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文学评论家把别列列申称呼为“南美洲最优秀的俄罗斯诗人”,他为俄罗斯文学奉献了无价的艺术瑰宝:从他的诗体译本当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原作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够领悟原作的深邃和优美……
——叶甫盖尼·维特科夫斯基
谷羽教授译笔清新、优雅、准确,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能传达出原文的美。其译文佳句连连,每每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谷羽教授的这一译作也是如此,我完全相信广大读者会十分喜欢《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的。
——李延龄
作为别列列申诗歌的译者,我的心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诗人对于中国文学的渊博知识,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诗人的真情实感以及对于诗歌创作的执著,都让我永难忘怀,但愿热爱诗歌的朋友,有机会阅读别列列申的作品,并记住这位诗人,翻译家,记住他译过老子的《道德经》,译过屈原的《离骚》,译过王维、李白、杜甫、苏轼的诗歌,记住他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个祖国,记住他是一位默默无闻、但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民间文化使者。
——谷羽
我开始接触并翻译别列列申的作品,要感谢一位朋友,齐齐哈尔大学的李延龄教授。1999年秋天北京大学召开学术会议,我有幸和他相遇并相识。我们住在同一个房间,他比我年长一岁,可能由于都喜爱诗歌的缘故,聊起来有很多共同语言。2001年李先生组织高校学者翻译五卷本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他约我翻译其中的一卷《松花江晨曲》,所有的俄文诗歌资料都是他亲手复印、提供的,其中就有别列列申的作品。
第一次阅读别列列申的作品,我翻译了他29首诗,在选译的十九个诗人当中,数量最多,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最深。读他的诗,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熟悉、认同与热爱。他的作品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常常出现中国文化元素,比如茶叶、丝绸、扇子、松树、菊花、胡琴、书法、水墨画,这在其他俄罗斯侨民诗人作品中并不多见。
从他的诗歌作品发现,他学习汉语,二十多岁就开始翻译中国古诗。他写北京、写中海、写碧云寺、写长城、写东陵、写杭州西湖,写屈原、写李白,让人体会到诗人发自内心喜欢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大地,仿佛在漂泊中找到了一片避风港。难怪他把黄皮肤的中国人称为“兄弟”,把中国称为“善良的继母”“第二祖国”。
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别列列申的原文作品与资料,但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网上能查阅下载的诗数量有限,译作只下载了《道德经》的俄译本,其他的翻译诗集则无处查询。
2006年8月底9月初,北京举办国际书展,俄罗斯是参展的主宾国,来了一个作家代表团。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男教授事前跟我联系,希望我参加书展活动,配合诗人丽玛·卡扎科娃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见到李英男老师以后,顺便谈到我喜欢别列列申的诗歌,但寻找他的诗集很困难。李老师听了以后说,这件事她可以帮忙。原来她的先生阿格诺索夫院士是研究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专家。李老师帮我复印了7本别列列申诗集,为我进一步翻译和研究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李福清是俄罗斯汉学家鲍里斯·里弗京的汉语名字,他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特聘教授,不仅为我们推荐《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帮助购买版权,翻译这套书时,他还应允担任顾问,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有一次他来南开讲学,我跟他提到别列列申翻译过屈原的《离骚》,但找不到他的俄文译本,不知道能不能在他工作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查找这本书。2007年1月6日,李福清先生寄来了《离骚》俄译本复印件。他告诉我说“文研所”没有这本书,他是到欧洲进行学术访问时,顺便到法兰克福市图书馆查到并复印了这本书。看到珍贵的《离骚》俄译本,我是又惊喜,又感动。
李萌博士是国内研究俄罗斯侨民文学很有成就的学者,她的著作《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对别列列申的生平与创作有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2008年3月我买到了这本书,通过认真阅读,不仅加深了对诗人的了解,而且纠正了我以前译文中的几处错误。比如,“扇面题诗”,应为“团扇歌”;根据音译的“湘潭城”,应为“香潭城”,是诗人虚拟的地名,暗指杭州;诗人的朋友“刘添生”,我在翻译时颇费脑筋,反复猜测到底是“天生”“田生”还是“甜生”?就是没想到是“添生”。正是通过李萌的著作,使我了解到诗人和戈宝权、草婴的交往和友谊,知道了他翻泽汉诗的经历,也知道了他的汉语名字叫夏清云。
李俊升博士2005年曾参加翻译《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我们有书信往来。后来他到社科院工作。2010年5月去莫斯科访问,他来电话问我有没有需要购买的图书。我告诉他,希望帮我查找别列列申翻译的《团扇歌》。他不仅查到了这本翻译诗集,还为我拍摄了图片。当我从网上收到这些图片时,真可谓如获至宝!这本书1970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估计俄罗斯也很少见。别列列申译过《离骚》和《道德经》,但那两部译作的序言都没有涉及诗人对中国诗歌的见解,也没有谈到他翻译汉诗的原则与追求,而这些在徊扇歌》序言中则有清晰的表述。
回顾这几年的经历,在翻译和研究别列列申诗歌的过程中,我得到好几位学者的热心帮助和支持,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姓李:李延龄、李福清、李英男、李萌、李俊升,想不到会有这么巧!我要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小书就难以成形,至于出版,就更无从谈起。
2012年9月我应约去杭州参加“大运河申遗工程诗歌朗诵会”,正好李英男教授和阿格诺索夫院士也出席会议。我们谈到2013年是诗人别列列申诞生一百周年,觉得应当组织一次活动纪念这位诗人、翻译家、文化使者。当时我表示一定抓紧时间翻译他的诗歌,把《道德经》《离骚》《团扇歌》俄译本的序言、译后记翻译成汉语,再加上这几年写的几篇文章和随笔,合成一个集子,算是献给诗人百年诞辰的小小祭品。
