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也能开悟--六祖顿悟心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妙华法师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最先提出“人间佛教”的可以说是六祖惠能。虽然说他没有像民国太虚大师那样直接提出,但他的“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的法语和《坛经》中所表达出的诸多思想,可以说是以“人”“心”和“人间”为标的的。故推崇人间佛教,则有必要深入体悟《六祖法宝坛经》。

内容推荐

佛性,人心本具。“只用此心,直了成佛”,“是心做佛”,除此没有商量。这便是六祖惠能直示给我们的佛性理论。

信佛人莫要愿东愿西,“西方只在目前”,心中不净,没有觉悟,黑锅底一块,东求西求有何益处?只因念佛、求佛蒙蔽了心性,岂不是“执药成病”?

禅不在坐。坐禅是修定启悟的方法。心中迷闷,坐断筋骨,又有何益?和心性没有半点交涉。磨砖不能成镜,就是最好的注脚。

“心平何劳持戒”。戒是为了防非止恶,最高原则是无上心戒。心中不净,与戒何干?

学问人只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岂知戒、定、慧皆由心体而发。说即有三,“合理归一”。直用心体去悟,何必分三分四。

六祖惠能的南宗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发大乘心的人说,为最上乘的人说,为平民大众说。故此,其语言直截了当,平白简易。其风格是对小乘禅法、经院哲学、贵族佛教的反动。虽然因他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得以“焊接”、“融合”、“本土化”,但不失大乘经典的宗旨,妙契佛陀出世之本怀。

中国佛教在现在社会条件下虽然还不能定位,也无法表现其特质,但必须是“佛教”,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佛教,存不存在又有何价值呢?!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坛经》的心性说,其实是不错的开心散、清洁剂,不妨一试。

目录

六祖惠能顿悟心法核要(代序)

第一座 都是衣钵惹的祸

 一、佛法是最好的供养

 二、我们为什么读不懂

 三、为什么叫六祖

 四、那么为什么叫坛经

 五、何为道

 六、达摩祖师

 七、湖北黄梅

 八、惠能身世

 九、秘传衣钵

 十、有道者为师

 十一、无住是禅心

第二座 惠能高在哪里?

 一、神秀和惠能的比较

 二、我心本净

 三、慧根至关重要

 四、眼中没有沙子

 五、在家也可修行

 六、身外求法是通病

 七、福慧各不同

第三座 道,在脚下

 一、没有文字是真经

 二、持戒是为了能静心

 三、学佛不能脱离现实

 四、尽孝是道心的表现

 五、勿急勿躁

 六、好话未必好听

 七、有求的人多

第四座 应机说法

 一、道由心悟

 二、给予是快乐的

 三、恶由心造

 四、用心忏悔

 五、借假修真

 六、尊师重道

第五座 心是法王

 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二、定慧由心

 三、慧根决定

 四、弟子言下大悟

 五、故事中的智慧

 六、不要再比较工具

 七、经是一张纸

第六座 被经文捆住的人

 一、磕头的学问

 二、高位未必高慧

 三、修行要歇心

 四、你也是火中金莲

 五、小沙弥的教训

 六、不要把佛成天挂在口头

 七、智通心语

 八、大悟无修

第七座 你的想法不一定对

 一、无形资产你有吗

 二、自性有心光

 三、明心如海

 四、中道和中庸是两码事

 五、修道是大丈夫事

 六、死是大学问

 七、打破一切概念

 八、为你而说

第八座 三无是核心

 一、武则天也了不起

 二、若能无住当下解脱

 三、有一个禅师叫卧伦

 四、定慧是一家

 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六、比较

第九座 不泯的六祖心

 一、以法为岛屿

 二、六祖本色

 三、托起六祖的神会

 四、殷殷的嘱托

 五、可以指导修行的坛经

 六、斗争是佛法的背叛

 七、花开结果自成

 八、行正即是道

 九、坦然承当

 十、六祖印象

 十一、一时千载

感恩的话(后记)

试读章节

五、何为道

我同时要告诉大家,道还能够生财。道生一嘛。那个“一”可以是一个车,可以是一个房,可以是一万块钱。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一个人心中有了道,生存不在话下。很多的家中,富不过三代,很多的企业经营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能失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要学道、要修道、要悟道、要证道。心里有了这个道以后,你穷也穷得自在,你富也富得持久。你心里头没有道,长久不了。所以说道能养人。

