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黄润柏、袁丽红编写的《仫佬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仫佬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仫佬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黄润柏//袁丽红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黄润柏、袁丽红编写的《仫佬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仫佬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内容推荐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和北部,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仫佬族人口有21.6万多人,其中广西有17.2万人,占近80%…… 仫佬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可能源于“柳江人”。远在两三千年前,仫佬族的祖先为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我国岭南的广阔土地上…… 这本由黄润柏、袁丽红编写的《仫佬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仫佬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目录 综述 第一章 百里长廊话仫佬 第一节 从绿色山水中走来 第二节 美丽如画的百里长廊 第二章 仫佬风格 第一节 冬与冬头 第二节 家与房族 第三节 地炉暖全家 第四节 美味佳肴香四方 第五节 远去的琵琶襟与紧身衣 第三章 庄严与狂欢 第一节 神圣的祭坛 第二节 多彩的节日 第三节 山歌嘹亮 第四节 草龙飞舞 第五节 美丽的传说 第四章 美丽山水间的仫佬人 第一节 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二节 仫佬山乡的男男女女 第三节 跨入老龄行列 第四节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五章 生命的赞歌 第一节 多子多福与有儿即福 第二节 生的礼赞 第三节 殿堂之美 第四节 隆重的葬礼 第六章 生息之源 第一节 踏犁翻畲与赶山围猎 第二节 稻香蔗甜葡萄红 第三节 煤砂罐与葡萄酒 第四节 以商补农 第五节 神奇的仫佬医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综述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和北部,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仫佬族人口有21.6万多人,其中广西有17.2万人,占近80%。广西的仫佬族人口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罗城周边的宜州、柳城、都安、融安、融水等十几个市县内。 仫佬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可能源于“柳江人”。远在两三千年前,仫佬族的祖先为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我国岭南的广阔土地上。先秦时期,仫佬族先民属于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魏晋、隋唐时期为“僚”中的一支,宋元时期为“伶”中的一支,明清以来,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和该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仫佬族。 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的语言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长期以来同汉族、壮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在一起,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历史上,仫佬族人民为反抗封建压迫和统治,曾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先后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武装反抗斗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仫佬族人民组织秘密会党,积极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仫佬族人民积极参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1930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红七军北上路过罗城、天河县时,仫佬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帮助红军。抗日战争中,仫佬族儿女组织武装队伍,加入柳北抗日挺进队,打击日本侵略军。1946年以后,又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和抗租斗争,配合解放军解放罗城。新中国成立后,仫佬族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人,从1957年开始有仫佬族人当选为县长。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仫佬族的代表。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4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式宣告成立,仫佬族人民获得了自治的权利。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属石山地区,境内“山如剑排《水如汤佛”,山峦起伏,竹木苍翠,风光旖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东奔南淌的溪流欢腾不息,因河流落差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恰似条条银河,又似粒粒珍珠串成的帘子。奇山秀水的“罗城八景”让人留连忘返,剑江风光更是让人如痴如醉。复杂的地质结构,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煤、锡、硫磺、铁等20多种。其中,以煤的储量最为丰富,煤质较好,在广西久负盛名,有“罗城煤田”之称。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仫佬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仫佬族以农业为主,传统上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甘蔗、烤烟、毛葡萄和种桑养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迅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采煤、制造煤砂罐、编织、打铁等手工业也曾经在仫佬族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仫佬人习惯农闲时挖煤,或作为家用,或卖出赚钱。由于聚居区石山居多,大田平地少,牛耕不利。因此,聪明的仫佬族人民一直沿用老祖先保留下的“踏犁翻番”耕作技术,现在仍与机耕并存。根据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情况,仫佬族人民向来“以农为主,以商为辅”,即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兼做小商小贩,在仫佬族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小集市,习惯上人们把它称作“以商补农”。他们烧制的“煤砂罐”轻巧耐用,别具特色。当地盛产各种竹子,仫佬族从事农业的同时,还从事编织手工业,仫佬族妇女编织的草帽是颇负盛名的手工艺品。 仫佬族的服饰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前,无论男女都穿自织自染的青色土布。据史籍记载,明代以前,仫佬族妇女的服装,上衣为滚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着绣花桶裙,项佩银钏,耳戴银环,手戴戒指,腕戴手镯,颇具民族特色。近代,仫佬族男子平时穿琵琶襟上衣(只有富豪乡绅或有“功名”的人才可穿有领上衣或长衫)、长裤。辛亥革命以后,改为穿大襟衣服。与此同时,出现了“紧身衣”,这种服装胸围狭窄,小袖,多用于冬衣。妇女一般都穿大襟上衣、长裤。20世纪30年代以后,妇女的衣服式样有所改变,襟袖逐渐趋向短窄,衣袖缩至手腕处,无领逐渐变为有领。中老年妇女平日喜欢在腰间系青色围裙。女子未出嫁前梳辫,出嫁后挽髻,戴着精致的耳环、手镯、戒指。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在仫佬族服饰中,还有些特制的专用服装,如“送嫁衣”、“防老衣”、“麦秆帽”、“同年鞋”等,颇具特色。P1-3 序言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