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作为一个对机器“一窍不通”的文化研究学者,出版了这本奇妙的书,《论家用电器》。他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非学院”的语言,以及本人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经验,为他最熟悉的每一件电器写了个小“传记”,思考“物”的生与死。在这个时代,机器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无法逃脱马克思和卢卡奇所论述的“机器对人的异化和物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家用电器(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汪民安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汪民安作为一个对机器“一窍不通”的文化研究学者,出版了这本奇妙的书,《论家用电器》。他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非学院”的语言,以及本人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经验,为他最熟悉的每一件电器写了个小“传记”,思考“物”的生与死。在这个时代,机器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无法逃脱马克思和卢卡奇所论述的“机器对人的异化和物化”? 内容推荐 《论家用电器》是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的一部文化理论的随笔集。本书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作者汪民安以法国思想随笔的文章风格,运用娴熟的理论工具,层层解剖,既充满了洞见,也糅合了作者的当下生活感受与情怀,使读者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 目录 洗衣机 冰箱 收音机 电视机 手机 电脑 电灯 附录 现代家庭的空间生产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居住的家庭空间有多种多样的循环再生产模式。家里会不断地搬运进来物品,同时又不断地往外清空物品;不断地对室内进行装饰、布置和编码,又不断地拆毁这些装饰、布置和编码;不断地吸进外部的空气,又不断地排放室内的空气。一个家庭要能良好地运转下去,就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和清洁度。这就需要不断地轮回和循环。家庭正是在这种轮回和循环中获得更新。现代家庭空间同古代家庭空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这种循环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是因为,家庭生产物质和垃圾的能力大大地增加,垃圾的处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家政。不仅是物质和空气遵循这一循环规律,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同样也大体遵循这个家政的循环法则:当丈夫或者妻子离开这个家庭的时候,一个新的丈夫或者妻子走进了这个家庭;当老年人在悲戚和哀恸声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庭的时候,一个新生的婴儿则在欢声笑语中降临到此。家庭不能保持稳定性,其正常运转就会失效。这是家庭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循环的技术和方式越来越多样了。除了古老的门和窗之外,现代家庭增加了大量的管道从而将室内和室外连接起来。同那些古老的家庭相比,现代的家庭四壁都被凿穿了。它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孔洞,越来越趋向成为一个“破败”之家,一个开放之家。这些孔洞,不仅是它释放的渠道,甚至也是别的家庭的过渡通道:有许多其他家庭的废弃物从这些孔洞中穿越而过。许多垃圾不再是通过门从外运输出去,而是通过管道隐秘地运送出去,室内的垃圾就此神秘地消失。不仅如此,这个居住性的家庭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过渡空间,它们彼此成为相邻家庭的过渡空间。现代家庭保留了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有了更多的交换和循环技术。它有烟道,有水道,有清理人体排泄物的厕所管道,有空调管道,当然,还有供洗衣机的上水和下水道。这些处在高楼之中的家庭,尽管人们彼此陌生,但是,他们分享着同一些管道,一个管道从上而下地神秘地贯通下来,使得这些陌生的邻居无时无刻不联系在一起。当水流顺延着管道下泄的时候,它的欢快声音在每个家庭中迅速地荡漾而过。就此而言,这些彼此不可见的家庭并非不是一个整体。邻居的概念被改写了,邻居的记号并非一个相识的面孔,而是一个沟通的管道。管道的障碍唤醒了他们的邻居意识。一个现代家庭就此同别的家庭通过管道的方式连成一体。它们沿着管道共振。 洗衣机就是管道的寄生物。它坐落在管道的周围,或者说,管道沿着洗衣机盘旋。清洗是家庭古老的循环方式,但是,洗衣机和管道的组装,则将家庭的清洗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循环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保证了清洗在室内的自主完成。家庭需要反复地清洗,清洗是家庭再生产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家庭的所有部位,所有的空间布局都应该定期清洗。地面,家具,衣服,以及最重要的人本身也应该定期清洗——这是现代社会发现病菌致害后的一个重要认识。通风和清洗,这是家庭保持卫生和健康环境的两个基本手段。家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循环的清洗机器。洗衣机保证了家庭的清洗效率。大量的水通过管道从外面流人家庭,然后又从家庭中排泄出去。就此,细菌,病毒以及它们所寄生的一切污染物都随之而清除掉。清洗追求单纯性。家庭要一遍遍地清洗,它以卫生之名展开清洗,而人们有时还以阶级或者种族的名义展开清洗——这种清洗的工具不是水而是屠刀,但是,两种清洗的理由是一致的:都是对病毒的清除从而向纯洁表示敬意。 