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弘历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帝君,他享位既久,传闻亦多,诸如出身问题,皇后之死,香妃之谜,六下江南的风流韵事,等等,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小说和影视戏剧的绝佳题材。这些传闻孰真孰假?事实的真相究竟怎样?本书作者周远廉先生是国内乾隆研究的权威学者,他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乾隆皇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乾隆皇帝大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远廉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乾隆皇帝弘历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帝君,他享位既久,传闻亦多,诸如出身问题,皇后之死,香妃之谜,六下江南的风流韵事,等等,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小说和影视戏剧的绝佳题材。这些传闻孰真孰假?事实的真相究竟怎样?本书作者周远廉先生是国内乾隆研究的权威学者,他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乾隆皇帝。 内容推荐 乾隆皇帝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各种传说。比如,乾隆帝并非雍正帝胤禛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海宁陈姓尚书之男;香妃系新疆小和卓霍集占之妻,战败被俘收入宫中;乾隆还曾六下江南,其风流韵事和奇谈异闻广传民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今日应将笼罩在乾隆皇帝身上的迷雾拨开,澄清误解,消除加于其身的不实之词。 目录 第一章 乾隆初政 第一节 纵观百年胸怀大志 一、七龄曾祖入主中原 二、英明祖父奠定盛世之基 三、皇父锐意改革 国库充盈 四、神童脱颖而出 父祖宠爱 第二节 “政尚宽大” 纠错补偏 一、主宽容戎繁苛 二、宽待铁犯 清除旧弊 第三节 征剿黔苗坚持改土归流 一、古州苗变 黔省大震 二、庸碌钦差 议停改流 三、乾纲独断 平定苗疆 (一)坚主用兵 迅速平变 (二)免赋设屯 苗区安定 第四节 议和准部 西北字谧 一、和通泊惨政的教训 二、息兵守边 议和定界 三、干戈化玉帛 满蒙汉皆利 第二章 “爱养百姓” “全盛之时” 第一节 ■租减赋 普免全国钱粮 一、民有恒产 “本固邦宁” 二、蠲租为“爱民”之首务 三、五次“普免天下钱粮” 蠲免赋银二万万两 第二节 奖劝农桑赈灾治河 一、“重农务农劝农” 二、大赈灾民兴修水利 第三节 “天下业户、佃户,皆吾(帝)赤子” 一、“劝减佃租” 二、保护甘肃佃民的“永佃权” 三、主佃相争 “以凡论处” 四、惩治“刁佃” 禁止抗租 第四节 革除积弊 抚恤旗人 一、变更祖制 释放皇庄壮丁为民 二、“开户家奴”出旗为民修改主杀包衣律例 三、改订“逃人法” 颁行《钦定督捕则例》 四、欲图解决“八旗生计”问题 第三章 整顿吏治痛 惩贪官 第一节 乾隆前期的七大贪案 一、学政喀尔钦贿卖生员正法 藩司萨哈谅敛银千两论斩 二、卢焯纳银数万两论绞减戍 三、兵部尚书鄂善受贿千两处死 四、恒文市金短值奉旨自尽 郭一裕劾督遭惩革职充军 五、山东巡抚蒋洲贪婪命丧法场 