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精品新传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罗博报告系列丛书编辑组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博报告系列丛书编辑组编写的《中国精品新传》通过对构成中国精品品牌未来形成发展的9个单元展开阐述,旨在唤起《罗博报告》最具影响力和行动力的读者对中国传统精品艺术的情感与热爱,进一步推动中国精品品牌这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官方的中国传承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和先驱。

内容推荐

罗博报告系列丛书编辑组编写的《中国精品新传》讲述的精品是物质,也是精神。是具象之器,也是抽象之道。精品是由器而道的生活形态与方式,更是以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的人文理想与观念。

起始于2009年春,《罗博报告》杂志主办的中国精品论坛勤力不倦,讲衣、讲用、讲食、讲住,讲中国悠久文化孕育出的精品。更要讲中国品牌创立者在世界市场上的披荆斩棘,讲他们重拾文化土壤中值得品味的珍品。还要讲那些中国精品策动者的故事,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的新创意,让国人可以回归一种优雅的生活。

《中国精品新传》这本书,写给消费者,你们是中国精品的使用者,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文与图将展现的是“中国制造”与“中国消费”之外的中国品牌,是中国精品复兴的今天与未来。

目录

 中国精品,精品中国

 机不可失

手感精神

 翠色春萌

 缂丝,织中之圣

 妆花云锦的前生后世

 紫玉金砂,文人风雅

 服饰,古为今用的艺术

 苗绣,针凿历史

 大漆,太古遗音

 建窑天目,复兴之路

美好生活

 鄂尔多斯1436,优质羊绒的未来

 NE·TIGER东北虎,中西合璧路在何方

 上海滩,上海风格的速度与掣肘

 玫瑰坊,天生雍容

 例外,中国衣装的国际立场

 I Do,为了长久的承诺

 Oeelin,中西合璧的传奇

 富御,翡翠之美

 昭仪翠屋,打造中国珠宝品牌

 做中国最好的高级腕表

 熊氏珐琅,方寸间的大学问

 雙妹,复兴上海名媛文化

 佰草集SPA,汉方的兴起

 五粮液,浓香旗帜

 茅台,从地名到国酒的真历史

 国窖1573,400载的传奇

 郎酒,山谷清泉

 文君酒,白酒的轩尼诗式表达

 古越龙山,真正的国酒

 峨眉茶香,论道竹叶青茶

 柏联普洱,醇香如酒

 春在,当代中式精致居家设计

 永琦紫檀,中国传统的复兴和传承

 景迈柏联精品酒店,热带雨林的神奇乐土

 昆明柏联精品酒店,高原湖畔的四季天堂

 重庆柏联精品酒店,与自然共生的温泉度假花园

 苏州拙政别墅,与世界文化遗产为邻

 健一公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上海涵璧湾中式别墅,传承江南水乡之家

人物

 于丹,品不落相

 马未都,重建精品之源

 马艳丽,定制多面角色

 郭培,我给中国时尚做嫁衣

 张又旭,名表名士皆风流

 张丹阳,年轻的香道

 郭承辉,精品必须“物尽其用”

 陈仁毅,茶香花画

 叶放,雅是精品的核心

 黄永松,大巧不工

 张耀,古树普洱情结

精品报告

 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中国精品论坛

西风东渐

 西风东渐

 中国高端品牌梦的释疑

 中国式复兴

中国精品购买地田

试读章节

缂丝,织中之圣

文/左恩慈 图/翰宸文化提供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昂贵织物。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王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在年轻的传承人手中,它又是一件撼动世界时尚的织造工艺。

织就贵族生活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历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时期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宋代,缂丝最富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乌、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明代,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

清乾隆时缂丝大盛,且极精好。《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写道:“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这个时候,通过近代中国工业开创者张謇的努力,缂丝技艺在他的故乡江苏南通得以保存。

