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崔济哲最新散文集《也看风景也读书》,
阿来倾情作序推荐,贾平凹盛赞其为“文章圣手”,
陈建功、熊召政、缪俊杰、韩小蕙、穆涛等高度好评,
笔尖温蕴,笔底风雷;以阅历凝聚文字,以文字舒卷历史,以历史观照当下,
脚带你走过山川与河流书带你走过掌故和世情,
山西的山药蛋和火炕,
北京的名角儿和澡堂,
莫高窟前王道士双眼已混浊枯瘪,
彩衣堂里翁同龢衣袂仍迎风猎猎,
宋太祖丢了腰带,
秦始皇身背长剑,
马克思喝着苦咖啡,
安特生握着破陶片,
几方水土几个时代都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也看风景也读书(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崔济哲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崔济哲最新散文集《也看风景也读书》, 阿来倾情作序推荐,贾平凹盛赞其为“文章圣手”, 陈建功、熊召政、缪俊杰、韩小蕙、穆涛等高度好评, 笔尖温蕴,笔底风雷;以阅历凝聚文字,以文字舒卷历史,以历史观照当下, 脚带你走过山川与河流书带你走过掌故和世情, 山西的山药蛋和火炕, 北京的名角儿和澡堂, 莫高窟前王道士双眼已混浊枯瘪, 彩衣堂里翁同龢衣袂仍迎风猎猎, 宋太祖丢了腰带, 秦始皇身背长剑, 马克思喝着苦咖啡, 安特生握着破陶片, 几方水土几个时代都有故事。 内容推荐 《也看风景也读书》是崔济哲先生的最新散文集,收录散文41篇。全书洋洋36万字,内容涵盖地方风物人俗、古人古事感怀、佛说佛思佛史、历史伟人逸事,以及他国历史文化。在这本书中,有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严肃追寻,也有对独特且有趣的地方文化的展现;有当下的细枝末节,也有过往的风起云涌;有因风物之壮阔而诞生的美丽文字,也有因文字之厚重而更美胜一层的风景。这本书打开了大千世界的一条门缝儿,透过这道门缝儿,你看见的是崔先生与历史、社会、人生的对话。 从山药蛋、火炕到儿时的收音机,从老北京堂会到范钦的书房,从残风阵阵的灵丘到迎雪怒放着杏花的白登山,从风沙高扬的莫高窟到书声琅琅的白鹿洞书院,从宋太祖的腰带到秦始皇的长剑,从鸠摩罗什两次破戒到慧能继承禅宗衣钵,从伯克利校园里的钟声到土耳其的苦咖啡……几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给了崔先生的文字一种敏锐犀利,却也诚恳真挚;海量且泛杂的阅读更让他拥有站高望远的眼界和胸怀。有人曾盛赞他的文章是“有血性的大散文”,而今他以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纸笔当剑,在本书中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以其细致、独到的观察为血,以其广博、深刻的见识为肉,以其深厚的文化、文学根基为骨,呈给读者一本血肉饱满、骨肢健壮的世象绘本。 贾平凹在读过崔先生的散文后说:“什么是好文章?放下还想拿起来再读的,就是好文章。”崔先生的这本文集涉猎广博,厚重沉静,内质深邃,让人不禁反复回味,摩挲品咂,一读再读,无法释卷。 目录 阿来序:云行雨步,临观异同 自序 第一辑 山药蛋的遐想 火炕的回忆 收音机的记忆 老北京风景 消逝的堂会 北京爷 闹 酒 说不尽的麻将牌 文身文化说 第二辑 沙家浜随记 彩衣堂里帝王师 访问王道士 解读沈万三 孤坟鬼泣 胭脂井 第三辑 不朽的云冈石窟 白登山问古 瞻仰天一阁 感受白鹿洞书院 探秘石钟山 绍兴三记 登庐山 第四辑 老酒清茶月下客 佛门神僧 参禅悟道 普寿寺过堂 太监中的热血汉子 第五辑 宋襄公背的黑锅 宋太祖的腰带 楚庄王的范儿 与孔子论君子 与诸葛亮论小人 与西楚霸王论生死 与秦始皇论剑 第六辑 跟随安特生 奥斯威辛的门牌 循着钟声远行 西部漫行记 咖啡,还是咖啡 雄狮,王者的图腾 追踪象牙 跋 试读章节 火炕的回忆 我们家不是旗人,也不是老北京人,在北京住那么多年,我从没有睡过火炕。20世纪60年代末,去晋西北插队,第一夜睡在火炕上,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半边脸肿了,嘴上烧起一圈燎泡。睡不惯火炕,火炕烧得太热。知识青年互相调侃说,人家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咱是大小伙儿上炕头一宿。 但火炕这东西睡惯了,你还离不了了。 那年代农民生活都不富裕,晋西北农民尤其穷,冬天在家里能生个小炉子烧“蓝炭”的人家不多。所谓“蓝炭”,就是用土焦把煤炼成焦,这样放到炉膛中炉子就不再生烟。据说,早年京城皇宫和大户人家冬天取暖用的“蓝炭”都是从山西用骆驼队专门送的,因为山西煤好,烧出来的焦炭瓦蓝瓦蓝的,紫禁城里便传出来此称谓:蓝炭。 老乡给我猜谜,说你是北京来的,又是知识青年,问问你:“一个老牛身体阔,驮着一家七八个。”