六、庇护贪吏 蒋炳革职九卿受罚 七、徇情庇奸 庄有恭、和其衷革职论斩 第二节 皇亲、勋贵违法遭惩 一、盐政高恒纳银数万两被诛 二、良卿徇纵劣员斩首示众 方世侑受银千两死于绞刑 三、钱度赃银数万两刀下丧生 四、私役“回民”采玉盗卖扰乱新疆 皇贵妃之侄办事大臣高朴坐诛 五、纳受属员银两三万 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论斩籍没 第三节 乾隆后期六大案 一、甘肃“捐监冒赈” 百余官员不死即戍 (一)误用贪臣主持“捐监” 好事办坏 (二)雨多生疑天子觉察伪报旱灾吞没赈银巨案 (三)“捐监冒赈”案的五个特点 二、新疆官员多报粮价侵蚀帑银都统索诺木策凌等诛戮发遣 三、抽换侵吞入官财物 陈辉祖被判斩监候 (一)帝观抄没物品发现破绽下谕清查总督露出马脚 (二)大学士阿桂误信奸督狡辩 皇上驳斥胡言明断疑案 (三)钦差遵旨改错贪督认罪下狱 四、鲁抚国泰纳贿东省亏银二百万两 御史钱沣巧查仓库智破贪案 五、窦光鼐查贪案“不要性命不要做官” 乾隆帝知错改过重用铁学政 (一)皇上嘉奖窦光鼐直言 尚书曹文埴嫉恨书呆多事 (二)大学士阿桂偏袒同僚讽学政 “圣天子”轻信其言训光鼐 (三)钦差巡抚伊龄阿连上谤疏 万岁大怒窦光鼐革职拿问 (四)窦光鼐远行千里智获确证 纯皇帝认错明察结案 六、知情故纵家人勒索钱财 富勒浑革职籍没论斩下狱 第四章 南巡秋狝谒祖陵 第一节 岁岁秋狝 一、秋狝之由 二、行围之制 三、秋狝之效 第二节 四谒盛京祖陵 一、谒陵诸制 二、巩固龙兴之地 三、缅怀祖勋 大统永存 四、怀柔蒙古 第三节 六下江南 一、南巡之因 二、巡幸的准备工作 三、南巡之情和成效 第五章 初征金川 败师殒将 第一节 草率用兵瞻对 获效甚微 一、轻信督抚之言 匆促发兵 二、班滚潜匿 怒杀大学士庆复 第二节 错攻金川任帅不当 两次受挫 一、欲图“永靖边陲” 用兵川西 二、失误军机 总督张广泗损兵折将 三、用短弃长 经略讷亲误国丧命 第三节 “第一武功”不武无功一征金川得不偿失 一、改任新经略傅恒 再图大举 二、获胜无望后悔用兵 下诏班师 三、岳钟琪劝降勒乌围 莎罗奔营前归顺 四、斩相诛帅耗银劳民 名胜实败 第六章 再征金川 大功告成 第一节 大皇帝决策征金川 一、金川侵扰九土司 二、“以番攻番之策”失效 三、钦派官兵征剿两金川 第二节 先败后胜 平定金川 一、木果木清军惨败 定边将军温福丧命 二、皇上紧急应变 副帅智脱险境 三、用名将拨银七千万两誓擒“二酋”五天取美诺 八日尽据小金川 四、定西将军阿桂调度有方 将士苦战两年擒渠降敌 第七章 乘机征准 开拓新域 第一节 一征准部生擒达瓦齐 一、力排众议定用兵 (一)准部内乱 三车凌来归 (二)驳斥懦臣 下诏讨准 二、变方略 “以准攻准” 三、三月下伊犁 全准“归顺” 第二节 再征准噶尔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一、烽火又起 “双亲王”反叛 (一)大皇帝决策失误 辉特汗权势激增 (二)求当总汗未遂 阿睦尔撒纳作乱 二、定北将军班第死节 三、英主欠妥庸将误军 厄鲁特大乱 四、调度有方 迅获全胜 第八章 追讨叛汗 统一回疆 第一节 大、小和卓称汗叛清 一、拒帝招抚两和卓忘恩作乱 (一)和卓出牢 感恩“来归” (二)自立为汗 霍集占反叛 二、任用劣帅 败酋逃出罗网 三、英君轻敌 定边将军兆惠被困黑水营 (一)遣兵数千 欲图速平大乱 (二)遭帝严责 兆惠冒进被围 第二节 纠错再征 马到功成 一、牢记前鉴 重兵征剿 二、清军获胜 霍集占败死巴达克山 第三节 总结准、回之役 积极建设新疆 一、《御制开惑论》与《告成太学碑文》 二、设官建置驻兵屯田 新疆迅速发展 第九章 错攻缅甸 败而后和 第一节 误听狂言出兵失利 勒令大学士杨应琚自尽 一、缅王莽达拉遣使入贡 厂主吴尚贤冤死狱中 (一)吴尚贤恳切相劝 葫芦王献厂内附 (二)缅王修贡 功臣吴尚贤含恨而死 二、庸督刘藻御缅无方 畏罪自杀 三、杨应琚三疏蛊惑 乾隆帝批准征缅 四、贪功开衅 杨应琚死有余辜 第二节 轻敌冒进 将军明瑞败死小猛育 一、万岁妄图灭缅 栽下兵败祸根 二、陷入重围 小猛育清军惨败 三、皇上决策谬误 将军明瑞被迫自缢 第三节 拒谏再征 傅恒受挫老官屯 一、舒赫德力谏远攻 乾隆帝坚主用兵 二、广调兵马拨银千万两 大举攻缅 三、老官屯身陷险境 傅恒与缅讲和撤兵 第四节 “知难而退” 乾隆帝休兵议和 一、恼羞成怒弃和备战 二、“审时度势” 议和许贡通商 第十章 误剿安南 先战后和 第一节 “兴灭继绝” 出兵安南 一、安南内乱 王孙失国潜匿民村 二、“字小存亡” 派军远征 三、轻取黎城封国王 孙士毅荣封一等谋勇公 四、贪功轻敌失东京 孙士毅兵败削爵 第二节 停战议贡 中安和好 一、“天厌黎氏” 不再发兵 二、阮惠求贡 乾隆帝二封安南王 (一)阮氏恳切请封 皇上真心许贡 (二)阮光平万里迢迢诣山庄 乾隆帝破格优遇新国王 第十一章 抵御外侵 安定西藏 第一节 平叛改制 废除“藏王” 一、三朝苦心经营 西藏日益直隶中央 二、藏王专权谋反 皇上失察误事 三、“双忠”计诛叛王 为国捐躯 四、乘机整顿藏地 “酌定西藏善后章程” 第二节 一征廓尔喀 一、廓尔喀首侵西藏 二、噶隆、钦差合谋 丧权纳币赎地 三、庸臣骗主 乾隆帝一封廓尔喀王 第三节 二征廓尔喀 一、廓尔喀再侵后藏 乾隆帝发兵追剿 二、连降谕旨 指授用兵方略 三、及时议和允贡 乾隆帝二封廓尔喀王 第四节 曼殊师利大皇帝直辖藏区 一、创立“金奔巴瓶” 削弱噶布伦权势 二、《钦定西藏善后章程》 第十二章 林爽文起兵反清 乾隆帝遣军征剿 第一节 “庙谟”错谬 台湾几失 一、低估危局 天子决策失误 二、两提督拥兵观望 畏缩不前 三、庸帅常青株守郡城 全台危在旦夕 第二节 指挥得当 三月“平台” 一、 新帅福康安上疏示怯 乾隆帝力言必胜之因 二、调兵运粮 传授计策 三、将士遵旨奋战 “大功”告成 四、御制“平台”三文 冤杀“名将”柴大纪 第十三章 诗、书、文、语兼长文武双全 第一节 学识渊博 著作等身 第二节 集书编书又毁书 诛戮无辜文人 一、 《四库全书》的主持人 二、文字冤狱的制造者 第十四章 严父慈祖 多情帝君 第一节 多子多孙的老寿星 一、严令“天家金玉”习文练武 “讲求大义” 二、戒责皇子非礼之行 三、两立嫡子未遂 四、疼爱子孙、慈祥可亲的老祖宗 第二节 “友爱昆仲” “体恤天潢” 一、优遇和王、果王 二、平反睿王“谋逆”等冤案 第三节 敬重元后宠爱香妃 一、孝贤皇后富察氏 二、香妃、悖妃和慧贤皇贵妃 第十五章 盛极渐衰 英君病逝 第一节 自诩千古明君 佞臣乘虚而入 一、《御制古稀说》 二、《御制十全记》 三、学士尹壮图直言时弊 皇上错估政局文过拒谏 第二节 奸相和珅专权乱政 一、蒙君特宠 位极人臣 二、势倾朝野 “揽权纳贿” “蠹国病民” (一)曹御史巧劾相奴 庇和坤帝责谏臣 (二)“政以贿成” 贪污盛行 民不聊生五省起义 第三节 盖棺并未定论 高宗功过待人评说 一、《遗诏》自述一生 讳过扬功 二、瑕不掩瑜 业绩辉煌 试读章节 征剿苗变,固非易举,风餐露宿,崇山峻岭,瘴雾弥漫,水土不和,瘟疫流行,军情瞬息万变,未必能稳操胜算。但是,以全国之力制一隅之地,遣派六省官军对付数万素无训练的苗民,只要调度有方,总是能够办得到的,可是要治理苗疆,使其今后不发生或少发生变乱,则显然是更为艰难。雍正四年起,为在苗区改土归流,用兵五六载,刚刚收兵,设州县,委流官,建兵营,收赋税,台拱上下九股数百苗寨即于雍正十年起事,围攻大营,持续将近一年,才被官军镇压下去,不久又发生了这次大的变乱。这两次苗变表明,清廷必须采取正确措施,才能真正稳定苗疆,少起动乱。 早在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乾隆帝就在探究造成此次苗变的原因,而且得出了应有的结论。