考验继承者的技艺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先生的缂丝技艺,就得益于南通女工传习所第一批学员的亲授。这一段缂丝变迁的记载来自于王浩然,他是缂丝传人王玉祥先生的外孙。小的时候,他亲眼看到缂丝复兴时的繁盛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苏州、南通及杭州周边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人员达一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王玉祥先生与苏州同时代的缂丝大师(现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先生被誉为“二王”。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艺美术外贸任务日趋下降,技艺人员外流,缂丝制造一度停滞。然而苏州刺绣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原南通户田经贸)两家仍坚持生产。如何发扬、传承这门艺术却成为“二王”都在摸索的难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山先生作为当代的缂丝大师,为了发扬这一比苏绣更加繁复的艺术,在苏州成立了王金山大师工作室。他认为判断一幅缂丝作品是否有价值,要看它的年代、工匠、技艺表现手法、色彩、质感等各方面的细节。真正的缂丝作品都会有隙缝和小眼,而且其对光线的折射不强,显得简朴而柔和,甚至略显“古板”,而非许多人想象中那般“完美精致”。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追求新奇的年轻人,难以对这门艺术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面对缂丝技艺后继乏人的境遇,王金山以个人名义成立的工作室,承担起了自费培养缂丝接班人的责任。“这项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挑战”,王金山说。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缂丝技艺对耐心和毅力的考验,他说:“这是一门比刺绣还要枯燥的工艺,织久了,看别人的脸都是一丝一丝的。”

王玉祥先生的外孙,现宣和缂丝研究所负责人王浩然也坦言自己小时候并不能理解姨祖父对缂丝制作的坚持。“从我记事起,姨祖父几乎是贴钱在养活研究所的技工,因为培养一个技工太不容易,需要三五年工夫。那时候南通的缂丝研究所已经解散,但姨祖父却舍不得培养了那么久的技工转行去做别的。最后,连家人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做一家公司,每年却是搭钱去养活工人和生产。”王浩然回忆说。

直到王浩然大学毕业前夕,有一天姨祖父忽然对他说,想要最后织两件作品捐给南通省博物馆,然后解散最后10个工人,不再让缂丝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流泪。不再做缂丝对他来说,意味着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在那一刻,王浩然升起了一种责任,他决定从北京回到南通,继承缂丝的研究和生产。王浩然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也是改制后的宣和缂丝研究所的使命:以传承的方式重塑中国生活艺术。虽然文学专业的王浩然并不能熟练掌握缂丝的技艺,他却要做到让缂丝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从博物馆到奢侈品展位

整整一年,王浩然的工作都集中在如何重新定义缂丝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缂丝并不是民间工艺,而是属于中国皇室的艺术,它和书法绘画一样,代表了中国人对极致艺术的追求。”王浩然说。缂丝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王浩然拿出一把团扇,那是宣和缂丝研究所最新出品的藏品。在太阳光下,缂丝扇面如烟霞一般变幻着色彩,嫣红流金,粼粼闪光,宛若落霞映在秋水之上。仿佛将一团霞光握于手中,使那紫檀的扇柄、精致的雕工都显得微不足道。他又展开一卷金线和彩线制成的翠竹画卷,浮雕一般的翠色竹叶之下,象牙色的底色会随角度而变化,那隐隐金光如星星散落在雪中。“我给你看的样品,都是残品,没有织好的。有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一根线没有处理好,我们也不会出售这些给客人。”王浩然说。缂丝追求完美精工的特性,吸引了一批日本和欧洲的客户。日本前首相鸠山和夫人在宣和缂丝定制了作品作为礼服的腰带,京都传统旅馆柚子屋的招牌也是缂丝织成的。但王浩然认为,这些显然不能作为缂丝研究所的主要方向。

“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和国内外的博物馆合作,运用传统缂丝技术复制藏品以及重新定义缂丝在中国服饰历史上的价值。”王浩然说,他认为缂丝发展最大的困难,是学术研究和当代生活的隔断,很多学者优秀的研究素材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他去拜访台湾研究中国传统配色的教授,希望能重建中国的色谱,把这些运用到缂丝制作中。

