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钱学森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缅怀杰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表达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叶永烈走访了很多钱老生前的亲友和老师,特别是获得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大量珍贵的采访及图片,并将他们巧妙的融入本书。全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甚至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本书深层次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全书展现“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这样鲜明的主旋律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而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内容推荐

钱学森博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身中国的华丽家族,家学渊源,1935年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甚至一度在五角大楼上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以美军中校身份参加美国空军顾问团,前往德国考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审讯德国火箭鼻祖冯·布劳恩。在新中国诞生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突然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甚至以“间谍”罪被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钱学森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诚如艾青所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花,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导弹翘楚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8日踏上祖国的热土。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他,称他为“火箭王”。他运筹帷幄,稳坐中军帐,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巨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大国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岂止“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还完善并发展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一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全部知识领域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系统科学。

本书深层次解密钱学森的期颐之年的传奇人生,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全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甚至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全书展现“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这样鲜明的主旋律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而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作品。本书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献给广大年轻读者,从钱学森的百岁传奇人生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目录

001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冲破罗网

002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003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007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013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016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018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020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023 四面八方的声援

026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029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030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034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

039 头等舱的故事

041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

华丽家族

046 杭州方谷园大宅门

053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056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061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064 打下“基础的基础”

068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074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079 伤寒突然袭来

083 请求老师扣分的故事

086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

090 进京赶考

094 在“二王”的指导下

美国深造

098 横渡太平洋

101 戴上硕士方尖帽

103 钱学森的“影子”

106 冯·卡门的传奇人生

110 在冯·卡门麾下

111 冯·卡门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

113 “卡门-钱近似公式”

115 加盟“火箭俱乐部”

120 “约翰·狄克”之谜

123 罗斯福总统关注研制火箭

126 “卐”旗下的秘密火箭

128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诞生

火箭专家

134 进入五角大楼

139 神秘的“回形针行动”

143 以美军上校身份飞赴德国

146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的会晤

149 提审德国“火箭之王”

153 重返麻省理工学院

156 双喜临门的1947

158 “内定”交通大学校长

160 从干女儿到儿媳

168 “声震屋瓦”的女高音歌唱家

174 良缘天成〓佳话传世

177 再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

179 “北方当局”的召唤

一将难求

184 “钱先生,请坐车”

191 陈赓大将专程飞往哈尔滨

195 在大和旅馆密谈导弹

199 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注

202 与将军们研究导弹

203 北京刮起“钱学森旋风”

207 毛泽东要钱学森坐在他身边

209 叶剑英的宴请与周恩来的看重

212 中央决策研制导弹

215 公开的身份——力学家

219 聂帅挂帅“两弹”

223 “黄带子坟”的绝密研究院

225 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230 满洲里车站的庞然大物

232 苏联导弹成了中国的“过继儿子”

235 “响尾蛇”与“萨姆”导弹的较量

239 庄严的入党时刻

242 讲坛上的风采

两弹一星

248 “1059”导弹的诞生

250 “争气弹”终于飞上天

257 “失败是成功之母”

260 钱学森“失踪”

263 “黑寡妇”的穷途末路

267 中国放了“大炮仗”

272 “邱小姐”与导弹结合

279 对苏联卫星发表长篇评论

282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87 探空火箭从上海起飞

289 启用年轻人挑起研制卫星的大梁

295 “武力保护”钱学森

298 中国卫星终于飞上太空

梦圆飞天

304 “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308 中国小狗飞上天

312 曙光号飞船搁浅

317 毛泽东在病中记起钱学森

320 飞船与航天飞机之争

326 力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

金色晚年

330 第三大贡献

337 三次激动与三笑

339 亲手剪报

342 “铁杆”广播迷

344 钱学森写信

348 深情关注沙产业

350 从美国归来的“宝贝”

352 “钱永健旋风”

355 丰硕的人生秋天

362 万众送别科学巨星

366 后记

试读章节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1985年初,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博士访华,会晤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基沃思知道宋健乃钱学森高足,郑重其事地请他向钱学森转达:美国政府准备授予钱学森博士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 美国国家科学奖。

基沃思特别说明道:“美国国家科学奖是美国许多本土科学家穷其一生而不可得的国家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的授奖仪式通常在白宫举行。如果钱学森博士去美国接受这项荣誉,我不能保证总统一定出席,但我可以保证,至少副总统一定会出席,并亲自给他颁奖。”

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愿意去美国,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是没有问题的。

基沃思说明美国政府邀请钱学森的原因,“钱学森博士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为美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麦卡锡主义曾给了他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这一次美国政府郑重邀请钱学森访问美国,并由美国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表彰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不愿意去美国领奖,美国可以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中国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奖。

