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记载了古圣先贤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以及宝贵的治国理政智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咀英嚼华,涵泳浸润,益莫大焉!徐芳编著高宏存、张泰主编的《修身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撷取经史子集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围绕主题精选底本,加以细注详析,深入浅出地解读古人的“修齐治平”智慧,以期今人鉴览前古,“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汲取传统智慧,悟修身之要,知齐家之方,晓处世之理,懂用人之道,明为政之本,从而引领人生、事业走向成功。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个党员干部的作为,取决于本人的修为。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严以修身”。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的方法、形式、过程以及精神内核对党员干部有着重要意义。徐芳编著高宏存、张泰主编的《修身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从“修身智慧”的角度切入国学经典,撷取先秦以来历代国学经典中有关“修身”的经典名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将其分为进德篇、律己篇、慎独篇、立志篇、笃学篇、修业篇、清廉篇、养身篇,给原文加上了“注释”和“解读”,并设立了“知识树”、“修身典故”和“人生镜鉴”等相应板块,将国学经典与当下党员干部的修身实践紧密结合,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实际,为广大党员干部实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提供有益参考。
《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本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刊印成书,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人生镜鉴】
戒“国耻”
在《五代史·冯道传论》中曾引用了管子的这样一段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到底有多重要,明代大臣顾炎武曾这样评述:“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都会随之而来;何况身为大臣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知耻尤其重要。”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反礼义,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以称作国耻。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较高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更多地指代古代官员。顾炎武用精练的笔墨描述了官员与礼义廉耻之间的关系,谆谆教导官员要做到明礼知耻,遵从先贤的教导,断绝不良的外缘。“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从严治党的旗帜下我们一定要杜绝“只管别人、不管自己”、“灯下黑”、“名为‘人民公仆’,实为‘人民公贼”’、“说的好事不做,做的坏事不说”等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怨声载道的不正之风。
明礼知耻,以德立人。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加强“礼治”这样一个内在力量的自我约束,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不可越界,触犯底线。为官做人,应做到自知、自控、知廉耻,及时去更正,这样就会避免错误的过分发酵。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了廉耻感,不但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在尝到以权谋私的甜头之后越陷越深。守信确诚,自我立信。社会安全感的丧失让老百姓成为“老不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干部信任缺失的问题。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修养,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真正做到“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优良的品德让人尊重,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只有明礼知耻,先做好了人,才有可能让别人欣赏你、推崇你,你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P9-10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修身,是态度的养成,是定力的习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修养身心。而修身作为“教育八目”之一,为维护封建王权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尽管传统文化中修身的内容与当今不尽相同,但修身的方法、形式、过程以及精神内核对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尤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大学》中提及的完整的人格成长途径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哲学观、人生观。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自觉担当起执政为民、兴党兴国的重任,而担此重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如何能更好地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修身。因此,本书从“修身智慧”的角度切入国学经典,找寻先秦以来历代国学经典中有关“修身”的经典名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将其分为进德篇、律己篇、慎独篇、立志篇、笃学篇、修业篇、清廉篇、养身篇,给“原文”加上了“注释”和“解读”,还设立了“知识树”、“修身典故”和“人生镜鉴”等相应板块。其中“人生镜鉴”是将国学经典与当下领导干部的修身实践紧密结合,在事理相融的叙议中提炼出清晰的现实意义,以期让党员领导干部能从先贤哲人那里汲取养分,并在此基础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从而实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他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做官先做人,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修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事、从政之前首先要研修的重要课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加强学习,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智慧,自觉成为现实生活中修身树德、执政为民的践行者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