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风 他是亮色
——记国画家晏济元
在走近晏济元大师之前,我就知道:他曾东渡日本求学,与郭沫若同船下渡;他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享誉中外;他曾与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谢玉岑等交情深厚;他曾作国画《红日青松图》赠送毛泽东;朱德委员长曾盛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他淡泊名利,大隐于市,从画坛退居民间,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
当新世纪来临,中国画坛屈指可数的大师都已相继仙逝,中国的传统绘画趋向荒芜的时候,人们不禁忧虑地问:中国画坛还有大师吗?
公元2007年夏天,我去成都采访走进杜甫草堂时,巧遇晏济元在举办书画展。那时他已106岁了!杜甫草堂大门口悬挂着晏济元的巨幅彩照和画展的时间、地点等广告牌子。这,如同一声春雷轰响,给人们以惊喜:中国画坛还有宗师,晏济元还健在!这,如同一阵清风吹来,给人们以爽快之感!这,如同一团火焰般的亮色,在黎明前的夜空中点燃朝霞,给人们以希望……
于是,整个杜甫草堂沸腾了,充溢着节日般的喜庆之气,风景格外地亮丽,观众和游人如潮……
我在人潮的涌动中挤进了画展的开幕式现场,只见满面红光、和蔼慈祥、神采奕奕的晏济元老人端坐在一把手推木椅上。他两旁是前来剪彩的有关领导和艺术界名流等。他儿子晏秉正、晏秉常和秘书黄明武等人都簇拥在他的身旁身后。他们面对的是广场上人山人海般的热情观众。一阵鞭炮声后,剪彩仪式在隆重的气氛中进行。几位主要领导人的讲话,都高度评价了晏济元大师对艺术的挚着追求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成就……
走进晏济元的书画展厅,我就如同走进了“天人合一”、炉火纯青的艺术殿堂!展厅里挂满了他的许许多多诗书画印作品,幅幅都是精美之作,给络绎不绝的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使人们爱慕不已,惊叹不已,赞美不已!什么是大师的作品?观众在这里大开了眼界!
晏济元的书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熔传统与创新于一炉,是一个在传统技法顶峰不断探索的勇者。他的艺术主张是“学古敌古,创新破新”,强调“书画同源”“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所成”。所以他的书法渊源是“先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然后临历代名碑法帖”。在国画方面,他早年曾临摹历代名迹,尤对石涛、“八大”及唐、宋名家下的功夫最多,习得其精髓,集前人神韵于笔端,又在长达100年的自我提升中,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对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形成了雅逸洒脱的气质,风格豪放,笔墨灵动,着色明丽恬淡,既有传统艺术的奇妙魅力,又勃发着与时代同步的鲜活气息。工笔重彩不火不俗,妙趣灿然。水墨高古苍老,青绿典雅细润。他笔下的作品,以山水、花鸟、仕女最负盛名,特别是工笔花鸟最为精湛。他画的荷花清新可人,淡雅脱俗,拟似灵秀的女神,使观者无不屏息静气,不敢惊扰她的宁静与高洁。张大千评论他的画作说:“作家士气兼到。”刘海粟称赞他的绘画是“绝去笔墨畦径,一扫四王习气”……
纵观晏老的艺术人生,是继承传统,师法自然,不断有所创新。他的作品既简练、古朴,又严谨、工整;既奔放、苍劲,又用笔变化无穷,出神入化,达到了随心所欲、高深莫测之意境,充溢着骨气与潇洒,体现的是他作为大师级人物的气魄与风采。
走出展览厅,我就去采访晏济元老人。在他家人的安排下,我走进了晏老在成都的寓所。那是一套比较宽敞的楼房,室内整洁雅致。客厅里挂着晏老夫人的遗像和晏老的一些书画作品。书房内有一张大木板画案,是晏老每天创作书画和治印之地。阳台上种植着许多鲜活的花草。晏老有两个保姆,一个负责餐饮与保洁,一个护理他的生活起居。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他的经纪人,共同管理着一些事务。
面对晏济元这位世纪老人,我就如同在翻读一本很厚很厚的大书,在那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岁月中,他曾有过太多太多的世事风情,演绎过太多太多的生命故事,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生死考验,体味过太多太多的情感抉择……
那天,为了不过多地打扰他,我只能挂一漏万地采访——尽管交谈的时间很短,但这位睿智的老人却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晏济元,名平字原,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1901年6月13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茂市镇万家场一个耕读世家。父亲晏辉廷为清末秀才,长于书画治印。在家庭文风的熏陶下,他7岁就从父学习诗书画印艺术。早年东渡日本求学,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归国后与张大千在北平、成都、重庆多次联合举办书画展,在画坛上名声大振,享誉空前。然而,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64年又因车祸而卧床八年……他是中国美协会员、原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
在晏济元家中,我倍感亲切与温馨。两位保姆不时插话、斟茶,送来热情,她俩都夸赞晏老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技艺,说他还能自己上街买菜买衣服,还能自己种花养草,还能去云南写生,登玉龙雪山、华山、峨眉山、泰山……完全不像一个100多岁的老人。又赞美他写字作画都很快捷,提笔就成章,泼墨就是大作,还经常伏案画一些丈二的大画……我感到晏老如此身心两健,真乃奇人也!
