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茶乡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文中//华林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茶乡韵》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成果。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凭着对普洱茶文化多年的研究,去重新发现和认识普洱茶文化,在遍历民族茶文化的实践之旅中获得真实与感悟。透过作者那沉静而思索的目光,可感到书中有一种梳理那如茶般的人生,可在清新淡雅的心绪中去读出味道、读出心境和感悟,去吟颂出无言的抒情诗。

内容推荐

喝普洱茶,自然会爱上云南,受到深深的云南文化影响。

普洱茶无沦是色香味韵还是文化内涵都体现着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云南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孕育的茶文、化需要我们去充分研究。茶文化是喝茶的大众建立起来的,走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才是云茶的发展之路。写作《古茶乡韵》通过对云南千古茶乡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去寻找更多的茶乡风土人情之美、茶与人的和谐之美,以期通过不断探寻普洱茶的文化之光,在彰显普洱茶的个性,传承普洱茶的精神,在不断弘扬普洱茶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中去谋求普洱茶更好的未来!

《古茶乡韵》既是一本对云南古茶乡、古茶园和茶与人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带有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深度调查报告,全书十万余字,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调查,对云南茶文化发祥地核心区域的十余座古茶山进行了采风和调研,内容涉及古茶山的向往、奔向古六大茶山、开疆辟土振茶乡、古镇有茶魂、承贡茶之精髓、饮茶谁识采茶忙、桑芋世家薪火相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发展、追寻古茶农的足迹、享天地精灵的拱丙山、千年茶都寻古韵、菁峰藏勐库、在探古寻源中学做七子饼、锦绣大地裕中华、葳蕤茶林永不老等16篇既连贯又可独立成章的美文。全书形散而神不散,始终贯穿古茶山古茶园与浓郁的乡情、人情之美和对茶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之美的歌颂和感悟,让读者通过该书,在可读和好读的美的启迪中,沿着茶文化源头去轻松愉快地走进茶山、走进普洱茶深厚的时光和文化隧道,在处处充满云南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中去热爱普洱茶,在自然、质朴的茶情乡情里去感悟真实的多彩云南古茶乡韵之美。

目录

古茶山的向往

奔向古六大茶山

古镇有茶魂

开疆辟土振茶乡 翻开重要历史的一页

饮茶谁识采茶忙

承贡茶之精髓传普洱之芳韵

是茶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茶

桑芋世家薪火相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发展

享天地精灵藏和谐发展的拱丙山

追寻古茶农足迹彰显茶文化的“正与昌”

千年茶都寻古韵普洱人家吃烤茶

在探古寻源中学做七子饼

菁峰藏勐库瑞草香百年

锦绣大地裕中华古茶乡韵传四海

葳蕤茶林千载青山永不老

书香茶香中的“滇濮茶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书用心去读,才会有收获。茶用心去品,才会有感悟。

易武茶山古镇那厚重的历史文化总让我捧在心中放不下,会去想有关普洱茶的种种未解之谜。

了解普洱茶历史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曾中断了半个多世纪,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普洱茶认知甚少,今天能重新大鸣大放,这是历史的必然呢还是另有某些原因?我想,云南普洱茶除了由于茶性醇厚,滋味上乘,保健功效显著,较多地融入了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且具有越陈越香的这些优势条件而受到了国人重视外,这几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一定是还有其他重大隐情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位于昆明金星小区西门附近著名的陈露云老师的“古云海”茶行,我们再次见到了德高望重的台湾著名茶人吕礼臻先生。也就是这次偶然的造访,让我们对普洱茶一段重要历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从两年前第一次在易武见到吕礼臻先生之后,从一些茶人那里我对吕先生又增加不少了解。作为在海内外最具知名度的台湾茶人和普洱茶专家,他与云南的陈露云老师一样,在海外被媒体誉为“为普洱茶开疆辟土的功臣”。吕先生虽头发胡子又添了不少花白,但面色却有如童颜,目光睿智,充满和蔼与端详,极具普洱大师和有道茶人风范。吕礼臻先生谈话风趣幽默,在与他愉快中的交谈中,句句听似平凡的话却充满禅意和智慧,有一种炉火纯青、返朴归真的境界,给人的感觉是静真自然、宽和与简朴,在他和陈露云老师的互相印证下,我们边喝着吕先生带来的珍贵的20世纪50年代红印及第一批7572(20世纪70年代生饼),还有吕先生自己制作的“臻味普洱纪念饼”及台湾乌龙,谈话内容也渐渐转向了十几年前的悠悠往事中,随着他与陈露云老师的回忆,结合我对普洱茶在20世纪末重新得以光复的一段历史的多方调查研究,对其中鲜为人知的一些重大隐情也愈加清晰了。

