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中国历代茶画解读)》是作者叶梓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茶事探考文章集结。茶,向来被视作高雅之事,常常弹琴品茗并谈,也是文人雅士小聚必不可少的装点。古代画作对茶事多有绘制,形象直观地保留了彼时彼地的情境,让现代读者和茶爱好者更能直接地看到旧时光品茶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中国历代茶画解读)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叶梓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中国历代茶画解读)》是作者叶梓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茶事探考文章集结。茶,向来被视作高雅之事,常常弹琴品茗并谈,也是文人雅士小聚必不可少的装点。古代画作对茶事多有绘制,形象直观地保留了彼时彼地的情境,让现代读者和茶爱好者更能直接地看到旧时光品茶图。 内容推荐 茶,在神农时代是一种解药,解他草之毒。文人雅士喜欢茶,以茶入诗,以茶入画,给茶道注入了隐逸之气。“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对茶的吟咏,也是茶画的题材。自唐代《萧翼赚兰亭图》画中出现茶的影子,此后历代画家如文徵明、唐寅等多有绘制与茶有关的场景:停琴待茗图,溪边煮茶图,寒夜客来图,等等。最重要的,画中的茶,已经不单纯的是饮品,而是借茶来寄托高洁、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叶梓著的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中国历代茶画解读)》就是从中国历代与茶有关的画作来解读当时人生活,尤其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旨趣。 目录 茶史上的“鸿门宴” 自娱自乐 琴声萦耳,茶香扑鼻 雅集 一点江湖 卢仝煮茶,侧耳松风 陆羽回到了辽阔的山水间 撵茶之美 乘凉 煮雪烹茶 安处斋、龙门茶屋及轶事 莽莽深山且煮茶 辽代壁画里的茶事 夜半酒醒 小遗憾、石田大穰及其他 惠山茶会记 湖边 品兮煮兮又一年 “束书杯茶,氍毹就地” 仇英的茶画 《换茶图》的前世今生 在一座古镇慢慢老去 竹炉记 眠云卧石 紫砂之旅 泉水叮咚 玉兰花开 梅花点点 清且远兮 茶与砚及墨之间的无穷关系 光福寺的梅花、峒山的茶及其他 采茶图 人淡如菊 “虚谷壶” 乞水事件 一只欲飞的山雀 芭蕉叶上的侍女 中国茶馆 芭蕉夜雨自煎茶 “仙乎仙” 寒夜客来茶当酒 齐白石的茶画 山居岁月 白马湖畔,月天如水 闲来松间坐 跋 试读章节 东晋永和九年的那场雅集,虽然只是源于古代农历三月三的风俗,但于中国书法史而言,却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词。是日,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微醉之中的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这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手稿从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座高峰。 作为传世之宝的《兰亭集序》,之后为王羲之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所藏,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传给了弟子辩才。细心而谨慎的辩才在自己卧室的大梁上镂凿了一个暗格,将《兰亭集序》藏于其中,绝不轻易示人,可谓用心良苦。偏偏,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墨迹,在当时是一个世人皆知的痴好。唐贞观年间,“六艺”之中唯独倾心书法的唐太宗,以一国之主的尊贵身份,花了大把大把的银两,立誓要收尽天下王羲之的墨宝,当然,也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据《旧唐书·褚遂良传》载,唐太宗曾下令“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但《兰亭集序》一直没有出现。几经打听,方知藏于辩才手中。唐太宗遂派御史萧翼去访辩才和尚,在取得辩才和尚的信任后,萧翼施巧计,为李世民取得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代何延之在《兰亭记》里记载了这个故事。 