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究竟有多少张面孔?即使摸到历史的真实,我们会因此受益吗?修辞立其诚,如何挣脱一家之言的铁门限?思考是一种奢侈,但任何人都不该放弃梦想,我们渴求光明正大的历史。我们相遇在寻求真实的途中……蒙木著的《危巢卵梦》钩沉的这段历史,又是真实的历史吗?写作过程中笔者反复自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危巢卵梦(晚清民初六十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蒙木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究竟有多少张面孔?即使摸到历史的真实,我们会因此受益吗?修辞立其诚,如何挣脱一家之言的铁门限?思考是一种奢侈,但任何人都不该放弃梦想,我们渴求光明正大的历史。我们相遇在寻求真实的途中……蒙木著的《危巢卵梦》钩沉的这段历史,又是真实的历史吗?写作过程中笔者反复自问。 内容推荐 晚清时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何去何从,又如何走出破茧的新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仁人志士,怀着各自的瑰丽梦想,“天国梦”“洋务梦”“维新梦”“革命梦”……奔走呼号,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力图从危局中突围而出,寻找帝国新方向。《危巢卵梦》的作者蒙木用故事细节寻绎晚清衰亡史,用权力分合状绘民国立国风云,钩沉被遗忘的近代英雄群像,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个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走进民国的。 目录 第一章 天父诸子下凡,造反有理 ——洪杨故事,一个引子 第二章 两千年未有之变局 ——步履维艰的洋务风云 第三章 变法,没有不流血的 ——戊戌维新,旋起旋灭 第四章 吊诡的掘墓人生产线 ——重病下猛药的晚清新政 第五章 此消彼长的孪生兄弟 ——保皇与革命,救国之路二重奏 第六章 “醒来,醒来,快快醒来!” ——章 太炎、邹容、陈天华登高而呼 第七章 革命统一战线 ——留日学生的爱国行动以及革命团体的形成 第八章 革命与暗杀 ——一系列边陲起义和徐锡麟、熊成基的未遂计划 第九章 秀才有了枪杆子 ——革命势力对新军的渗透 第十章 合法的争权 ——立宪党人与保路风潮 第十一章 革命成功竟在一夜之间 ——武昌首义的偶然和必然 第十二章 剿得多心,守得分心 ——汉口、汉阳保卫战很微妙 第十三章 革命成功的第一种模式 ——湘陕晋赣滇五省闻风而起 第十四章 上海光复 ——辛亥革命的转折点 第十五章 墙倒众人推 ——苏浙黔桂闽粤川纷纷附义 第十六章 民国立国 ——在孙袁之间 第十七章 是是非非袁世凯 ——老大之难和交接班问题 后记真也好,假也好,不撒谎就好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天父诸子下凡,造反有理——洪杨故事,一个引子 咸丰元年,即1851年(辛亥)1月11日,在广西金田村,刚过完37周岁生目的洪秀全(1814—1864)头扎黄巾,身披黄袍,在欢呼声中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这个“太平”,来自《公羊传》的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天国”来自《圣经》,中西乌托邦的合璧。不久,洪秀全于武宣东乡“登基”,自称天王,呼万岁。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蒙县),洪秀全开始了永安建制,包括一系列军事制度,以及官轿、蓄发等日常典仪,要求大家戮力同心,并开始许愿说,到“小天堂”后再论功行赏。不久他又分封诸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天官丞相为秦日纲。 太平军,一律穿普通农民服装,头上缠有红巾,他们不再留辫子,蓄起长发,因此被称为长毛子。在普通顺民眼里,长毛子的装束是很乖张的,但在有些外国人眼里,“太平军是聪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们的自由风度特别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见被鞑靼人所征服的中国人的奴颜婢膝;但是太平军纵使面对死亡,也都表现了自由人的庄严不屈的风度”。英国军官A.F.Lindley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说:“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畸形的脚,长期供给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同时,使中国人感到陶醉的闭关自守、迷信鬼神和妄自尊大,也经常激起了欧洲人的嘲笑和轻视。可是,在太平军中间,除了面貌之外,所有这些都已绝迹,甚至于他们的面貌似乎也有所改善,也许这是由于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缘故吧。” 清兵紧急进剿永安。太平军突围,进攻桂林,没得手,改走湖南。攻占全州时,“才干明白”的冯云山中炮受伤,后死于蓑衣渡。