狠猜了半天也没猜着,老乡得意地哈哈笑,要不让你们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呢?是火炕呗! 老乡说炕热热一家。晋西北的农村寒冬腊月冷,泼水成冰。冻得绵羊都使劲儿挤到一块儿抱团不散开。但老乡家却温暖如春,该干什么干什么,绝不会冻得伸不出手,靠的就是火炕。炕烧得贼热,你要是刚从外面顶风冒雪进来,主人肯定招呼你赶快到热炕头煨煨,拍着热炕头让你上炕。那热炕头真管事,热乎乎地煨着屁股,一会儿身上一点儿寒气都没了,方知热要热屁股,屁股一热全身不冷。 晋西北农村的炕大,一间房半屋炕,冬天室内活动基本都在炕上,待客、聊天都要上炕。特别是主妇,足沾地的时候不多,几乎全部活动都在炕上。 上炕也有讲究、礼数。一家人一般都是家中的老人,抱婴儿的母亲和一家主妇稳坐热炕头,家里的男人,尤其是大老爷们儿,一般都坐炕沿,或盘腿坐炕尾。家里来了串门的,也同理可循。男人一般会两腿垂地坐在炕尾上,不是特别亲近的人,不会脱了鞋撅起屁股一直爬到炕里头,靠着后炕叠好的一层层棉被像现在人坐大沙发似的。男人那样做的话会暗示你和这家女主人似有一腿,或者干脆就是明铺暗盖了。那信天游唱得火辣辣的:“亲哥哥赶快上咱炕上,把手放在咱大腿上。” 家里要请个客人,还得是位“大客”“贵客”,就在炕上摆上炕桌,炕上吃,炕上喝,喝多了就炕上躺,炕上睡,于理于俗都没得挑。 炕还能让人一目了然其家境如何。炕上有的铺着印花的油布,有的铺着绣花的线毯,有的只铺着光光的炕席。家境殷实的炕上有炕柜,摆一溜儿,红木家具,光亮灿灿,炕柜上有一排金黄金黄的合叶和搭扣,有的搭扣上还上着那种古老的铜锁,煞是风光排场。再看炕上的炕围子。当时村里都兴在火炕靠墙的一面画上炕围子,那都是请的民间绘画高手。有画花花草草的,国色天香,彩蝶争艳;也有画人物的,画《水浒》《三国》《西游记》的。请来的绘画匠人给多少钱我不清楚,但顿顿是要有黄米糕吃的,画得好的匠人都得事先预请,就像现在我们给儿女办喜事都要提前预订酒楼一样。有的画得也真够水平,我就看过一家炕围子画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孙悟空脸上的汗毛都画得根根在现,着实不易。 炕上还是舞台。我见过坐了一炕的姑娘媳妇们,有说有笑有闹的,都在专心地剪鞋样子、铰剪纸、铰禧字、铰双鱼,快过年了。也见过热炕头上老大娘和姑娘肩并肩地坐在炕里头一人一架纺花机,一边轻轻地亲亲密密地说着话,一边不误手里的活儿,那时候你才懂得为什么说姑娘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 家里要是有个小娃娃,炕就是婴儿的天地,尤其到小娃娃刚会爬又走不稳时,就放在炕里边,随他玩随他闹,既磕不着又碰不着,那时没有尿不湿,就让小娃娃光着屁股爬,尿了拿破布擦擦,要是拉屎拉在炕上了,家里人会一声喊,趴在地下的狗就一个箭步蹿上炕,会很认真很负责地把小娃娃的屎舔得干干净净。那时候也才懂得为什么家里一迎亲娶媳妇,就赶快养狗了。 我们知青烧炕也弄出过大“动静”来。 有一次我们做饭,为图省事,就找了一大截枯树桩子,塞在灶里烧着做饭,又省劲儿,不用一个劲儿地拉风箱,又耐烧,塞进去烧着了就不用管了。没想到后半夜睡在热炕头上绰号“日本”的徐伟竞一个鲤鱼打挺从热炕头上蹦起来,又喊又叫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一闻,果然一股焦灼味。渐渐地“日本”的褥子下面竟冒出烟来,“日本”赤条条地蹦下地去,把被子褥子猛地向上一掀。不掀还光冒烟,一掀仿佛氧吹,褥子上腾地着起一片火焰,吓得众兄弟先是一愣,紧跟着疯了一样冲到水缸旁拿起水瓢舀水灭火。有的拿着饭盆、茶杯,把水缸里还剩下的小半缸水都泼在了炕上,每个人都弄得落汤鸡似的。数“日本”最惨了,褥子中间焦黑一片,有一个像脸盆一样大的黑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的被子褥子也都水淋淋的,只好把它们都晾在院子里。好在弟兄们那时对生活都挺能挺,挺能熬,破罐子破摔,不能睡了,干脆打扑克,往脸上贴纸条熬着。第二天全村就传遍了,老乡们不相信,仿佛相约而至,集体参观,没有一个不嘴里啧啧有声的,说以前光听说没见过,这回可真见过“烧炕”的了。 什么事情一懒就出“幺蛾子”。烧炕是件辛苦活儿,天天都得烧,要多烦有多烦,尤其是弟兄们有时候瞎串门儿,回到家时已经半夜,谁也没有烧炕的主动性、积极性。凉炕热炕有什么关系?我们也调侃,打日本鬼子时睡冰天雪地不也熬过来了吗?老乡知道后很当成一回事,说土炕不烧睡凉炕,非落下大毛病,我们队长还半夜跑过来给我们烧炕。从此我们知青又留下一句警世恒言: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气壮。P11-13 序言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20世纪70年代在地区党报当记者,给县文化馆写了一篇群众文化的稿子,登在地区报上。