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雨兰编著的《乘着语言的翅膀》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乘着语言的翅膀/原创阅读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雨兰 |
出版社 | 文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雨兰编著的《乘着语言的翅膀》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内容推荐 《乘着语言的翅膀》收入青年女作家、诗人雨兰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五十余篇精美散文,是作者对阅读、生活、艺术等的独特感受与体悟。既有诗者情怀,又有文人雅致,更有大地之子的率真与恳挚。写人记事,俱见性情;说书谈画,带出深情;品茶观物,洞幽烛微。文字干净纯粹,诗意丰美,温暖醇厚,素朴清雅,书写着一个小女子的文化大情怀。《乘着语言的翅膀》大部分篇章在《散文百家》《教育文学》《青岛文学》《山东教育》《华夏散文》《大众日报》《大众阅读报》等报刊发表过,《听歌》《和自己在一起》《贴在窗玻璃上的小房子》等不少作品获奖并收入《山东散文选》《推开春天的窗户》等选本。 目录 第一辑 书余闲话 书缘书事 闲翻 读书之乐乐何如 每爱奇书手自抄 行年四十仍书痴 爱书的境界 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 书余闲话 一生的事情 读书的情味 买书的乐趣 闲人闲书 读书又一年。 古人读书妙喻之剧笺 钱穆的读书观 从钱穆眼中窥朱子 年的悦读工程 第二辑 砚边笔谈 每天的功课 愉悦的精神漫游 倾听与触摸 落伍者的桃园 茶里茶外 一个人的茶道 床上的一天 中年诗境 诗人站着,诗就站着 享受悠闲 和谐漫想 乘着语言的翅膀 教女儿写诗 第三辑 文字相册 魏启后:风流独步一高翁 李一老师印象 向海老师 亦师亦友话康庄 尹延新:甘为生活写精神 风趣才高韦辛夷 林莽:寂静里的火焰 国英老师 许小峰:精神的守望者 沙俊杰: 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 戴军印象 也说雅子 第四辑 大美天地 贴在窗玻璃上的小房子 亲爱的老椿树 燕子长着天使的模样 大美的天地 五月的潍坊 春日蒙山多妩媚 鱼山,鱼山…… 美哉,白浪河湿地公园 听歌 孤独不孤独 和自己在一起 等待我们的心灵 凉拌野菜 美丽的相遇 后记 《乘着语言的翅膀》的闲话 试读章节 书缘书事 我一直相信,书与人,也冥冥中自有一种缘分在。缘分不到,即使你踏破铁鞋也无觅处;缘分到了,则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佛学类的书籍,也陆续从书店里买回了《坛经》《金刚经》《法华经》《顾随说禅》等书。因此还认识了一书店老板,他是佛教徒,曾送我《了凡四训》等书。但有两本书,却是遍寻不着。这两本,一本是《五灯会元》,一本是《景德镇传灯录》。多年来一直在搜寻却一直未果,就在我对此失去信心时,后来却在一家旧书店无意中翻检到《禅宗灯录译解》,而此书即是以《五灯会元》和《景德镇传灯录》二书为蓝本编撰辑录的,并加了一些禅宗常识类的介绍。仔细翻看发现,扉页盖有“山东省经济计划学校图书馆”的印章和图书编号,书后面还附有图书借阅期限表一张,还是空白的。书是精致的硬精装,内文干净整洁,没有折页及污痕,看似尚无人借阅。价格也便宜,那个时候(1994年)的书籍出版本来定价不是太高,旧书,又打了七折。书买回来后欢喜不已,视为珍爱之物。用佛家话说,也算是因缘殊胜了。人常说,男女情缘,可遇而不可求,人与书的缘分,有时也是如此吧。尤其是一本旧书,要几经辗转与磨折,才能来到喜欢她的人手里,成为掌心里的宝。然后,她的命运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本书至少也要诞生两次,第一次诞生,是著作者用心血甚或是用他的命写成的,第二次则是赏识他的出版者或者读者。我是在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系列书籍时,了解到大史学家章学诚和他的《文史通义》的,后来读曹聚仁的《书的故事》,才知道关于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成书与出版还有这样一种曲折:“大史学家章学诚(实斋),他的《文史通义》(史学上最伟大著作),一七八九年成书,直到一九二。年,浙江图书馆得会稽徐氏抄本《章氏遗书》,铅印行世,才为国人所共知。最完全的《章氏遗书》,那是吴兴刘氏嘉业堂本(刘承干所刊),一九二二年出版,也在章氏死后百年了。”一本书的书命如此,读来令人喟叹不已。 如果说一本书,只诞生一次,那便是大寂寞之书了。这样的书,也应该不是没有吧。