当时,74岁的钱学森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飞一趟美国不在话下。此后的两年 1987年3月22日,钱学森以中国科协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应皇家学会邀请访问英国,还在伦敦谈笑风生,为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题为《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的报告。

为了给基沃思一个明确的答复,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一起给国务院写了一份请示件,并抄送钱学森,听取钱学森本人意见。钱学森毫不含糊地答复:“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钱学森还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钱学森所说的“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是怎么回事?基沃思所说的“麦卡锡主义曾给了他不公正的待遇”又是怎么回事?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时间的钟摆缓缓地从太平洋此岸的中国,甩向彼岸的美国,然后又从美国摆回中国。这一来一回,从1935年至1955年,整整花费了20个春秋。

1955年10月9日,新华社从广州发出的电讯《钱学森到达广州》,是钱学森归国之后的第一篇报道。电讯中称钱学森是“从美国归来的著名的中国科学家”,用了这么一段简短的文字,首次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钱学森从1935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经历:

钱学森在1935年去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得到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历任这个学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49年起,他是这个学校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钱学森离美返国时,曾被美国当局留难并非法逮捕,并拘禁了15天以后才给予释放。但此后钱学森便一直被禁止离开美国。当钱学森在今年9月17日和他夫人以及物理学家李正武博士夫妇等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开洛杉矶回国时,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监视着他的离开。

跟钱学森一起回到中国的,有他的夫人、歌唱家蒋英以及七岁的儿子钱永刚、五岁的女儿钱永真。

钱学森回国所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identCleveland)邮船,是一艘客货两用轮船,同时兼营邮政业务,所以被称为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是来往于中美之间的邮轮之一,由于许多中国名人乘坐过这艘邮轮,诸如胡适、张爱玲、李小龙以及科学家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等等,使这艘邮轮留存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钱学森所乘坐的是第60个航次。

身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住在洛杉矶的帕萨迪纳市(Pasadena)校区。帕萨迪纳市位于洛杉矶市东北方约十英里处。通常,洛杉矶有着洛杉矶市与大洛杉矶之别:所谓洛杉矶市,即CityofLosAngeles,简称L.A.,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拥有近400万人口。所谓大洛杉矶,是指大洛杉矶地区,包括洛杉矶县、奥兰治县、河滨县等5个郡131个城市,帕萨迪纳市就是其中一个城市。帕萨迪纳市闻名于世,是因为加州理工学院坐落在这座小城。小城居民中的很多人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

“克利夫兰总统号”始发地为旧金山,途经洛杉矶,然后经停夏威夷的檀香山、日本横滨、菲律宾马尼拉,最后到达香港九龙,整个航程为21天。钱学森离开洛杉矶那天,当地出版的《帕萨迪纳晨报》上印着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 《火箭专家钱学森今天返回红色中国!》。这下子,使钱学森成了新闻人物,不仅方方面面的朋友前来送别钱学森,而且众多记者赶往码头采访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在9月17日虽然并没有到码头上送行,但是他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火箭翘楚钱学森回中国,当然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在内的所有浙江沿海岛屿。美国国会参议院紧急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与刚从台湾访问归来的国务卿杜勒斯谈话之后,于1955年3月16日,在电视讲话中宣称,“难道原子弹不能像其他常规武器一样使用吗?”“核武器不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言外之意,要对红色中国进行一场核战争。

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的回答是:“发展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毛泽东问周恩来:“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

周恩来回答说:“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一位在美国 火箭之父 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教授,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他早日归国 ”

这清楚地表明,在钱学森归来之前,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位著名的导弹专家。

经过漫长的航行,1955年10月8日早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到达香港九龙。港英当局以所谓“押解过境”的名义,把钱学森一家送到深圳罗湖口岸。

那时候,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与中国深圳,只隔着一条宽不过50米的深圳河。架在深圳河之上的罗湖桥,成为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通道。当时的桥面由粗木铺成,桥的两端分别由中英双方的军、警把守,严格地检查着过往旅客的证件。桥的这头,飘扬着英国的米字旗,桥的那头飘扬着中国的五星红旗。

当天中午,钱学森一家跨过罗湖桥,朱兆祥专程从北京赶来在桥头迎接。朱兆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秘书处负责人,受国务院陈毅副总理的派遣,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代表,专程赶往罗湖桥头迎接钱学森一家。朱兆祥不认识钱学森,当时还特地去上海拜访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拿到钱学森一家的照片。朱兆祥和钱学森紧紧握手的一刹那,钱学森百感交集: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此,钱学森献身于新中国的“两弹一星”这一宏伟的事业。“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一星”的实现,是中国国力迅速崛起的标志,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象征。

