此,他既没有解构历史、歪曲历史,也没有重述历史、模仿历史,而是根据他自己的实地采访,根据他对这场战斗的感悟来写。他所创作的《智取华山》灌注了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场战争、对历史的认知,而且写得比较真实、比较生动,看得出他是在向史诗方向努力的。这样,作品才有了新意,也才有了独到之处。 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小说在对战争生活深度的揭示方面和对战争生活广度的反映方面,也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诸多亮点。在深度揭示方面,小说并未局限于眼前这场战争,而是通过某些人物、某些事件把眼前生活与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通过彭德怀、胡宗南、孟华生、胡志国、米脂姑娘田然等人物,把国共两党三年来的战争事件,特别是把“延安保卫战”的生活片段引入到作品中,一下子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在广度反映方面,小说并未孤立地单看“华山之战”,而是把它放在西北解放战场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写;同时,参战的人员并未局限于人民解放军干部和战士,而是写出人民战争取胜的根本: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比如华阴人民、潼关人民以及西府人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行动起来,或直接参战,或后方供应,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强后盾,这样,一下子展示出了作品的生活广阔感。有人说过,强烈的人民观念,是一切军事文学作品饱含寓意,进而实现社会共鸣的美学前提,我认为赵阳做到了这一点。作品的这种历史纵深感和生活广阔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更为新颖的思想容量。这样,作品更有了新意,更有了他与前辈作家相比所显示出的独到之处。 和其他同类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相比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为军旅作家出身的赵阳,他的新作《智取华山》传输的是一股正气、一股正能量,它高扬着正气之歌,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是对年青的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作品之一。 较早的战争题材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而近几年出现得不多,因此,我要说,赵阳的《智取华山》对于陕西当代小说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都相当高的作品,是当代陕西文坛的重要收获。 如果说,赵阳要继续从事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就题材领域而言,空间还很大,只要他潜心研究,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一定还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2014年6月28日于陕西省作家协会 内容推荐 赵阳著的《智取华山》是一部回顾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表现陕西红色革命的长篇小说。小说真实展现了西北大战的历史场面,生动刻画了彭德怀、孟华生、刘智勇、高霞、杨林生、胡宗南、胡志国等历史人物,精彩再现了智取华山之战的历史奇迹。同时,艺术地描绘了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和当地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斗争的情景,全景式展现陕中会战的战争历程,揭开智取华山之战的历史真相。作品视角独特,在对智取华山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真实还原的基础上,挖掘出此次战争中国共双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是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编辑推荐 赵阳的长篇小说《智取华山》是一部有着宏阔历史架构的厚重之作,是新时期的一部新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作品将凄美的爱情故事置于厚重的战争历史当中,全景式展现了陕中会战的战争历程,揭开了智取华山之战的历史真相。作品视角独特,在对智取华山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真实还原的基础上,挖掘出此次战争中国共双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是艺术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