当我离开晏家时,晏济元老人向我慈祥地微笑着,挥手向我告别,两位保姆下楼送我出小区。一阵徐徐的清风吹来,使我倍感爽快。远方的亮色,就是那轮已被山尖刺破而流血的夕阳——它已用燃烧的生命点亮人间万家灯火……
吹响中国美术革命的号角
——写在“长安精神”奠基者、国画大师赵望云诞辰105周年之际
在现代中国艺术史上,赵望云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他是一座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艺术为人生”丰碑!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上变文言文为白话文,出现了大众化的诗,这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赵望云在绘画上把古法变成新法,把艺术奉献给劳动者,运用民族绘画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开拓传统艺术的新天地,这也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
作为独树一帜的革命旗手,作为勇敢的开拓者,赵望云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到“农村写生”,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先驱艺术家,而且是20世纪60年代初就著名于世的“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赵望云以“我手写我心,时代惟妙肖”“艺术为人生”作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要求,以批判和开拓的姿态直切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及其命运的转化,为20世纪初新民主主义文化吹响了中国艺术革命的号角!在抗日战争及其惨烈悲壮的风云中,他以画笔为武器,撰文作画,主编《抗战画刊》,体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艺术家自觉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奉献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以秦陇高原作为艺术基地,保护文物古迹组建画会,培养学生,组织创作,开设展览,开拓文博,成为最早以大西北的崇山峻岭、戈壁草原和少数民族生活与风土人情作为创作题材的典型代表。他在一生的“行万里路”中,不断地“表现”与“内化”,不断地使生活现实、传统艺术精神和相应的笔墨技巧达到高度的统一,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从而成为“长安画派”起根发源的精神支撑,使这一流派的追求与形态得以确立。晚年时期,他像耕牛反刍,将内心的大自然与长期的生活体验消化、提炼,再造纯真、静穆的意境。这种“内省式”的创作状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作为一个非常勤奋的画家,他继承和开拓了中国的文脉,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一部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无言而又形象生动的人物、山水田园诗。他的这些佳作,都有“人与天侔”的中国哲学内涵,都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都有火热的生活情感,都有中国农民的那种质朴、敦厚的内在骨气,都是由写实到写新、写意的美学体现。
赵望云对我们时代、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对我们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贡献,是独特而又杰出的!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历史不会忘记,人民大众也不会忘记!
值此赵望云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纪念他、缅怀他,学习他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丹青艺术,学习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那种大无畏的拓荒精神,坚持他一生努力的艺术方向,对于今天和明天中国画的发展,乃至促进东方艺术的更大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P1-5
我主要是一名报告文学作者,已发表过数百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
这部书,是我继出版发行长篇报告文学《漠地传奇》之后的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可以说,《漠地传奇》和《艺术中国》是姊妹篇。
2003年之前,我在天山南北采访,完成了《漠地传奇》的创作。随后就在新疆作家协会编写《西部之星》。
“非典”发生前一个月,我从乌鲁木齐市返回内地,途经西安时,顺便去西安美术学院采访了著名画家刘文西、杨晓阳等人。那时,我是香港《文汇报》的记者;刘文西是中国美协副主席,他创立了“黄土画派”;杨晓阳是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也是中国美协副主席。接着,我又采访了“长安精神”的领军人物王西京……我写他们的文章,相继在《文汇报》《文艺报》《西部》《中国书画博览》《报告文学》《中国作家》《华人风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此,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采写了全国数十位艺术名家,历时将近十年。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就是我在艺术中国这方沃土上耕耘播种的一个收获,它凝结的是我付出的诸多汗水与心血……
用报告文学的手法来评价艺术家,是我的一种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文体是成功的。它打破了新闻特写、散文与议论文的界限,富有文学色彩,可读性强,比那种干巴巴的评论文章更能激发和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使他们在文学的品读中增长知识,能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在这部拙作中,描写了当代艺术中国的诸多名家不同的个性风采,记录了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成长经历、气节与风骨、艺术成就等,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的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中国梦”中的一曲“艺术兴邦”的战歌!
