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
分类
作者 王辉耀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留学史,也是一部与海归振兴中华相互交融的历史。

《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为欧美同学会百年建会献礼纪念图书,集知识性、大众性、精英性、权威性于一身,是记录我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留学人员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重大贡献和影响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包括詹天佑、梁启超,华罗庚等45位,第二阶段为1949-1978年,包括贝律铭、丁肇中、杨振宁等40人,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包括林毅夫、李彦宏、张朝阳等41人。本书由王辉耀主编。

内容推荐

《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为欧美同学会百年建会献礼纪念图书,集知识性、大众性、精英性、权威性于一身,是记录我国一个半世纪以来留学人员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重大贡献和影响的通俗读物。世纪回望,中国海归群体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强国梦,欧美同学会也走过了整整100年的留学报国之路。海归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无疑很大很多,涉及到很多领域,书中百余人几乎每人都创造了不同的“中国第一”,或在开风气于先河、或引领时代于潮流方面的首创之功。书中紧紧围绕海归派“中国第一”主题,抓取百年海归人物中最绚丽的一瞬和最动人的故事,突显出这些海归时代人物们其留学生涯和海归整体特征,特别是对当代历史变迁与社会、民族影响力的论述与定位。

《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将五代留学潮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划分为三大部分:近代篇、现代篇和当代篇。大致基于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时间节点,以人物创造“中国第一”的截止时间为准。近代篇(建国前),包括詹天佑、梁启超,华罗庚等41人,主题是“探索、开创”;现代篇(改革开放前),包括贝律铭、丁肇中、杨振宁等42人,主题是“报国、奉献”;当代篇(改革开放后),括林毅夫、李彦宏、张朝阳等32人,主题是“创新、交融”。本书由王辉耀主编。

目录

中国海归百年综述

·近代篇·

上下求索:既开风气亦为先

马寅初: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王正廷: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王国维:建构“新”美学与文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

华罗庚:开创多个数学领域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朱自清:创建新文学第一个诗歌团体

严复:译《天演论》成为“中国西学第一者”

张季鸾:发出第一份新闻专电的中国报业先行者

张钰哲:创造中国天文史上许多“第一”

李四光:摘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地质力学之父

李叔同:创造十多项第一的中国近代文艺先驱

陈光甫:创造中国金融和旅游史上无数个第一

陈独秀:举起“科学”和“民主”大旗的第一人

冼星海:谱写中国第一部民族交响诗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第一人

竺可桢: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

范旭东:创造中国民族化学工业多项第一

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的设计者

金岳霖:开拓现代逻辑哲学的“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侯德榜:发明奠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侯氏制碱法”

胡适:首倡白话文和新诗的文学改良第一人

赵元任:首创方言方音调查的语言大师

容 闳:首倡公派留学的中国留学第一人

徐悲鸿:中国油画的奠基者和改革国画的先驱者

晏阳初、陶行知:中国平民教育的倡导者与先行者

晏阳初:第一个对平民教育进行乡村实验的教育家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

翁文灏:主持勘探开发近代中国第一座油田

钱伟长:创造中国近代力学领域多项第一

钱锺书:首倡并建构中国比较文学观念

顾维钧: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不的爱国外交家

梁思成: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建筑系

清华四哲人: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

梅贻琦:中国大学史上被誉为“终身校长”的第一人

陈寅恪:“学问近三百年来第一”的一代学术大师

叶企孙:奠基中国科学教育的物理学一代宗师

潘光旦:首倡“位育”教育的一代文化通儒

辜鸿铭: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及东方文化的第一人

鲁迅:创作近代第一部白话小说的文化革命主将

詹天佑:设计并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革新第一人

潘序伦:创办第一个会计事务所的中国会计之父

穆藕初:首倡“科学管理”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之父

戴爱莲:开创中国舞蹈史上无数第一的爱国艺术家

·现代篇·

碧海赤心:但恐他乡胜故乡

留学人员与“两弹一星”

王大珩:主持制订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中国光学之父

王希季:主持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研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王淦昌: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稼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

任新民: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工程的“总总师”

