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单程旅行》的作者李周恩将名画唤进了文字之中,使文字和名画相互依存交相辉映。她在名画的正襟威仪面前并未退缩,也没有陷入美术史的形而上学,更没有将名画变成文字的插图。李周恩为了使文字和名画从相逢到相知到最后的牵手,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平台。她如是写道:“或许我们生活的真实,便存在于那些无穷无尽没有任何因果也没有任何联系的闲言碎语之中呢。”生活的真实并非源自非常,而是倾向于日常。用文字牵带着日常生活,将名画与片段式的日常生活相捏合,同时将捏合的缝隙抚摸得细腻平滑,这便是李周恩别于常人的才能。
李周恩编著的《人生不是单程旅行》这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书。这本书借用一系列的名画,让所有人体会到,幸福并不存在于旅途的终点,而是在人生旅程的每一个当下。一首老歌、一杯浓咖啡、一朵美丽的小花……像收藏名画一样收藏幸福,人生真正的幸福就在这每一个小小的感动,每一个小小的幸福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在《人生不是单程旅行》中,作者通过梵高的《椅子》,阐述了一种更加自然的生活哲学;通过莫奈的《午餐》,告诉我们如果在躁动的世界里得到片刻的自由;又借助克利的《心脏女王》,教导一种遵循自己内心来生活的方法……作者用名画来回顾生活中的事物和人,追寻真正的幸福的感动。
自由奔放的春天
自序 人生,并非一次单程旅行
当不安如巨人般庞大——站在与巨人相匹配的无限空间里眺望
当我们成为别人的香气时——献给带着幽香的你
酷酷的世界里的古典男孩——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请保持你内心的温暖
如果我也能蓄须——引发你生活革命的方法
心灵的朝圣路——从远途归来,风尘刻画的你的样子
家庭和真正的幸福——在把幸福家庭当做成功标志的世界里,做你自己
坦诚相待的夏天
赐予我力量吧——高跟鞋——写给哪怕就一天,也想成为伟人的你
忠于身体的晚礼服的魅力——写给那个想要销毁旧照片的你
善良的心灵远胜于魔鬼般的身材——献给胖嘟嘟却又魅力四射的你
时间仅仅只是时间——献给在时间面前惊慌失措的你
在机械时代雕刻属于自己的岁月——你不是_部老化的机器,而是一个雕刻岁月的人
“机械头”和“心脏女王”的较量——写给用心生活,随心飞扬的你
找寻自我的秋天
屁股的提议——人生得意须尽欢
领带的决心——减信地生活
咖啡的奇迹——敲醒你心灵的微弱力量
为自己选一把合适的椅子——你身下的这把椅子,其实对你是一种限制
红酒俱乐部的逻辑——傲慢吧,只要你有资本!
泡菜的悠远香味——岁月如歌,划过心门
洗净铅华的冬天
长发和情欲——想摆脱思念之时
你的肖像画——请成为一幅即便没有背景,只要有自己便是千古绝唱的画卷
烛光之梦——让你曾经遗忘的梦想悄悄地绽放
大声读报——请用你的声音唤醒沉睡的心
心中空落落之时——填补遗憾的珍珠
闲聊的价值——当你觉得每天的唠叨是那么没有价值的时候
“人人都能当厨师”。在一部给孩子们带去美好憧憬的好莱坞励志动画片《美食总动员》中,一只仅仅出现在厨房附近,就足以让人惊愕不已的小老鼠居然会做人类的美食。这只来自污水沟的小老鼠经历了重重挫折,也经历了几乎被驱逐出厨房的命运,可它并未屈服,而是战胜了人们对它的偏见,并最终成为得到众人认可的法国项级料理大师。
“事在人为”的确是句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话,它赋予信仰它的人们一种可以实现梦想的希望。但,对于我,现在这句话似乎就多了那么点儿滑头。因为在这个世上,即便是下决心去努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所以,人们常常感慨于世事的无常,红尘的莫测。从这个角度看,这句成语也似乎暗含着事情已经结束的语意,因为它成了一种对那些曾经努力过的人们的祭奠。祭奠那些他们经年累月追逐着的梦想,与在金秋时分,依旧没有收获到自己梦想的那份略带着寂寞与冷清的记忆。
怀着“事在人为”的信仰,向上苍真诚地祈祷,并有着永不放弃的决心,这样,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这是你我身边那不计其数的成功典籍灌输给我们的理念。我有时候也看安东尼·罗宾斯(Anthony Robbins)的《唤醒心中的巨人》,每次读完后,都觉得像吃了补药一般,感觉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心中充满了必胜的力量。
