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敏编著的这本《用人智慧》从悠久的文明长河中选取了“用人智慧”这个主题,分章列目,力图从古人的经典论述中汲取传统用人之道的精华,以求有助于今人对人才问题的诸多探求与思索。
本书共分为八个篇章:“内圣外王”讲述人才不易成,须得修身勤学,迁善改过;“求贤若渴”讲述人才为治国之本,人才为国宝,须礼贤下士;“识才荐贤”讲述人才发现至难,须以公正之心长期察表知里;“量才善任”讲述量才授任、各取所长,用人勿疑、妙选宜才;“用才有术”讲述人才须用在当时、逸于任使,酌情放手;“厚学树人”讲述教化育人不苛求、多磨砺、顺势而为;“留才聚才”讲述率先垂范、诚以待人、君臣相得;“奖惩有方”讲述人才监察、德能并重、赏罚必信。每篇先列“题解”,概括本篇主旨,次列圣贤语句、“解读”,再次列典故与常识,最后附以“人生镜鉴”,昭示其现实价值。
为政之要,惟在用人,选人用人关乎治国理政的根本。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聚了丰富的用人智慧宝藏,蕴藏在传统文化典籍中,细细体悟、认真研读必将对当今的选人用人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高玉敏编著的这本《用人智慧》精选经史子集中有关“选贤任能”的经典段落,梳理为“内圣外王”、“求贤若渴”、“识才荐贤”、“量才善任”、“用才有术”、“厚学树人”、“留才聚才”、“奖惩有方”八个篇章,系统归纳了古圣先贤的用人之道,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启迪智慧、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提升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知识树】
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一书,即“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庄子对当时的学术流派进行了评述,将老子《道德经》中“理身理国”的基本精神进一步阐释为“内圣外王”思想,可以说“内圣外王”思想本属于道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后又被道家各流派继承发扬。
后来,儒家将“内圣外王”思想进一步阐释并发挥到极致,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来鼓之呼之。蒙文通先生在《儒学五论》中说:“儒之学,修己以安人。达以善天下,穷以善一身,内圣而外王,尽之矣。”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包括“内修”与“外用”两个方面。既能成己、又能成人成物就是内圣外王;既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顿,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学问、思想也多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庄子天下篇释义》)冯友兰也在《新原道》中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随着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交锋,“内圣外王”思想逐渐被各家学说吸收融合,成为各学派津津乐道的“公器”。
几千年来,“内圣外王”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知识分子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北宋的范仲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都是这一思想的杰出践行者。在当代,“内圣外王”思想包含了“修身养性,追求至善,成人成物,建功立业”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形成良好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镜鉴】
自己“出众”才能“服众”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子路说,做到这4个字就行了吗?孔子补充说:“修己以安人。”先把自己修炼好,再想办法使百姓也得到安乐。可见“修己”是根本,“安人”是旨归。其实不管是“安人”还是“用人”,前提和起点都是“修己”。只有修炼好自身,才会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才会使百姓安乐,才会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也就是说,要想安人、用人,领导者自己得先是个人才。“才”的甲骨文写为“十”,象征一个初生的植物刚刚露了个头。可想而知,一个弱小的生命要冲破坚实的地面,肯定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集聚强大的能量。同样,要想出类拔萃成为人才也必须经过逐步的修炼、扎实的积累。孔子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孔子修养自身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从15岁立志学习开始,一直到30岁才觉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然后才有以后的顺位发展。因此,读书、修身、提高再提高是古往今来成才的必经之路。
那么,修己,修什么?无非“德、能、勤、廉”4个方面。首先要修“德”,就是读书明德,不断克服私欲,慎独慎微,渐趋完善。东汉的杨震拒收他人钱财,“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成为为官者慎独的榜样。其次是修“能”,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一是需要读书习得,二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砺。所以我们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两者相结合才可以顺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再次是修“勤”,就是勤勉、刻苦。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必然带着陷阱,没有人能不劳而获,随随便便成功。中国人民素有勤劳吃苦的优良传统,当今更要一以贯之,发扬光大。最后是修“廉”。“廉”是约束,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在金钱、权势、美色面前约束自己就太狭隘了。用平凡约束自满、用平等约束骄傲、用平静约束焦躁、用平实约束冒进,这些都属于“廉”的范畴。所以,儒家讲静坐、道家要神游、佛家需入定,就是在精神上认真反思、约束自己。修炼好“德、能、勤、廉”,领导干部自然会以出众的个人魅力让人信服。
P7-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中人才辈出,英雄如林,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场群雄争霸的历史大剧。
想当初,曹操、刘备、孙权在人才建设上各有特色,实力也旗鼓相当。曹操有郭嘉、荀彧、许攸等高贤义士;刘备有卧龙、凤雏等文臣,有五虎等武将,他们皆骁勇善战,一时之间将星璀璨;孙权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大将,势力也毫不逊色。但到后期,蜀汉忽略了对青年才俊的培养,人才乏善可陈,诸葛亮鼎力推荐的费神、向宠等人才能平平,偌大一个蜀国可用的将才寥寥无几,蜀汉的灭亡已成定势。东吴虽然稍好一些,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孙皓昏庸无道,听不得朝臣忠告,一意孤行,疏于防备,为西晋灭吴提供了机会。反观魏国,大将司马懿老谋深算,不断提携重用年轻人才,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司马懿集团,所以其取魏而代之是“顺理成章”。一家独大的魏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后灭蜀汉、降孙皓,一统天下。
拭去历史的尘埃,三国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古代有作为的君主大多求贤若渴,遍访俊彦,如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求才不易,用好人才更不易,古人在这方面总结了很多经验,如用人要用贤,德才兼备方为佳;要量才授职,切忌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要用人如器,取其所长,学西邻公教五子,使朴、敏、盲、偻、跛五个儿子皆得其所。此外,用人还要不苟求全才,用当其时,用当其壮等。古人的用人智慧令我们叹为观止,这也为当今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提供了镜鉴。
我们从悠久的文明长河中选取了“用人智慧”这个主题,分章列目,力图从古人的经典论述中汲取传统用人之道的精华,以求有助于今人对人才问题的诸多探求与思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对人才问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今人有关人才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完全可以包罗在古人的思维框架之内,多接触古人的智慧,或许有助于启发现代用人理念、提高现代用人技巧。
本书共分为八个篇章:“内圣外王”讲述人才不易成,须得修身勤学,迁善改过;“求贤若渴”讲述人才为治国之本,人才为国宝,须礼贤下士;“识才荐贤”讲述人才发现至难,须以公正之心长期察表知里;“量才善任”讲述量才授任、各取所长,用人勿疑、妙选宜才;“用才有术”讲述人才须用在当时、逸于任使,酌情放手;“厚学树人”讲述教化育人不苛求、多磨砺、顺势而为;“留才聚才”讲述率先垂范、诚以待人、君臣相得;“奖惩有方”讲述人才监察、德能并重、赏罚必信。每篇先列“题解”,概括本篇主旨,次列圣贤语句、“解读”,再次列典故与常识,最后附以“人生镜鉴”,昭示其现实价值。
绵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古圣先贤的字里行间,但一者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恐怕穷尽一生也难以卒读,而且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读者也没有过多时间一一析取;二者古今汉语差异较大,词汇、语法多有不同,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曾说古文“佶屈聱牙”,更何况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因此,我们借助简单条目细细涵泳,或可渐入佳境。本书对前贤著作多有借鉴,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