孙家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者

朱光亚:中国原子能科技项目的第一带头人

吴自良:第一个领导攻克“甲种分离膜”技术的材料科学家

杨嘉樨: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陈芳允: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的测量任务

陈能宽:中国核爆轰物理领域的先驱

周光召:首先提出“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

姚桐斌:中国导弹和航天材料的技术领路人

赵九章: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计划

郭永怀:发现中国临界马赫数的第一人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屠守锷: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主持研发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

彭桓武:介子场论的发明人

程开甲:第一次核试验就拿到全部数据的“核试验司令”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王应睐: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

邢其毅:中国多肽化学研究方向的开创者

汪猷:中国抗生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邹承鲁: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钮经义:中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第一人

曹天钦:肌球蛋白轻链的发现者

丁肇中:“J粒子”的首位发现者

贝聿铭:第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华裔建筑师

丘成桐:首获数学界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开拓者

吴健雄:第一个用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理论

杨振宁、李政道: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

周培源:奠基“湍流模式”的物理学一代宗师

郑小瑛:登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中国第一女指挥家

金怡濂:中国第一台千亿次巨型机的设计者

姚期智:首位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华裔学者

夏培肃: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徐光宪:中国稀土之父

高锟:世界首根光导纤维的制造者

黄昆: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

·当代篇·

海归弄潮:春江水暖鸭先知

王永志:中国飞天梦想第一人

王 韧:首位来自中国的CGIAR秘书长

龙永图:叩关wTO的首席谈判代表和功臣

邓中翰:成功研发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邓 韵: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位签约华人歌唱家

叶培建:中国第一颗星地一体化卫星的总设计师

田溯宁、丁健:纳斯达克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创立者

朱民:第一位进入IMF高层的中国人

吴敬琏:中国市场经济研究的第一人

张亚勤:微软第一位华人全球副总裁

张朝阳:中国第一家全中文门户网站的创立者

张磊:中国价值投资第一人

李山:主导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银行的筹划与转型

李安:华人第一位奥斯卡最佳导演

李彦宏:中国现代搜索引擎基础技术的奠基人

杨焕明、汪建、于军、刘斯奇: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冯富珍:华人第一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陈宏、朱敏、邓锋:助推中国新技术创业的华源科技协会创始人

陈宏:做中国的“高盛”

朱敏:从网讯传奇到风险投资人

邓锋:重视合作伙伴的风投家

林毅夫:世行第一位华人首席经济学家

郎朗:中国首位联合国儿童慈善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

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第一人

施一公:第一个获爱明诺夫国际大奖的中国人

徐小平:中国出国签证第一人

王波明、高西庆:催生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推动者

谢家麟、方守贤、陈和生: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者和改造者

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

方守贤:为国家需要义无反顾

陈和生: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的领头人

韩小红:中国第一家连锁体检机构创始人

熊晓鸽: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薛其坤: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后记

试读章节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中国矩阵几何学、解析数论、典型群、多元复变函数论与自守函数论等许多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入选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88位数学伟人。国际上,以其姓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一华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不等式”、“华一王方法”、“华氏算子”等。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赞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华罗庚,191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年少时历经坎坷,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他只得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他患伤寒病,后来造成左腿残疾。但贫苦和病痛并没有压倒他,他每天学习十多个小时,花5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30年,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中国数学界的关注,之后由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工作。

1936年,华罗庚由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习数学。留学的两年里,他忘我地投入到研究数学理论的难题中,不愿浪费时间去申请学位。1938年,华罗庚完成了预定的进修后,便立即回国到西南联大任职教授。当时,国内已是烽火连天,而昆明又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城市。有一次,华罗庚和闵嗣鹤等人正在防空洞里讨论数学问题,结果日军扔下的炸弹正好落在了防空洞上面。当学生从被炸毁的防空洞中找到华罗庚时,他的眼镜已经找不到了,长衫的后半截也没有了,咳出来的全是血。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的环境中,华罗庚仍然沉迷于数学之美,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直到现在,这部论著仍然是数学王国里的经典之作。

