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潜水艇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是妥协中精诚合作,还是各自为阵勾心斗角?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潜水艇编著的《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揭开盟军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运作之谜……

就战争历史而言,战争绝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的战争,大多数时候,战争拼的是国力、物力;其次是装备的先进程度、决策层的胸怀、情报、赌博的勇气……凡此种种,皆可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譬如阿拉曼战役,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卫生习惯会影响战斗的最终结果——英军注重排便卫生,所以沙漠中生病的人远远比德军少得多。

内容推荐

《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大战。二战的胜利是盟军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同盟国在二战中究竟是如何具体运作,控制大势,互助互利的呢?敦刻尔克大撤退、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滇缅作战等诸多经典合作战例是如何实现的?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潜水艇编著《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图文并茂地为读者解读二战战场上盟军的著名将领、著名战役以及在战争中彷徨与决断、溃败与坚持、纷争与合作的微妙转变,以及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

试读章节

惨烈的淞沪会战

上海一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到上海有一条铁路线,称为“淞沪”铁路,而所贯穿的地带也因此得名“淞沪地区”。淞沪地区紧靠着华东海岸线,从这条线延伸下去,北去可以攻华北,南下可取华南、东南亚,日本又怎能放过这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地方呢?

先下手为强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向东北的扩张,中国政府也未雨绸缪,秘密备战。1936年2月,在京沪防御区成立的秘密指挥部就是为抗日而部署的。担任军事长官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张治中。他制定了初步的作战方案,并构筑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小炮机关枪据点工事。在“七七”事变不久后,张治中被正式任命为京沪警备司令官。他曾率第5军参加1932年1月28日的第1次淞沪抗战。那一次,中日双方都损失惨重,中国在战后还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限制了中国在上海的驻军,而日军则可以在公共租界及吴淞、闸北、江湾等地驻兵。上海离首都南京不过300公里,显然,这样的《淞沪停战协定》严重威胁了首都的安全。这一次,张治中不愿再坐以待毙,重蹈“七七”事变的覆辙。“七七”事变已经让他乃至多数人认清了日军的本来面目,许多国人对维持和平不再寄予盲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日军但凡暴露出一点进攻的迹象,“我军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这一次,张治巾的计划与蒋介石的想法如出一辙。

当时巾国的情况十分艰难,装备落后,又有外寇入侵,急需赢得国际援助。而唯一施以援手的只有苏联。苏联往中国运送机械弹药的路线有两条。其中一条经过大同。不料9月11日大同失陷,25日,日军又进逼第二条运输线。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令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怕苏联给予中国的补给会因此而中断,所以,如果能够开辟新的战场,来缓解华北的压力,两条运输线或许能得以保全。当时的中国毕竟国力衰弱,“淞沪会战”如果打得好,那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九国公约》会议上能“光荣”地争取到各国的调停。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果然“南进”,将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内的21艘舰艇开到上海停驻,舰艇上是日军3000名海军陆战队员。令人骇然的是,日本计划“三月亡华”。

现在想来,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想要扑灭偌大一个民族的光华,是极其可笑的。国民政府当然不能纵容日本肆意妄为,他们留意着日军在上海的一举一动,并随时准备开战。8月11日,也就是日军将舰艇开往上海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下令封锁吴淞口,并同时命张治中的两个师——第87师、第88师朝上海推进。

开辟第二战场

这一次,中国要赶在日本增援之前先发制敌。11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立即率87、88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这一天,张治中等待已久,并为之准备已久。在接到命令后,张治中快速反应,将87师派往吴淞,88师派往北站及江湾间,随时待命。这两支部队接受的是德军顾问的训练,无论装备还是队伍素质,在其中国部队中都是遥遥领先的。