相对于这样的大寂寞之书,像章实斋的《文史通义》、沈复的《浮生六记》、崔述的《考信录》等,虽然寂寞了许多年,但终于能够有人赏识她,让她迎来了新的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华,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见过一个书店的宣传标语,是:为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书。看了让人会心、温馨。一本书与喜欢它的人,确实是要互相寻找的。 保罗·策兰、切·米沃什、耶胡达·阿米亥、费尔南多·佩索阿……这些优秀的世界级大诗人,我是近几年才“找到”他们和他们的诗的,每每想到与他们晚遇了许多年,心里头总有种说不出的相见恨晚的遗憾,也有说不尽的欣喜。多么优秀的诗人!多么好的诗篇!他们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我在冥冥中寻找他们,而他们也在冥冥中寻找像我这样喜欢他们的读者吧,以给我影响,给我启迪,给我诗意的光辉的润泽和温暖。 与书,也会有艳遇。我说的是与书的那种意外的相逢,那种意外的惊喜。记得有一次,下午,与同事去医院看一位病号,回来的路上,因为医院离我家近,时间上也快到了下班的点,便提前下车,慢慢走回家。路过一旧书摊,看着摆了不少书,便忍不住走过去看——还真是遇到了好书,鲁迅的杂文单行本,有《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价格也极便宜,依厚薄,一元、二元不等。书的品相也还不差,旧纸页泛黄,但不残破。可喜的是,有几本还盖着某某厂革命委员会的大印。还选了几本如扉页带有毛主席语录的《上海小刀会起义》等,这些,也应该是有些收藏意义的书吧。不是藏书家,我买书是为阅读的需要而买,但能够买到有收藏价值的,也是一买两得了。其实,那条路我一年难得走几次。 买书时,看到心仪的美书,最好抓紧买下来,若稍一犹豫,便会失之交臂,以后,便是多载的不遇,多载的牵挂。有一次在一家书店,看到了唐弢的《晦庵书话》,那书是我喜欢的,一些爱书的朋友在文字里常提起,我也早知道他的大名,他的读书笔记脍炙人口,识见独到,为世所重,但看看定价,觉得书价有些偏贵,便放下了。书是放下了,在书店,但在我的心里始终没有放下。那家书店,我经常去,后来却再也没有遇见过。 以书做礼物,是可爱的,也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只要他爱书,那就是他最可爱最可亲的礼物。我曾经收到过不少这种可爱的礼物,也送出过不少这种可亲的礼物。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豪华的、精装的所谓礼品书大行其道,那类书,在真正爱书人的心里,也不过是一个不懂书的人送给另一个不懂书的人的文化装饰品。真正可心、弥足珍贵的礼物,是你牵挂已久、寻觅已久却始终没有遇到的书,你无意中说出去,却被有心的朋友记在心里,默默地买了来送你。这样的书,应该是素朴的具有内在思想和精神光芒的。 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马考雷,当年也是权威显赫、家财万贯的人物,他也是特别爱读书的。他曾经说过:“……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身居王室,享受珍馐佳酿,拥有马车万乘,华服贵饰,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不好读书的国王。” 书,何可一日无此君?P2-4 序言 三年前的一天,我在一些朋友的博客间闲逛,逛到雨兰那儿看到,她隔一段时间就把自己读过的书目拉一个单子,其数量之多,其内容之广,让我这个专业作家都自叹不如。譬如,我早就打算好好读读钱穆,可是至今只读了一本,雨兰却把钱大师的著作几乎读遍。再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皇皇十卷二百万字,一般人会望而生畏,而她就能完完整整地读下来。在今天,这样的读书人实属罕见。 现在读到雨兰的《乘着语言的翅膀》,就进一步了解了她的读书生活。原来,雨兰从年轻起就是个书迷,不仅把读书当做了人生第一乐事、快事,还当做“一生的事情”。许多人都知道,明朝嘉庆年间,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个书痴加才女,她为了能登阁读书,就托人作媒嫁到了天一阁的主人范家,但万万没想到,因为范家有族规,妇女不能登阁,致使钱绣云抑郁成疾,含恨而终。雨兰说起这个故事,既为那个爱书的钱小姐痛惜万分,又为自己生在当代而倍感幸福:一是因为古人能有好书留下来,自己又能读到;二是因为自己还能有一些闲工夫用于读书。像雨兰这样的城市女性,一到周末多是逛商店,购置时装和化妆品之类,她却经常布衣素面,坐着公交车去书店,去公园里的书摊,在那里流连忘返。她翻阅着那些书,还时常这样想:如此美轮美奂、惹人爱怜的书,不购置回家,愉悦眼目身心,岂不可惜了?