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个人的人生论语(郑与点戴海书信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海//郑与点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两个人的书信集,也是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碰撞浪花。著者戴海是年届七旬的退休教授,郑与点则是个年方“而立”的传媒人。虽然他们人生阅历不同,但他们在注重内涵和底蕴这个契合点上构建起对话的平台,在一封封书信中,谈生命与死亡,谈自然与社会,谈孤独与宁静,谈读书与旅游,谈戏剧与音乐……选题与行文,有文化底蕴,有哲理情趣,有生活气息,却又和而不同,保持各自的语言风格。前者恬淡而古朴,后者清纯而时尚。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阅读此书,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一丝安顿。

内容推荐

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让我们见到,在浮躁间可以这样安顿心灵……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科学家间忠范与国家级媒体记者共同为你推荐——《两个人的人生论语(郑与点戴海书信集)》。其选题与行文,有文化底蕴,有哲理情趣,有生活气息,却又和而不同,保持各自的语言风格。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阅读此书,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一丝安顿。

目录

1

 D 书信是一双布鞋、一身休闲服

 Z 关于孤独,关于伙伴

 D 孤独,倒也宁静、清爽

2

 Z 死亡教育

 D 正视死亡,坚强地活着

3

 D 文化徽州

 Z 而立之前,曾经“浪游”

4

 Z 舞台艺术点亮心灵

 D 舞台小天地

5

 D 浪漫,为人生添异彩

 Z宁可浪漫地失去

6

 D 思索与感悟

 Z 话剧青春

 Z 我们都是时代的人质

7

 D “徽”,是美神爱神

 Z 永恒的女性美

8

 D 不为“关系”所累

 Z 人生态度与选择

 Z 神仙眷属

 D 通信,精神上的亲近

9

 Z 音乐、文化底蕴与美

 Z 台湾女人

 D 文化底蕴与人的气质美

10

 D 想做“读书种子”

 Z 年年岁岁一床书

11

 Z 南方之行

 Z 今冬第一场雪

 Z 站在这一天,回望这一年

 D 年关像一道门槛

12

 Z 没有季节的女人

 Z 全世界最便宜的东西

 D 从尺牍寻觅古时信息

13

 D 欣赏子煦,兼说母爱

 Z 孩子诞生那刻,母亲也随之诞生了

14

 Z 偶像汪潮涌

 D “偶像”,还是榜样

15

 Z 纪念鲁迅的活动

 Z 又见濮存昕

 D 青春的滋养

16

 Z 爱上博物馆

 D 是“龙种”,就莫变“跳蚤”

 Z 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

17

 D 寻根问祖

 Z 思接千载“寻根问祖”之后

18

 D 切磋琢磨 其乐无穷

 Z 另一个精彩的世界

19

 Z 古琴的魅力

 D 在长辈和后人之间说话

试读章节

戴海老师:

进入2005年,我接到你的信。

书信,对我这个已经日渐习惯电子办公的人来说,是久违的郑重。

接到第一封信,那白纸黑字几页纸有着奇特的重量。我想过回信,但给你回信心里有障碍。其一:经过10多年的了解,我认定你是人格高尚的人,在你这种人格力量笼罩下,我很可能努力“向你看齐”,在文字表达中也尽量把自己塑造得高尚些。也就是说,给你回信我可能会包装自己的思想,粉饰自己。其二:你是一部内涵太丰富的书,而我的储备太单薄,与你书信交流,我有些胆怯。

当然,这些障碍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我的性格特点:我实在是个“知难而退”的人。你太熟悉我的性格特点,教育经验的积累也使“因类施教”成为你自然的行为方式。这样,我还在犹豫不决中,你的第二封信又到了。

我终于被激发。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你已经重重地敲了两锤子,我要是还没反应,也太不像话了。写到这儿,居然觉得自己还是颇有些豪侠之气的。