在“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中,人是什么?人是创造符号表现文化的生灵。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符号。作为记录这些符号产生历程的《艺术中国》,无论是在文学性、史料性,或美学性等方面,它都是很有价值的。
尽管《艺术中国》在结构上是以人物为独立篇章,但中华艺术的传统文脉和民族精神这根红线却将他们串联成一个整体,看似松散,实则紧密。
《艺术中国》在诞生过程中,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和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先生的多次关照;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著名作家、书画家忽培元先生在百忙中挤时间读了书稿写了序言;写序言和评价文章的,还有原《中国西部文学》主编郑兴富先生、医生兼院长兼作家的詹辉全先生;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雷容先生、田小爽女士等也都付出了许多的辛劳。在此,我深表感谢!感谢书中主人公们的支持,感谢所有支持、关爱我的同仁们、朋友们……
代海
2013.11.21北京
001 代海其人其文 忽培元
——当代“武训”传奇
006 解读报告文学作家代海 郑兴富
011 纵横自如 潇洒走笔 詹辉全
——读代海的报告文学新作《艺术中国》
001 他是清风 他是亮色
——记国画家晏济元
004 吹响中国美术革命的号角
——写在“长安精神”奠基者、国画大师赵望云诞辰105周年之际
024 历史不会忘记
——简记中国当代画坛巨匠赵不仁
028 身居葱岭万山高 摘朵白云作笔毫
——记资深老作家刘萧无
035 啊,一座摘星揽月的高山
——简记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欧阳中石
040 一位大千世界的奇人
——记从台湾回归大陆的张大千弟子杨铭仪
052 梅花吐春 黄河奔海
——记书法家刘文选
060 辉煌从龙乡点燃
——再记书画家刘文选
065 杰出的人民画家
——记中国美协顾问、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
069 中国冷文化的开拓者
——于志学传奇侧记
078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着春山”
——国画家冀希君印象记
081 教师、学者、艺术家
——杨建果传奇
093 一座高山后面的大山
——记西安美术学院陈光健教授
099 变革与转化
——与著名国画家崔振宽的访谈录
105 风沙焦渴浑不怕 昂首阔步迎彩霞
——大漠骆驼画家康国祯印象
108 “桃花源”中的圆梦曲
——记“隐士”画家江文湛先生
117 春到红草园
——写在江文湛从艺50周年之际
130 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135 “长安精神” 再扬新帜
——记中国密体山水画大家马继忠
152 独辟蹊径 魅力无穷
——记舒春光教授开创的绘画新艺术
157 美轮美奂 超凡脱俗
——记国画家张惠斌
161 他为农民鼓与呼
——记人物画家郭全忠
173 尽收芳翠做底稿 丹青绘出无限春
——记工笔重彩花鸟画家杜全兴教授
182 闪光的足迹
——记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
191 铁肩担道义 妙手绘丹青
——解读人物画家王西京的艺术理想
194 神秘瑰丽的西域 五彩斑斓的画卷
——记新疆风情画家李保存
199 远迈汉唐
——记西安美术学院刘永杰教授
204 崛起的高山 涨潮的大海
——记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教授
215 一位收藏大家的传奇之旅
——记收藏家孙宏
230 他正大睁着一双搅动世界的慧眼
——记中国国家画院画家范扬
237 啊,那是“群山”“长河”“浩海”上空的彩虹
——简记作家忽培元和他的书画艺术
243 田园和边塞生活的歌者
——简析国画家姬国强教授的绘画艺术
249 中国崛起大美院大美术大写意
——访时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253 一位归国音乐家的人生之旅
——记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周玲
261 “辋川诗性精神”的回声
——记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范华
266 收放有度 张弛有节
——记西安美院国画系主任、花鸟画家姜怡翔
270 杰出的人物绘画 浓郁的西部风情
——记国画家张世林
273 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记花鸟画家程东富
275 巧手裱字画 丹青绘新图
——记天山脚下的农民画家余明禄
279 蒋纬国、陈立夫与一位农民画家的情结
284 他走在一条通往顶峰的山路上
——简记国画家屈根升
286 激情绽放的金蔷薇之歌
——记四川音乐学院莉娟金蔷薇女子合唱团
292 致远方的星火
——写给香港诗人蔡丽双
297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记刘西洁的写新人物绘画
300 画中有声 意度非凡
——记工笔人物画家叶华
304 他,开启了崭新的历史
——为全球华人争光 作品入选卢浮宫 古往今来第一人
307 山水画家张民浪印象记
309 智妙入神 才高出类
——记反体书法家、油画家李营
316 为了“壮夫不为”的事业
——记著名青年书法家王育红
318 一种中国绘画的新模式
——简记青年画家乔宜男
319 一种崭新的绘画语汇
——记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青年教师郭茜
322 零度寻找
——青年女作家纯懿的情爱追求
326 后记 代海
书名题写 王西京
纵横自如 潇洒走笔
——读代海的报告文学新作《艺术中国》
詹辉全
2011年,代海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漠地传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称赞:“本书如实地描述了为西部石油献身的石油儿女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风貌。”