宣和缂丝也曾经为时尚品牌“东北虎”、“上下”提供面料。王浩然认为这只是初步的尝试。“缂丝作为最名贵的传统面料,可以广泛运用于服饰、家居产品的设计。但前提是,这些产品有华夏审美价值的灵魂。缂丝不能被当代设计简单地挪用和嫁接,如果有越来越多中国的设计师,可以了解这种材质,以其为灵感做出作品,是对传统工艺发展最大的支持。”王浩然说。P18-21

序言

中国精品,精品中国

文/叶放 图/雷子人

精品者,是至精的物品,也是精致的品质。

其精有精美、精彩、精华、精通、精诚、精思之意,而其品则有品牌、品位、品行、品性、品德、品格之意。

精品是物质,也是精神。是具象之器,也是抽象之道。精品是由器而道的生活形态与方式,更是以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的人文理想与观念。也就是说,精品是一种文化,蕴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精代表物质层面的,好上好,精中精。品代表精神层面的,格上格,品中品。显然,无论是创造制作精品,还是欣赏享受精品,精而无品是远远不够的。所谓精物神品,就是指一个精美绝伦的物产,同时也必须具有出神入化的品格。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品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商周青铜,两汉髹漆,到两宋瓷陶,明清家具,有编钟、帛画、缂丝、刺绣,也有吴越剑、兵马俑、唐三彩、元青花。包括书法水墨、古琴昆曲,南管京剧、中医武术,花艺香学、茶道酒经等等,所谓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经典。而园林无疑是最具有经典意义的代表,不仅是精品物质的承载空间,更是精品精神的寻梦天堂。

从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到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在这一系列国家级典籍文献的鸿篇巨著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中国精品文化的博大与深厚。而其美妙与感动,就不仅记录在图书馆的印刷品和博物馆的陈列之中,更弥漫在那世代相传的故事和记忆中,流芳千古。

如果说晚明清初的江南曾经有一番富裕而不庸俗的社会风尚的话,那么是因为当时有一批文化精英在未能达善天下,唯有独善其身的时候,把他们的才华与情感,修行与领悟,演绎成了生活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雅文人用智慧与理想建立起一个衣、食、住、行、玩的欣赏标杆,从而成为无论王公贵胄,还是士人庶民,缙绅大夫或者富豪商贾,一致的崇尚与追求。换句话说,有一个自然自觉又兼具物理哲理的精品之道。

以此精品之道的生活来说,衣有绫罗绸缎,云纱霓裳,以粉露添春,珠翠增色。食有家厨私房,船菜雅宴,以醇酿助兴,碧螺随韵。住有山庭水园,花梨紫檀,以泉汤沐体,精油舒神。行有舆轿骏骑,马车扁舟,以画舫载歌,花驴卧醉。而玩则古董文物,名人字画,桃源蓬莱,名山大川,把玩游玩, 切以雅为尊,身心相融。独乐有书斋,众乐有雅集,书童与丫鬟,供香奉茶,伺琴候棋,道友以清客,吟诗唱曲,笔墨酬和。在那时的奢侈,便是白天吃袁枚的随园家厨宴,晚上听李渔的芥子园家班戏。

至今人们仍能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钱贡的《环翠堂园景图》和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中,看出明清时代的社会场景,也可以看出精品生活的历史情境。

而在众多明清文人的小品笔记和散文杂记中,我们则仍可以读到那时精品的风雅特质。如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应文的《清秘藏》、陈继儒的《妮古录》、王象晋的《群芳谱》和屠隆的《考檠余事》、李渔的《闲情偶寄》、高濂的《遵生八笺》、林有麟的《素园石谱》、袁枚的《随园食单》以及袁宏道的《瓶史》、陈溴子的《花镜》、计成的《园)台》、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等等。对生活中各种精品事物从内容、形式、材质,到情趣、品位、格调都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和演绎。或收纳国家史册,或盛行坊间案头,其对中国精品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深刻而致远。