我们是两辈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里。你对我而言,亦父亦师亦友。你道德高尚但并不古板,有些方面你好像倒着长,这些年心态曰益活泼了。你的心态成为我回信的基础:知道你什么都能包容,我也就放肆而真诚。

我想每封信着重谈一个主题。这第一封,我想谈谈关于孤独,关于伙伴。

孤独,是个永恒的话题。就像生与死,爱与美一样。但孤独感与不同的个体捆绑在一起,也成就了多元而多彩的内心世界。

周六晚上,我和喻意志通了个电话。她是我生命中重要的朋友,在电话里,她用很低沉的语气告诉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想把她调过去,那是做音乐研究最单纯的地方,她愿意过去。

和她在电话中交谈时我把难过的情绪压抑着,理性地帮她分析具体情况同时表达祝福。放下电话后再也控制不住,倒到床上哭。

又一个好朋友准备去北京。这几年,我的几个好朋友陆续北上,虽然“京城居,大不易”,他们还是凭着能力比较好地安顿下来。如果意志也离开长沙,我更孤单了。

泰戈尔曾说:“人独自在自己的奥秘中流连,没有旅伴。”纪伯伦也写道:“你的生命是远离一切家宅和社区的一所孤零零的房屋。”既然孤独是种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排解孤独的方式。

一直以来,亲情和友情在我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每个人都是世界上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既然人生最终是场悲剧,和相亲相爱相知的人相濡以沫,是减轻悲剧痛楚的有效方式。

相亲相知的人给我的生活染上一些色彩,给我的心灵造成一种氛围。对待空间距离的分离,我总是很难过。这些年,我写了几篇关于好朋友的文章,《黄金搭档》《纯净的张三丰》《稻草娃娃在哭泣》《青春祭》等,这些文章都产生于分离之后的惦记与怀念。现在我已“而立”,回望过去的30年,一直比较快乐地活着,很大程度上因为身边这些朋友,实在地丰富了我的人生。

很有意思,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好朋友沉淀下来。小学、中学、大学,长沙电视台、湖南卫视、《大学时代》,总能遇到阳光般的伙伴,相契相携。有时候,因为我这个纽带好朋友们聚在一起,那种欢乐的场景,我现在回想还有傻呵呵的幸福感。

现在,我们都成熟了,工作、家庭,负载着种种责任,每个人都被羁绊着,各自忙碌。这段时间,我因公务两次去北京,和朋友们相聚甚欢,看到他们纷纷取得不俗的成绩,我由衷高兴同时也受到激励。具体情况我在电话里和你说了,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没和你说,就在这里写给你吧。

我更深层的感觉是清醒。在北京,我受到善待和礼遇,这些际遇都是真实的,也是非常态的。朋友们觉得我难得来,刻意安排和我相聚,努力呈现给我的,也是好的一面。而在常态中,他们非常忙碌,在奔向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烦心事。即便在同一座城市,大家都是朋友,联系也不多。

清醒地认识到,我的根在萝卜白菜的地里,我应该更沉潜一些。这些年,数十次去北京,感谢朋友们,给我那么多难忘的记忆。这次在回来的列车上,越接近长沙,我越心安。

曾向你抱怨,在长沙我所处的大环境缺乏学习氛围,你对我说:“事实上,真正影响人的是小环境,你的朋友圈子,你的工作单位,你的家庭。小环境是可以努力营造的。”这些话让我豁然开朗。

我现在开始着重于小环境的营造。同时注重自我修炼,在孤独中学习好好自处。

人注定是被束缚的,被一己的肉体、环境,被一些看似小小的力量束缚着,不得挣脱。但是我想要更大的世界,想要飞出去。

靠什么力量飞出去?文学、音乐、绘画、影像,倾诉、倾听,包括想像,都是飞翔出去的方式和力量。我会愈发看重这种心灵的取暖和精神的飞翔。

当然,我也更珍视和伙伴们的相处。现在我把可亲可爱的人统统当作伙伴,老老幼幼,伙伴们还真不少。这两周外婆、妈妈都在妹妹家,我几乎每天中午都过去陪她们吃饭,聊聊天。我珍视这些温暖的情谊。

