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熊德鼎、胡文明编写的《普米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普米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普米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熊德鼎//胡文明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熊德鼎、胡文明编写的《普米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普米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内容推荐 普米族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普米族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仍然被继承着,在普米族精神世界中光耀四野…… 这本由熊德鼎、胡文明编写的《普米族(附光盘)》介绍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故事等内容。 目录 综述 第一章 氐羌南迁话普米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 第二节 故乡——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节 远土已逝我爱我家 第二章 草根情结 山寨春秋 第一节 从原始部落到封建土司制度 第二节 当代的天空朗朗乾坤 第三节 从远古走来的四大家族 第三章 远在天边人未识 第一节 漫漫迁徙路——骑马扬鞭走向南方 第二节 小民族、大智慧 第三节 安居乐业重视生机 第四节 “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第五节 幸福的普米人 第四章 异样的风景 第一节 黄金钥匙配金锁——父系家庭 第二节 回归女儿国——母系家庭 第三节 异样的风景——婚俗 第四节 漫漫人生路——人生四礼 第五节 四季燃烧的火塘——庄重温馨的“锅庄”文化 第六节 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第五章 靠山吃山 希望在山 第一节 耕耘山地间 第二节 地老天荒的生活习俗 第三节 条条山路通小康 第六章 云彩为笔大地作纸 第一节 隐藏在远山的文化密码 第二节 善恶有神 第三节 迷幻如梦的风情 第四节 绽放在高原上的艺术之花 第五节 慧眼观宇宙妙手除疾苦 第六节 厚积薄发的古老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普米”系该民族自称,普米族史称“西番”,又名“巴苴”。因各地语音上的差异,自称“培米”、“平米”“批米”等。“米”意为人,“培”、“平”、“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的含义为“白人”或“好人”。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两层含义:其一,普米先民视诚信、善良为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其二,与民族的宗教图腾和审美心理关系密切,普米人自古以“白”为善、为美。 周围民族对“普米”称呼不一,汉族和白族称为“西番”、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或“巴”、彝族称“俄作”、傈僳族称“流流帕”等,1961年民族识别时,遵循“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国务院正式确认“普米”作为该族名称。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横断山脉南段山谷地带,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等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也有普米藏族分布。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总人口42 043人。 据该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远古时代住在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后沿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谷地,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地而居,曾在四川大渡河两岸及雅砻江流域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白狼檗木等氏族部落联盟。唐、宋时,受吐蕃统治。宋末元初,忽必烈取滇,西番善战,部分精锐被充当先锋,“革囊渡江”,因征战有功,封以关塞关卡及大量土地、森林等资源,遂使普米族进入滇西北,在水草丰茂的大小凉山、老君山和雪邦山定居下来,逐渐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应该说,他们为开发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普米族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普米族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仍然被继承着,在普米族精神世界中光耀四野。 历史上,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冲突,普米族从兴盛走向衰败,几乎濒临灭绝。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普米族仅有12 458人。在此生死存亡之秋,是共产党使普米族获得了新生,1949年5月,普米族聚居地区飘起了五星红旗,普米族人民喜出望外地扑进了共产党的怀抱。从此,党把阳光雨露洒在了曾经多次漂泊的普米族身上,把关怀与体贴送到了满腹酸苦的普米人民心上。半个世纪以来,普米族地区和普米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充分享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放声歌唱道:“比贡嘎山、牦牛山、玉龙山、老君山、雪邦山还高,比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还长,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啊,普米人世世代代不能忘。” 20世纪,对于普米族地区和普米族来说,简直是一个梦。几百年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在这个世纪的后半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民族干部、专业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现代工业从小到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保护,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普米族诗歌、音乐、艺术、舞蹈走出了民间,走上了舞台,走向了世界。过去风餐露宿于树穴岩洞之下,几代人挤在冬冷夏热的木楞房里,如今住上了砖瓦楼房;过去打黑帕布头,用麻布毛毡裹身,如今西装革履;过去得了病缺医少药,只有“杀牲祭鬼”,如今中医、西医医院比比皆是;过去靠口弦或口哨传递信息,如今电话直拨海内外;过去“对面说话听得见,相见要走一天路”的普米山寨,如今公路四通八达,汽车绕着山寨转;过去祖祖辈辈靠松明火把照明,如今白天黑夜一样亮。普米族地区变得一天比一天繁荣,一天比一天富裕,一天比一天美丽。 普米族从青藏高原迁徙到西南边疆,已有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为什么只有在20世纪以来,才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惊人的进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贯彻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结果。P1-3 序言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后记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普米族》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表述了普米族从古到今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社会形态、经济生活、文化科技、风俗伦理、自然生态等诸多领域,通过本书,相信读者对普米族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无论您与这个民族是素昧平生,或似曾相识,它的形象扑面而来,也许,还会终生与您结缘。 年轻时代,笔者走出大山,游学京城,每每提及出生的民族——普米族时,周围是一脸茫然,即便在中央民族学院陈列室里,各种民族服饰琳琅满目,唯独缺少普米族服饰,在民族大家庭合影时,笔者穿的是一套匪夷所思的古怪长衫,彼时感怀,可谓万千思绪无以言表。中国之大,国民之众,民族之多,袖珍版的普米族,不过沧海一粟,在其后的岁月里,民族成分总是伴随着孤独、遗憾和自卑。后来,随着阅历的积淀,逐渐领悟:每个人都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释放正能量,进而助推民族之间、个体之间的尊崇、通融、宽容。其中,书籍的纽带桥梁作用无疑是最为直观实用,倘若,本书能够增进人们对普米族的了解,乃笔者之幸,本书之幸。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由胡文明先生和本人共同完成的,胡教授草拟了提纲,撰写了部分重要章节,并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定稿。胡教授作为一位知名学者,是普米族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相关普米族学术论文,受到学术界的肯定,能与他合著本书,是本人的荣幸。 在编撰过程中,胡镜明、马红升、胡润林、何学明、曹新富、胡学军等普米族同胞和宁蒗县民委提供了相关信息资料,我们还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出版的有关普米族研究的图书资料,为行文方便,引文没有在相关章节中一一注明,而是列入本书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在此特作说明,并谨向被引用论著的作者们致谢。 本书图片由胡镜明、熊建举、曹文山、姚金林等先生提供,胡秀兰、熊玉梅参与文字录入工作,中国人口出版社编辑何军、文雅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指导,其敬业精神堪称楷模,在此,向他们谨表深深谢意。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挚地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熊德鼎 一○一三年四月于云南丽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