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庄浪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贾晨光//魏俊舱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庄浪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等内容,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庄浪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全县面积1553.14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近十多年先后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称号。

《庄浪史话》。全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简洁地记载了庄浪县自远古迄今的变化历程、历史人物、名山胜景、旅游文化资源及名优产品等。《庄浪史话》述前世之兴衰,记当今之得失,是县情、省情教育的好教材。

目录

沧桑岁月

寻根溯源说县名/3

雄浑多姿话地貌/5

历史悠久的陇上胜地/10

灾难深重忆民生/24

中共地下党的活动/27

今日巨变/32

文物古迹名胜

庄浪文物概述/41

商旅古道/51

城堡和故垒/56

重大战事/64

陇上名刹云崖寺/67

千年寺观紫制山/71

关山天池朝那湫/74

石窟瑰宝陈家洞/76

竹林寺水库/77

水上公园/79

古令名人

后凉国天王吕凉/83

抗击西夏的郭成/85

抗金将领郭浩/87

抗金名将吴价/90

抗金名将吴磷/92

独当一面的名将吴挺/95

忠烈侯刘沪/97

陇上贤达柳翘才/101

庄浪“五进士”/102

金陵道尹王舍棠/107

官正文清的孙积盖/108

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杨尊一/109

法政学士万鹏程/111

庄浪“开明三老”/112

人厚才高的孙克昌/115

才思横溢的孔广运/117

乐为民办事的李干才/118

树功家国的毛定原/119

庄浪早期的著名教育家和名医/121

中国梯田化第一县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建设历程/131

梯田建设模范人物事迹/136

五村联战鳌背山/152

民间文化

水洛城正月十二/157

庄浪饮食文化/160

眉户剧/164

皮影戏/165

秦腔剧/166

舞龙舞狮/168

木雕/169

剪纸/171

荷包/172

刺绣/173

虎头枕/174

民间编织/175

泥塑/176

烙画/178

武术/178

书画/179

根艺/181

社火/181

地方特产

工业名优产品/185

名贵的中药材/187

蓬勃发展的庄浪果业/189

庄浪美酒/193

诗词歌谣

古今诗咏/197

民间歌谣/203

传说故事

人祖降生高湫畔/209

葛洪道成古崖/212

佛祖变牛/214

猫念经/215

彩虹兆雨/217

鹿血孕荆花/219

金牛赐水/220

洛娘清娘/221

蛤蟆和人/223

三个儿子/224

麻雀搬籽/226

锅儿漏/229

后记

试读章节

庄浪县,东连华亭,西邻静宁县,南部秦安县相接,属古成纪地域,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状羲氏、女娲氏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相对丰富的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遗存表明,距今约两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庄浪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至新石器时代末约两万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庄浪地区古老的居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所经过的鸡头道就是今庄浪县水洛城至水洛河上游通边镇的一条川道和经宁夏泾源县至平凉崆峒山的一条峡道。尧与舜承黄帝大业,继续治理天下。那时的庄浪气候温润,光照充足,东西南北林木蔽日,水草丰茂,飞禽走兽出没其问;在阳湾坡台多处定居的先民垦种、饲养,麦米溢香,牛羊成群,一派兴旺气象。

夏禹王铸九鼎,分九州,庄浪地区在夏商时属雍州之域。至西周,由于西部少数游牧民族不断南移东进,庄浪地区逐渐被西戎掠为游牧之地,被划在“候服”的范围,当地土著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庄浪仍为西戎所占据,是西戎的一支——绲戎的集中聚居地。春秋中期,秦国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攻灭了十二个西戎部落,称霸整个西戎地区。后秦孝公灭貊戎,秦昭王灭义渠,今甘肃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归并入秦国版图。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79年),首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级行政单位;时庄浪属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秦始皇灭六国,华夏一统归秦。秦废除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庄浪地区仍属秦关中五郡之一的陇西郡辖。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第二年(前220年),首次巡察疆域。他顺当年黄帝登崆峒的道路,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同原附近)二郡,西行略阳道,东返鸡头道,就是说也穿行于庄浪区域。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分郡县两级。