“下定决心,改变命运”是安东尼·罗宾斯的经典语录。同时为了证明“事在人为”的真实存在,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他曾住在没有厨房,只能在浴缸里洗碗的狭窄闷热的公寓中,拖着超出平均体重20公斤的笨重身体,成天无所事事打发日子。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便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随后,他毅然开始减肥,并追求到了梦中的女孩,开始了自己努力打拼的时代,创造出一个年进百万美金的奇迹。
或许是因为书名中提到了巨人的缘故,弗朗西斯科·戈雅(Frarmisco de Goya,1 746—1828)的作品《巨人》浮现于我的脑海。这幅作品中的巨人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表达了人们自身的那种巨大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相反——我好像读到了某种被遗弃被藐视,极度愤怒却无法发作的无奈。但是无论如何,巨人在这里是一个新的统治者,新的霸主。从他紧握的拳头人们便能感知到他坚毅的决心。从沉睡已久的梦中醒来的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戈雅是位出生于西班牙的浪漫主义画家,他的作品描绘了蜷缩在人性深处的让人不可理解的恐怖、愤怒、猖狂,还有一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力量。在这幅作品里,巨人紧握拳头,表达了它内心坚定的意志。或许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革命力量的拟人化,又或许完全相反,它只是形象地表达了那种可以使人们发了疯一样四处逃窜的无可名状的不安感。
决心与不安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我们应该将内心深处沉睡着的代表着决心的巨人唤醒,然后用巨人的力量未彻底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力不从心?我们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即便你我都生活在这个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谁都可以去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文明社会里,这无可名状的不安却总是缠绕着我们。P3-5
人生,并非一次单程旅行
盼望很久,我终于骑上自行车去江边兜风了。我埋头飕飕地骑了好一阵,不时瞟一眼自行车里程表上的数字。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比平时多骑了很远,但是看着前后几辆自行车还在奋力向前,不知怎么搞的我又骑出去8公里。当我终于双脚落地之时,大腿小腿的肌肉都开始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这双腿究竟还能不能将我再带回家去,我自己也不知道了。抬头看着黄昏的天空,我不禁一阵眩晕。我甚至想将自行车锁在原地,打车回家。
“我应该在最后看里程表的地方停下来掉头的。”回家的路上,疲倦的身体和自行车都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不知何时,天空被染成了朱红,我无精打采地看着黄昏的天空,突然想起心理学家荣格的话来:“不能在黄昏之时设定与清晨一样的计划。”荣格对他身边的人建议道,从人生的黄昏时分开始,就要像之前的奋勇攀登一样,开始专注于掉头返回的路径。
也就是说,虽然一天之际在于晨,我们应该在清晨去努力,去拼搏,一点一点积累起生活的意义。但是,我们也需要在黄昏之时学会告诉自己:“做到这样已经足够。”
荣格是在号召大家,虽然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的遗憾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应该具备切除生活负赘的勇气,让它还原为从前那般最单纯、最原始的形态。只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将人生的黄昏定为40岁。天啊,荣格博士,40岁就开始学习往回返、向下走的方法,是不是太早了呢?
我突然想起不久之前收到的一封信:“您成为了尊贵的国民健康保险计划指定生命转换期被保险人”,上面还写着我必须接受健康检查等字样。对于今年即将迈进40的我来说,“生命转换期”是个极其陌生的词汇,我不禁咀嚼回味起荣格博士的那句劝诫来,难道我现在真的该转入黄昏期了吗?