从民国中期至20世纪末,在云南茶区,茶农习惯饮用大叶种晒青茶,中国西北地区的群众,虽非常喜爱饮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且大量运销,但这些现在列为普洱茶的茶,当时都不称为普洱茶。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为扩大茶叶出口的需要,成功生产出渥堆后发酵的熟普洱茶以后,在广东、香港等地区喜欢饮用加入菊花的熟普洱茶,很少知道饮用生普洱茶。无论生或熟普洱茶在大陆的年销量最多不过1万吨。但至20世纪末,突然出现了普洱茶的饮用收藏热潮,造成这股风潮的“始作俑者”与台湾茶人有很大关系,是他们较早开始追逐古董普洱茶,并由此使普洱茶迅速走向了风靡全球的传奇之路。

香港、澳门早自清代民国以来,便是普洱茶外销南洋和转口欧洲的商业集散地。普洱茶从香港传入台湾大约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后随台湾、香港经济往来密切,港人普遍饮用普洱茶也影响了台湾人。1949年以后,从广东、云南等省市和泰、缅边境到台湾的人员大量增多,饮用普洱茶的人口随之增加,加大了普洱茶的市场需求。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有了快速发展,饮茶人口也随之急速增加。这时期台湾又兴起了开设“港式饮茶”的茶楼,普洱茶在茶楼的份量和比例加大。20世纪80年代,台湾茶文化蓬勃发展起来,现代茶艺馆应运而生,品茗活动开展,茶叶知识增加,消费者品味提高。从1987年底两岸开放探亲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双方的交流日盛。1988年台湾茶艺界曾组团到云南考察,虽带回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等普洱茶为主的样品,但市场接受度不高,此行并非掀起很大涟漪,只有少数几家茶楼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

20世纪90年代,随消费群体的扩大,需求量增加,普洱茶在台湾的消费走向平民化,在民众中饮用已十分普遍。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加上港人因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渥堆熟普洱茶较有兴趣,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老茶饼不断涌现,很多早年的沱茶、红印、绿印甲、乙级、香菇沱茶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并出现于台湾市场,价格节节升高,货源一到,往往被成批买下,有的将普洱茶视为收藏品珍藏。因此陈年的古董普洱一筒又一筒地进入台湾市场及收藏家手中。

台湾茶人接触到的这些不知名的茶大部分以红印、绿印、蓝印、黄印及沱茶为主,对其均一知半解。当时对茶文化深有研究的台湾著名茶人吕礼臻、何健、周渝等人也充满兴趣地开始对收集到的不少老茶饼进行研究,有些老茶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茶庄名称,但这些所刊载的产地及茶庄究竟是在云南哪个地方?由于对云南不熟悉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其他方面更没有概念,有些茶品则根本查无资料,。在疑惑中,大家只能用力地喝、不断地试。

吕礼臻先生说,那时的台湾人,虽在香港找到很多老茶,但这些茶拿回台湾只更多地是当文物收藏,一般也卖不出去,买回去后也卖不掉,客人来泡四五种后,最后还是买台湾茶,老普洱茶还常常有退货。第一次见到“同庆号”普洱茶,他很惊讶,虽他以前曾在书上看到过,但找到至少有七八十年且保存完整、未拆封过的茶,大家都觉得十分新奇和珍贵。他收集到的宋聘、同庆、江城等十余种老茶都很便宜,连福禄贡饼等茶都不算稀奇。现在号称台币30万元一饼的红印,当时一饼不过台币800元,而且滋味根本尚未熟成,他们一看到印级茶也就跳过,直指号级茶迈进。大家虽都知道这是些老茶,但并不清楚其来历,大家是有了茶之后才去找资料研究。当时一方面是推广,二是自己试,常常是一次冲泡十几种,喝多后发现这些茶放了那么久,还那么香,非常奇特。大家经常是喝得人仰马翻,个个茶醉。在试喝、比茶中去找出质地更纯正的茶,而且就这样喝出对普洱茶感情。

