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这本《胡适思想录(9打破浪漫病)》是“胡适思想录”系列第9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适思想录(9打破浪漫病)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胡适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这本《胡适思想录(9打破浪漫病)》是“胡适思想录”系列第9册。 内容推荐 这本《胡适思想录(9打破浪漫病)》是“胡适思想录”系列第9册。 《胡适思想录(9打破浪漫病)》收录了《藏晖室札记节录》;《研究所主任会议纪事》;《研究室与监狱》;《北京大学与青岛》;《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等作品。 目录 南游杂忆/1 康南耳君传“Ezra Comell”/40 赔款小史/48 《留美学生年报》启事/54 美国大学调查表/55 政党概论/60 非留学篇/64 藏晖室杂录/80 论汉宋说《诗》之家及今日治《诗》之法/86 记欧洲大战祸/88 藏晖室札记节录/94 论句读及文字符号/98 读《管予》/122 藏晖室杂记/126 论诗偶记/133 江上杂记/139 先秦诸子之进化论(改定稿)/146 成美学会缘起/167 研究所主任会议纪事/168 什么话/170 论《新青年》之主张/171 差不多先生传/172 欢迎《新声》/174 求雨/175 欢迎我们的兄弟/176 爱情与痛苦/180 研究室与监狱/181 他也配/182 北京大学与青岛/183 数目作怪/184 爱情与痛苦/185 怪不得他/186 七千个电报/187 方还与杜威夫人/188 论大学学制/189 《孙文学说》之内容及评论/191 合肥是谁/193 孔教精义/194 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195 微妙之言/196 辟谬与息邪/197 辜鸿铭/198 谈“女子解放与家庭改组”/199 介绍新出版物/200 两偕同业/202 又一偕同业/203 辜鸿铭/204 大学开女禁的问题/205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附言/207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208 胡适、高一涵启事/214 对于新学制的感想/215 国立北京大学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219 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221 读仲密君《思想界的倾向》/222 大家起来监督财政/225 政论家与政党/227 天津、保定间的捣鬼/230 宣统与胡适/235 本报特别启事/237 假使我们做了今日的国务总理/238 记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经过/244 我们还主张召集各省会议/251 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253 回顾与反省/256 新年的旧话/258 在同乐会的演说/259 少年中国之精神/261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264 女子问题/274 科学的人生观/278 打破浪漫病/281 究竟在这二十三年里做些什么/284 在上海文教界欢迎会上的讲话/286 人生问题/289 试读章节 爱里鹗校长是最初推荐钢和泰先生(Baron Stae—Holstein)给北京大学的人。钢先生从此留在北京,研究佛教,教授梵文和藏文,至今十五六年了。香港大学对中国学术上的贡献,大概要算这件事为最大。可惜爱里鹗以后,这样的学术上的交通就不曾继续了。 香港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港大的中文教学问题。我在香港曾和巢坤霖先生、罗仁伯先生细谈,才知道中小学的中文教学问题更是一个亟待救济的问题。香港的人口,当然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的儿童入学,处处感觉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那绝大多数的华文学校和那少数的英文中学不能相衔接,华文学校是依中国新学制的六六制办的,小学六年,中学也六年。英文中学却有八年。依年龄的分配.在理论上,一个儿童读了四年小学,应该可以接上英文中学的最低级(第八级)。事实上却不然,华人子弟往往要等到初中二三年(即第八九年)方才能考英文中学。其间除了英文之外,其余的他种学科都是学过了还须重习的。