西汉中期,汉武帝北击匈奴,西逐诸羌,疆域空前扩大,置郡达一百多个。元封五年(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部下设郡、县。庄浪地区部分属凉州刺史部(治陇县,今张家川县城,后迁冀,今甘谷县),一大半属天水郡(治所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南属略阳道(汉制,境内有氐、羌两族的县称道。治所今片肃秦安县);东南属街泉县(治今秦安县陇城乡);西北属成纪县(治所今静宁县治平乡);东北属安定郡的泾阳县(治所今宁夏泾源县)辖。王莽时期的十多年中,改天水郡为填戎郡,还曾设阿阳郡,庄浪地区义分属上述两郡。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相同,仍行郡、县两级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废街亭县,并入略阳县,庄浪又分属略阳及阿阳(治所今静宁县鲍家嘴)两县。后来,羌族的一支——烧当羌移居庄浪地区西北部的略阳、阿阳两县,庄浪西部地区的管理体制被破坏。汉安帝刘祜派护羌校卫赵冲击破烧当羌,复县治。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州刺史部改称州牧,地方行政机构始变为州、郡、县=三级,州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从汉阳郡又分置永阳郡,改略阳县为街亭县(今庄浪东南韩店镇),庄浪地区又分属永阳郡的阿阳、街亭两县。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更永阳郡为广魏郡(治所临渭,今甘肃清水县西南),又改街亭县为略阳县。

秦汉之际,匈奴不断南下,对中原人民进行袭扰掠夺。汉文帝十四年(前167年),匈奴单于率骑兵14万,从朝那萧关攻入,杀北地郡尉,兵锋远指陇山之两,还放火烧了汉皇帝回中宫,长安报警,汉王朝岌岌可危。今庄浪县区及静宁、清水、秦安数县人心惶惶,大批南迁,以避兵燹。之后,汉文帝用和亲之策,汉与匈奴兵戈暂缓。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匈奴又来进犯,汉武帝派兵抗击匈奴,接连重挫敌军,黄河上游沿岸地区避免了由战争带来的重大灾祸。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19年),汉武帝为了根除边患,经过充分准备,派卫青、霍去病各领精兵5万,分两路出击匈奴。这次战斗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匈奴被迫远遁大漠以北,汉势力达于天山南北,庄浪地区从原来的边塞变为内地。

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疆域扩大,国家统一,政权稳定,他一面重视巩固边防,一面转向发展经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冉转运到欧洲,后人把这条道路称作“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通过今庄浪境内的就有鸡头道、略阳道等几条重要支道。后来,汉拓宽延伸了这些道路,又新开辟了番须道和临津关道等八九条道路。各道沿线设置亭障,筑起烽燧,既防御边患,同时又保障丝绸以及茶马商旅畅通无阻。这无疑促进了庄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西汉时有一百多年是庄浪各民族团结相处、同耕牧、互惠互利、安享太平的时期。西汉末,吏治腐败,政权旁落;王莽篡位,国内又起战乱;豪强竞起争霸;刘氏子弟,同室操戈,相互抗衡、攻伐;匈奴趁机入侵、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庄浪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刘秀称帝后,他深知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巩同政权,消除边患,他仿效汉武帝的做法,仍派人出使西方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对付匈奴。经过努力,西域五十多国又同东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丝绸之路”重见昔日之盛。庄浪地区恢复了繁荣。

三国时期,庄浪属广魏郡略阳县辖。初,韩遂、马腾割据凉州,庄浪地域在辖内。后曹操经略陇右,韩、马附曹;曹灭马超,平定陇右,庄浪归曹魏版图。庄浪语言中至今有“曹家”(我们家)、“曹县”(我们县)的语言,就与曹魏统治庄浪有关。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篡汉,重新统一全国,建立西晋;改两汉十三州刺史部为司。晋武帝泰始年问,复广魏郡为略阳郡,统临渭、平襄、略阳、清水四县。时庄浪属秦州(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略阳郡略阳县。P10-13

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织,《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时,发出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即使如此,这块土地因众多民族的融合繁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甘肃正坚韧地走向崛起和复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甘肃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甘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依托资源开发,建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产生了众多“共和国第一”,一批新兴工矿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面对贫瘠的土地,陇原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建成了以景电、引大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将陡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层层梯田,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肃的全面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甘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甘肃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甘肃各族人民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的进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甘肃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历史。

我们坚信,甘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2007年4月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