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汝广著的《记忆(大连老街续)》是《记忆·大连老街》的续篇,书中把其余的老街一网打尽,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大连城区的老街百年来所经历的人和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它犹如大连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记忆(大连老街续)/品读大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嵇汝广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嵇汝广著的《记忆(大连老街续)》是《记忆·大连老街》的续篇,书中把其余的老街一网打尽,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大连城区的老街百年来所经历的人和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它犹如大连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内容推荐 2012年秋,《记忆(大连老街续)》面市,作者嵇汝广用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再现了大连三十六条街区的前世今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一时之间,滨城掀起了“帝着‘老街’读大连”的热潮。 读者的热情.不但使作者、编者感受到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催生了自身的神圣责任感。三十六条街区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故人故事遗落在老街深巷中,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被人遗忘。作者从自己历经八年走访、搜集的史料中,再度整理、撰写了五十多条老街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部《记忆·大连老街(续)》。 两部合为一体.一幅充满着人文情怀、散发着记忆芳香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你讲述属于一座城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目录 1、一树乡愁 朝阳街 三八广场 清冈卓行故届 2、槐花渐远 鞍山路 北岗桥 大连西站 “玻璃窑子” “小大连” 3、老厂碎记 “小五金” 老缝纫机厂 玻璃纸 火花 4、残简拾珍 东北路 朱家大院 中国足球国脚 广电 5、贝雕旧事 不老街 大连市总工会 白玉霜 贝雕厂 6、拂光掠影 胜利路 大外 罗振玉藏书 老鳖湾 广和配水池 7、深巷往事 一二九街 大鼻子兵营 三十六中 保健街 满洲大博览会 8、城市发源 青泥洼 大商 劳动公园 “大足球” 9、烟火故事 武汉街 望火楼 日本大庙 10、旧影疏离 延安路 大连音乐学校 相生由太郎旧居 11、雾岛记忆 金城街 大连日报社旧址 周善培旧居 解放庄 12、钟声福音 玉光街 玉光街礼拜堂 李经方旧居 美国领事馆旧址 13、华商自治 民康街 《实话报》大连京剧团 大连公议会旧址 14、文昌商盛 民意街 大连商工会议所 歌舞伎座 五品交易所变迂 15、岁月漫漫 黄河路 大连中华青年会 大连中华工学会 西山医院 16、兴旺红火 大菜市 菜市街 “凤鸣岐山”木刻楞 17、故人故事 五五路 重要物产取引所 台湾同乡会 18、福兴情怀 永丰街 杏乐天·升平茶园 福兴大戏院 南北福兴里 19、百年埠头 大连港 老码头 港湾街1号 港湾桥 儿童食品厂 20、旧巷尘缘 同庆街 大公街 大连山东同乡会旧址 实验小学 伏见台公学堂 21、佛音缭绕 唐山街 松山寺“鸦片市长” 韩光旧居 22、翰墨香远 新生街 《泰东日报》安惠栈钱粮杂货店栈 23、盛极一时 修竹街 政记轮船公司 牟传仁与群英楼 24、老屋韵致 明泽街 望海街 日本大连宪兵队本部旧址 25、沧桑变迁 昆明街 短波矿石接收机 大连印刷一厂 造船俱乐部 26、百行林立 吉庆街 《人民呼声》报旧址 连滨大舞台 造船医院 27、童年印记 友好街 老动物园 登瀛阁 儿童电影院 28、书香满溢 五四路 大连医学院 29、时代烙印 人民广场 斯大林广场 郭沫若·卢鸿基·大铜人 30、永不凋落 甘井子 大钢 大化 煤炭码头 五二三厂 31、老厂回望 五一路 大连制药厂 净水厂 大起 大重 32、北郊岁月 泡崖子 南关岭 泡崖子 周水子 南关岭 33、老长背影 东纬路 香周路 大纺 “四二七”纪念碑 34、城西动脉 西南路 台山 西山会 陈民立“牟接骨” 35、百姓家园 华北路 车家村 侯家沟 春柳 36、时光流转 岭前会 岭前大狱 苏联茔 岭前 傅家庄 37、繁华如昨 西安路 长兴街 民勇市场 长兴市场 38、记忆之美 太原街 万岁街 军人俱乐部 南大亭 美华照相馆 39、机车摇篮 沙河口 百年机车 “亚细亚”沙河口火车站 40、凌水桥畔 栾金村 小平岛 大工 张本政 凌水寺 小平岛 41、天外遗珍 星海街 黑石礁 星海 星个浦 洋楼 黑石礁宾馆 42、诗情画意 棒棰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清冈卓行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他在大连出生长大,因此对滨城充满“乡愁”之情。