他于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谕告经略张广泗说:古州之变,是因为苗民“原属化外不入版图之人,一旦制之以礼法,赋之以租税,虽云最薄最少,以示羁縻”,亦必引起反感,以致“债事”。因此,他在平定苗变后,明智地、果断地在苗疆实行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新政策。最重要的一条是免除苗赋。乾隆元年七月初九日,弘历颁发了“永除新疆苗赋”的圣旨。他先简要地说明了改流和用兵的原因,指出之所以要将苗疆“收入版图”,是由于苗民“俯首倾心”,切望“输诚归顺”,故允准督臣的请求,实行改流,使苗民能够“沾濡德泽,共享升平之福”,并非贪图其土地人口。当初所定粮额,“本属至轻至微,不过略表其向化输租之意”。不料苗变发生,危害人民,因而发军征剿。接着详细说明下令免除苗赋的缘故,他指出,苗民“皆吾赤子”,起事之苗,“身罹刑辟,家口分离”,甚为可怜,而现在的“就抚苗众”,“多属胁从附和”,还有不少从未参与变乱“始终守法之各寨”,这都必须“加意抚恤”。而苗人纳粮,正额虽少,“但征之于官,收之于吏”,繁杂之费,恐“转多于正额”,只有“将正赋悉行豁除”,使苗民与胥吏“终岁无交涉之事”,“则彼此各安本分,虽欲生事滋扰,其衅无由”。因此令总督张广泗出示通行晓谕,“将古州等处新设钱粮,尽行豁免,永不征收”。这样,苗民“既无官府需索之扰,又无输粮纳税之烦”,各自耕田凿井,“俯仰优游”,“永为天朝良顺之民,以乐其妻孥,长其子孙”,他们便不会舍弃安居乐业而生变乱。 另一重要政策是尊重苗民风俗。他在上述永除苗赋的谕中同时又讲道,苗民风俗,与内地百姓大不相同,因此规定,今后生苗中“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必绳以官法”。至于生苗与汉族兵民及熟苗争执的案件,则属于文官应办者,归文臣办理,应隶武将者,由武官办理,有关官员必须“秉公酌理,毋得生事扰累”。 乾隆帝实行的第三项重要政策屯田,则不如免赋那样一谕定局,而是经过好些反复。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在审阅总督张广泗陈奏的苗疆善后事宜时,谕告总理事务王大臣,指出张奏请将“逆苗绝户田产”分给汉民领种的办法大为不妥,因为“苗性反复靡常”,现虽慑服,今后难保永安,若将“所有逆产招集汉民耕种”,万一苗变再起,汉民将受其害。因此,“逆苗因罪入官之地”,可设屯军,令兵丁耕种,这样,无事可尽力务农,万一有警,“就近即可抵御”,所收粮谷,“又可少佐兵食”,以省内地的转运,且使苗疆驻兵有所增多而又能节省添兵的费用。让王大臣告诉张广泗。 这个办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协办吏部尚书事务顾琮奏称,于深山邃谷招募屯田,是“尽夺生苗衣食之地”,甚为不妥。可是,总督张广泗坚决执行皇上谕旨,积极筹办屯田事项。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张广泗上奏:遵旨筹划苗疆,已将“叛苗绝户田产,安设屯军”,原来计算绝户田地,约可安屯军五六千户,现据各州县报告,清江县可安屯军二千六百余户,八寨可安八百余户,丹江九百余户,古州、台拱、凯里、黄平、施秉、胜秉,清平等地可安六七千户,共计能设屯军一万余户,应设屯堡一百余处,皆分布于形势险要之处,对保证苗疆“经久之计”,“已属万全”。乾隆帝对此加以赞许,并经总理“事务王大臣核议奏准,令张广泗照此方案办理。不料,云南总督尹继善来京陛见时,高宗向彼询及苗疆事务,尹继善详细论述安设屯军的不妥。这可使皇上困惑了。这个尹继善,并非等闲之辈。