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者不惑
分类
作者 张明明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智者不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张明明博士经过三年写作而成的文集。该书主要从作者专业领域中国传统哲学与心理学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智者不惑、有一种境界叫无为、心病还须心药医、漂在北京、无道无亲,常与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两可图里的秘密、名与利的诱惑、不枉此生。又分别进行阐述。里面包括各种有哲理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智者不惑》是作者经过多年思考研究创作的,既包括各种幽默又有哲理的故事,还包括自己的一些所感所思,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籍。

内容推荐

有一种境界叫无为,心病还须心药医,张明明编著的《智者不惑》围绕以上话题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阐述,其中引用了各种有哲理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以此剖析现代社会疾病人群的扩大、精神心理疾病的骤增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尽人意的根源所在,行文当中不乏解决之道。相信《智者不惑》对广大读者定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目录

引言

智者不惑

 人生的真谛

 世上没有后悔药

 “卡奴”与“房奴”

 某广告人的身后事

 两位伟人的对话

 成由勤俭败由奢

 借我一双慧眼吧!

有一种境界叫无为

 浑沌的故事

 为什么浑沌没有七窍?

 上帝不说话

 无为与有为

 生命的本真境界——无为而治

 人身有至宝

心病还须心药医

 烦是病吗

 诸葛亮的药方

 都是疑心惹的祸

 死神的告示

 烈日下的工地

 沙粒与珍珠

 天堂与地狱

 富豪也抑郁

 冲动是魔鬼

 妈妈的烦恼

 良禽择木而栖

 防“忽悠”的秘诀

 品味《宽心谣》

 平常心是道

漂在北京

 漂泊的理由——需要还是欲望

 庄子笔下的“倒置之民”

 漂来的苦恼——来北京是对还是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欲为苦本

 人心有三毒

 心安是药更无方

 魔鬼式训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心灵的小乌托邦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小国寡民

藏民的快乐之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最高明的医生

巴马长寿村的秘密

“小”和“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荧惑守心

 从仆人到太子之师

 五百年后会怎样

 余韵绵长的六尺巷

 99和100

 机遇的模样

 奇迹是这样发生的

 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善与恶

 好人一生平安

可怜天下父母心

 救救孩子

 今非昔比

 成长的烦恼

一个语出惊人的小女孩

他家的鸡蛋没有皮儿

她为何要看心理医生

被烫伤的妈妈

一堂体育课

那些琴童的故事

儿童性早熟

网瘾少年

 孩子“玻璃化”

 谁是孩子“玻璃化”的始作俑者?

吃出来的毛病

学出来的毛病

玩儿出来的毛病

 拿什么爱你,我的孩子

两可图里的秘密

 知觉的特性

 只见金子不见人

 发言还是发盐

 眼见为实吗

 疑心生暗鬼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索罗斯的忠告

 心净则国土净

名与利的诱惑

 范进为什么会疯

 可怕的是什么

 穷得只剩下钱了

 如意不如意

 利害!厉害!

 欲壑难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问题食品的背后

 这个时代的危机

不枉此生

 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哭

 生命的意义

庄子问骷髅

满月酒

人身难得

修身为本

为人民服务

 养我浩然之气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后记

试读章节

死神的告示

从前的某一天,在某个小镇最繁华的地带出现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

“此地今晚有5个人寿限已到,报到时间最迟在明天天亮之前。发布人:死神”

这个告示无疑是当天镇上最具爆炸性的新闻,很快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人们都很关心这5个人会是谁,不少人的心情由最初的好奇转为后来的惴惴不安。

第二天天亮前,死神清点来报道的人数,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他面前来了一大群人,他一清点正好是50个。怎么会这么多,难道告示上出了笔误?明明写的是5个人,他赶紧派部下去确认。部下飞也似的去了,转眼又飞也似的回来报告说,告示上写着5人,准确无误。死神又问面前这些人是不是看错了告示上的人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那怎么来了这么多人?难道你们都很愿意死吗?”死神问道。“最初我们都推测这5个人会是谁,越想越觉得会是自己。越想越怕,结果就来了。”这是他们一致的答案。