于是,那些书跟着她回家就是笃定了的,让她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也是在意料之中了的。她不只让自己享受这份“清福”,还早早把孩子也培养成了小书虫,母女俩一起沐浴着书香如痴如醉。在过去,我们的老祖宗特别提倡“诗书传家”,把一些真正的读书人称作“读书种子”。这种人,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读书只是源于生命中对文化、对文明的强烈渴求。我认为,雨兰恰恰就是这样的一颗读书种子。 雨兰除了喜欢读书,还酷爱书法。我在她的博客上欣赏过她的作品,一看便知那是下了大功夫的,水平很不一般。雨兰在这个集子里有多篇文章讲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与体会。原来她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虽然每天都要上班,要做家务,要读书,要写作,但每天都还挤出一段时间执管挥毫,襟染墨香。她说,书法已经构成她生命的一部分,已融进她的生命之中。我记得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个典故:“铁门限”和“退笔冢”,说的都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禅师因为字写得好,求书者把他家门限踏损,只好以铁皮包之;他天天写字,废笔头甚多,就隆重葬之。看雨兰的学书经历,她一年年地读帖,临帖,对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苏东坡、王觉斯等众多大家都是认真学习,悉心体悟,可谓踏破道道铁门槛。她二十年来用坏的笔头,数量肯定是相当可观,也能造一座“退笔冢”了。我问过雨兰,有没有拿作品去发表,去参加展览,她说,没有这些想法。她只是以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让生命因书法而安宁,而丰美,而丰厚。我想,正因为雨兰有着这样的目的,有着这样的平常心,她的书法作品才饱含清雅之气,漫溢着书卷气,显得不俗。苏东坡有诗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雨兰不只是勤奋习字,把习书视为“每天的功课”,她还大量阅读与书法、绘画有关的理论书籍,并视之为“愉悦的精神漫游”。她在文章中,对书法史实如数家珍,对书法典故随手拈来,光是文人闲章这一项内容,就能写出一篇好看的随笔。评论起别人的书画,她也是头头是道,切实而中肯。读着雨兰的这些文章,只觉得书香墨香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在欣悦的审美享受之中。 雨兰是位诗人,曾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发表过大量作品,出版过诗集。然而,她的散文也写得很漂亮,这个集子里就收录了一部分近作。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大地笔记》,文笔丰美灵秀、天真活泼、童趣盎然。你看,雨兰在大地上行走,与那些小动物、昆虫和花花草草相遇,倾听着它们的倾听,讲述着它们的讲述;她赞美小动物们的劳动,原谅它们对人类的打扰,心中充满了怜爱与温柔;她用赤裸的双脚站在大地上,感受到大地的温暖和湿润的颤抖,感受着大地那承载了无数生命的深沉的醉意……此情此景,是何等地感人!这一组短散文,她是站在“采取事物的立场”上写的,便有了一种别致的视角与情怀。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讲到人性修炼的一个至高境界:“复归于婴儿”,从雨兰的散文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近乎于童朴状态的文心。我认为,她的这颗文心,也是由书香墨香浸润出来的。 因为书读得多,一方面,书与书多相映照,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雨兰写作的思路,拓深了她的思想厚度;另一方面,惠泽了她的语言、她的笔致,她笔下的文字因此而丰关、灵秀、润泽、精到,而阅读视野的宽阔,让她在女性的细腻与温润之外,又具有了一种朴厚的人文情怀。兼之,雨兰本身就是位优秀的女性诗人,她文字中那种诗意的流淌与润泽,她对语言的锤炼等,也决非一日之功。在《乘着语言的翅膀》中,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谈书论画;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达意,雨兰总是处理得熨帖自然,开合自如,你读着她的文字,感觉她就在你对面,向你娓娓道来,沉静自若,不疾不徐,理性、智性、感性交融糅合,不仅带给人审美的愉悦,还有一种温暖的感动。 搞文学的人常讲一个词语:时代气息。