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面对超市里收款台前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支队伍速度较快,能迅速交款,节省自己的时间;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使将来自己在这位候选人的领导下,得到最大的利益;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要知道,在做出种种决定时,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一些经济学知识。
《别以为你懂经济学》(作者赵飞)为你提供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即用一些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解读经济学原理,让你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
了解经济学知识不一定非要看懂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让人头疼的数学模型、演算公式,《别以为你懂经济学》(作者赵飞)为你提供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即用一些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解读经济学原理,让你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别以为你懂经济学》以简单快捷、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经济学理论全盘托出。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会花掉。
为什么会这样呢?
钱和钱是不一样的。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人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把不同的钱归入不同的账户,这就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钱的道理——输了,当然没什么好说的;赢了,反正是不劳而获来得容易,谁愿意存银行啊?从积极的方面讲,不同账户这一概念可以帮助制定理财计划。
这是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在西方的亲身见闻。
张教授来到美国的一所大学,住进了学校的专家楼。第二天,他出门看到,在这个专家楼的门前台阶旁,有一个新建无障碍(即不再有台阶)通道的施工现场。这个无障碍通道约1.5米宽,3米长,为的是方便残疾人和客人搬运行李用。这里原来是台阶通道,现在是要改造成有坡度的无障碍通道,并在通道两边加装一个不锈钢的扶手栏杆。
施工现场每天只有两个人,但现场堆有很多的机械工具和一部小型客货两用车。最引人注目的是地上那本夹着图纸和合同文件的蓝色公文夹。张教授暗自感叹:“好家伙,改造这么一个简单的通道,还煞有介事地玩起图纸来了,好一个幽默的小品素材!”于是,每次出门或者进门,看到这个现场,张教授都觉得特别好笑。
在张教授住进这个专家楼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安装扶手栏杆了。教授注意到,这个栏杆是一个不锈钢制成品,只需要用电焊焊接就行了。整个通道的表面砌上了大理石,扶手栏杆的基座外围刷上了白色的涂料。而且,工程结束后,无障碍通道仍然被黄色荧光的安全带围着,还不能使用。又过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位质量检查员,手里拿着照相机对着这个无障碍通道连拍了几张照片,并在扶手下的一个地方用红色水笔做了一个提示性的记号,然后开着车走了。
这些现象令教授有些惊讶。为什么在发达国家里竟有建筑速度如此之慢的情况呢?
这样的例子张教授见过不少。他在华盛顿某大学访学期间,看到校园里的一家书店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工地,据说是要造一个可以放置自行车的约2米高的单墙车棚。每天教授路过此地时总是看见有三位泥瓦工在现场施工。可是,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这个简易的自行车车棚还没有完工。后来他访问英国时,在伦敦东区的住所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条街的尽头拐角处有一个搭起来的脚手架,是在改造一个民宅的屋顶。那个时候,张教授每次路过这个拐角的地方,几个施工者总是坐在工地上和他搭讪,他们的手上似乎永远都不会忘记端着一杯加牛奶的英国茶。几个月后,张教授搬离了这个地方,却见他们还在为那个屋顶忙碌呢。
可以说,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搞施工建设,无论工程大小难易,其速度之慢犹如蜗牛爬行。要说这些人在磨洋工,一点也不过分。
而在中国,速度从来不是一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有“深圳速度”之说,到了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早已超过了美国。机场、地铁、高速公路、跨海跨江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新月异,这样讲一点都不夸张。当下,无论你怎么怀疑中国的统计数字,你都不得不相信这建设速度是真实的。
中国的一个机场、地铁、桥梁等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也不过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大都市的地下交通改造工程挖了几十年了,还在挖。
其实这中间的奥妙,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别。P5-7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面对超市里收款台前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支队伍速度较快,能迅速交款,节省自己的时间;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使将来自己在这位候选人的领导下,得到最大的利益;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要知道,在做出种种决定时,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一些经济学知识。
有些人觉得经济学不过如此,自己了解一点之后便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了解的少得可怜。因为如今的经济学并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它生硬的术语系统、满篇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令大众可望而不可即。
一本好的经济学作品,会让读者在轻松阅读当中,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一本好的经济学作品,会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合上书本,会记住当中的故事,根据故事来加深知识的理解。
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诠释经济学中那些让人头疼的专业知识。将经济学知识用另一种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相信通过这本书,你会从“别以为你懂经济学”转变为“原来你也懂经济学”,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