越想越怕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放大10倍。原来这50个人里,只有10%是应该来的,因为他们的寿限到了;余下的90%是怎么来的呢?他们是因为越想越怕,自己把自己吓死的。所以说他们死得有点冤。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在癌症患者身上。一张癌症诊断书,其威力不亚于死神的告示。曾经有人骑着自行车去体检,等体检结果出来就瘫了,原因是有指标显示癌症可能。什么癌症进展这么快,一日之内能将一个骑自行车而来的人击瘫?显然这不是癌症的力量,而是来自对癌症的恐惧。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健康的小白鼠放在一个透明玻璃做成的房子里,供应充足的饮食之物,还提供一些游戏用的玩具。在这样的环境下过了一段时间,这只小白鼠每天吃饱了,就做点游戏活动活动筋骨,然后睡上一觉,直接观察就能发现它的皮毛很柔顺,眼睛很亮,用天平一测发现他的体重也增加了不少。之后实验者在玻璃房子的外面放了一只猫,让这只猫经常绕着这个玻璃房子转转,时不时地伸出爪子冲着那只小白鼠抓几下,叫几声。尽管这个玻璃房子足够结实,猫是无论如何也攻击不到住在里面的小白鼠的,但是小白鼠的生活却发生重大变化,它的食量减少了,活动量减少了,战战兢兢、忧心忡忡的样子,不久就死去了。小老鼠死亡的元凶是什么呢?是猫吗?是来自猫的威胁,这种威胁使它感到忧虑不安。因为无法回避,无法逃脱,这种不安持续作用影响了它的生理机能,最后导致生命的提前终结。

这个实验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目睹了一个生命过早结束的过程,相信会给我们深深的触动。恐惧就像实验里的那只猫,它用不着进入玻璃房子里,但只要它一直在那儿,就足以要了小白鼠的命。其实任何疾病都很难有100%的致死率,很多抗癌明星成功地战胜了癌症,他们有一个公认的法宝,就是“放下”,把万缘放下,最先要放下生死。什么叫放下生死,就是不怕死。只要有一口气在,就好好活着。

曾经有这样一个患者,被确诊为癌症那年她刚过而立之年。之前她和爱人一起经营一家装潢公司,收入不错,几年前就用现款买了自己的住房,女儿快5岁了,活泼可爱。就在生活日渐美满的时候她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她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她躺在医院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很快就皮包骨了,从亲友的眼神中她看出来自己真的快死了。有一天,她悄悄地问医生,我的病还有希望吗?医生对着她苦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在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决定。

三天后,她和她的爱人出现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三天前的那个晚上,她几乎彻夜未眠,一切都将结束了吗?就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吗?如果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她决心走出去,去圆自己的一个梦,也是她和爱人的一个约定——趁年轻好好工作多赚些钱,等将来闲下来,一定要去一趟江南,一定要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好好体验一下那种如诗如画的感觉。她俩都是北方人,都出生于平常人家,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过家乡,小时候一起在书本上看到文人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描写,那实在是令人神往。本来是约好了等将来再去的,现在看来将来可能没有机会了。幸运的是她看到了第二天的太阳。