那么今天的时代气息是什么味道、什么成分?我不说,大家也能嗅得出来,反正是书香墨香越来越少,与包裹着地球的臭氧含量成正比。因此,像雨兰这种醉心于书香墨香、自己又制造书香墨香的人,就特别地难得。今天,我们享受着她这本书散发的书香墨香,同时也期待着她在今后有更多更精彩的“书余闲话”讲给我们。 后记 收入这本即将出版的小册子《乘着语言的翅膀》里的大多数文章,可以说是近年来我“书余”的闲话,这“书余”,在我,可做两种解释,一是读书之余,一是习书之余,因为,最近的这十多年,在我的业余时间里,做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件事了——阅读和习书。 先说读书。可以说,十多年来,何可一日无此君?我关于读书的观点是:任何小的闲暇都可以利用起来读书。我对读书的环境没什么讲究。安静、舒适的环境,固然适宜阅读,像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里讲的,读《易》松间,读经竹下……但不好的环境,我也一样安心于阅读。比如在公交车上,在出差途中,在中午午休,在其他一些比较喧嚣的场所……我想我是个随时随地都能进入书本的人。对环境不挑剔,这样也便于抓紧时间。 尤其是最近几年,读的多,也杂,简直就是遇到就读。而且我的读书是没有功利的。我阅读,只是因为喜欢,因为心灵的需要。不为别的。不为升学读书,不为考职称读书,不为饭碗读书。我只是为自己——阅读。这样没有功利地阅读,应该是美好又轻松的吧?我把它称之为心灵的盛宴。读的书多了,也杂了,古今中外的名著也读,诗歌类的书读,小说、散文集也读;哲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也读;熟人朋友的书读,不熟悉的朋友的书也读;有趣的书读,没有趣的书也读。当然,不读没价值的书,不读没文采的书,不读没品味的书。 再说习书。自从初执管,写毛笔字也是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了。可欣喜的是,这几年用功还颇勤勉。除了出差,几乎是每天都能有一段时间勤奋地临帖,安心地读帖。休息日在家,更好,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临帖读帖,还可以听着优美的曲子。 写毛笔字是种享受,能让浮躁的心灵很快地沉静下来;写毛笔字也是种倾诉,所谓寄情于笔墨是也,所谓形其哀乐、达其情性是也。 生性疏懒。所谓“爱读书而不求甚解”是也。但有会心处也不免要抑制不住,情动于中,要发之为文。于是,便有了这闲话几十篇。既然是闲话,也就不讲究什么文章的起承转合,只管闲闲地随意道来就是。这,也可以为自己做点注解、找点借口:写得不好,朋友诸君勿怪也。 虽然都没有什么大成绩,但能够这样坚持下来也真是不容易,毕竟所处的时代是商品经济时代,人心大都向钱看。有多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书?想办法发财过好日子、富日子才是。之所以坚持做下来,自然是因为喜欢。也因此而让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和提升。这也是坚持的意义吧? 励志类的文章里喜欢谈意义,比如他们说坚持是一个人生命意志的表达,坚持是成功的阶梯,等等。他们说得不错,但我不喜欢把自己的这种喜欢提升到人生的意义、价值之类,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只是喜欢着,坚持着,欣喜着,丰富着,让生命变得丰盈,让生活变得充实…… 无论读书还是写字写文章,于己是自遣、自慰、自娱、自乐、自足的成分多,当然有时也难免是自作自受、自讨苦吃。比如说想要文章写得好一些,毛笔字写得像样些,免不了冥思苦想,免不了茶饭不香,免不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当然,这苦是自讨之苦也就做苦中有乐之思、不觉其苦了。于友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则是分享、是娱人。写出的文章,发到媒体上,被人看到,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甚或只是会心一笑。 有时想想自己,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一个女子,不爱逛街,经常光顾的却是书店、文物店;爱读书,读的大都是一些无用而古老的书;不爱整理家,爱国画与书法,这古老又古老的艺术,还整日里泼墨挥洒,散纸古书,铺展得到处都是。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十室之邑,聪明如雨兰者,多也,但不如雨兰之好学也。呵呵,此语虽有自夸的嫌疑,但也可以以此自勉吧。 写下这些,算为书余闲话的闲话,也姑且是为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