在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白水清等人带动下,对普洱茶感兴趣的人日渐增多,在台湾谈论、饮用、收藏普洱茶渐成了一种时尚。因此有“普洱茶藏于台湾”的说法。在台湾各地,有销售、品饮普洱茶的茶庄、茶行、茶店、茶叶公司、茶坊、茶室、茶艺乐园;有品评介绍普洱茶的刊物、杂志、书籍、画册;P32-35

序言

近十年来,云南普洱茶快速发展引人注目,特别是近几年,普洱茶的崛起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认准普洱茶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其发展的大趋势,作出合乎实际的大战略,抓住机遇才能有所作为,来雨绸缪才能迎接挑战,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普洱茶热的升温,有的人片面鼓吹“存钱不如存茶”、“炒股不及炒茶”,加之某些产品恶炒,引起了茶价的局部上扬。于是给人以一种假象,认为普洱茶已供不应求了,出现了“满城尽是茶市场,满市尽卖普洱茶”的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价格是市场需求最及时、最灵活的信号。究竟市场如何,应该看消费,尤其是民众消费。对普洱茶这样的商品,民众消费的增长是需要时间的,想在短时间内有多少人转而饮普洱茶,尤其是去购买高价的普洱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脱离现阶段大众消费水平的。加之普洱茶消费滞后于购买的特性,人们看到的市场是失真的。由于背离了价值规律,出现了某些产品价格下跌,一些产品有价无市,市场库存居高不下的情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极短时间里,当人们在茶市多变的压力下不知所措的时候,应当承认一个事实,今天的普洱茶还是昨天的那个普洱茶。

历史的长河有高潮也有低谷,“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人类社会发展如此,一种商品市场的形成也如此。当前,普洱茶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是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起点。只要我们发挥好普洱茶的比较优势,顺应盛世兴茶的历史大趋势,就会迎来一个稳定、持久发展的新局面。

一切关心普洱茶的人、议论普洱茶的人、指责普洱茶的人,普洱茶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的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古老,它的品质却还是个谜,请与我们一起来探索吧,我们将充满热诚地期待着。

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最终决定发展命运。普洱茶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当务之急是要以现代科技为动力,实现自我创新。当今世界,经济必须以文化为基础,凡是成功的产业,都有自己富有渗透力的文化,并铸成自己珍贵的品牌。悠久灿烂的普洱茶文化是普洱茶发展的内在实力,弘扬传统文化、发掘民族文化、打造品牌文化,是普洱茶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

云南出好茶,好茶产自好山水。朴实的云南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好茶。普洱茶从生长环境到种茶、采茶、制茶、存茶、吃茶到运销等等环节,都无不打上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深深的云南乡土气息。

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茶文化与云南各民族边地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多元的文化中,茶文化则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共容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茶文化已经显现出了它灿烂夺目的光彩。

云南省社科院蒋文中教授是民族茶文化研究工作的骨干,《古茶乡韵》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成果。蒋文中教授热心茶事活动,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勇于探索。读蒋文中新著《古茶乡韵》,深感这是作者继《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爱随茶香》(与张明春合著)之后一部颇具人文色彩书写普洱茶山、茶业、茶事、茶人之美的文化力作,只是这次是作者把对普洱茶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对普洱茶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解读上。在作者优美、流畅、饱含感情的字里行间,我们的爱也随这浸润着普洱茶香的文字飞向云南,飞向了那云蒸霞蔚广阔的茶山,飞向那有着厚重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文普洱的美丽神秘之境。

好茶出自好人手,好的茶书同样出自爱茶懂茶人之手。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凭着对普洱茶文化多年的研究,去重新发现和认识普洱茶文化,在遍历民族茶文化的实践之旅中获得真实与感悟。透过作者那沉静而思索的目光,可感到书中有一种梳理那如茶般的人生,可在清新淡雅的心绪中去读出味道、读出心境和感悟,去吟颂出无言的抒情诗。作为茶人和普洱茶文化学者,作者以平和真实的态度,对普洱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去谈出自己的感悟和各方面专业的探讨,通过对很多将爱与真熔铸在茶事业中的人和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与我们的生活之美,从而走进茶文化那芬芳而多彩的天空,使该书成为了一本可读可感悟可品味的好书。

