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本书收录作者各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力求全面反映其创作成就、艺术风貌和思想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郁达夫卷)(精) |
分类 | |
作者 | 郜元宝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本书收录作者各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力求全面反映其创作成就、艺术风貌和思想历程。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郁达夫的作品。 目录 凡例 前言 小说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采石矶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过去 微雪的早晨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迟桂花 出奔 日记 村居日记 闲情日记 文学评论 批评与道德 文艺鉴赏上之偏爱价值 集中于《黄面志》 (THE YELLOW BOOK)的人物 咒《甲寅》十四号的评新文学运动 日记文学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文学 在方向转换的途中 杂评曼殊的作品 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 关于黄仲则 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散文、杂感和随笔 还乡记 苏州烟雨记 广州事情 北国的微音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送仿吾的行 打听诗人的消息 志摩在回忆里 怀四十岁的志摩 光慈的晚年 回忆鲁迅 沪战中的生活 钓台的春昼 创作谈 《沉沦》自序 《茑萝集》自序 《达夫全集》自序 《日记九种》后叙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过去集》代序 对于社会的态度 《达夫代表作》自序 忏余独白 ——《忏余集》代序 《达夫自选集》序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竞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天气一天一天的清凉起来,他的学校开学之后,已经快半个月了。那一天正是九月的二十二日。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官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两声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的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 “Oh,you serene gossamer!You beautiful gossamer!” 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呆呆的看了好久,他忽然觉得背上有一阵紫色的气息吹来,息索的一响,道旁的一枝小草竞把他的梦境打破了。他回转头来一看,那枝小草还是颠摇不已,一阵带着紫罗兰气息的和风,温微微的喷到他那苍白的脸上来。在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这澄清透明的以太(Ether)中,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像是梦到了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像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 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了翅膀,肩上挂着了弓箭,在那里跳舞。他觉得乐极了。便不知不觉开了口,自言自语的说: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 这样的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 P5-6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郁达夫(1898—194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般放在初期创造社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潮流里来介绍,肯定其自我表现和自我忏悔在个性解放上的意义,跟着指出这种表现和忏悔因为不能走出个人的怪圈而导致的局限,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因此趋于单调。至于郁达夫这以后的创作,或只字不提,或强调其个人主义的没出路和由此导致的颓唐、落伍,总之是在下坡路上一滑到底——至多再为他在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宪兵谋杀于苏门答腊惋惜几句。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不断重写,但郁达夫作为二流作家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其实这很不公平。郁达夫的《沉沦》(1921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小说集,在整个二十年代,郁达夫的小说几乎与鲁迅齐名,青年读者尤其为之倾倒,许多作家甚至以模仿郁达夫风格为能事。《沉沦》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包括“自序”、短篇《沉沦》和《南迁》以及附录的短篇《银灰色的死》,却能产生那样的影响,足见其本身包含的魅力与冲击力之大。