1946年秋,华罗庚再次出国。在美国的4年,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应用数学的情况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方面的发展。当时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刚刚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触动了华罗庚的爱国之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写了一封致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家建设。他在信中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1950年3月,华罗庚携夫人、孩子抵达北京。他回到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随后,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下,他开始组织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所长,此后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许多后来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从这个研究所走出去的,譬如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

华罗庚主张把数学研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他跑遍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因此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196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将统筹法和优选法推广到工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对于华罗庚的这种做法,时任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的辛麦斯基曾在给他的信中这样说:“你的经验除了中国外,对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也是完全适用的。我希望一些数学团体能把您的榜样铭记在心,去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华罗庚,中国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遗忘;正是因为有了他,才让人在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看到了希望。曾获菲尔茨奖与沃尔夫奖的赛尔伯格教授曾说过:“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华罗庚一生在众多领域里硕果累累。在改进华林和塔里问题、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他取得了很傲人的成绩。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重要,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就是华罗庚带头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在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著贡献,对世界数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领先西方数学界十几年。

华罗庚留下了《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优选学》及《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等十部著作,其中八部被国外翻译出版,都是20世纪的经典数学著作。

1985年6月,华罗庚应日本亚洲协会之邀访问日本。为了准备此次访问的报告,他连续两天谢绝了各种活动。演讲一开始他用中文,后来又用英语。他讲得大汗淋漓,先是脱掉了西装,后来又解掉了领带。演讲共持续了65分钟。演讲结束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华罗庚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华罗庚曾说过,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这就是为他的人生画上完美句号的最壮丽的谢幕方式。P43-45

序言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有3000名海内外留学人员参加的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把百年留学史概括成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高度赞扬留学人员促进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希望新一代海归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勉励广大留学人员刻苦学习、创新创造、促进对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绚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欧美同学会和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尚贤者,政之本也”,强调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提出欧美同学会和留学人员要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在创新创造、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充分反映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留学人才的尊重与重视。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世界潮流中,在共筑中国国民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100年的欧美同学会和140余年的中国留学潮之于中国现代化和走向全球化的意义与价值,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得如此清晰。梳理、总结中国留学的历史,考察、分析海归群体的现状,探索、研究中国海归的未来,整合、提升欧美同学会的平台优势和桥梁作用,发挥留学人员成为人才库、智囊团和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00年前,在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国第一个留学归国人员的爱国组织与活动团体——欧美同学会正式创立。从此,这里见证并记载了她的沧桑、巨变与荣耀。

欧美同学会的成立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新闻事件,上海《申报》与北京《大自由报》的报道都称之为“盛会”。孙中山出席成立宴会并勉励留学生“负维护国家之责”、“宜有担负国家大事之觉悟”。她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以“留学报国、振兴中华”作为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念,汇聚了一大批中国留学精英,其发起人包括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胡适、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更是个个堪称一时之俊杰。

100年后,“留洋”成时尚,“海归潮”正劲。截至2012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有109.13万人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而欧美同学会也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海归爱国团体和联谊组织,在国家“人才战略”实施、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和团结海内外留学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平台与桥梁作用。

欧美同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之父”詹天佑,正是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的杰出代表。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他是30人“留美幼童”的其中一位,也是正式获得学位的两人之一。詹天佑赴美留学,距今已接近一个半世纪。他参与发起创建欧美同学会,距今也已整整一个世纪。可以说,欧美同学会的百年历史,从一开始就和波澜壮阔的中国留学史交融辉映。而一部中国留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的历史,它主要是由“海归”写就的。

为继承欧美同学会的光荣传统和留学报国精神,更好地凝聚海内外留学人员,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崛起贡献力量,我们抚今追昔、彰往察来,觉得有必要对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部分优秀留学人员进行梳理,借以透过对部分优秀留学人员的个案梳理,总结中国海归群体所做过的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成为当代青年海归借鉴的楷模。因此,我们以时间为依托,以人物为主线,以海归中创造了或引领了“创新中国”为主题结集成本书,既是记录与纪念这些人物的努力和成就,也是肯定、彰显留学人才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借欧美同学会百年之机推出本书,旨在让世人重新认识中国优秀海归的独特价值,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促使当代海归重新审视自我,更有薪火相传之意。在缅怀、致敬留学先贤的同时,也将褒扬、礼赞当代海归翘楚,以为欧美同学会百年的积演与再出发。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行为,是1847年广东青年容闳的赴美,正是这位“留学第一人”,促成了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使留学从最初的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行动。“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誓言为中国留学史确立了一个深沉的基调、一个高远的理想和一个不朽的航标。从此,一代代留学生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恰如欧美同学会表述的那样:“留学报国、振兴中华”。