在我正困惑于我们是否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之时,我写下了这本书。虽然和我其他的书一样,牵引读者思绪的主体仍旧是美术作品,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偏向于观察作品中所画之物,并用大量的篇幅关注作品的起源及背景。因为作品所画之物并非是物本身,而是承载着某人的某种欲望、某种追求或者某种生活方式。
在我以作品所画之物和生活态度的关联为题进行写作之时,我反复地品味着生活的速度和生命的感悟。
1885年卡尔·奔驰造出了第一辆汽车,1839年达盖尔利用暗室原理发明了照相机,1893年卢米埃兄弟转动起了第一部电影放映机,然后是贝尔发明电话,奥的斯发明电梯……不仅如此,1895年凯洛格发明了玉米片。
这些为生活的高速运转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东西都是发明于19世纪。虽然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对速度有过无限的向往和渴望,不过正是从19世纪的蒸汽机开始,人类一路高速飞驰至今。对于速度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lio)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不是你带着速度,而是你自己就是速度本身。”于是,化身为速度的人类已很难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属性去简单地生活了。
兔子和乌龟在速度上生来便有天壤之别。这种天生速度上的差异,对缓慢的乌龟也许会带去极其痛苦的挫败感。但正因为缓慢的速度,上苍留给了乌龟足够充裕的时间。兔子一天里的所有经历,乌龟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去慢慢品味。时间的流逝只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如果我们也按自己的节奏来翻阅春夏秋冬又如何呢?春和夏我们可以稍微快一点儿,到了秋天,我们开始慢慢放缓自己的步调,优雅地生活。春的属性是奔放的,是没有目标肆意行走的自由,是一种不会随意摇摆也不会被干预的自由;夏是一个坦诚相待的季节,和那些浮夸虚伪的快乐相比,要是能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乐于接受自己,并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是件让人无比欣喜的事情;秋是一个找寻自我的季节,我们不用去那些遥远的地方费力找寻,因为在自己身边我们便可以发现那个小小的我;到了最后,就是洗净铅华的冬了,让我们用闲暇悠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冬季。如果到了这个季节,我们还有没能完全实现的渴望,请学会放下眷恋将这些念头随季节翻过吧,因为知足常乐的生活需要取舍和放弃。
人生的黄昏并非一定是40岁。但是,我觉得在这个岁数,不要再任由那无穷无尽的欲望与贪婪做主,要准备好用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度过剩下的时光。孔子所说的不惑,是否也包含着这样的劝诫呢?
这就是我那天过度运动的一些体会。不管怎样,人生并非一次单程旅行,而是一条往返的道路。请记住这点吧。要是在出发的路途上将自己所有的能量都用尽的话,那你就没有余力去欣赏回程中为你展开的灿烂夕阳。
身边的女儿正趴在床上写着什么。当我用自己已经到了人生转变期的眼光欣慰地看着这个像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时,我赶紧拿出已停笔的原稿,在最后追加了一句:“我最亲爱的女儿,晚安!”
于快乐的7月
李周恩
当把名画置于眼前开始写作之时,常常惋惜于自己笔下的文字不能像名画般,将生活美丽绚烂的一面展现出来。但这不是因为文字的软弱无力,而是因为那无与伦比的审美快感。因为欣赏名画的满足感会本能地抵制这种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水乳交融,于是当作者想用语雷去描绘画卷时,会很容易使他的陈述成为一种独自或旁白。
李周恩将名画唤进了文字之中,使文字和名画相互依存交相辉映。她在名画的正襟威仪面前并未退缩,也没有陷入美术史的形而上学,更没有将名画变成文字的插图。李周恩为了使文字和名画从相逢到相知到最后的牵手,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平台。她如是写道:“或许我们生活的真实,便存在于那些无穷无尽没有任何因果也没有任何联系的闲言碎语之中呢。”生活的真实并非源自非常,而是倾向于日常。用文字牵带着日常生活,将名画与片段式的日常生活相捏合,同时将捏合的缝隙抚摸得细腻平滑,这便是李周恩别于常人的才能。
当我将她用心写满的方格一点点解开时,我便惊异于她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苦乐和阵阵悲欢与画卷相交在一起的能力,我还惊异于她为我们倦怠的心灵开出处方的能力。这与那些苍白的忠告、那些廉价的催眠有着本质的区别。她这种将文字和名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并用这种方法来安慰读者的尝试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而轻轻翻动书本,渴望与作者有同感的“你”和“我”也同样难能可贵。
——孙哲珠(学古斋出版社总编,《像画卷—般明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