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明钢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精)》由刘明钢所著,本书是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在知名报刊上发表过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精选66篇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篇目集结在一起,从“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大部分,将党史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不少内容切入角度新颖、所挖掘的史料细节可读性强,融学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可作为党史知识、高校“两课”教材、科研和教学的普及和补充读物。

内容推荐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精)》是作者刘明钢从自己多年来在知名报刊上发表过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精)》是精选出66篇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篇目集结在一起,从“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大部分,将中共党史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不少内容的切入角度新颖、所挖掘的史料细节可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目录

一、人物写真

国民公仆孙中山

毛泽东因人而异的批评艺术

研究中国革命精神的第一人方志敏

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靖任秋

习仲勋深情追忆刘志丹

不留骨灰第一人周恩来

洪学智将军眼中的彭德怀

朝鲜战场上的秦基伟将军

少年胡耀邦在家乡的日子

铁面无私的胡耀邦

秦基伟深情追忆刘伯承

红色浪漫:延安窑洞里的四大婚礼

张闻天与延安马列学院

创造后勤奇迹的人洪学智

陆定一晚年的反思

粟裕与《粟裕战争回忆录》

武艺超群、骑术精湛的耿飚

王震特殊的“求职信”

刘少奇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修养称楷模,党员作范仪

——刘少奇的公仆精神

叶子龙笔下的毛泽东

出席中共“一大”的花花公子陈公博

传奇上将宋任穷轶事

勤于学习的刘少奇

“千古一人”:薄一波谈邓小平

毛泽东和他的坐骑

“七千人大会”上的刘少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胡耀邦的公仆品质

薄一波与叶剑英的肝胆之情

。忠实的史学大师李新

陈云的书法故事

杨尚昆与妻子李伯钊的长征往事

促进红军大会师的中坚任弼时

杨尚昆与彭德怀的知心之交

中国理论学术界的一代宗师胡绳

二、内幕揭秘

一部源于内部审查的回忆录《纵横龙潭虎穴间》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签名

董必武诗作《读逸民诗草》背后的故事

秦基伟对上甘岭战役的回忆

毛泽东“主席”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共和国的“国庆日”之由来

开国大典的珍闻趣事

徐明清“包庇”江青案的前前后后

没有引起应有重视的中共“一大”

毛泽东的“圈阅”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穿的礼服

从大陆居民“逃港潮”到港人北上“定居潮”

耿飚笔下的“风流”长征

刘志丹之死

陈云与延安时期的审干工作

“日军战史”记载的华北敌后战场

国民党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

师哲回忆抗美援朝三事之考辨

新中国成立时间因斯大林的建议而提前了吗?

红军破敌有良谋

阿沛·阿旺晋美与西藏和平解放

“两案”审判的台前幕后

“童怀周”与《天安门诗抄》

三、随笔漫谈

重评吴佩孚不可矫枉过正

当年红军战场今朝绿色畲乡

 ——龙冈纪行

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胡耀邦故里纪行

毛泽东纵论抗美援朝

宋任穷说,“不要让群众称‘官衔

“实事求是”校训溯源

羌寨残存的入赘婚俗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建立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之后,如何解决财政问题,是各个根据地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创立根据地之初,中共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解决之道。对此,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而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就是赣东北根据地。方志敏是苏区财政工作的开拓者。早在1931年上半年,方志敏就已经开始转变经济政策,比中央根据地足足早了两年。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原材料、食盐等物资奇缺,经济非常困难。方志敏因陋就简,创办了煤矿、铁矿、水泥厂、制糖、造纸厂等,其中造纸厂就有13个;还开办了红色商店、群众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从而使根据地的经济得到保障。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中说道:“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人,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在中央区也已开始表现出来了。”不仅如此,方志敏在“赤”、“白”交界的苏区边境村镇设立了19个对外贸易处,与“白”区商人开展商业贸易,以农副土特产品换取苏区需要的各种物资。这在当时是需要胆识的。

总结苏维埃的创造精神,方志敏非常自豪地写道:“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的政府,他具有新兴阶级极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各种困难中,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