为便于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本书大致基于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时间截点,以人物创造“中国第一”的截止时间为准,将五代留学潮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划分为三大部分:近代篇、现代篇和当代篇。之所以这样分,主要是基于大的时代主题,以利于“宏大叙事”的需要;同时,本书以“人”为核心,优先考量的是人物的首创之功,而不是具体留学时间,且由于任务较多而一生事功有早有晚,很难一概而论,阶段划分就不宜过细。

近代篇(新中国成立前):主题是“探索、开创”。这一时期的海归数量并不多但质量极高,大都堪称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是深刻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与中华民族命运的一群人;现代篇(改革开放前),主题是“报国、奉献”。这一时期的海归,在国防、科技、教育等领域贡献突出,是参与新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代篇(改革开放后),主题是“创新、交融”。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成为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的天然纽带与桥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的“海归”,有着良好的国际化熏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的教育背景,具有天然的优势,正成为领航中国的新锐力量。他们正在不断刷新更多的“中国第一”,也许未来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在当今中国融人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海归潮”是泛起的一串美丽炫目的浪花,本书收录的当代人物,不过是捕捉了其中的几朵。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并没有真正完结,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系统地梳理当代中国海归的代表人物和他们对当今中国发展的主要贡献。

把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放在全球化视角下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国海归的探索史、开创史和报国史。

考察中国留学史上那些风云人物,可能面临着一种评价与选择的困境,概因很多人身上充满着矛盾与争议,其人生经历之跌宕起伏,思想言行之丰富多彩,生前身后之褒贬毁誉,很难盖棺论定。而那些仍然在世的人物,又不宜提前预判、定性。要化解这个难题,就必须诉诸于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

当今的全球化浪潮正在跨越各国疆界,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实际上,全球化进程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就已开始。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也逐步融入了全球化潮流,只不过由于一开始就是被动、被迫,使得这一进程充满着痛苦、艰难和屈辱。但人类文明史之由传统社会步入近代社会终究是一场必然潮流,中国唯有主动顺应并迎头赶上。

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后生型的,也是在承受西方挑战之后开始的“感应型现代化”,因此受全球化潮流和世界大势的影响很大,也以学习西方、赶超西方为目标。虽然人类现代化过程未必就如朗西斯·福山所说那样最终走向“历史的终结”,但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历程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殊途同归。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凡顺应、促进与推动中国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化进程的,就是进步的、有益的、值得大书特书的。因此,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现代化,是否有利于中国融人世界潮流,是否为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有所贡献,这是我们考察中国海归群体的首要标准。

海归对中国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科学技术层面的即为“有形”,思想文化层面的则是“无形”。单以是否创造过“中国第一”而论,自然是“有形”的居多,但在思想解放、开启民智、移风易俗和文化重塑等“无形”层面,一些开风气和首倡性、奠基性的贡献,同样可视为“第一”。

由传统转型入近现代,必须思想文化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并举,即以近现代科学技术和近现代思想文化冲破传统专制主义的束缚。这是普遍的世界历史潮流,中西概莫能外。从《天演论》介绍进化论到新文化运动的“赛先生”和科学主义,科技进步直接促进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这可从科技救国思潮的勃兴、科学派取得“科玄论战”的胜利得到印证。而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的触动和改造,要比之前任何革命、改良或变法都要深刻得多。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恰可以与西方启蒙运动“砸烂一切无耻”的宣言相媲美。在这一根本点上,可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因此,本书人选侧重于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尤重科技、文化人物,由于篇幅所限,基本没有涉及政治精英。政治精英叱咤风云,对中国影响巨大,值得单列一本好好总结。同时我们认为,只有成千上万的社会精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介入社会变革,带给中国的变化才会细密而扎实,绵远而久长。