县文化馆馆长十分感激他,但那时县文化馆太穷了,又属于要撤并的单位,就把他领到文化馆仓库中,说咱这儿没什么好东西,你挑个东西做纪念吧!说着就从蒙着厚厚尘土的一堆破烂中,捡出一个沾满灰土的青铜器来。我那位友人是跑文教的记者,大概懂点儿皮毛,他一看,好像是春秋时代的青铜酒樽,上面似乎还有两三排铭文。他知道那该是件文物,忙说,怕是件文物,留下吧。那位热心的馆长说,也罢,也罢,埋在地下的明器,放在屋里也不吉利,又扔回破烂堆里了。四十年后,我那位朋友仰天长叹一声……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插队时,生产队奉公社之命搞“清家底运动”,就是把生产队的所有公物,大至包括房屋、牲口、大车,小至大秤、粮食斗、桌桌椅椅的,都登记在册。我是知识青年,是“清家底运动”的“笔杆子”。没想到在饲养员库房中竟然清出一张条案,两把圈椅。擦去污垢后,竟然有一种皇皇霸气。在北京,离我们家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寄卖行,cc文革,,前,我一放学就去看拍卖东西。那时人小,但记性好,着实记得不少东西。看着这三件木器,牛毛纹一丝一发,鬼脸清晰可见,三弓腿、兽王足,雕的是浮云图。怎么看怎么像老北京寄卖行摆过的那种三件一套的海南黄花梨的明代家具。如果真是如此,按现在的行情,其价格应在千万元人民币。我问下来,竟无人知道它们的来历。后来队上的老保管才说,1961年要饿死人,是县里一个什么人,拉来这三件木头货,换了咱生产队整整一百斤玉米,大伙都觉得吃了大亏了,“四清运动”时差点儿把那个生产队长打死…… 讲第三个真实的故事。 你到过黄河,但你可能没去过黄河流经运城古蒲州的地方。我站在古蒲州城外的黄河滩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真难想象,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铁索拉力桥,把古都长安和山西以及华北联系起来,而牵扯着铁拉索的竟是四尊大铁牛。每尊铁牛高一米二,长三米三,重约三万斤,四尊就是十二万斤,加上黄河对岸的四尊铁牛、拉铁牛的八位铁人,以及跨河的大铁链子,估计总重量应该不会少于二十万斤。据我了解,唐朝在修这座铁桥的开元年间,全国的铁产量不过五十万斤。当时它们都深深埋在黄河故道的黄沙土里。我轻轻抚摸着刚刚从七米深的黄河故道里挖出来的大铁牛,望着滚滚的黄河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晚上,我和工地上的老师傅以及考工队的队员坐在黄河边上,喝着高粱烧酒,陪着月亮和星星,听他们讲那些前朝往事,讲那些传说逸闻,一夜都不觉得困…… 我的这本书里,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真诚地希望您能翻翻看看。那虽然是一道细细的、窄窄的门缝儿,但您透过这道门缝儿,能看见一个大千世界。 2015年元月 于北京头发胡同58号院魄然斋 后记 国人何时起不待见读书的? 此言有些刺耳。以读书立国立家立业的华夏民族,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豪,以立功、立德、立言为己任,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人生准则,以学而优则仁为目的,何朝何代,何年何月不读书?不是耸人听闻吧? 孔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因为孔子为千百世读书人树立了榜样。读书立说,读书传人。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活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和书相伴一辈子。 那时候读书有“前景”。战国时期的苏秦,头悬梁、锥刺骨,拼命读书。果然从一个落魄的穷书生,一举成名,佩六国相印,登峰造极。当年鄙视他,逼得他只有发愤读书的其嫂吓得伏在地上乱颤,说了一句大实话:位尊而多金。那时代,读书真能改变人的一生,比中彩辉煌。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未能改变中国人读书的潮头。中国人以读书为高尚,为前程,为一生。隋开皇三年全国实行科举制以后,读书人其力可排山倒海。去过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人无不感慨,那年月真乃一生为读书,读书为一生。朱熹先生就题有“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吴敬梓说得深刻,范进家穷得吃上了上顿没下顿,用其岳父胡屠夫的话说,不知倒的哪辈子霉,把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闺女嫁过来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范进可谓彻底的无产阶级,一穷二白,但他苦读苦学,偷偷去考乡试时,家里愣断炊三天。