太平军少了一位军师,后来的李秀成评价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太平军在长沙受到清军顽抗,“勇敢刚强,冲锋第一”的前军主帅萧朝贵,亲临前线,战死疆场。太平军于是向湘江下游进攻,直取岳州,在岳州得着吴三桂留下来的军械,并抢夺到不少帆船。大大补充实力后,水陆两军连取汉阳、武昌,一直向长江下游挺进,连克九江、安庆、芜湖,1853年春打进南京,改称天京,并定都于此。太平军此前虽然攻城略地,但占领城市后既不驻兵备守,也不设官立治,一直流寇式作战,现在真正开始建国工作,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希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社会。不幸的是,愿景和现实经常背离得如此之远,这个制度并没有被真正推行,他们实际上执行惟谨的是变本加厉的等级制。“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洪秀全享起皇帝洪福,全不把政事放在心上,强征童男童女,着力于自己的三宫六院,骄奢淫逸。实际政权基本上都落在东王杨秀清手里。杨秀清的确是一个组织高手,善于审时度势,立法安民,从严治军,一切倒也井井有条。 建都后的太平天国主要敌人来自南北两个方面,一面是从广西一路兢兢业业追来的广西提督向荣统领的,驻扎在天京朝阳门(今南京中山门)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一面是钦差大臣琦善统领,驻扎在扬州的江北大营(1854年下半年,琦善病死,江宁将军托明阿继任该营统帅)。为冲破这种腹背受敌的局面,杨秀清布置了北征、西征和东征。 1853年5月,北征军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均是原秘密会社的成员,骁勇非凡,但并非洪、杨嫡系)率两万余众从浦口出发,经安徽滁州北上,图取清朝的心脏——北京,北征军作战英勇,经河南、山西,攻人直隶,在临洛关(今永年)击溃清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部万余人,接着下沧州,抵杨柳青,攻克静海,引起了清廷极大恐慌,但最后因为天气转寒,南人不习北方水土,又孤军奋战,两年后全军覆没。李秀成总结认为这是战略失误,北征军的覆灭大大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特别是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本都是能征惯战的将领,率领的部队也是原萧朝贵所部的精锐。 北征开始的同时,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水师西征。西征军6月重新占领安庆,胡以晃在此分兵驻守,赖汉英等继续顺着长江逆流而上,6月下旬到达南昌,与湖北按察使江忠源激战未果,杨秀清又派出石祥祯、韦志俊率领的第二路西征军8月也到了南昌城下。两军合力还是久攻不下,曾天养率领一支军队开始在南昌周边攻城略地。 后来,赖汉英被革职回京;富有战略思想的石达开受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建设的老思路,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他下令西征军撤围南昌,转而攻占九江,然后分军两路,一路胡以晃、曾天养带领向东,重返安庆经略安徽;另一路石祥祯、韦志俊带领向西直取武汉。胡曾部连克集贤关、桐城,最后在庐州(今合肥)和刚升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再次遭遇。 石达开亲临一线,1854年1月克庐州,江忠源投水身亡。于是安徽有二十余县归入太平天国版图,成为日后主要统治区域。石韦部入湖北一路高歌,在黄州大胜清军,逼得湖广总督吴文镕投湖自杀。西征军接着克汉口、汉阳,困武昌未果,于是继续西上,进入湖南,又克岳州、湘阴。就在西征军即将奄有两湖、兜里两广之势的时候,他们在湘潭战场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曾国藩招募的湘军。P2-4 后记 真也好,假也好,不撒谎就好 近代史资料冗杂,但疑点丛生,有人撒谎毫不脸红,有人顺口胡说不自知,有人扯淡扯得很圆,然而—— 本书钩沉的这段历史,又是真实的历史吗?写作过程中笔者反复自问。 即使所摹故事摸到了历史的真实,又怎么样?于作者,于读者,于社会有什么意义呢?历史究竟何为?有客观的历史存在吗? 也许以上是一个历史行外拥趸的庸人自扰,也许每一个历史爱好者都是盲人摸象,但写作总该有些意义。我聊以安慰自己—— 不管是历史写作,还是文学创作,或者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书写,是一种意见的表达。即使将来有新资料发现我也是顺口胡说中的一分子,但我没有趋奉的撒谎,没有刻意的扯淡,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说了,读者明鉴,“文章亦如女色,好坏止由人尔”!交卷以后,得多少分自己说啥都不算。 我写作只有两个标准:“修辞立其诚”和“大道易简”。这也是作为一个古代文学批评出身的学生在社会谋生多年后唯一的专业烙印了。我的写作没有技巧可言,我的全部追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避免歧义地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我可以担保的是:即使自己是盲人摸象,如果摸到了蹄子,我不会告诉读者是五指仙山。