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达林夫妇有了三个孩子,他们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笑。可是,温迪却不想长大,因为她觉得当孩子很快乐。彼得·潘是一个不会长大的小男孩,他和一群迷失的男孩一起住在永无岛。有一天,彼得·潘为了听故事,偷偷溜进达林家,结识了小女孩温迪,然后,温迪和她的弟弟们跟着彼得·潘飞到了美丽而充满危险的永无岛,那里有仙子、人鱼、海盗、印第安人。在那里,他们开始了童话般的生活……达林太太很伤心,她一直把窗户开着,期盼孩子们回来、到最后,温迪还是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彼得·潘》由巴里编写。
娜娜听到声响,立即冲进屋里,朝着彼得扑过去。只见彼得掉过头,敏捷地跳到了窗外。等达林太太回过神来,才发现娜娜的嘴里多了样东西,黑乎乎的,原来是那个男孩的影子。男孩子跳出窗的时候,娜娜稍微慢了一步,虽然没能捉住他,不过娜娜很快关上窗子,把他的影子扯了下来。
娜娜觉得应该把这个影子挂在窗户外面,这样就不会惊吓到温迪他们了,可是达林太太并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样会影响房子的美观,于是她就小心地把影子叠起来藏进了抽屉里,决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告诉丈夫所发生的一切。
一个星期后,机会终于来了,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星期五。事后,达林先生和达林太太,甚至娜娜,都不断地回忆这一天,又不断地自责。
本来这个星期五和其他任何一个星期五都没什么两样。达林太太早早地开始打扮,她和达林先生要去参加一个宴会。
不过事情进展得很不顺利,达林先生指着领结大声说着:“这该死的领结,一点儿也不听话,气死我了。”
“来吧,让我来试试。”达林太太不慌不忙地履行了一个好妻子的责任,用她那双灵巧的手给他系上了领结。达林先生对此很满意,随口对太太道了声谢,然后背起迈克尔玩了起来。达林太太就趁这个时间对丈夫讲起了彼得的事,可达林先生却不以为然,还以为妻子是在讲故事。直到看到达林太太拿出的那个影子后,他才开始思考。
“这不像什么好人。”他随口说道。
这时娜娜进来了,不幸的是达林先生不小心撞到了娜娜的身上,弄得裤子上沾满了狗毛。达林先生大为恼火,因为这是一条新裤子,而且是他第一次穿背带裤。即使达林太太给他刷掉了狗毛,他仍然紧紧咬着嘴唇,不停地说着“用一条狗当保姆是个错误”之类的话。
娜娜跑到达林先生跟前求情,可是他一点儿也不心软:“你给我回到院子里去,你本来就该拴在那儿的。”
“可是,乔治,”达林太太说,“你难道忘了我跟你说的那个男孩的事?”
但这个时候的达林先生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的。他见吆喝不动娜娜,便猛地抓起娜娜把它拖进后院拴了起来。
孩子们都吓坏了,达林太太马上点上夜灯,把孩子们哄上床。屋里分明能听见娜娜的哀号声。
约翰哽咽着说:“这都是因为把它拴到后院了。”
温迪马上补充道:“遇到危险它才会这么叫的。”
达林太太有点害怕。她来到窗子前,窗户失得严严的,然后她又往外一看,此时的天空中挤满了星星,密密麻麻的,好像无数双眼睛透过窗,向里面张望。“真不想参加这次晚会!”她低声说道。
迈克尔感到了妈妈的烦乱,问:“妈妈,点了夜灯,就没有什么伤害到我们了,对吗?”
“当然!”达林太太回答。
然后她给孩子们唱起了歌,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将是她最后一次为她的宝贝们唱歌了。
举办宴会的那家,离达林家并不远。但由于刚刚下过小雪,路特别滑,所以达林夫妇分外小心。
满天的星星正在注视着他们,当他们夫妇走进二十七号的大门后,天空中就热闹起来,星系里最小的那颗星星高声叫道:“彼得,彼得,快来吧!”