他写过很多回忆大连的文章,第一篇与大连相关的小说是《清晨的悲哀》,写作起因是爱妻的病逝。他同妻子在大连相识并结合,对往事充满了无限眷恋,为此又一气写下《洋槐树下的大连》,这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其作品中最为著名的。1969年,小说荣获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因为广为传播,在很多日本年轻人心目中形成了大连比日本好的烙印。 “从幼年到青年时代对故乡的那种亲和的感觉,原本是一种爱。我的不幸在于,那个城市不是我的祖国土地的一部分,我却似乎一生都不会放弃对它的执着。”度过动荡的人生才能沉淀出这样的文字。清冈卓行儿时在大连的居所就在洋槐林立的朝阳街上。 世人想起故居便会感到亲暖,这种纯朴的情感,人皆有之。沐浴着温暖的冬阳,清冈卓行于1982年重返大连,探访儿时故居。故居位于原朝阳街93号。那一带的地理,早已深深铭刻在他的脑海中,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是那样引人动情。故居院中有一株银杏树,老大连人叫白果树,那是清冈卓行读小学三年级时,由他的父亲种下的。洋房门前是人行步道,红色和暗红色的门以前都是白色,唯有窗框和过去一样。 清冈卓行回忆,他的故居位于日本侵占时期“共荣住宅”的东端。“共荣住宅”组合以满铁社员为中心,联合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大连支店的职员们组成。百余座建筑样式基本相同,但又各有特点,绿屋顶,白墙壁,红围墙,建筑用的砖瓦都是西洋式的,给人的感觉颇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风格。房子皆有暖房设备,先进程度甚至超过当时的日本。房屋的排列具有明显的欧陆风情,形形色色高大的石造建筑间,多有高高的英国式、法国式、荷兰式等风格的砖瓦围墙相隔。登上附近的小山远眺,红色、茶色、绿色、灰色等各样的屋顶后,皆有一根高高的四角形状的烟囱,非常壮观。 日本投降前,清冈卓行的父亲已经退休,当时刚好63岁。他曾担任过满铁土木课技师、满铁工务课课长、大连筑港事务所所长、哈尔滨造船厂厂长等职。退休后,他自寻乐趣,或在院子里拾掇花草,或与附近的老人们下围棋。清冈卓行的母亲则从心底憎十艮战争,终日牵挂战场上的两个儿子,天天在神龛前祈祷。 1948年,清冈卓行一家离开大连故居,这里随后住进高大的苏联人。1958年,一个叫林意贵的大连人成为别墅的新主人,他是部队转业干部,1933年在四川省广安县参加红军的老军人,曾任大连市交通公司经理。林意贵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访问故居的清冈卓行。对于历史的际遇,无需刻意躲避,主人和他唠起了家常,彼此之间没有一点隔阂,林意贵还让儿子拿来三十里堡的苹果给清冈卓行品尝。 P004-005 序言 我爱大连 大连出版社将要编辑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我非常赞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和曾经参与过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领导人之一,我对大连总是有一种偏爱,总是觉得这个城市所蕴涵的文化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这套丛书动员十几位作者,分十几个专题对大连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和梳理,我认为这项工作十分有价值。 大连是一座充满活力、现代感非常强、文化不断创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特殊历史和个性的城市。因此,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出大连的文化定位,挖掘大连的文化内涵,突出大连的城市性格,使城市的根和魂能不断通过文化来体现,并最终提炼出大连的城市精神,既是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所要关注的,也是所有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很多城市面貌趋同,城市个性模糊。实际上,城市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单纯增长,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竞争力将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因此,我觉得此次大连市委宣传部和大连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可谓正当其时。