3.苏维埃的进步精神。在苏区工作期间,方志敏时时感到苏维埃工作人员的进步,他写道:苏维埃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全部为工人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程度,都是很低落的。但他们一被群众选人苏维埃来工作,苏维埃加紧的教育他们,他们加紧的学习,进步极快,不要很久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处理各种政治和斗争问题,而且处理得很适当的”。方志敏还举例说明:“例如苏维埃的某部长,是工农分子,那部的秘书是一个大学生,秘书起草的文稿,部长常要给他不少地方的修改。”“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的地雷部长,他是个撑船工人,他每月只用大洋三千元,能造出大小地雷一万五千个,顶小的地雷,六斤重一个,顶大的地雷,是一百二十斤重一个,二三十斤和四五十斤重的是中等的地雷。每个地雷,平均计算,只合大洋二角。他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就是他能够鼓励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人的战争热情,故所费小而获效大。”

方志敏还写道:“现在有不少的官僚政客、知识分子,看不起工农的力量,他们常不屑地说:‘无知识的东西’。其实工农的进步极快,他们一掌握政权,在共产党员的领导教育之下,管理政治,有条有理,比较当今的执政者,贪污腐化,敷衍塞责的,要高明几百倍呢!”

4.苏维埃的刻苦精神。方志敏写道:“苏维埃目前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一切物质,一切力量,都付与战争,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为战争的领导者,自应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为着战争。赣东北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除食米外,每天都只发四分大洋的菜钱,苏区货物,虽都算便宜,但伙食是不算很好的。除伙食钱外,零用费是没有发过的。他们吃着这样的伙食,并无一句怨言,他们知道所做的工作不是为那个人的利益,而是为着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为着他们自身利益;他们知道革命成功后,将与苏联一样,实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那时的幸福,就会永无穷尽。他们忍受着目前暂时的艰苦,孜孜不倦的为着苏维埃工作。这正是他们深刻的阶级觉悟,与对阶级无限的忠诚的表现。”方志敏就是艰苦奋斗的模范。他患有肺结核,经常吐血。“足有五个整年,是无日不困顿于肺病的痛苦之中!”但是,仍咬紧牙关干革命。方志敏写道:我们是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痛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

P22-24

后记

笔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爱读书、好写作,是个勤奋的写手,主要写党史纪实文章,日积月累竞有400多篇。2009年退休之后,写作更是进人巅峰期,每年发数十篇,并且转载率高,有些文章引起较大的反响。于是,许多朋友建议,可将文章汇编成集。笔者动了心,遂将自认为较精彩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挑选出来,共有100余篇。这些文章主要写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因此取名《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

笔者发表文章很多,同事中不无羡慕者,但没人效仿。原因很简单:在科研院所与高校系统,纪实文章不算科研成果,评职称也不算数。在评定职称与科研考核的双重压力下,老师们自然不愿意,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投人时间与精力。不过,笔者认为,有些纪实文章其实也具有“科研”含量,完全不算科研成果,有失公允。

也有朋友问,你写那么多文章,查资料一定很困难。笔者的体会则是,纪实文章写作的关键不是资料,而是选题。一个好选题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新意;二是党史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三是读者感兴趣。比如,笔者最近发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学历趣谈》,该选题就符合上述条件。因此,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关注, 《作家文摘》、《党史信息报》、《环球视野》、《党史纵览》纷纷转载。

有了好的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成文都不是什么困难事,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

笔者所用资料主要是回忆录与纪念文章,离开这些文献资料寸步难行。在此,笔者向这些留下宝贵文字的前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不过,使用这些史料,特别是回忆录,笔者总有些顾虑。有些历史人物、事件只是某篇回忆或纪念文章有所记载,因此异常宝贵,非用不可。然而,个人的记忆难免有误,对事件、人物的评价难免有片面性。如果无法辨别正误就贸然引用,很有可能宣传了谬误。历史的天平往往向那些高寿且留有回忆录的历史人物倾斜。如何克服这种偏向,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仍是笔者需要解决的课题。

自选集的所有文章都有根有据,笔者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少许艺术加工,以增加可读性。比如一篇关于陈云与于若木爱情的文章,笔者就增加了一段环境的描写:“煤油灯映照着窑洞雪白的墙,窗户纸上的红喜字放着红光。窑洞的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炕桌一边坐着陈云,一边坐着他的新娘。”在这段环境的描写中,窑洞、窗户纸、炕、炕桌这些都符合陕北农村的实际,红喜字烘托出新婚的喜庆气氛,煤油灯点出了时间是在晚上。这段环境的描写虽说是发挥了笔者的想象力,但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这本自选集凝聚了笔者20年的心血。如果其中还有几篇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闲暇时愿意翻翻,笔者就心满意足了。

任何批评指正,径赐liuyouqi2368@sina.com。

最后需要感谢学生侯天保,正是有他的鼎力相助,该自选集才得以出版。

刘明钢

2013年10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