这样的不相衔接,往往使儿童枉费去三年至五年的光阴,所以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香港与九龙的华文学校约有八百所,其中六百校是完全私立的,二百校是稍有政府津贴的。英文中学校之中,私立的约有一百校,其余最好的三十校又分三种:一种是官立的,一种是政府补助的,一种是英国教会办的。因为全港受英国统治与商业的支配,故学生的升学大家倾向那三十所设备最好的英文中学。无力升学的学生,也因为工商业都需要英文与英语,也都有轻视其他学科的倾向。还有一些人家,因为香港生活程度太高,学费太贵,往往把子弟送往内地去求学;近年中国学校不能收未立案的学校的学生,所以叫香港儿童如想在内地升学,必须早人内地的立案学校。所以香港的中小学的教学问题最复杂。家长大都希望子弟能早学英文,又都希望他们能多学一点中国文字,同时广东人的守旧风气又使他们迷恋中国古文,不肯彻底改用国语课本。结果是在绝大多数的中文学校里,文言课本还是很占势力,师资既不易得,教学的成绩自然不会好了。 罗仁伯先生是香港中文学校的视学员,他是很虚心考虑这个中文教学问题的,他也不反对白话文。但他所顾虑的是:白话文不是广东人的口语,广东儿童学白话未必比学文言更容易,也未必比学文言更有用。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顾虑,广东朋友往往有这种见解。其实这种意思是错的。第一,今日的“国语”本是一种活的方言,因为流行最广,又已有文学作品做材料,所以最容易教学;学了也最有用。广东话也是一种活的方言,但流行比较不远,又产生的文学材料太少,所以不适宜用做教学工具。广东人虽不说国语,但他们看白话小说,新体白话文字,究竟比读古书容易得多多了。第二,“广东话”绝不能解决华南一带语言教学问题,因为华南的语言太复杂了,广东话之外,还有客话,潮州话等等。因为华南的语言太复杂了.所以用国语作统一的语言实在比在华北、华中还更需要。第三,古文是不容易教的,越下去,越不容易得古文师资了。而国语师资比较容易培养。第四,国语实在比古文丰富得多,从国语人手,把一种活文字弄通顺了,有志学古文的人将来读古书也比较容易。第五,我想香港的小学中学若彻底改用国语课本,低级修业年限或可以缩短一二年。将来谋中文学校与英文中学的衔接与整理,这也许是很可能的一个救济方法——所以我对于香港的教育家,很诚恳地希望他们一致地改用国语课本。 我在香港讲演过五次:三次用英文,两次用国语。在香港用国语讲演,不是容易的事。1月6日下午,我在香港华侨教育会向两百多华文学校的教员演说了半点钟,他们都说可以勉强听官话,所以不用翻成广东话。我说得很慢,自信是字字句句清楚的。因为我怕他们听不明白,所以那篇演说里没有一句不是很浅近的话。第二天各华字报登出会场的笔记,我在《大光报》上读了一遍,觉得大旨不错,我很高兴,因为这样一篇有七八成正确的笔记使我相信香港的中小学教员听国语的程度并不坏,这是最可乐观的现象,在十年前这是绝不可能的。后来广州各报转载的,更后来北方各报转载的,大概都出于一个来源,都和《大光报》相同。其中当然有一些听错的地方,和记述白话语气不完全的地方。例如我提到教育部王部长的广播演说,笔记先生好像不知道王世杰先生,所以记作汪精卫先生了。又如我是很知道广州人对香港的感情的,所以我很小心地说“我希望香港的教育家接受新文化.用和平手段转移守旧势力。使香港成为南方的一个新文化中心”,我特别把“一个新文化中心”说得很清楚,但笔记先生好像不曾做惯白话文,他轻轻地把“一个”两字丢掉了,后来引起了广州人士不少的醋意!又如最后笔记先生记的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不同了。香港最高级教育当局也想改进中国的文化。 这当然是很错误的记录:我说的是香港最高教育当局现在也想改善大学里的中国文学的教学了,所以我接着说港大最近请两位中国学者来计划中文系的改革事业。凡有常识而无恶意的读者,看了上下文,绝不会在这一句上挑眼的,谁知这句句子后来在中山大学邹校长的笔下竟截去了上下文,成了一句天下驰名的名句! 那篇演说,因为各地报纸都转载了,并且除了上述各点小误之外,记载得大体不错,所以我不用转载在这里了。我的大意是劝告香港教育家充分利用香港的治安和财富,努力早日做到普及教育;同时希望他们接受中国内地的新潮流,在思想文化上要向前走,不要向后倒退。可是我在后半段里提到广东当局反对白话文,提倡中小学读经的政策。我说得很客气,笔记先生记的是: 现在广东很多人反对用语体文,主张用古文;不但古文,而且还提倡读经书。我真不懂。因为广州是革命策源地,为什么别的地方已经风起云涌了,而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尚且守旧如此。 这段笔记除了“风起云涌”四个字和“尚且”二字我绝不会用的,此外的语气大致不错。我说的虽然很客气,但读经是陈济棠先生的政策,并且曾经西南政务会议正式通令西南各省,我的公开反对是陈济棠先生不肯轻轻放过的。于是我这篇最浅近的演说在1月8日广州报纸上登出之后,就引起很严重的反对。我丝毫不知道这回事,8日的晚上,我上了“泰山”轮船,一觉醒来,就到了广州。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