有的人说这个和尚天天在庙里念经,讲的这些话与我们无关。实际上,不光是在座的各位,那些每天忙忙碌碌在社会奔走的人群,烦恼越大的人越需要佛法。有的人烦恼,乃至于上吊、服药,都不懂得到佛教这里来换一个想法,不知道给自己精神上一个出路。睡不着觉的、得了抑郁症的、寻短见的、被生活的烦恼和重压压得变形了,都不懂得到佛教里头来请教法师。

往往亲近一个善知识,改变一下想法,这个人生当下就释然了。就这么简单。但是人们十有九个错了路,他不愿意到庙里头去请教,和佛法当面错过了。不仅仅是在座的各位需要佛法,需要悟道,社会上需要悟道的家庭和个人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他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佛法,它讲一个缘分。

为什么又叫法宝呢?你们大家都知道,佛法僧三宝。佛是释迦牟尼佛,他弘法49年,活了81岁,最后在双树间圆寂了。他的弟子大迦叶和阿难、优波离尊者,把他所讲过的思想整理成了经律论三藏,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藏经》,我们按照这个《藏经》去学习、去修行,我们也同样能够成佛,能够悟道。

经律论三藏虽然非常庞大,但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就叫戒、定、慧,所有的经就是定学,所有的戒律的书就是戒学,所有的论著,就是菩萨们造的论,就是无上的慧学。我们在做早晚功课的时候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这一句话,你用终生去实践。一个成天看经的人,他的胸怀和智慧,一定是比一般的人要高得多。

我们每天在人间下一局棋,没有旁观的人看得清楚,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的经律论三藏是我们学习的法宝。

我刚才在前面说了六祖惠能,是第一个中国人,讲的经被奉为经。在此以前、从此以后,没有第二个人讲的东西被称为经。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六祖惠能是再来人。是菩萨乘愿再来的。那我们怎么样知道他是乘愿再来的呢?如果你了解了六祖惠能整个的身世,看过了《六祖坛经》,你就会知道,他所讲的法和佛心心相印,像我们看的《金刚经》,或者《妙法莲华经》,和这些经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那第二点,早在六祖惠能没有接法的时候,就有印度来的高僧,在广州光孝寺授记说,500年之后有大菩萨出现在你们东土,他能够演扬妙法,讲的经和佛心心相通。六祖惠能在整个人生弘法和修法的过程当中,他所经历的非凡的事情具有传奇色彩,这不是一般的凡夫所能够达到的。一般的凡夫就会退心,或者就会被环境转掉了,他没有。六祖惠能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在他行将圆寂的时候,他有很多的预言,全部都应验了。有的是在死后应验了,有的是在生前应验了。随着对《六祖坛经》的学习,你们大家就会了解到更多的这种对佛法的觉悟和他的生平事迹,所以说被称为法宝。

世间的人,以为说脖子上戴着这个珠子,金银财宝,他不知道我们的法身慧命,他不懂得我们内心的这种灵魂的提炼。灵魂的修炼也是个宝,他不懂。一般的人懂得美容,懂得穿漂亮的衣服,积蓄财产,就是身外的东西,他很讲究。他不讲究自己的灵魂。  我在东北讲经的时候,看到底下坐了很多的女孩子,讲的是《金刚经》。我说你们大家都知道美容,不懂得美心。我说我们如果要开店的话,我就专门开一个美心店,一个人如果内心的这种信仰没有,内心的文化品位没有,内在的精神不充实,他就没有阳光。

人内心的东西可以从脸上表现出来,就是道能养人,能改变人的形态,如果一个人内心很穷困,精神很贫乏,这个人肯定是没有精神的。道理非常简单。并不是说反对大家穿好衣服,积蓄财产美容,而是说更要注意自己内在的精神需要,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看到很多的老板,挣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我早期和他们在一起,我说你挣钱我帮你花,因为你有能力挣钱,你没有水平花钱。所以我说,你挣钱,我帮你花。

到了后来,我觉得这句话容易受到别人的误解,我就告诉他说,挣钱是能力,消费是水平。挣钱是你的能力,但是这个钱能不能花出水平来,那确实需要一番修养。有的人大把大把地把钱挣来了,但是由于他内在的精神、文化品质上不去,你到他家里看看,到他的案头看看,再看看他干的那些事情,没有价值。那个钱没有用到正地方,因为他没有消费的能力,那就是精神的修养跟不上了。

在现代社会当中,我顺便提两句,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两句。因为我是和尚,有些问题我不能够讲得过于尖锐——文化失落、信仰失落,已经造成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了。

整个的文化教育跟不上、整个的精神信仰跟不上,使很多的家庭、很多的个人已经面临着涣散了。你们大家可以去收集资料来看这个问题。30年的经济建设,使得我们的楼房高了,车子好了,路宽了,但是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我们的精神信仰需要加紧建设。