当我把这本书稿整理成册的时候,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寻找出版社。非常感谢汪剑钊教授和敦煌文艺出版社的慷慨相助,把这本书列入了“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敦煌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森林先生仔细校阅书稿,发现了一些疏忽与错讹,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要向他们两位深表谢意。
别列列申一生出版了十三本诗集,拙译一百首诗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他的代表作《没有主题的长诗》,包括八百多首十四行诗,全部运用奥涅金诗节写成,篇幅比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长出一倍。可我至今只读过一些片段,始终没有看到完整的原著。
瓦列里·别列列申这位有才华的侨民诗人,长达半个多世纪被岁月的风尘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或许,我们对他的翻译与介绍才刚刚起步。但愿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这位诗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他的作品。除了个人创作的诗歌,能把屈原的《离骚》,还有《道德经》、唐诗宋词译成优美流畅的俄语,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就凭这些建树,他应该得到人们的敬重与怀念。
谷羽
2013年9月22日
于南开大学龙兴里
自俄罗斯侨民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的诗歌问世以来,还是头一次在中国结集出版其诗歌汉语译本,我对翻译家谷羽教授表示祝贺。
诗集《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的出版,这是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一件大事。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家计有一百多位,其中诗人的数量超过一半。在这么多的诗人中间,瓦·别列列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按其对俄侨文学发展的贡献来说,瓦·别列列申与领衔的诗人阿·涅斯梅洛夫庶几是并驾齐驱的。
瓦·别列列申1913年生于伊尔库茨克,1920年7岁时随母亲来到哈尔滨,并且在这里接受教育,成长。因为是在东北长大的,所以操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能用汉语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他比大多数俄侨文学家更了解中国,更热爱中国文化,更习惯中国的风土人情。这一情况,给瓦·别列列申的创作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我曾经提出中国俄侨文学是“中俄合璧文学”“半中国文学”,其涵义就是说它具有中国背景、中国题材、一定程度的中国艺术特色等等。从“中俄合璧文学”“半中国文学”这一层意义来说,瓦·别列列申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瓦·别列列申的第一批诗歌作品发表在1928年,一生中共计出版了十三本诗集。而且,瓦·别列列申是用三种语言写作的:俄语、英语和葡萄牙语。他的读者遍及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
此外,他还把《离骚》《道德经》、唐诗宋词等中国古诗翻译成了俄语。
瓦·别列列申在中国生活了半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中国去了巴西。在巴西,别列列申成了“南半球最优秀的诗人”。就是说,瓦·别列列申最终成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著名诗人。
谷羽教授从2002年翻译《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中的《松花江晨曲》卷,该卷收有一批瓦·别列列申的诗歌,到今年出版瓦·别列列申的专集,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研究、翻译瓦。别列列申的作品。谷羽教授真是孜孜不倦,用心良苦,实在令人赞叹。《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取材于十三本诗集,覆盖面甚广。《无所归依》的出版也是对我国的中国俄侨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在国内,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在国际上,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研究工作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最近几年,我先后去俄罗斯、日本做学术交流,发现那里的研究工作比其他国家更快。俄罗斯近年出版的专著较多,日本则出版有《北方》杂志等等。
我相信,《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也会引起国外学者的兴趣和注意。
谷羽教授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杰出翻译家,俄罗斯普希金奖章荣获者,译作等身。
谷羽教授译笔清新、优雅、准确,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能传达出原文的美。其译文佳句连连,每每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谷羽教授的这一译作也是如此,我完全相信广大读者会十分喜欢《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的。
有幸作为第一读者,在这里我向谷羽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
俄罗斯总统普京亲授友谊勋章者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齐齐哈尔大学俄罗斯侨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延龄于齐大
2013年4月8日
《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是俄罗斯诗人别列列申的诗歌选集。别列列申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居住了三十多年,所写诗歌一方面反映了侨民生活的失落心理以及对俄罗斯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游历和对中国的认知。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
别列列申是俄罗斯杰出的侨民诗人,翻译家,南美洲最优秀、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语言洗练优美,诗风洒脱,相当一部分诗歌题材涉及在中国的生活与游历,对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书法与佛学有所涉猎,从中汲取了养分,其作品具有中国诗歌的情趣和神韵。《无所归依--别列列申诗选》选编的就是他分别在哈尔滨、北平、上海、巴西时期的诗歌作品。由谷羽教授翻译。译笔清新、优雅、准确,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能传达出原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