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总结、诠释大连的风物人情、文化脉络、人文价值,并以图书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积累、沉淀下来,无论是对于大连这座年轻却饱经沧桑的城市来说,还是对于600万大连市民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当然,在宣传城市、促进交流、满足各界人士阅读需求、提升市民文化素养、锻造城市品牌力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大连人,我对这套丛书充满期待。 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建市时间较短,很多人以此认为她没有文化,甚至使用了“文化沙漠”这样的词汇来定义她,很多大连人往往也是一提到“文化底蕴”就没了自信。实际上,大连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她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发现的眼睛、挖掘的意识、提炼的行动。这正是我们应该做并且正在做的。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大连的流行语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爱大连,从未离开。 这句话揭示了每一个热爱故乡的大连人内心深藏的情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愿怀着赤诚之心为她作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 后记 2010年的时候,记不清具体日期了,我刚刚调到大连出版社工作不久,一天在《半岛晨报》上读到一篇讲述大连城市记忆拍摄队的文章,提到某个成员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大连老街的书。 出于编辑的敏感,我立刻打通报社的电话,通过写那篇文章的记者葛运福,最终辗转联系上了《大连老街故事》(初名)的作者嵇汝广。在电话里,一句“我也是‘海南丢’的后代”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从此,两个“海南丢”的后代,怀着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深深爱恋,开始了《记忆。大连老街》历时四年的出版之旅。 嵇汝广来自一个历经百年的“海南丢”家族,一张老房契唤醒了他深藏心底的赤子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是他魂牵梦绕的家园故土,是他血管里抹不掉的生命烙印。他恋城成痴,每天游走在大连的街头巷尾,追究每一处断壁残垣的前世今生。从2003年开始构思,到2011年初稿完成,历经八年,终成一书。2009年至2011年动笔写作的三年间,他经常熬夜,一度有半年时间是白天工作,夜晚写到次日凌晨2点。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误解和困难,但也收获了很多朋友和他们的支持。 2012年9月,历尽千辛万苦,《记忆·大连老街》作为大连出版社“品读大连,,系列丛书(第一季)之一,终于面市,并立刻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认可。很多人参与到对大连的追忆与考证中,他们与作者取得联系,就某个细节与作者一起反复论证,这些论证的结果后来在修订版中都得以体现。还有一些年轻读者,包括那些新大连人,还曾带着这本书走进大连的老街深巷,去与书中描摹的老街、老房子来一段奇异的邂逅。 如今,《记忆·大连老街(续)》也即将付梓,虽然此时我的工作已有变化,但这本书却始终是我放不下的一个牵挂。2014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与嵇汝广一如从前,经常就书稿中的某个细节进行不厌其烦的讨论与考证,希望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虽不完美但充满诚意的完整作品。把《记忆·大连老街》出齐是我和嵇汝广的一个美好愿望,没有功利方面的考虑,只是想做成这件事,觉得这本书对这座年轻而又变化太快的城市很有意义,时间会证明这一点。 城市发展的脚步总是太快,我们是一路向前,一边奔跑一边遗忘,还是应该不时回一下头,看看自己的脚印,在记忆之美里留下沉淀与反思?我们更愿意选择后者。如果说城市如树,那么老街就是这棵百年大树的枝与蔓,它们存储着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每一片叶子都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在《记忆·大连老街》之前,你不知道去哪里追溯这些故园旧影;在这本书之后,大连的历史街里将变得清晰立体起来,你终于可以对孩子说,从前,这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