因为人毕竟是一个灵长类动物,吃不饱饭,目标很简单,挣钱、养家糊口、吃饭;吃饱饭以后,问题更多,因为他的想法会更多了。这就会造成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和单位的问题,一旦发现了问题,赶快弥补,还来得及。可以说现在的很多企业是没有文化的,很多的家庭是没有家训、没有家教的,貌合神离的。一张床上是两个被单,结婚证是一张纸,不能约束任何人的行为。

我们的硬件很好,我们缺乏软件。寺庙同样如此,佛像金碧辉煌,庙建得很大,庙里头缺高僧。如果没有高僧,这个大庙就像一个人穿着一套上千块钱的西装,但是他的精神气质跟不上,不配套。

古代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古代人常常挂在口头的。那我们现在的庙里头有没有龙?我们现在的家里头有没有仙?所以说要好好地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软件搞一些建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大家一定要去悟道。

佛法,确实是宝啊。它虽然不像世间的宝贝,能够让我们现兑现,看到眼里马上就变成钱,但是它确实是我们灵魂的宝贝,要好好地对佛法去领悟和修炼了。P13-16

序言

六祖惠能顿悟心法核要

在中国最先提出“人间佛教”的可以说是六祖惠能。虽然说他没有像民国太虚大师那样直接提出,但他的“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的法语和《坛经》中所表达出的诸多思想,可以说是以“人”“心”和“人间”为标的的。故推崇人间佛教,则有必要深入体悟《六祖法宝坛经》。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有“离世觅菩提”的思想倾向。修行人当中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大有人在。故此,重谈《六祖法宝坛经》,找到“接间”是有必要的。

衣钵不传,传为争端。这是六祖惠能的生命体验,也是他对佛教的观察与思考。任何好的内容都必须有好的表现形式。传衣钵本是表法,也是师父对徒儿的认同。衣钵是表信的信物、信证。但是为它而打得头破血流,完全演变成权力的争夺,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故而,六祖惠能不主张传衣钵,其用意显然是让我们回归“心法”。花开五叶,结果自成。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佛性,人心本具。“只用此心,直了成佛”,“是心做佛”,除此没有商量。这便是六祖惠能直示给我们的佛性理论。

信佛人莫要愿东愿西,“西方只在目前”,心中不净,没有觉悟,黑锅底一块,东求西求有何益处?只因念佛、求佛蒙蔽了心性,岂不是“执药成病”?

禅不在坐。坐禅是修定启悟的方法。心中迷闷,坐断筋骨,又有何益?和心性没有半点交涉。磨砖不能成镜,就是最好的注脚。

“心平何劳持戒”。戒是为了防非止恶,最高原则是无上心戒。心中不净,与戒何干?

学问人只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岂知戒、定、慧皆由心体而发。说即有三,“合理归一”。直用心体去悟,何必分三分四。

六祖惠能的南宗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发大乘心的人说,为最上乘的人说,为平民大众说。故此,其语言直截了当,平白简易。其风格是对小乘禅法、经院哲学、贵族佛教的反动。虽然因他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得以“焊接”、“融合”、“本土化”,但不失大乘经典的宗旨,妙契佛陀出世之本怀。

中国佛教在现在社会条件下虽然还不能定位,也无法表现其特质,但必须是“佛教”,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佛教,存不存在又有何价值呢?!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坛经》的心性说,其实是不错的开心散、清洁剂,不妨一试。

妙华

2009年1月2日

后记

感恩的话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善缘总是让人感念。我只是用了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开示了《六祖坛经》大意,光盘在流行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便有了整理文字出版发行的想法。

文字整理校对工作是由刘金果先生完成的。电视台的工作任务很重,他身体也欠佳,但他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才有了这样快的出版速度。

淄博于秀媛、林光霞、李华三位女士,北京的马薇、万宝霞居士,黑龙江丁兰居士和友人陈克共同助印此书,结缘大众。

在台下默默护持奉献的有:唐山李秀骥居士、淄博的祁本姝居士、王岩梅居士、张克峰居士。有了他们的护法,我才有精力讲经弘法,并结集出版此书。还有我北京的弟子陈学民,他总是本分学佛做人,用行动体现对三宝的皈敬。

山东的弟子邢刚,刻印《顿悟》光盘一千套,当时没来得及记下名字,特此补记。

还有更多的人,我在此不能一一感谢,但在我心中有他们的位子。

付梓之际,感恩是必须的。

妙华

2008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