海归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无疑很大很多,涉及很多领域,本书主要考虑是否有“中国第一”或在开风气或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首创之功,这是本书考察的主要方面,但同时也考虑这种开创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是否产生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当然,这样的划分还不一定全面,还有很多没有包括进来的优秀海归人物,留待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料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叙说人物与一般意义上的名人传记不尽相同,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围绕“中国第一”,开风气之先,抓取最绚丽的一瞬和最动人的故事,同时对人物生平做一个粗略的勾勒,以突出其留学生涯和海归群体特征为要。

一部中国留学史,也是一部与海归振兴中华相互交融的历史。

2013年10月,正值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回首其世纪历程,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一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来没有哪一个百年如此惊心动魄,像这样翻天覆地。百年前播下“留学报国”的种子,历经岁月洗练与文化沉淀,今已茂然成荫。百年荣耀之际,欧美同学会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大变革时代海归所负担的历史使命,了解、分析留学归国人员作出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走向,充分发挥留学高端人才中精英密集,代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优势,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以便从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层面引导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国际化人才,更有效地参与到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建设中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世纪回望,中国海归群体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强国梦,欧美同学会也走过了整整100年的留学报国之路。当年创会之初的“海归梦”,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实现。如今“中国梦”的方舟已扬帆起航,还有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理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都需要欧美同学会和更多海归精英乘风破浪,传承开拓,共创更大的辉煌。

作欧美同学会的一员,我愿以此书与各位会员和社会各界朋友共勉,同造新的光荣与梦想。

是为序。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

2013年11月28日

后记

本书是在欧美同学会委托下,为了纪念和庆祝欧美同学会建会10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活动以来,欧美同学会在建会70周年、80周年、90周年时都编纂出版了相关书籍,以这种形式追忆往昔的峥嵘、见证新时期的发展。作为这一传统的继承,《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在收集和整理大量以往图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梳理和开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启发、帮助和指导。本书的出版,十分感谢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对本书研究和编撰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要感谢的是欧美同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韩启德先生。韩启德先生本身是十分优秀的留学前辈,他一直以来对留学人员工作给予充分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感谢欧美同学各位副会长的帮助,尤其是傅志寰副会长对本书编撰工作所提供的很多建议和指导。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欧美同学会秘书长靳志伟,副秘书长陈泉、许睢宁,宣传部封涛对本书出版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也十分感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对本书工作的参与。在这里,我要感谢郑金连、苗绿、程庆伟、李苗苗、杨天树、徐磊、马林、陈亮、杨丽娟、董庆前、邓莹、张建乐、白皓、王文晶等人对本书资料收集、有关人物采访和编写等方面的贡献。

本书力图系统地反映了140余年留学史中部分杰出的留学人员。从编写伊始,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报刊报道、回忆录、相关记载等,通过描画不同领域100多个留学人员的贡献,多方面、多角度地记录了欧美同学会员和中国留学人员的历史变迁和百年风貌。本书也以欧美同学会史为参照,录入了一批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影响作用的欧美同学会会员。半年来我们不但查阅了现有的资料,还先后前往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校史馆等,尽最大努力搜集相关人的历史资料、照片等。为使本书更加生动,可读性更强,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欧美同学会现存的部分留学人员照片,因个别照片无法收集,我们也参考使用了网上的有关照片,如果个别照片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由于编写能力和时间有限,本书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在选取这100多名留学人员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由于时间、篇幅和资料收集所限等各方面原因,我们只收集了一部分比较有影响力的留学人员,无法面面俱到。我希望能起到为百年海归群体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恳请广大海归和各界人士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本书能够及时出版,还要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鼎力支持。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本书不可能顺利出版。

最后,也要向国内外各界一直以来支持、关注中国留学人员的研究的各界朋友和媒体朋友们致谢,也向广大的社会各界读者朋友们表示谢意!

编者

2013年11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