《漠地传奇》大气磅礴、气壮山河,讴歌了中国石油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迹,讴歌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描绘了边疆雄奇壮丽的山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广大石油儿女中间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两年之后的2013年,代海又推出了他的新作《艺术中国》。在这部报告文学集中,代海共采写了4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主要是美术家、书法家、音乐家和作家,按出生年月为先后,其中有晏济元、赵望云、赵不仁、刘萧无、欧阳中石、杨铭仪、刘文西、于志学、江文湛、张海、舒春光、郭全忠、王西京、敖昌群、范扬、杨晓阳、蔡丽双等著名人士,真可谓群星璀璨、五彩缤纷。
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评论艺术家,是一种创举。何况集中采写了这么多艺术家,这在文坛上是罕见的。特别是评论艺术作品必须要写得专业、精彩、生动、感人,才能得到艺术家们的首肯,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代海做到了!他博文强识、文采斐然、纵横自如、潇洒走笔,显示出他在哲学、史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的深厚修养,以及他非凡的鉴赏能力和独具慧眼的胆识。可以说代海是当今文坛上颇具实力和卓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
《艺术中国》中有不少妙笔生花、出神入化的好文章,像写百岁寿星画家晏济元的《他是清风他是亮色》,写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赵望云的《吹响中国美术革命的号角》,写国画家赵不仁的《历史不会忘记》,写资深老作家刘萧无的《身居葱岭万山高摘朵白云作笔毫》,写国学和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的《啊!一座摘星揽月的高山》,写张大千弟子杨铭仪的《一位大千世界的奇人》,写著名画家刘文西的《杰出的人民画家》,写创造冰雪山水画的于志学的《中国冷文化的开拓者》,写著名花鸟画家江文湛的《“桃花源”中的圆梦曲》《春到红草园》,写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写画家舒春光的《独辟蹊径魅力无穷》,写人物画家郭全忠的《他为农民鼓与呼》,写工笔花乌画家杜全兴的《尽收芳翠做底稿丹青绘出无限春》,写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的《闪光的足迹》,写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的《崛起的高山 涨潮的大海》,写画家范阳的《他正大睁着一双搅动世界的慧眼》,写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中国崛起大美院大美术大写意》,写收藏家孙宏的《一位收藏大家的传奇之旅》,写香港诗人蔡丽双的《致远方的星火》等等,不仅是优秀的报告文学,有的还是优美的散文和散文诗。 ’
总之,阅读《艺术中国》,就是走进了神圣的艺术王国,就是走进了无限风光的大千世界,就是走进了万紫千红的艺苑春天,就是走进了绚丽多姿的书画长廊,就如同听见了艺术革命的号角,听见了天籁之音的激情唱响,听见了黄河入海的豪迈奔腾,听见了大海涨潮的波涛澎湃,看见了壮美的山河,看见了正在成熟的希望,看见了伟人的风采,看见了改革开放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迎着吹拂的艺术清风,痛饮艺术的琼浆玉液,伫立在艺术的山巅,畅游在艺术的海洋,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是通过代海的美妙文章传递给我们的。
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从诗性视角,写出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艺术感染力,是代海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的特色和亮点。比如他在描写王西京刻画邓小平形象的宏伟画卷《春潮》时写道:“画家以画面中心位置那个巨大海浪,来象征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待危机泰然处之的精神情怀;以远处海水和近处海水的相对平静,来衬托这位伟人沉着冷静稳如磐石般的心灵;以他背对冲天巨浪的咆哮,来表现小平同志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整个画面,苍劲厚润,人物形象有胸藏百万雄兵威震八方的超然气度,洋溢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这段精彩的文字写出了伟人非同凡响的气度、风采,令人肃然起敬。《“桃花源”中的圆梦曲》《春到红草园》都是写著名国画家江文湛在终南山中红草园生活的文章,既是对画家人物和作品的评传,也是洋溢着唐代诗人王维“辋川”诗情的田园诗篇。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步入庄园,我就如同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自然景观图,突兀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瀑布轰轰隆隆的鼓点,张扬着精彩。远方,是雨雾朦胧中的山峦,它们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而又个性各异、高矮不齐地挤站在空谷的两边;近处,是沉浸在秋色中半醒半醉的果木花草,是半睁着醉眼的陡峭山石——在这云遮雾绕的仙境中,我一时怎么也寻不见上山的路。”多么清幽静美,诗意朦胧!用拟人化的手法评价江文湛描绘秋景的力作《笑口常开好个秋》,真是别开生面、妙趣横生:“那一个个红着脸膛笑开大嘴的石榴,哪一个不是人的化身?表现的是人的情绪,人的欢乐;那石榴树张扬在画面上没叶的虬枝铁干,雄起的是人的力量,人的精神;那被秋风吹落的满地红叶,铺成了黄里透红的柔软地毯,展现的是人间生活的温馨。”