P3-6 后记 许多人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书?我的一个勤奋的学生就曾认真地问我,这些文章的学术意义何在?事实上,写这本小书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我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家里(这是一个大学教师的好处)。哪怕是一个人,我呆在家里从不感到厌倦(我从没有对旅行产生过激情),当然,并不是我对他人或者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我之所以愿意呆在家里,完全是因为没有任何地方比在家中让我感到舒服。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发现,室内的电器将我留在家中至关重要。它们完全可以满足我的要求:空调会驯服室外灼热的阳光;手机可以排遣我的孤独;电视和电脑可以让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对外面发生的事情都了然于胸);而洗衣机、冰箱和煤气灶,使得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简单的衣食再生产。而今天的北京,空气净化器至少还能让我在家中勉强地呼吸(我一下子买了两台)——既然如此,我何必要到外面去闲谈打听或者忙碌奔波? 因此,我乐于在家中被各种机器所包围。我住过不同的房屋(自己的私房,单位公房和租赁的房子),但这些完全不同的住宅都配备相似的家用电器(这甚至是全球性的)。电器和住宅已经融为一体。没有这些电器,住宅就是不完整的——今天,住宅的定义或许应该有所改变,机器内在地镶嵌在住宅结构中成为它的有机部分。呆在家中,不仅意味着呆在由水泥钢筋浇灌而成的建筑结构中,而且也意味着呆在这些电器中。住宅经验,既是一个空间经验,也是一个家用电器的使用经验。我整天跟这些机器打交道,它们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难道我不应该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吗?这些经验是历史性的——住宅在发生变化,与之配置的电器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居住和生活的经验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个人的电器使用经验,毫无疑问是当代的经验(三十年前,这些机器大都没有出现,三十年后,人们难以确定这些机器是否还存在,或者说,还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甚至是当代人的普遍经验。这些电器,重塑了人们的生活,因而重塑了历史。它超越了特定的意识形态而在全球四处驰骋。因此,我试图通过记录这些电器经验来记录这个时代。我相信,记录这个时代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可以通过(电影,文学和历史)叙事来记录,也可以通过观念和思想的辨析来记录,甚至可以通过行动和干预来记录。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这个时代特征的辩论和再现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理由和判断。就我这个长期蜷缩在家的人而言,我只想通过我自己的住宅经验,更恰当地说,我自己使用家用电器的经验,来记录我置身其间的这个时代。 我写下了我的机器经验,但是,这并非对机器的内在研究。我对机器完全是外行,对机器毫无兴趣,对它们的工作原理一窍不通,我是一个最初级的机器使用者(至今不会开车)。我谈论它们,完全是因为我如此地依赖它们。一个对机器毫无兴趣的人每天和机器相伴,每天面对它们,这不正表明,机器在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吗?观念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但是,物和机器同样可以改变历史。既然如此,为什么学院讨论总是限定在人的领域,观念和思想的领域,而放弃物质的领域?正如人和观念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样,物也有自身的特定命运。这些以电为基础的物体,它们也在快速脱离人的意志而自主地进化,它们也有自己奇妙的生命历程。书中关于手机的文章,是我几年前写的,现在看来,这个手机似乎已经死亡了,但它的子嗣已经延续了数代。而且,某一类机器总是隶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的,书写一个机器,只能是书写它的时代。机器一定有一个生死过程,但这不是一个物的历史过程吗?这个物的历史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难道不是历史的一个垂直瞬间?难道没有它的深邃地带?或许我们需要新的传记,不是人的传记,不是观念的传记,而是物的传记,物的生和死的传记。 尽管我总是推测我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有重叠之处,我也试图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一种共同的经验,但我还是要承认,这些记录完全来自我的个人体会。我也没有依据任何别人的参考(也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论述),偶尔引用些别人的话,完全是为了将它打扮成学术论文,供发表使用(我必须服从学院的法则,没有注释的文章将不被看成论文)。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文艺研究》和《花城》,正是他们的开放眼光,使得这些从主题到形式都不太像学术论文的文章获得了公开发表的好运。 这几篇文章是在不同的时间写的。我刚开始没有写一本书的打算,但写了两篇后,我就有了写一本书的愿望。但是,再多写几篇后,我就想草草收场,放弃使之成为一本书的意图——写作真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事情。我发现,同一类型的文章,一旦写多了,就会令人厌倦。既会令写作者厌倦,也会令读者厌倦。因此我放弃了计划中的另外几篇。这样,这些文章就以一本小书的形式出现。我知道如今的人们没有太多的耐心来对付长篇大论——尤其是这样一个乏味而平庸主题的长篇大论。我也就这样适可而止吧。 汪民安 2014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