他俩在那个小镇的边上租了一间民房,房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条清澈的小河从稻田的那一边流过,再往远望去就是绵绵的群山了。她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癌魔的活动似乎也没那么肆虐了。就这样她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她把这些都看作是意外的收获,心中充满了感激。她感谢苍天赐给自己一个好伴侣,又赐给她这样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让自己如此安详地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一晃就是几十天过去了,她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了,这是他俩始料不及的。不光是她,就连她爱人的气色也越来越好了。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俩决定到附近的医院去做个检查,结果显示她体内的癌细胞不见了。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癌细胞是“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会形成癌症。人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绝对不是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原癌基因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为了“管束”它,人体里还有抑癌基因。平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维持着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会变大,而抑癌基因却变得较弱。因此,致癌因素是启动癌细胞生长的“钥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学物质等。多把“钥匙”一起用,才能启动“癌症程序”;“钥匙”越多,启动机会越大。同时癌细胞也会凋亡,如果正常细胞不继续“叛变”,癌症就有可能被治愈。从主要的致癌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学物质等方面看,遗传因素属不可变因素,而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属于可变因素。在阻止正常细胞“叛变”的过程中,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的作用更关键。

前面那位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后来为什么会不见了?或许就是因为不怕,所以它们自己“溜走”了。

P41-44

序言

阳光下,一位少女见一个盲人由远而近。

盲人手中的竹杖轻叩地面“笃笃”作响,少女快步上前,说:“我给你带路吧!”

夜幕下,少女迷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我该往哪里走?”少女的声音惶惑而无助。这时有一种声音由远而近,那是竹杖轻叩地面发出的“笃笃”声,“来,我给你带路!”盲人的声音沉着而坚定。

……

后记

2006年3月,我参加了博士研究生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同年9月,我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新生。记得当时我提着行李去学生宿舍入住的时候,被学生宿舍楼门口的保安拦住了,其理由是家长不允许进学生宿舍,我只好拿出刚领到的新生入学卡片,保安看后表情里除了歉意还有几分意外。在接下来的新生体检过程中,一位体检医生对我慨然赞叹道:“我真佩服你的勇气!”她的话让我再一次意识到自己已是年近“不惑”之人。《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人体变化的自然趋势就是如此,到了哪个阶段就会呈现哪个阶段的特征,何况我的35岁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假如我能下些功夫去遮掩,或可不致将年龄的秘密暴露无遗。只可惜我无暇顾及那些表面文章,那个时候被保安人员唤作是家长以及被那位体检医生慨然赞叹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就是我在年近“不惑”之时重返校园的序曲。而我在那个时候重返校园的勇气恰是由于自己心底对真正意义上的“不惑”的向往。“四十不惑”之语出自《论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说,“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把握好这个“度”,但要真正把握好这个“度”谈何容易,没有真功夫只能望洋兴叹。

我深知孔子的“四十不惑”是其人生境界的一个台阶,那是用真功夫打造出来的。那种“不惑”意味着人生再无进退取舍之间的瞻前顾后、犹豫彷徨、患得患失,那是何等的洒脱自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四十”与“不惑”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别人我不敢妄断,只是就自己的情况说,实在是“四十”已近,“不惑”尚远。因此不再敢坐等流年飞逝而终导致与“不惑”的邂逅遥遥无期,那又将是何等的遗憾与不堪。为此我决定重返校园以寻求解决之道。

所幸的是,一入师门我就从导师张其成教授那里听到了以下主张: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生有5部经典必读:一是《易经》,二是《道德经》,三是《论语》,四是《黄帝内经》,五是《六祖法宝坛经》。我平生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主张,正是因为这个契机,我得以深入以上经典。那些经典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智慧与慈悲,那种智慧表现在他们能够透过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万千事相看到究竟的真实,能够察往知来、高瞻远瞩,能够未雨绸缪、趋吉避凶;那种慈悲表现在他们一直牵挂着后代子孙的命运,一直在提醒后世子孙如何进退取舍才是安全的。

流行歌里唱道:“现代人条件好,为什么这么多烦恼!”如果说现代人的烦恼或多或少都与其进退取舍之间的瞻前顾后、犹豫彷徨、患得患失有关,对此持反对意见的人恐怕不多。现代人烦恼多应当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因烦恼而罹患心理疾病者与日俱增,现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没有哪一种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无关。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面已经用“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彻底。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黄帝内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医书,它特别重视防病,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曾经有人问我,你们中医经常说“治未病”,人还没得病,治什么呢?我说,如果这个问题可以称作一个问题,那就一定会出问题!