其实,写下这么多,主要触发点还是得知意志准备离开的伤感。今天下午,她坐火车回浙江大学,准备博士后论文。约好共赏桃花杜鹃花的,终究没有成行。

有句古词写得好,“浮生长恨欢娱少”,我越来越觉得,无论得意失意,须尽欢、须尽欢。

问候刘阿姨!

郑与点

2005年4月6日

P5-8

序言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催促人们奔跑前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去获得想要的东西。跑得急了,自然会很累,然而大家都不敢停下来,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只有跑在人群里才会有安全感,所以即使跑得力不从心,跑得毫无乐趣,也依然要跟着大部队。在这样的节奏中,人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很快可以见到成果的事情上,否则就会焦虑和不安,唯恐比别人少了些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常常会以“有用”或“无用”来评判某个行为的价值,而有用的标准往往就是能够带来现实的利益。就在人们蜂拥着向前奔跑的时候,在我的身边却有两个时常停下来四处张望的人。他们饶有兴致地看着身边的风景,观察着忙碌的社会,思考着生命的状态。这就是父亲和郑艳。

去年10月的一天,郑艳欣喜地告诉我,她与我父亲的通信要集结出版了。她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序。她很肯定地说,我是最合适的人。那时,我正在台湾学习交流,正在为交出一篇有关台湾传媒的研究论文而辛苦努力。

父亲和郑艳的通信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父亲原本一名普通教师,后在高校领导岗位工作多年。他敬业,爱生,并以其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演讲”影响学子万千。但本质上他只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读书、写作,是他生命的状态。10年前,父亲以患“白内障”为由,主动要求从高校领导岗位上提前退了下来,之后,他却把自己投入到更多耗费眼力的读书写作当中。前年,父亲选编出版了50年来坚持写下的日记《逝者如斯》。跨过2005年的门槛,父亲说,新年伊始,他要写点随意而又能够“示人”,有如“休闲服”一样的文字。对他来说,合平这个要求的,只有书信。写给谁呢?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郑艳的热烈呼应。

郑艳与我家有着一些亲缘。她的外祖父是父亲儿时在乡下的本家和启蒙老师。不过,直到1992年郑艳被保送来长沙读大学,我们才第一次知道乡亲本家中还有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在我的视域中,从大学校园到电视台、杂志社,郑艳始终优秀,始终被公认为才女,但这才女始终不耀眼,即使在风光绚烂的电视圈里闯荡多年,接触精英名流无数,在她身上却看不到某些媒体人的张扬和浮躁。她的真诚与善良始终写在笑容和文字里。在我们家,郑艳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听她说话,总有一些清新的感觉。

于是,在这个写信与收信都变得越来越稀缺的年代,两个分别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开始了他们的通信。他们是同一类人,是身处喧闹的世界中却听从内心召唤、在乎内心感觉的人。

退休了的父亲总是“闲世人之所忙”而后“忙世人之所闲”。在书房呆久了,他就会向往外面的风景。这时候,他会和妈妈一起,在地图上圈起几个地名,怀揣不多的盘缠,肩背手提几个包袱,搭火车转汽车,一路探寻而去,继续“两个人的长征”。当老两口背着几乎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的行装返回书房的时候,外面的风景和风景中鲜活的人物,就成为笔下永远的记忆。所以,父亲常跟人说,他不在书房,就在旅途。