后记

七年前不知普洱为何物,七年后,口中啜饮的甘露,却蕴藏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蒋文中教授与华林老师合著的力作《古茶乡韵》即将出版了,每次看到蒋文中教授和他的朋友们所写普洱茶文化的书和文章,都会给我深深的印象。

初读蒋教授的第一本茶书《中国普洱茶》,有如我七年前第一次喝普洱,清香中透着自然苦涩却沉淀着甘甜,后读蒋文中教授与张明春先生合著的《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和《爱随茶香》,则如冲泡中的回味,一次比一次强烈。这种读书与喝普洱茶的感觉是我喜欢的,因为茶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快乐,而书却赋予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蒋文中教授对茶的那份热爱和研究茶文化时那种如抚摸岁月痕迹的审慎及探究,更让我感动得无可言语。在他和张明春先生合著的《爱随茶香》和与华林老师合著的这本《古茶乡韵》里,那种对茶细腻如绸的真实情感和那份对茶的挚爱,真是如痴如醉。他们的书香茶香启发了我,让我不断地去融入茶趣之中,深深地体会了与茶与书相伴在生活中的健康快乐。

爱一种茶与欣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美好感觉,无论何时,无论际遇如何,对我而言,有好茶喝,有好书读,日子也便在喝喝品品中度过。面对每天忙忙碌碌的人流,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目的,而只有在喝普洱茶的时候,在从那越读越好的书中去体会人生,在静静地经历着春夏秋冬中,让我的人生也浸透着那股茶香,独自酝酿着那种韵味。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中走出从从容容,而从容中透出点点滴滴真情,在点滴真情的汇聚中,去品味幸福的写真!

茶品如人品,书品同样如人品,普洱茶生于优良的成长环境,制于传统而完美的工序,存于爱茶人的精心的呵护,才有了心香一瓣的甘饴和以后完美的呈现。普洱茶的文化也因了如有一大批爱茶人和为普洱茶文化著书立说的人们,才注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发扬光大。

蒋文中教授常说,你在品茶的同时,茶也在品你。品出茶的味道,其实也就是品出了人生的味道。就如“三道茶”,头道茶苦、二道茶涩、三道茶则回味无穷。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茶。清茶一杯,琴声悠悠。富则安邦治国,穷亦独善其身。茶的精神和内核就是超然、就是中庸、就是平和。人生的境界就如水在杯中,茶也在杯中。茶随水动,水随心动。正是清茶一杯,荡涤我心,纵有千般烦愁,都随我茶香飘散9.

《古茶乡韵》是值得去感叹、值得去慢慢品味的书。因有茶乡的质朴,有人与茶的唯美,它才能装在我们的身心里,而这一切又源于云南朴实的好茶,源于一个个值得我们去称颂的爱茶人。

每一款普洱茶优秀品质呈现的背后,同样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蒋文中教授、华林老师和很多朋友们对茶的理解和多年来的钻研与写作,就如款款透亮的茶汤把做茶人的内涵与品质显露一样,我们暂时涤尘一身净的心思也随这本心香一瓣的《古茶乡韵》源源不绝地流入洗净的心田,缓缓地浸入脑海。

读《古茶乡韵》那是一种周身的温暖,是一份爱和感动的心思。但更使人感动并值得充分感谢的还有关心、支持该书调研、写作及出版的人们,他们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教授、台湾著名茶人吕礼臻先生、昆明古云海茶行总经理著名茶人陈露云女士、易武车顺号第五代传人车智洁先生、昆明葳盛茶业公司总经理张明春先生、昆明菁峰茶业公司总经理王瑞先生、昆明华展职业学校校长董颖蓉女士、思茅金宇茶业公司董事长兰成金先生、思茅古源茶厂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云国陶秀芳夫妇及儿子张海、云南易武正山公司董事长曾丽云女士、原省公路局李一属副局长、中国普洱茶茶艺学校张建校长、普洱作家协会理事雅米茶庄白晓娟诗人、旅游文化专家刘飞先生和普洱金秋园丁艺术团黄再茂团长及李一屏、陈进山、李湘云、陈树琼等朋友,还有云南科技出版社社长王超超先生、副社长孙琳女士,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有了《古茶乡韵》的出版。

卞娅兰

2008年1月写于广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8: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