文人建立的品鉴体系和富贵结构的消费体系以及工匠组合的制造体系,勾画出一个中国精品的生态特色,由此引发并串联起的精品产业链,成为了那个时代风尚繁华的根本依托。曾几何时,这精品的时尚不仅是中国的时尚,也是世界的时尚。

自14世纪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兴建特列侬瓷宫起,到17世纪,法国出现了中国艺术品、工艺品的流行。来自中国的绘画、瓷器、漆器、年画、刺绣、服装、壁纸、地毯、家具等,即所谓的“中国巧艺”和仿制中国造型及装饰的各种器物,成为法国乃至欧洲权贵富豪的象征标志。

让欧洲人开始了解中国是13世纪末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而让欧洲掀起“中国热”高潮的则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在18世纪中,伏尔泰以中国为政治道德的典范,思想上的推崇将“中国热”推向了影响深远的新高潮。当时的欧洲,以营造中国式园林为时尚,亭、塔、桥、洞的点缀,成为上流社会生活的最高象征。以至到了20世纪,香奈儿仍以中国18世纪的髹漆屏风为收藏,并以屏风上桃源山水的图案作为了晚礼服上的范本。

由此可见,称18世纪前后也就是晚明清初,世界的时尚之都在中国,在中国的江南苏杭,毫不为过。当然,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看来,中国就是品牌。

虽然品牌的概念在近百年才成为商业文明的主要内容,但在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上,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品牌的踪迹。无论是工匠纪年的铭记,还是堂名斋号的符号,都可作为营造的辨认和监制的自信,或者作为产品特点和个性的宣扬。这其中,既有鲁班匠作、蒯祥木作、计成园作和时大彬紫砂、陆子冈玉牌、张鸣岐手炉以及胡开文墨阁、张小泉剪铺、王星记扇庄等,也有澄心堂宣纸、五大窑瓷器、织造府绣品和同仁堂药品、内联隍鞋子、姜思序颜料以及全聚德烤鸭、采芝斋茶食、黄天源糕点等等。

中国古代的品牌,不仅以质为保障,代表了精工与高格的水准,更以人为核心,代表了创造与生命的赞美。也正是这些品牌的符记,成为了我们文物检索的依据与考证,文化传承的想象与契号。  然而时代变革,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商业文明快速演化的背景下,中国品牌节节衰退,西方品牌的强力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虽有不少品牌的名称记号被继承下来,但品牌的文化意念与情感寓寄却已断裂消失。在失落了商业市场影响力的同时,也失落了更重要的物质精神价值观。换句话说,失落了中国文化所赋予的器道伦理。

其实掀起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深层原因,正是来自孔孟老庄的哲学思想,因为中国先哲们在著作里所创造的,不仅是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还是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历史的关系,相谐而相和。这也正是我们精品之道的灵魂。

在时尚属于欧美话语专利的21世纪,精品成为了欧美价值观的道具和全球一体化的旗帜。显而易见,欧美的商业文明早已衍生出一套成熟的制造、销售、消费和质量、品牌、荣耀的精品体系和文化。这里有家族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变迁故事,传统尊重与创新自豪的观念信仰,也有物质享受与理想诉求的情感积淀,市场策略与运营技艺的经验智慧。

毫无疑问,我们不必为当下中国只是精品制造与品牌消费的角色,却无精品创立和品牌建树的作为而悲喜纠结,中国人不断高涨的精品热情,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精品的春天并不遥远。与其说洋为中用,是以欧美之石攻中国之玉,莫如说温故知新,是以中国世界观借力欧美方法论,继往以开来、借洋可开中。

所谓格物致知,象外生象,精品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态度,还是生命的气质、风骨和境界。中国精品是中国人创造的精品物质,精品中国是拥有中国精神的精品世界和拥有精品物质与精神的中国文明。

并非中国被精品,而是精品被中国。

这是一个经济亢进,商业肆行,精品呼之欲出的时代,所谓回顾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或分享经验,或思辨道法,相信中国精品的众说纷纭和各抒己见,意义非凡。

后记

中国式复兴

文/郭承辉

关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自我追问,还是西方文明进化史的哲学思辨,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微妙。

在每个文明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往往也是精神最迷茫的时代。还记得罗马的纸醉金迷?