而立之年的郑艳,则要面对更多的现实。28岁那年,面对日渐年迈的父母,她把手头所有的积蓄付了首期房款,在自己住所不远处为父母买下一套住房,让老两口从另一个城市搬来身边。还贷半年之后,她怀孕了。她说:“生活压力、职业限制、功利需要……在成年人必须面对的这些现实中,孩提时形成的把自己藏匿起来读书的习惯,给予我保护性灵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看淡外面世界的诱惑,知道陶然于生命自娱,追求有滋有味的生活。”怀胎10月,郑艳除了做杂志社的首席编辑,还坚持学习古琴,去省博物馆做义工,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给音乐系的研究生开讲座……期间,读了近100本书。我妹妹说,郑艳就像一个潜心修炼武功的人,总有一天,会武功惊世。

我教书的地方离娘家不远,住的地方离郑艳很近。责无旁贷地,我在河西与河东之间当起了“邮差”,当然,也成了这些书信最早的读者。

父亲坚持用钢笔,而且一定是可以灌墨水的钢笔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在纸上,然后郑重地将厚厚一叠信纸包好,托我带给郑艳。郑艳早已习惯用键盘敲击文字,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将信通过网络发到我的邮箱里,然后由我打印出来交给父亲。一个是年届七秩的退休教授,一个是年方“而立”的传媒人,虽然经历迥别,但他们在注重内涵与底蕴这个契合点上构建起对话的平台,在一封一封书信中,谈生命与死亡,谈自然与社会,谈读书与旅游,谈戏剧与音乐……选题和行文,有文化意蕴,有哲理情趣,有生活气息,却又和而不同,保持各自的话语风格:郑艳的文字清纯,时尚;父亲的则恬淡,古朴。他们享受这种两代人之间的对话,并因此充实而愉悅。

郑艳给自己取下笔名“与点”,并作为她第一本书的署名,在我看来,是很恰当的。“与点”缘于《论语》中孔子之“吾与点也”,这不仅宣示了她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状态,也蕴含着忘年之交的人文情怀。不久前,郑艳结束杂志社的工作通过严格的考试转入一家文化产业公司。随着职场的转移,她的状态必将有些改变,但我相信她依然能够保持禀赋的才智与性灵,同时也祝福她。

给这样两个人的书写序,我一直有顾虑。从台湾回来又是两个月了,迟迟没有提笔。表面的理由是工作繁忙,内心清楚,真正的原因是觉得生活的状态与他们不同。尽管自认为看淡名利,不屑急功近利,但总有些事情无法回避。有限的时间,总得先做那些“有用”的事情。这种状态下,生怕辜负了他们的文字。

昨夜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早晨学生发来短信:“呵呵,外面的雪景好美!”是啊,人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于是写下上面的话,因为想说,看了父亲和郑艳用心写下的文字,会让人在喧嚣中多一份安静,于浮华中多一份淡泊,就像面对洁白的雪。也算是序?

2007年1月17日

书评(媒体评论)

拿起笔即兴地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文章写来情感上纯而真,像不食人间烟火,往往别有奇趣,能直接拨动人心底的和弦。

——香港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张五常

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蓄积能量,让这束光更强更亮,受用终生,惠及他人,这就是我眼中的才女郑与点。而读过她与戴海先生的书信,让我了解到精神承传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科学家 刘忠范

这本书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位是我极尊敬的师长,一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在他们的对话中,我与他们一起思考生死、品读美好、体察社会与人生。这札尺紊,透着灵性、饱蕴爱与美,同时充溢理想精神和人文情怀。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喻意志

我注定难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作者是生命中予我影响至深的人。也许是共同走过太多狂喜悲挫、辗转反侧的日子,以至于,我在充满温暖和善意的文字背后,似乎又多读出几分“能与人言只二三”的无奈与苍凉。

——中央电视台记者 宋丹

很多人跟生活握手言和,选择妥协。只有少部分人不,譬如年届七十的戴海老师和而立之年的郑与点。在名利喧嚣的世界,读他们的书信,感受白发青春的美,单纯丰富的好,你会将速度和面具放下,安静地与自己对话。

——《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 陈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