这里全部的细节和对话都有所依据。我汲取了一位读者对拙著《五四风云》的批评:怎么看来像小说?因此,我力图避免写作再度被视作虚构。 正因为对话和细节均有所据,严格说来,这本书也许连著都不是,而是编辑,因此和我的职业获得了关联。汪宇兄曾批评说:“不能既做编辑,又做作者,太不经济了,我如果要说话,就以策划一本书来表达。”还有师长建议说:“你为什么做起作者来了呢?你写出来,也不会真的怎么着;你不写,也不会降低我们对你的评价。” 这也是我一度犹豫的。写完《五四风云》,我就好久不写近代史的东西了,生怕没有突破。如果没有超出《五四风云》中对晚清和辛亥的描述,我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写《五四风云》,其实只是借机检验一下自己的笔力,本来有我的忘年老学长张玲老师的督促,有出版引路人苏元女士的约稿;但最终我还是没能在“五四”九十周年之前赶出来。现在写晚清和民国的这点历史的确有点自作主张和一意孤行了。我甚至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花大量精力私下写这个东西,因为我没有把握一定能赶上辛亥百年或民国百年纪念的由头,这也许会成为一个胎死腹中的计划。后来因为买来的二手房太冷,被迫将儿子送到外地去过冬,我为了抗衡自己中年的没落感便加紧了写作,毕竟我对晚清和辛亥慢慢积累了诸多想法,那都是《五四风云》所未表达和涉及的,算不上自我抄袭。家里室温很低,于我有好处,可以冷静地想,尤其是雪夜,可以边抽烟边想。这,于我也算一种奢侈了。小小的蜗居,孩子在,是不能在家抽烟,也不能冬夜开窗的。 就是这种很自我、很生活的思考,支撑着我的写作。我不认为历史真的有高不可攀的意义,马克思说得对,一切都是吃饱以后的事。我甚至很固执很卑微地认定一切都是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那些事。客观不客观,有没有理想都不重要,努力做一个明白人吧,起码自以为是明白的人。这样,我把自己对历史很形而下的理解奉给读者。历史如果和我(或你)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联,它对于我(对于你)就没有意义。我不需要靠臆造所谓的学术成果来获得职称或自抬身价,甚至不需要这微薄的一点点稿费来还房贷,两个数值差距如此之大,实在是天上地下。但我告诉自己——写吧,就算自我奖赏一下,如果读者看了高兴或者有所感,也算“众乐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断断续续花掉两三年的时间使这本书最终成为这个样子,应该感谢很多书很多文章的作者。真的很抱歉,我没有按照学术规范来标注,引的书和文章实在不少,结果连参考书目都懒得整理了。我知道这可能被较真的读者指责为抄袭。随它去吧,我只是不想把自己扮成很博学很学术的样子。它就是历史通俗读物,尽管没有林汉达先生写《上下五千年》那样流利,当然我也并没有刻意追求流利;这也没有张鸣先生《辛亥:摇晃的中国》那样纵横淋漓,我不想拿历史来解气,拒绝所谓惊人之论,也绝不和谁谁反着说,只是尽可能平实地表达我个人所看所想。历史本来就疙疙瘩瘩的,笔者也远没有考证得很真切,所以行文难免一些小的疙疙瘩瘩。我也没有像唐德刚先生《晚清七十年》那样从容会心,毕竟经历和功力都差得远。欣赏历史的真相,犹如爬一簇野山,你可以从各个方向往顶走,走的路不同,看到的什么花花草草、石头和土坷垃也就不一样,行走中看山的形状也各异。我把我看到的风景告诉你,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喜欢,是一种相遇,一种缘,一种更深的缘。我还是希望它能够顺产,也许虚荣在作怪,更多的是一种对交流的期待。 关于近代史的书不少了,我的写作究竟在书海里有没有一点特色,以防被淹死,这是很多朋友追问的,我不能不揪心。退回蜗居,最后自我总结三条:用故事细节寻绎晚清衰亡史,因为我不相信所谓框架、必然和众所周知;用权力分合状绘民国立国风云,这里能看出国民性,也能揭示出共和所以成功和所以失败之由;钩沉被遗忘的近代英雄群像,是群像,没有一贯的高高在上的主人公或救世主,历史未必是英雄的历史,但被淹没的风流人物还是让我们今天感动。读历史,不仅是为了寻求一些现实问题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为了重温一种梦想。我们应该向那些真诚的革命者致敬,这个名单很长,不仅仅是孙、黄,也包括陆皓东、吴樾、陈天华、邹容、林觉民等杀身成仁者,也包括章太炎、李燮和这样因有争议而被忽略者。历史,绝对不该被虚无主义,也不该成为今天我们当代人逃避责任的推脱。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是不是卖国,可以讨论,历史从来没有真的所谓耻辱柱;即便他们真的甘心卖国以致罪无可赦,那关我们今天什么事?历史来不得假设。我们也不能因为孙子无良,就骂老子败类。犯人之后也可以很有出息。偷窥历史是卑琐的,我们渴求的历史是光明正大的历史,是带着宽容和梦想的历史。 欢迎有缘人批评这本书。批评也是一种相遇,我们相遇在寻求真实的途中,不仅是历史的真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我们生存的真实。这个莫须有的真实即使是幻象,于我们自身仍是真实,因为它会切切实实影响你我对人和事的具体判断。 2011年7月15日,8月17日改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