还思念盛唐的风流倜傥!物质决定精神?还是,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罗博报告》本次《中国精品新传》的由来——在这个中国的GDP重新跃入世界前列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在物质目标与精神归属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精品,谈的不只是玩物,而是大器,器是物质,也是心灵。

身为中国人,我一直感觉这个民族有很多伟大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劣根性!劣根性让我们这个民族裹足不前,在生活中最简单直接的体现,也许,就是Made in China已经成为一种廉价品的代名词。

在我做国际贸易的时候,发觉,很多人就说我们中国人做的货就是地摊货,就卖出地摊的价钱,东西品质也地摊。

这是一种强烈的刺痛感。

如今,我们中国的实力正在重新跃入国际前列。今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而这巨大的奢侈品购买力都是投向传统欧美品牌。而那些欧美品牌,也不过是几百年来的一些优秀手工艺人所创立。

而在国内的一些古镇,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他们安于在一个小镇的范围内,经营自己的作品,他们传承的“招牌”工艺与历史,至少也有数百年历史。但是,中国在近代一系列巨变后,知识解构的价值观已经狭隘地单纯以财富创造力来排名,却忽略了对手工艺的敬意,导致我们很多手艺人的流失,沦为工匠,而未能进一步积累技术、材料、见识,而不能跃升为大师。

如果我们看欧洲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有体系、已经获得社会敬重,并且能创立品牌。所以,在《罗博报告》看来,Made in China的价值提升,应该从根源上的“中国精品”这个概念源头去提升!我们就是处于创意产业的一环,我们再不去推动,那谁来推动呢?媒体有号召力和导向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和价值,把“中国精品”的概念传播开来!只是介绍与挖掘还不够,要推动!

我觉得这是个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希望“中国精品”让手工艺人与期待提升自己物质享受水平的富裕人群能互相结合与推动。

我们的期望和使命都很简单,就是帮助中国富有人群,构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优质的生活方式。这批人又是诞生领袖的主体人群,他们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结构与走向!《罗博报告》,就是想让这批人有一个“中国精品”的意识。如果让这批人能够首先获得一种理性的消费方式,让一批人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中流砥柱,才有可能学会推动历史往前走!

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投票,你有怎样的审美,敬仰怎样的意识形态,都影响着你的生活态度,表达着你的世界观!

书评(媒体评论)

马未都

一个社会精品文化的塑造有赖于整体公民精品意识的提高,生活中最高的精品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不是物质层面。

于丹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符号和图腾,在我看来就是你看到就能够想到很中国的东西,其实它是一种中国式的写意。

李亚鹏

一个精品背后看到的是国家的国力,背后是民族的文化,我们要以这种文化方向去提升产品价值的空间。

李厚霖

成就一个民族的精品品牌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文化精粹的传承,二是精工主义精神,三是传播精品的人才。

马艳丽

一个品牌一定有它的灵魂,有这种灵魂,它的延续性、传承的意义可能才会非常的悠久。

郭培

“精”是一个高度,代表着精致、也代表着一种精神。 “品”其实应该是品格,品质和品格。所以中国精品的诞生,一定是慢下来的速度,才有精致的可能性。

刘湘云

精品毫无疑问最注重的是细节与品质,精细的精神是任何想要做精品品牌的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

叶放

中国精品,必须首先是一个优良的产品,而且同时要有一个相应的品位和格调,才构成了精品的概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