但高中状元以后,一步登天,由穷鬼变为权贵,连他那凶神恶煞般的岳父胡屠户因为要解他“中了”的迷窍,打了他两巴掌,竟然手也疼了,掌也肿了,自己懊恼,归根结底是他千骂万责的穷姑爷如今高中了,成鱼翻身了,他有一句妙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哈哈,范进成了天上的文曲星,谁还能挡得住天下人读书呢?知识就是力量不是英国人培根首先说出来的,是中国读书人千百年的行动,比培根还要深刻。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官职,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权贵。当然,知识就是进步。 那知识越多越反的时期,毕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等我们这一代跨入大学,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句话,既是口号又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不敢说持烛达旦夜读春秋,但确实是在拼命读书。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不吃香了?人们不再爱读书,下功夫读书,把读书看成是光明前程了?有份统计资料看后让人心疼。 国民图书阅读率十年走低。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以色列人为六十四本,俄罗斯为五十五本,美国每年每人五十本,日本为四十本,法国二十本,韩国十一本。2013年我国为四点七七本。有些臊得慌。 中国人讲究读书破万卷,现在有人读万卷书吗? 看看我们的前辈是怎样读书的。 钱穆乃中国国学大师,被梁漱溟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钱穆先生和胡适先生在当时有“北胡南钱”之称。钱穆先生读书是真下功夫,竟然能暗诵《史记》。张恨水自喻恨水不成冰,写小说哭笑怒恨不由己,和现在被“吹红”的小说家不同,张恨水先生有真本事,能背诵《三字经》《左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礼记》《古文观止》,仅《古文观止》就三十七万两千多字,张恨水先生读书好生了得。史学家曹宗仁先生奉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儒林外史》一读过一百多遍,《红楼梦》读过七十多遍。茅盾先生当年曾经背诵过《红楼梦》,胡风当年在狱中凭记忆批注《红楼梦》,鲁迅先生也曾暗诵过《纲鉴》。 前辈们读书真让我们汗颜,真让我们敬佩。 前几天去首都图书大厦逛书店,发现其格局大变,一些原先卖书的地方都摆摊卖手机卖玩具甚至卖金银首饰了。大惊,问了方懂,买书的人日少,书店开销日大,只好把地方出租给能赚钱的人。问曰:卖何物能赚钱?答日:卖什么什么赚钱,只别卖书。问日:为何?答曰:公款消费时还行,但很多持卡人也是卖卡不买书。现在禁止公款消费了,谁还买书?叹日:有钱的不买书,没钱的买不起书。买一身名牌衣服花一万块心甘情愿,心花怒放,四处显摆。买一百块钱书就犹如抽其一肋骨。风气使然? 嗟乎。 只愿你读读我的书。 是为跋。 崔济哲 2015年元月 于北京头发胡同58号院娩然斋 书评(媒体评论) 诚挚和沉静,可以说是崔济哲散文征服我们的魅力所在。过去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泥和沙,在这位作家笔下凝聚成一种诚挚、沉静的生活态度及叙事原则。这种内质的厚重,对诚挚与沉静的自信,与当下喧嚣躁动的世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陈建功 这本文集题材涉猎之广,钩沉之深,都远超我阅读前的想象。读文章,就是读人:经历,学问,情感,思想。读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一个沉静的读书人。一个读得宽,读得杂,读得深的读书人。一个读后有所思,有所得的读书人。一个愿意把所思所得与人分享的读书人。 ——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 济哲先生的散文有两个突出点,一是把具体的东西写得开阔,二是把社会人生里一些大的东西看得到位,看得透彻。他的散文写得很厚实,有些还厚重,但读着却清新、清澈,就是综合得好,用那个成语去说,叫融会贯通。 ——陕西省作协主席、作家贾平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