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潮海主编杨南山整理的《朱丹溪故事/人物传记》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名医朱丹溪的行医生涯。走进它,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丹溪故事/人物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潮海主编杨南山整理的《朱丹溪故事/人物传记》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名医朱丹溪的行医生涯。走进它,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内容推荐 吴潮海主编杨南山整理的《朱丹溪故事/人物传记》收集了名医朱丹溪及其徒弟的68个行医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朱丹溪在他的从医生涯中巧思深虑,为病人解决种种疑难病症的高超医术。朱丹溪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知人情世故、风俗民情,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对症下药,从而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目录 总序 朱家有男初长成 拒交包银 神仙工程 镂字救寡妇 赛过包龙图 习惯是病根 豆豉治病 投师救师妹 装病送命 妙灵丹 村桥开棺 怪病遇奇医 秀才有“喜” 梧桐叶催生 石榴皮 偏心的后娘 捡豆正胎 鹧鸪鸟 “鬼”和“小偷” 夏病冬患 谁是病人 跌伤与咬伤 冷水泼头治肺痈 棺材病 寡妇桥 吐活虫 “完璧归赵”四物汤 丹溪翁与红曲 端午熏药渣 赔鸡救命 明欺暗帮巧治伤 给“鬼…看病 婆婆子 抱女透疹 不敢医母病 三谜赠门生 生姜糖 笔尖藏针治喉痈 救婴亭 敢用斧头药 两张奇方 巧治小孩吞铁钉 蛋炒饭 三条蚂蟥医“对口” 少服了一帖药 六板四钉汤 辨症治痿 红头蚯蚓 对症治愈饭后吐 朱一帖 妙用桂圆治胀满 不药而愈 婴儿醉酒 巧治“哑巴” “乞丐”赐奇方 神仙果 不会叫的尖头蛤蟆 十八张膏药 先补后攻救同窗 师徒变兄弟 竹篮洗脚 楼英巴豆治皇后 盛寅宁死不改方 赵道震治病惩恶 徐彦纯巧计治足痿 戴原礼医虎得妻 秦王妃画竹解肝郁 三朝御医 后记 试读章节 朱震亨是元朝婺州路义乌县人。他的老家赤岸村,原来叫做蒲墟村,是南乡的一个大村庄。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很多人家以编草席为业,村里有个自发形成的草席集市,因此叫做蒲墟村。南北朝年间,村人朱幼曾任南齐扬州刺史,他的女儿出嫁时,嫁妆是当地最体面隆重的“全房嫁”,送亲的队伍“十里红”,辉映溪岸,因此村子改名为赤岸,后来又改为丹溪。 朱震亨的堂曾祖朱杓和堂祖父叔麒都曾从医。祖父朱环,宋朝时候曾经中过举人,家境还算宽裕,可到了震亨的父母手里就开始衰落了。父亲是个读书人,母亲虽然会持家,可两人都长期患病,等他父亲一去世,他家就更穷了。 转眼震亨长到七八岁,看到别家的孩子都上学念书了,他就抱住妈妈的腿,连哭带闹也要念书去。妈妈伤心又愧疚地说: “我也想让你念书,可我们家里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供你去念书啊。” 震亨很懂事,默默地点了点头,从此也就不再提上学的事了。 为了解决家里人的一日三餐,小震亨背上竹篓上狮子岩采集药材,再拿到集市上去卖。来回的路上要经过学馆,从窗口传出来孩子们琅琅的念书声,像一股魔力一样吸引了他。他就趴在学馆的窗前,轻声地跟着念。 一天,私塾先生发现了朱震亨,把他叫了进去,责怪道: “你这个毛孩子,背着竹篓站在窗前念叨什么,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 “不!我不是毛孩子,我全身光}留溜的没有毛!我有名有姓!,' 课堂上孩子们都大笑起来。 先生也笑了,“哦,那你叫什么名字?” “我——”那时震亨他还没有取学名,乳名不好听,说出来肯定又要被孩子们笑话。他一双大眼珠滴溜溜地一转,一眼瞧见门前的丹溪,灵机一动,马上说: “我叫丹溪!” “哈哈,年纪小小,口气不小,你叫丹溪?” “是,是叫丹溪!” 先生见这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对答如流,不禁产生了爱怜之心,不但不怪他失礼,反而连连点头说: “好,好!你这名字响亮,有出息。以后就叫丹溪吧。” 丹溪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教书先生打听了一下,知道他家家境困难,就破例免去学费,收下他这位小门生。 从此,朱震亨每天上山采好了药,就到这学馆里念书。他专心致志,不懂就问,记忆力又好,进步很快。没过几天,就赶上了其他的同学。 学堂里有个大地主的儿子,读书吊儿郎当,还不服气先生夸奖读书好的穷同学,一有机会,他就恶作剧欺负一些穷同学。朱震亨看不惯,爱打抱不平,有一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这个小地主好好地教训了一顿。小地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父亲告状,大地主气势汹汹地赶来责问老师,并要他把朱震亨撵出学馆。扬言说如不将朱震亨停学,先生的酬金就别想来拿了。这样,小震亨不得不含泪离开了学馆。 朱震亨恨透了仗势欺人的地主,决心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他想起以前去狮子岩采药时,经常看到这个地主坐在蜀墅塘东边塘角的石板埠头上钓鱼。于是,小震亨有了好主意,他一连四五天都起早贪黑,独自一人到这蜀墅塘东边石板埠头上来回转悠,东挖挖,西掘掘。他很警觉,从不给人家发觉他在干什么。 P1-P2 序言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问,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后记 朱丹溪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医学家,有关他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以他的故乡义乌流传最多,一直以来为民间所津津乐道。对这些传说的收集整理,文艺界前辈们已付出了不少劳动,积累了一些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兰溪民间文艺家诸葛佩先生来义乌采风,将收集到的朱丹溪故事整理成书。后来朱中宝编的《义乌民问故事》、市文化馆编的《民间文学集成义乌卷》中就收录了几则朱丹溪的故事。2008年,在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当中,征集到了一些有关的线索。罗大伦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名医》中将朱丹溪列作独立的一章,其叙述也具有故事性。 编者在前人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有传承人线索的一些传说进行了重新采写,还有一些则是根据前人记录的故事梗概,进行了故事版本、具体情节上的取舍加工,文字上的重新整理,力争做到“只留故事梗概,叙述文本不同”。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朱丹溪行医前的故事,原始材料除了来源于民间传说之外,还增补了地方史志里朱丹溪传记中富有故事性的记载。第二部分是朱丹溪行医故事。大多取材于朱丹溪民间行医的种种具体的医案,以及群众的传闻与想象。另外,本书毕竟只是一本民间文学集子,不可能做到史志和医学著作那样的严谨性,因此书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不具有现实的参考性,请读者不要随意照搬用作临床实践。第三部分是朱丹溪弟子及再传弟子的故事。原始材料主要来源于历代的名医医案与各地的民间传说。 朱丹溪故事原本就是口头文学,真正的作者是广大群众,编者只不过做了一些文字记录和整理加工而已。如果就此能受到读者的喜爱,便是对编者劳动付出的莫大回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