其父尹泰,原系一小小佐领,因受世宗胤稹赏识,晋至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继善亦被世宗宠信,历任署广东布政使、江苏巡抚、署河道总督、署两江总督、协办江宁将军、云贵广西总督,乾隆元年因贵州别设总督始专任云南总督。尹继善于雍正十一年指挥官兵平定了台拱苗变,十二年奏定新辟苗疆诸事,十三年又发云南兵并征调湖广、广西兵策应,配合张广泗平定了古州苗变。这样一位久任封疆大员、直接处理过苗变的云南总督,建言屯田之不可设,其说服力是很强的。因此,乾隆帝于二年闰九月十二日下谕,停止贵州古州苗田屯军。他谕告总理事务王大臣:尹继善奏称“分布屯军之举,尚未妥协”。看来,苗民不愿开设屯田,若将“逆苗”之田“收之于官”,则将招苗人反感,“轻重失宜”,与经理苗疆之意不合。令即将此旨驰告张广泗,命其立即停办屯田。他又专降一旨谕古州等处苗民说:督臣奏请将“逆苗绝户叛产”分给屯军,考虑到此等“绝田”“未必尽系无主之产”,“不忍以尔等自有之业,强令归官”,因此特颁谕旨,令经理大臣“停止屯军之事”。尔等受此厚恩,当“安分守法,永为天朝良民”。 贵州总督张广泗接旨后,仍坚持要设立屯军,专上奏疏力争,并称“愿以身家相保”。乾隆帝阅过奏折仔细考虑后,同意张的建议,降旨批示说:“卿既熟悉苗情,又屡经筹度,且以身家相保,朕自然听卿料理”。设屯之事得以继续进行。 P32-34 序言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系清朝的第六个皇帝,是中国古代执政最久、年寿最高、影响较大、又是颇有争议的一位封建帝君。他多次用兵,创造了“十全武功”。他酷爱狩猎和出巡,六下江南,四谒盛京,西幸五台山,南朝孔府,岁岁秋狝。他还喜欢吟诗撰文挥毫写字,有文三集、诗五集,是中国著作最多的诗人和题字遍海内的书法家,也是巨型丛书一《四库全书》的主持者。他既以“乾纲独断”开创了“大清国全盛之势”的明君自诩,又于晚年重用奸相和坤以致其专权乱政盛极渐衰。凡此种种,皆引起人们注意、思考甚至揣测和争议。 乾隆皇帝在我国还是一个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各种传说。比如,乾隆帝并非雍正帝胤稹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海宁陈姓尚书之男,香妃系新疆小和卓霍集占之妻,战败被俘收入宫中;孝贤皇后富察氏因谏夫君不要寻花问柳,被帝推下河中淹死,乾隆皇帝与小姨妹私通,从而宠信其夫傅恒、其子福康安;和坤之受宠,是因其系帝之某位已死爱妃的转世投生,以及其六下江南之风流韵事和奇谈异闻,等等。 乾隆朝是清朝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的“全盛”时代,又是盛极渐衰的时代。乾隆帝在执政六十三年中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在促使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及其盛极渐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制定的重要政策,包含了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叙述清楚这类重要的历史事实,给予深刻的分析和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迄今为止,广大群众对其所做之事、所建之功、所犯之过知之甚少,许多人对他还存在着不少误解。应将笼罩在乾隆皇帝身上的迷雾拨开,澄清误解,消除加于其身的不实之词,还其以本来面目,给以充分的肯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