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脱卯处
《水浒传》作为一部名著,流传久远,版本自然很多。古本暂且不论,只就目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有三个版本:七十一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一回本名叫《水浒传》,乃是金圣叹腰斩的结果。
百回本同样叫作《水浒传》,号称是经典版本,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拿来出版,流传最广。百二十回本名叫《水浒全传》,名字就有一种自傲在里面,相比较百回本,多了讨伐田虎和王庆的段落。
三个版本细细比较,感觉出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最富有文采。百回本文字虽然精练,但是在有些情节处理上感觉不太合乎逻辑。
特别是在写宋江杀惜这一段,有个“老大脱卯处”。它写晁盖劫了生辰纲,大闹石碣村,之后上梁山当寨主,挫败前来征缴的官兵,就想起要报恩,差刘唐给宋江送书送钱宋江都收到招文袋内,之后遇阎婆、葬阎公、纳婆惜,再到夫妻不和、张三入室、勾搭成奸、满城知晓,没有半年的时间,如何寅绎出这许多故事?
然而,半年之内,宋江的招文袋从不整理,机密文件也不曾拿出来,终被阎婆惜发现后敲诈。百回本这一段写得不太可信。而百二十回本就好很多,它先写宋江纳妾、夫妻不和、婆惜出轨,然后再写月夜走刘唐,宋江收了书信并金子,当晚在阎婆惜家歇宿,被阎婆惜纠缠敲诈,怒而杀惜。毕竟只有一晚上时间,找不见独处的机会,因此尚来不及处理,这就可信多了。
《水浒传》不同于一般的武侠小说,它通篇没有无政府主义倾向。这个论点看似荒谬——一帮造反的人,动辄打家劫舍,公然围攻城池,怎么还说没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呢?且不说最后招安,只那般好汉,无论是史进、鲁达、晁盖、宋江、武松、李逵,只要是杀了人,哪怕杀的是十恶不赦的人,首先想到要吃官司,要想方设法逃避吃官司。
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看见镇关西“面皮渐渐的变了”,就自己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而且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最终无处藏身,只好去五台山文殊院当了和尚。
比如杨志卖刀,在天汉桥下怒杀牛二,也对附近的住户声明说:“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杨志最终被刺配大名府。
比如武松如此英雄,兄长被害,也是先走司法程序去告官。知县不予立案,才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人之后,也是先想着“去县里首告”,请众家邻居将家中一应物件变卖些钱来,“作随衙用度之资,听候使用”。
即使是李逵,如此不讲法度的人,也因为在家乡打死了人,所以“逃走出来,虽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
这些例子,说明好汉们脑子里都有法制观念,知道“杀人者死、伤人抵罪”的律条。而不是如金庸、古龙小说里写的,大侠们只凭借自己的判断,随意杀害恶人,杀了也就杀了,丝毫不顾及官府追拿。而且,官府似乎形同虚设,居然还真就不去捉拿,仿佛政府就是真空,从来就不存在一般。江湖如童话一般,怎么可能!
功夫不是吹的
《水浒传》里面的英雄,都身材壮硕,力量过人,即所谓的“力大身沉”,然后练过几年拳脚,就能成为好汉。
整部书里,很少有对绝世武功之类的吹嘘。只有两处,一是在醉打蒋门神之际,提到“玉环步,鸳鸯脚”,说“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二是大破连环马之前,提到徐宁教使“钩镰枪正法”,说什么“四拨三钩通七路,共分九变合神机。二十四步那前后,一十六翻大转围”。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一处提到什么“白鹤亮翅”“黑虎掏心”之类俗套的招数,更不会有什么“凌波微步”“如来神学”之类异想天开的招数。
然而,这样平白叙述出来的英雄好汉,我们看了觉得更可信。如史进“却是个大虫”,在阵前横冲直撞无人阻挡;_如刘唐“颇也学得本事,休道三五个汉子,便是一二千军马队中,拿条枪也不惧他”。这种文字描述,显然有着响当当的魅力,挥之不去。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