议论是创作报告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法。描写艺术家的报告文学,更是离不开对人物、作品、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作出准确、客观、简练、精彩的评价。代海在这方面把握得很有分寸,凝练简约、鞭辟入里、语言精美、形象生动。如写老画家晏济元,“用笔变化无穷,出神入化,达到了随心所欲、高深莫测的意境”;赵望云等长安派画家的作品是“生动而自然、古朴清新、笔墨沉稳、朴茂苍劲”;赵不仁的绘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作家刘萧无身上“折射出中国当代作家们的浩然正气和与时俱进的追求精神”;欣赏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如同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格调是那样地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张大千弟子杨铭仪“画水有动感,画山有仙气,画人有悟性聪颖之赋,画鹰有凌空展翅壮志比天高之态”;书法家刘文选的精神是“梅花吐春,黄河奔海”;开创黄土画派的画家刘文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优美隽永”;书法家张海的作品是“运笔冲和沉着,纵横自如,落笔纷披,大气磅礴,恣情自得,不拘陈法”;人物画家郭全忠“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智妙入神,才高出类”;工笔花鸟画家杜全兴笔下的画“豪放而又婉约,典雅而又秀丽,繁盛而又简洁,丰实而又活泼”;画家舒春光“绘画语汇非常丰富,基本功十分扎实,很富想象力与创造激情,文化修养也很丰厚”;开创冰雪山水画法的于志学“他已用生命之火点燃了辉煌——那轮火红的朝阳,正在广袤的冰山雪原上冉冉升起”;画家范扬是“具有‘江南才子’般个性的艺术明星”;收藏家孙宏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骏马”;写出《我爱你,中华》的音乐家敖昌群的音乐世界如同吐鲁番的葡萄,“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它们的芬芳,吃得着它们的香甜”;香港女诗人。蔡丽双引发的“蔡丽双现象”,“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份骄傲”“那一团燃烧在南方的星火,那一颗正在升腾的明星,那就是你——诗人蔡丽双”!
代海欣赏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h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三境界。《艺术中国》在艺术风格上既奔放又婉约,既庄重又活泼,既朴实又潇洒,既细腻又简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气韵高雅、灵动有神、清新脱俗、诗意盎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梅花香自苦寒来,代海在文学创作的“格子田”里辛勤耕耘的执着精神,是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我们热切希望代海多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继续努力攀登文学上那“摘星揽月”的高山!
注:詹辉全,四川剑阁县人,外科主任医师。曾在新疆兵团大型综合医院任外科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散见各地报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协会员。
“艺术救国”、“艺术兴邦”!艺术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符号,它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
《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是一部以报告文学形式评介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等价值,因而十分厚重。
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难,用文学的手段记录艺术名家们不同的个性风采,评介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就更难,因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文体。本书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代海文字功力、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的集中体现。
细读《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广大读者能有诸多收益。
在《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这部报告文学集中,代海共采写了4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主要是美术家、书法家、音乐家和作家,按出生年月为先后,其中有晏济元、赵望云、赵不仁、刘萧无、欧阳中石、杨铭仪、刘文西、于志学、江文湛、张海、舒春光、郭全忠、王西京、敖昌群、范扬、杨晓阳、蔡丽双等著名人士,真可谓群星璀璨、五彩缤纷。在艺术风格上既奔放又婉约,既庄重又活泼,既朴实又潇洒,既细腻又简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气韵高雅、灵动有神、清新脱俗、诗意盎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