这以后,尽管思想变迁频繁,人生道路坎坷,身体时好时坏,但郁达夫一直把写小说当作严肃的工作,一丝不苟。从1921年《沉沦》出版之后,到1935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十四年里郁达夫只写了四十来篇中短篇小说,其创作态度之严谨,可见一斑。郁达夫小说数量不大,但上乘之作甚多,其中《茫茫夜》、《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微雪的早晨》、《迟暮》皆不同凡品,《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更是难得的力作。 或许因为过分坦诚,郁达夫小说初看似乎并无深度可言,甚至让人觉得浅薄无聊,手法好像也平铺直叙,不太讲究。但仔细品味就不一样了。首先,他的坦诚是真的坦诚,也是一个有学养有骨力的现代男儿内涵丰富的坦诚,不同于一般所谓率真与大胆。为什么同样写青年人的苦闷,人生坎坷,男女怨情,郁达夫一写就出彩,别人一写就真的落人浅薄无聊了呢?因为真正的坦诚,无论中外古今都并不容易,而有学养有骨力者的内涵丰富的坦诚就更难了。同样是流泪,郁达夫小说男主人公和日记作者的泪,是那样容易地流出,又是那样自然地流出,这就和朱光潜三十年代曾经批评过的有意无意地矫情或骗人的“流泪的文学”有本质的不同。其次,郁达夫对待女性的态度,初看似乎过于直接,轻佻,其实背后反而是尊重、敬重乃至狂热的崇拜,这就与无论新旧的道学家都难以遮掩的真正的猥亵和轻佻划清了界线,而这样的界线是很难划出的,若非心地单纯、纤毫不染,就不能做到。再如忏悔问题,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像郁达夫那样具有宗教情怀而又对于沉重的肉身往往感到无可奈何的复杂而深刻的忏悔,并不多见,或者竟可以说实属仅见,找不出第二个人来。问题是,新文化在反对旧道德时曾以郁达夫《沉沦》为突破口,展示了自己的真诚与健康,等到旧道德旗幡一倒,或者旧道德改头换面躲进新道德的锦衣之下,新道德马上便鸟尽弓藏,将除旧布新的英雄抛在脑后,或者就以旧道德的同样的眼光来歧视这位昔日的英雄,以显示自己的稳健、成熟了。郁达夫起初被旧道德的虚伪之口所唾骂,后来又被新道德的虚伪之心所轻视,这,或许就是他迟迟不能进入新文学第一流作家之列的原因。 郁达夫小说看似不甚讲究技巧,其实却是因为他的真诚的抒写使得技巧不能露出痕迹,而他作为一个旧学功底深厚、外国文学修养超群的学者型作家的文字骨力,尤其使其小说语言纵然在直白、急切、看似随意、粗鄙甚而至于忘我的挥写中,也始终保持一种天真、高贵、雅致和近乎本能的检束:这都是在他之后大多数作家所不具备的。 “日记文学”曾是现代作家共同致力的一个亦新亦旧的体裁领域,但真正对“日记文学”有理论研究和鲜明主张而又实际写出有影响力的日记文学作品的人,却只有郁达夫。这主要因为他写日记跟写小说并无两样,他是真的将自己的人生大胆直率地搬到了纸上,别的作家没这个勇气。 另外,在游记散文和古典诗词方面,郁达夫也是特别出人头地的一位。 通常总把他视为整天生活在变态白日梦中的软弱无骨的江南才子,其实大错。整个创造社,他其实是核心人物,而且是任劳任怨、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并显示出惊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人物。他在安徽法政大学、广东大学(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先后教的是英文、法律、政治和财会,都是当时最吃香也最见“实学”的科目。他甚至还一度在福建政府中充当智囊,只不过名士派和多余人的脱略形迹的风貌掩盖了他怀才不遇的国之干城的另一面。他在朋友之间真诚待人、排忧解纷的能力与善心也常为人所称道。他还是“五四”作家群里最先“转变方向”去拥抱广阔的现实社会斗争的一个人。他不仅自我暴露英勇无敌,批判社会的胆气也令人钦佩。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阐述遥遥领先于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们。他于1927年1月6日发表《广州事情》,见微知著地批评广州国民政府变质堕落,乃至让尚未觉醒的创造社同志大惊失色,难以接受,但历史的发展很快证明了他的过人的敏锐和正义感。郁达夫虽然因为强烈的不无弱点的个性和似乎总也闹不完的恋爱和家庭悲剧而常招世人误解,但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接踵而至的抗战文艺活动中,他始终是默默奉献的实干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沈从文等对他的始终看重和维护,他在南洋全力以赴从事抗战宣传直至以身殉国,都是最好的证据。 虽然因为谋生或从事社会活动,郁达夫不停地辗转各地,但总以上海为中心而辐射开去。早在日本留学时的试笔就是寄到上海发表的。回国后,虽然忽而安庆,忽而家乡富阳,忽而广州,忽而北京,忽而杭州,忽而福建,忽而武汉,但直到奔赴南洋宣传抗日之前,上海始终是他生活、创作、发表作品、与文坛互动的大本营。 一般认为在现代小说史上,茅盾《蚀》三部曲最后一部《追求》和短篇小说《创造》最先写到上海。其实,茅盾这两部作品均写于1928年初,也并未像后来的《子夜》那样对上海城市形象展开全景式描写,倒是郁达夫1922年开始大量创作的“日记文学”、1923年在创作高峰期发表的《还乡记》、《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及1926—1927年的力作《迷羊》,对上海城市形象的描写,无论细节之真实还是视野之开阔,都远远超过茅盾1928年创作的两部作品。郁达夫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将上海城市形象成功写入小说的第一人。 以此为理由,将郁达夫的创作——小说、日记、论文、杂感随笔——纳入某种上海文学版图,就并非要将他地域化,而是为了突出其创作生涯与当时上海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之现代品格的血肉联系。 郜元宝 2009—2—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