唐代画家阎立本是一位有着“丹青神手”之誉的旷世奇才,其绘画题材广泛,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及人物故事绘画,并以描法细腻、色彩高雅、线条灵活而著称。他将这段轶事引入丹青,应该说,这是一个画家对历史故事的文化态度,却于无意问成为中国画史乃至世界画史上的第一幅茶画。人世间总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这也算一例吧。 细观此画,画中有五人,中间端坐者应是僧人辩才,对面为萧翼,萧翼看似有喜悦之情掠过额际,而辩才惊慌失措得如坐针毡——如果仅有这些,自然离茶画相去甚远——画的左下角,茶事毕现:脸庞上似有一缕胡须的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人,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置一托盏、一小茶罐、一茶碾蜗轮——这些都是唐末煮茶的典型场景。 倘若从考古的角度讲,此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真实再现了唐代烹茶的茶器以及煮饮茶的过程。但据《兰亭记》可知,画里的茶只是陪衬,像鸿门宴上项庄翩翩起舞的剑,藏着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乔装打扮的萧翼带着王羲之父子的杂帖去见辩才和尚,两人一见如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待谈及书圣王羲之,萧翼故意激将,夸称自己随身所带的帖子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 辩才则不以为然地说: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 最终,萧翼用三寸不烂之舌取得辩才的信任,骗走了这幅画。 宋代吴说在《跋阎立本画兰亭序》一文里如此记述:“右图写人物一轴,凡五辈,唐右丞阎立本笔。一书生状者,唐太宗朝西台御史萧翼也,一老僧状者,智永嫡孙会稽比丘辩才也……阎立本所图盖状此一段事迹。书生意气扬扬,有自得之色,老僧口张不眩,有失志之态,执事二人其嘘气止沸者,其状如生。非善写貌驰誉丹青者不能办此。”据此可知,此画是最早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誉其为唐代茶文化之瑰宝,实不为过。但《萧翼赚兰亭图》之所以在茶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似乎不在于这段一波三折的传奇故事,也不在于此画出自阎立本之笔,而恰恰在于画中内容与何延之的《兰亭记》的契合程度到底有多少! 吴说在《跋阎立本画兰亭序》文末旗帜鲜明地说:“此画宜归御府而久落人间,疑非所当宝者。”可见对此画的“级别”似有怀疑,但对所绘内容还是肯定的。同样在宋代,有人却提出了戏剧性的观点:此《萧翼赚兰亭图》实乃《陆羽点茶图》。 董彦远就是否定派的代表人物。 P1-4 后记 几年前,我与“茶画”不期而遇。 我本愚钝,但亦有心,陆续从画册里拣拾出这些与茶有关的画,且称之为“茶画”——到底有没有茶画一说,我并不清楚。反正,我一直这么称呼,也习惯了。闲下来的时候,喝杯茶,翻翻画,一个下午或者一个夜晚,就过去了,也算得上是以无益之事遣客居南方的无涯之年。我不但闲翻,还零星写了些与之相关的文字,算是赏读笔记吧——说是赏读,又像是一个人的白话自说。不管是什么,都在这里,不说也罢。 说点别的。 所谓“别的”,其实是几句真心话。我要感谢几个人:阮浩耕、陈云飞、况正兵和张梅。阮浩耕是全国著名的茶学专家,他对书稿的审读让我稍稍有些底气;陈云飞是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副馆长,一位不事张扬的茶学专家,我与她的一面之缘是在2013年灵峰茶会上,匆匆几句话就告别了,后来鲜有联系,直到书稿待定之际,我短信她求其斧正,她爽快应承下来,在百忙中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并将我引荐到阮浩耕先生跟前,让我一睹茶学前辈的风范;况正兵,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助理,我写杜甫的一本书就是他编辑出版的,这一次,他从文史的角度对书稿进行了修订;还有我至今未曾谋面的散文家张梅,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核校了整部书稿——他们的友情出场,让我这册小集子免去不少硬伤,这是最让我感念不尽的。 其他的,不说也罢。 写到这里,忽然觉着,所谓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一杯茶,几个朋友,读书、写字、闲逛,一晃,人生的暮年就来了。 2013年7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