10多年前,我曾应邀去看一场舞剧,说实话,那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对我的理解力来说实在是一种挑战,绝大部分我根本看不懂,但终究也有我看懂的情节:阳光下,一位少女见一个盲人走过来,盲人手中的竹杖轻叩地面“笃笃”作响,少女快步上前,说:“我给你带路吧!”夜幕下,少女迷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我该往哪里走?”少女的声音惶惑而无助。这时有一种声音由远而近,那是竹杖轻叩地面发出的“笃笃”声,“来,我给你带路!”盲人的声音沉着而坚定。或许是因为我看懂的情节太少,或许是因为那场舞剧从头到尾剧中人开口的地方仅此而已,所以印象特别深。后来,某媒体上报道:一曾经的商界精英因触犯法律而获重罪,不得不在他的事业与年华都如日中天的时候走进了幽冥地府。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曾经的商界精英竟是那舞剧中少女饰演者的伴侣!我突然不寒而栗,难道那场舞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个情节是个预言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追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如果没有“恬淡虚无”的心境,那么在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又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古代故事里讲的“只见金子不见人”现象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知觉的选择性所致。如果用《道德经》中的“咎莫大于欲得”之语来剖析是不是更深刻?我们从中能否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与慈悲?

当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智慧与慈悲渐被遗忘殆尽的时候,作为他们后世子孙的我们会不会遭遇黑暗呢?假如我们迷失在无尽的黑暗中又指望谁来带路呢?

《六祖法宝坛经》中记载:“五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辞别家乡远赴黄梅县东禅寺初见五祖时的对话。“惟求作佛”就是只求做一个觉悟的人,除此别无他求。台湾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经如是说:“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学佛就是要学做一个觉悟的人,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人不觉悟,缺少智慧就会迷惑,进而因迷惑造作恶业,到头来都将自作自受,因果难逃。

童话故事里说,一只小兔子在大山里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大叫:“讨厌”,大山的深处回应:“讨厌”,小兔子不知道那是谁在说话,跑回家去跟妈妈说大山里有人骂它。妈妈带着小兔子来到大山里,让小兔子对着大山说声“对不起”。小兔子按妈妈的话做了,大山深处给它的回应也是“对不起”。常识告诉我们,那大山深处的回应不过是小兔子的回声,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故事听起来太“小儿科”了。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总是希望获得好的境遇,其实那境遇就像回声一样,好坏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关于这一点还会有人认为是“小儿科”吗?

三年前,李明师兄建议我就自己的所学所感写本书以便与更多的人分享。我虽自知愚钝,但还是斗胆接受了师兄的建议。随后即动笔,直到今年早春历时近三年,终于有一本勉强可称为书的文稿告成。2006年9月之初,我因得闻导师的那一番主张而与导师所倡导的一生必读的5部经典结缘,其后读诵不辍,由此受益良多。读博期间,又蒙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几近空乏的头脑和荒芜的心田都渐渐地有所改观。这正是我当初斗胆接受了李明师兄之建议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我的确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拿出来与有缘人分享,或许我的所学所感能给有缘读到此文稿的人些许启发,甚而找到通往“不惑”人生的方向。

因我的“强制”而成为此文稿的第一批读者的是我的亲朋好友们,他们给我的反馈信息里有一条是惊人的一致:读后心里特敞亮!这是此文稿最终能够成为正式出版物的重要前提。

在这一本文稿即将以一本书的形式问世之际,谨向我的恩师张其成教授和李明师兄深致谢意;向所有支持鼓励我的亲朋好友们致谢;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向本书所参考引用的古今文献资料的创作者们鞠躬致谢。

相信有缘的你一定能从我写下的文字当中读出我的至诚用意,因此也能对其中的疵谬之处给予宽宥,谢谢!

张明明

2013年5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