再来看看三个孩子床边的小夜灯此时都打起了哈欠,并且很快睡着了。
这时黑暗的房间里闪进一道光,它正是达林太太那天晚上见到的那团亮光,这团光其实是一位小仙子,名叫叮叮铃,只见她带着亮光照遍了屋子的角角落落,她在搜寻彼得的影子。
不一会儿,彼得也出现了,因为他是和叮叮铃一起飞来的,他手上沾了不少仙尘。
“找到我的影子了吗?”彼得轻声地问,“叮叮铃,你在哪儿?”
“我在大箱子里。”叮叮铃用仙子的语气回答。
彼得兴奋地跑到抽屉边,打开抽屉一看,果然看到了卷成一团的影子。因为太高兴了,他连把叮叮铃关在抽屉里都忘了。他马上把影子展开,然后从浴室拿来一块肥皂,想用它把影子粘到自己身上,可是粘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没有影子的彼得·潘算什么彼得·潘嘛!彼得害怕极了,坐在地板上伤心地哭起来。
温迪被哭声吵醒了,她睁开眼睛,看到了坐在地板上的彼得。她并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彼得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温迪,还跟她互相做了自我介绍。
这就是彼得!温迪除了开心,更多的是惊讶。他们又情不自禁地聊起来。
原来彼得一生下来就从爸爸妈妈身边逃走了,因为他不想长大,他只想永远做一个小孩子。
“我还以为你是因为找不到妈妈才哭呢?既然你是因为粘不上影子哭,那我来帮你想办法。”温迪关切地说,“可能会有点疼。”说完便找出针线,开始帮彼得缝影子。
“放心,我不怕疼。”彼得咬着牙坚持着。很快,影子就被缝上了。彼得高兴地又蹦又跳,接着说, “一个女孩比二十个男孩都能干。”
“你说的是真的吗?彼得。”温迪说,“你太可爱了,我想给你一个吻,如果你愿意的话。”她站起身和彼得一起坐在了床沿上。
彼得立刻向她伸出手,并且期待地看着她。温迪诧异地说:“你不知道什么是吻吗?”
“你不给我,我怎么会知道呢?”彼得说。温迪为了不伤他的心,于是把刚刚缝影子用的顶针给了他。
“那么,我也给你一个吻吧!”彼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吻,他看了看手中的顶针,然后把一粒糖果放在温迪手里,温迪马上用项链拴起来,戴在了脖子上。
……
P10-19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
大家都知道,好的童书是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是孩子情感世界和语言启蒙的第一任老师,《彼得·潘》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可以把孩子带进一个五彩世界。
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他天真活泼、勇敢而富于牺牲精神。彼得·潘给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身上撒了粉尘,于是他们一起飞到永无岛上。那里,有孩子们希望出现的仙子、人鱼、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梦幻鸟。由于海盗作恶多端,使得海岛失去了宁静。尽管不幸事件接踵而至,勇敢的彼得·潘总会想出各种妙计搭救他的伙伴们。
这些神奇的事物充满了奇迹和等待,这些难忘的冒险经历洋溢着童年的自由和欢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随着紧张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进入迷人的永无岛。
《彼得·潘》的作者巴里,出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受聘于爱丁堡大学任名誉校长。
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细心的他总会看见有几个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房子,用泥土做甜点,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巴里,不知不觉他也加入了其中,而且总是玩到天黑才回家。通过和孩子们聊天,巴里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巴里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太美好了。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围着他,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孩子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孩子们兴奋极了。儿童剧《彼得·潘》于1904年在伦敦公演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们还分到了五个便士的稿费呢。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会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后来,作者巴里又把儿童剧《彼得·潘》改编成了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就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彼得·潘就像中国的孙悟空和哪吒一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
真正的文学是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最终会沉淀为一粒粒珍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现在就请你走进《彼得·潘》,让我们和文学大师进行一次灵魂深处的重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