13日,八字桥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率先对推进的88师发起了突击,理由无非又是一些刻意制造的事端,他们声称在8月9日,中国守军在虹桥机场打死了两名日本官兵。两名官兵当场被击毙是没错的,但实情却是这两名官兵挑衅在先。对中方来说,无论日本挑衅与否,一切战斗准备都已就绪。这一天张治中请求发动进攻,等来的却是蒋介石要求继续待命的老调子,因为驻沪日军又拿“和平解决”来模糊中方的判断了。蒋介石又发生了片刻的犹豫。中国的援军离战场很近,即日即可达到,到达以后,中军对日军即可形成5:1,乃至于8:1的优势。而日本援军如要抵达,则要5天之后。日军获得增援前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错过了13日的进攻,真是十分可惜。

当天晚上,蒋介石才任命张治中为总司令,将包括第88师、第89师在内的京沪警卫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下令第二日展开攻击,同时下令空军也于当日协同陆军作战。

虽然比张治中预计的晚了半天,但震惊中外的战斗还是如期打响了。14日拂晓,真正的淞沪战争爆发了,向上海日军发起总攻的时间也到来了。当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以后10天,是我军全力进攻的阶段。以第9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按照计划,向虹口、杨树浦的日军驻地进攻。这两个地方背靠黄浦江,是日军在外线的主要军事基点。日军已占据了长江口南岸及杭州湾北岸的优势位置,随时可以实施两栖登陆。登陆后的部队对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和退路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军队身后面对着黄浦江,可谓无处可退,也无处可进。对日军只能采取对其外围基点各个击破的办法,进而把核心部队驱逐至黄浦江边予以歼灭。

战争一开始,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陆地战斗出现白热化。日军节节败退,尸横遍地。海军也趁日军海军未准备妥当之际展开攻势。这两天的战斗,中国略占上风。两军在江湾路一带形成对峙。两天之内的时间,第9军做了调整补充,并于17日再次进攻,连续攻下了日军海军俱乐部、海军操练场,但在公大纱厂却未再能突破日军的防御。双方在此展开殊死斗争,皆是伤亡惨重。这4天里,日军十分艰难,但期间日军的防御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军的增援也会在第5天到达。那时候,中国军队还能抵抗住日军的进攻么?

P15-18

序言

随着历史爱好者群体的扩大,目前,研究二战史的书籍越来越多,但其内容大多为条条框框的展示,数字的堆砌,每每拿起这样的书籍,便觉头疼。一个喜爱二战史的学人,却为何对枯燥的“二战史书籍”没有太多兴趣——也许这便是我写作此书最初所面临的窘境。

在这种窘境下,想读者之想,我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将自己所热爱的二战历史,用浅白易懂的话语讲述出来,让它们形成一个个故事。在简单明晰的事件中,读者将知晓二战的大致经过和其中的著名将领、著名战役,将领间的明争暗斗,争权逐势的故事,以及影响战争胜利的主要要素。

不管身边的普通朋友,抑或专家学者,当他们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其原因之一便是,那些枯燥的知识,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工具而已。但历史给予人的智慧,一旦映在大脑里,就终身受用无穷。也许这也是我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就战争历史而言,战争绝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的战争,大多数时候,战争拼的是国力、物力;其次是装备的先进程度、决策层的胸怀、情报、赌博的勇气……凡此种种,皆可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譬如阿拉曼战役,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卫生习惯会影响战斗的最终结果——英军注重排便卫生,所以沙漠中生病的人远远比德军少得多。

在书写此书的过程中,当年的二战就如默剧一般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我曾想将中国军队描绘得“刚强无畏”,但同时,我也想让读者知道,任何国家的人民,“英勇奋战”的事迹有,“仓皇败退”的劣迹也有。人,都是有缺陷的。是人,就知道害怕,就知道明哲保身,不然历史就不会有权利斗争,不会有纳粹的膨胀野心,也不会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了。

在南京保卫战的大撤退中,中国军队你推我搡,表现得毫无秩序,以至于上演了自相斗争,落水溺亡的惨剧。这样的场面使你们失望吗?对我来说,恰恰相反。在我下笔之时,我心中充满了同情,在看到人类的私心之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一直坚信,杜绝惨剧的方法绝不仅仅依靠人性,而是要依靠合理完善的制度,包括训练、奖励、惩戒。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只会令制度变得越加萎靡。

修书一本,望国人共勉。

谨以此书献给热爱历史的朋友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