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领导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法力,有的只是行为得体,言谈到位,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得心应手,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而已,赢得了人心便赢得了一切。用自身的魅力感染人,用亲切的话语说服人,用显著的业绩打动人……你的人生会增添色彩,你的形象会变得越来越高大,你的领导生涯,路会越走越宽。
“沉住气,成大器”,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它并非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对任何普通人尤其是身处要职的领导者都适用的生存智慧,是现代生活在人性丛林中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则。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对任何环境都不难适应,对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难处理。
做人做事要讲技巧,做领导更要讲策略。俗话说“做事难,做人更难”,难题愈多,愈能显示你的能力和才干。做人需要低调一些,做事则不妨张扬一些,二者巧妙结合,就能成为一个仕途通畅的领导者,在没有掣肘的人际关系,你就能想出较多的点子,提出非同凡响的主张,作出不同寻常的成就。
◆不要卖弄聪明
在历史上,以聪明人自居而招灾惹祸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曾帮刘邦打天下、立汗马功劳的韩信,官封淮阴侯,不久就落下了杀身之祸,原因就在于他自恃有才而锋芒毕露,再加上其功高盖主,所以一抓住其“谋反”的借口,刘邦就迫不及待地把他给杀了。另外还有大家都熟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被曹操所杀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子也说:“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
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即使你真的很聪明,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做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
世上有一种人很喜欢卖弄自己,他们掌握一点本事,就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这种人爱出风头,总要表现自己,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做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那么,在为人处世中应该如何做,才不是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第一,要在生活小节问题上学会“从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人方法,至少有两大实际意义:其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其二,对某些事情,你把握也不大时,该怎么做?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找到正确的应对办法。盲目卖弄自己的聪明,未必能解决问题。
第二,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聪明,特别是在别人出错的时候。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宝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威胁……”
第三,贵办法不贵主张。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
在做人处世中,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但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是真知灼见,那么在一个团体内,被接受的可能性恐怕是最低的。而且你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根本不值得卖弄。
◆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别人
沉默是金。人之言语即是他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处处受人欢迎,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教训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那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缺憾与不幸。我们常因话说得太多而后悔,所以当对某事无深刻的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
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会中生活,就应该说话,而不能不说话,不然不如成为哑巴。既然要说话,怎样说才好呢?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要说话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使人排忧解难的话。自己无把握做到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的话也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对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动脑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有收获的。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被人重视,永不使人讨厌,唯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众,是谈话艺术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温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任何人所喜欢;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被众人所信任。
那么,怎样做一名良好的听众呢?首先要真诚。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对你说话的人地位比你高或低,眼睛注视着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
别人对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绝无必要的工作,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当他突然问你一些问题时,你就不会因为没留心他所说的话而无所适从。
其次,倾听别人的话时,偶然插上一两句附和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提问一下也是非常需要的,因为这样做正是表示对他的话留心,但不可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你可以自己把话接下去,或对方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
另外,无论他人说什么话,最好不要随便纠正他的错误。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批评,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不讲究方式和方法无疑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一件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拿出来再说,这可能是深埋在他心里最难忘的事情,或比较得意,令他高兴,或比较伤心,令他不快。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多次还当新鲜的东西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听众,此时要明白一种忍耐的美德,你不能对他说:这事你已对我说过好几遍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尊严,你唯一应该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可以对自己说,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是表示对你的好感和信任。
P23-26
俗话说树大招风,领导者身居高位,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别人通过其说话办事的方式来揣摩、评价他。因此,作为领导者,要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领导者要获得成功,首先要会做人,其次要会做事,再次还要有灵活的策略。三者至关重要。不会做人,就没有人缘;不会做事,就没有影响;没有灵活的策略,就等于丧失了成功的可能。
领导者成功与否就在于他是不是做人做到滴水不漏,做事做得圆满、漂亮。
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对上述两者轻视疏忽。因此,在与周围人打交道时,你必须让自己锋芒不外露,谦恭、温顺,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挫折都不要显露出自己的愤懑、委屈;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也不要志得意满,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在做事方面,你应该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绝不只做百分之九十九。只要你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高效、更有影响,你就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做人做事要讲技巧,做领导更要讲策略。俗话说“做事难,做人更难”,难题愈多,愈能显示你的能力和才干。做人需要低调一些,做事则不妨张扬一些,二者巧妙结合,你就能成为一个仕途通畅的领导者,在没有掣肘的人际关系中,你就能想出较多的点子,提出非同凡响的主张,作出不同寻常的成就。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台下的艰苦磨砺和低调历练,是不可能一飞冲天和一鸣惊人的。有些领导看似愚钝鲁拙,实际上却是心底透亮;而有些领导表面上精明灵透,骨子里却糊涂透顶。因此说,修炼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本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成功的领导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法力,有的只是行为得体,言谈到位,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得心应手,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而已,赢得了人心便赢得了一切。用自身的魅力感染人,用亲切的话语说服人,用显著的业绩打动人……你的人生会增添色彩,你的形象会变得越来越高大,你的领导生涯,路会越走越宽。
“沉住气,成大器”,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它并非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对任何普通人尤其是身处要职的领导者都适用的生存智慧,是现代生活在人性丛林中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则。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对任何环境都不难适应,对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