钱学森是火箭专家、导弹专家。“两弹一星”与钱学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弹”中的导弹,海外称为“飞弹”,其实准确地说,应当是“导向性飞弹”:在弹头上安装了炸药,火箭发射之后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以求准确命中目标,达到毁伤的效果。

“两弹”中的另一“弹”,尽管钱学森并不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但是参与研制了核导弹。就导弹而言,弹头装普通炸药的,为常规导弹;弹头装核弹的,为核导弹。核导弹的核弹头属于核技术,而用来运载核弹头的导弹则是由钱学森负责研制的。

至于一“星”,那“星” 各种各样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依靠火箭送上太空的。研制火箭,乃是钱学森的“看家本事”。

正因为这样,国外评论家指出,“由于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 两弹一星 提前了20年。”

……

P2-7

序言

形形色色的评价

记得,一位雕塑家朋友告诉我,他在雕刻人像之前,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被雕刻的人,因为人是立体的,而铜像同样也是立体的。

其实,写一部传记,也就是用文字在纸上“雕刻”出一尊“铜像”,同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传主。在细细向你介绍本书的主人公——钱学森之前,我先罗列各色人等对他的形形色色的评价,使你对他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

导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钱学森: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写道:

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学森)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钱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的继承者。

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评价钱学森说: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工程师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理论分析,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钱学森则集两个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两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1980年5月20日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的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文指出:

金贝尔对钱学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P.S.Clark)说:

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蒂夫(Guyford Stever)教授以为:

他(引者注:指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1957年郭沫若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赠钱学森》诗,这样写道:

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舰相期星际游。

钱学森夫人蒋英对丈夫的评价是: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钱学森的学生、院士、国务委员宋健这么评价老师:

钱老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钱学森的学生范良藻这么评价老师:

钱学森先生的治学之道就是会看方向、出点子,为国为民,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敢言,为人之不敢为,超前意识,浑然一体。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上的所有认知都必须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哲学可以指导科学,但绝不可以取代科学;不懂哲学的科学家是渺小的,同样,不懂科学的哲学家也是渺小的。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长篇小说《2010年,太空漫步(第二集)》(2010:Odyssey(2))中,把一艘中国太空船命名为“钱学森号”。

1991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命令,指出:

国务院、中央军委号召广大科学工作者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严谨的科学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像他那样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科研工作;像他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科技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01年9月24日,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在回忆文章中这样评价钱学森:

从钱学森在美国和他回国以后的经历中,不难看出钱学森同志曲政治品质和治学品质同样高尚。事实证明钱学森同志是我党难得的政治上成熟的战略科学家,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我冒昧地将他的品德和精神概括为“钱学森精神”,殷切地期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如果在我们年轻一代中,能涌现出许多位“钱学森”,那对推动我国今后科技事业的发展,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将是意义深远的。若然,我这名在科技战线战斗过的老人将十分欣慰。

2001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钱学森星”命名大会上说:

钱学森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3年10月15日、16日进行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谁是“中国首席科学家”?结果钱学森以33.2%的提名率成为民选的“中国首席科学家”,第二位是华罗庚(16.9%),第三位是袁隆平(12.8%)。

2007年,当钱学森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9年3月28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举行,钱学森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组委会指出:

已近98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中华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称号。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钱学森先生荣获此项“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全球华人的众望所归。

后记

屈指算来,我结识钱学森先生已经整整30年。不过,那只是工作上的聆教,从未想及要为钱学森写一部传记。

2006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先生、总编辑张天蔚先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此后,我有机会多次访问他。我发现,钱永刚与当年的钱学森相貌酷似,简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拷贝”。钱永刚也像钱学森那么健谈,跟我无拘无束地聊他的“老爷子”,使我开始熟悉钱学森的生平,并决心为他写一本书。感谢钱永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审阅本书,并提供了诸多珍贵的钱学森照片。

写作本书,我有三条“准则”:

一是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我在写作本书时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但是也很难保证没有误会的窜人;

二是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的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们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

三是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

书中没有“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钱学森本人也不喜欢对他的不实赞美。“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

我正着手写作长篇《钱学森传》。这本《走近钱学森》只是简要地向读者介绍钱学森漫长而曲折的传奇人生。对于工作忙碌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样一本文字量适中、又有许多珍贵照片的书,也许要比读七八十万字的长篇更加合适。当然,对于希望详尽了解钱学森的读者来说,那就只能等待长篇《钱学森传》的出版。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先生、总编辑张天蔚先生和责任编辑刘佩英小姐的支持与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大多数照片由钱永刚先生提供。凡是能够查到摄影者姓名的,均已标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查明摄影者姓名的,万望知情者在读了本书之后告知出版社,以在再版时补上,并寄发摄影稿酬。

本书中的钱学榘、钱永健照片由陈天山先生提供。

叶永烈

2009年10月13日于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