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对话录)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唐丽君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姜文、王家卫、卡拉克斯,到韩三平、江志强、韦恩斯坦,以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圣丹斯电影节主席杰弗里·吉尔摩,中外电影人齐聚一堂,共同关注电影产业发展!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由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的精彩论坛对话集结而成,包括吴宇森、姜文、丹尼·博伊尔主持的主席讲坛,国内外近年来最活跃的电影人激烈交锋的产业论坛,以及传授独家创作、融资经验的电影大师班,国际电影节成功经验的介绍等等。本书由唐丽君主编。

内容推荐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由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的精彩论坛对话集结而成,包括吴宇森、姜文、丹尼·博伊尔主持的主席讲坛,国内外近年来最活跃的电影人激烈交锋的产业论坛,以及传授独家创作、融资经验的电影大师班,国际电影节成功经验的介绍等等。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是上海电影节集中所有优势资源,邀请重量级嘉宾的珍贵交流经验集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和与国际接轨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也是电影从业者、学者、爱好者了解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参考。本书由唐丽君主编。

目录

致中国电影的美好意愿

Part 1 主席讲坛

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吴宇森/ 何平/ 王小帅/ 彭浩翔/ 钮承泽

做简单的电影

菲尔·阿格兰德/ 丹尼·博伊尔/ 史蒂芬·戴德利/ 姜文

都市电影与城市镜像

王家卫/ 陈丹青

Part 2 产业论坛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界

熊晓鸽/ 何平/ 罗伯特·皮萨诺/ 阎焱/ 韩三平/ 任仲伦/ 冯小刚/ 理查德·格尔丰德/ 黄建新/ 哈维·韦恩斯坦/ 杰森·里德/ 于冬

投资中国电影的瓶颈与未来

做踏实的企业才能与资本双赢

电影产业将成为世界电影的助推器

IMAX 新媒介,中美合作新境界

中国电影与中国足球一样得先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

中国是亚洲异军突起的电影市场

华语影片海外发行中的利益得失

迪斯尼的海外本土化策略

中美合作得重视法律平等

全球都能听懂的未必是好故事

打造全产业链的中国电影企业

制作人必须保护导演的创作权利

好莱坞的管理流程是最先进的

如何平衡中美合作中的成本比例

新坐标:华语电影青年制造

何平/ 江志强/ 赵海城/ 方俊/ 卓顺国/ 吕建明/ 戴立忍/ 陈果/ 李烈/ 盛志民/ 李蔚然

3D魔方:造梦工业,电影、动画联手打造

何平/ 胡波/ 姜帝圭/ 彭浩翔/ 徐小明/ 保罗·奥多森/ 迪恩·尤克/ 艾瑞克·艾德米兹/ 覃宏/ 路盛章

现场对话

中国制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

张国立/ 王小帅/ 陆川/ 宁浩/ 魏德圣/ 于冬/ 高军/陈国伟/ 吴鹤沪

人为割裂商业和艺术电影,是一个旧思路

找到你的基本观众群

从方方面面开始武装自己

给艺术电影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空间

从发行、制片角度谈中国市场的潜力与类型缺失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各种类型的电影人

从影院的反馈谈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结构与需求

消除南北差异

给不同类型的导演更多的空间

孵化软实力·金融创新与电影成长

王冉/ 丹·格里克曼/ 史蒂芬·萨尔兹曼/ 冯永/ 朱云来/董平/ 江志强/ 王中军

共同建立合法的电影市场

美国资本投资中国市场的策略

全球背景下融资的重要性和问题

香港特区政府如何为电影产业孵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电影行业需要更为体系化的管理

电影一定是综合的投入

一定要放到全世界的平台来竞争

向银行与创意基金融资的风险与收益

投资电影需要担保和监理机构

现场对话

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中国价值·金融危机下的中外电影合拍机遇与策略

张恂/ 江平/ 童刚/ 韩三平/ 任仲伦/ 吴宇森/ 张昭/陈红/ 朱利安·阿尔坎特拉/ 陈嘉上

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外电影合拍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市场,世界共创

通过《梅兰芳》感受中外电影合拍的优势及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

中欧电影合拍如何走向大市场

分众、分区域发行是必然趋势

2008 年的成功合拍案例带来合作新契机

通过合拍寻找海派电影与欧美电影的交汇点

集聚世界资源,打造中国经典

中国原创小说与中国电影内容成长

胡雪桦/ 丹增/ 叶兆言/ 毕飞宇/ 范小天/ 陆川/ 侯小强

化文学创作力为影像生产力

文学改编剧需要天意

文学和电影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导演和作家之间的相互倾听很重要

把有益的思考包装成易于接受的作品

从类型文学到类型化电影

导演和作家要协同作战

Part 3 电影圆桌

电影作为媒介:电影营销策略

汪涛/ 向明/ 蒋德富/ 莫康孙/ 向明/ 刘思汝/ 徐颖/王一飞/ 吴峥颖/ 张扬

品牌与电影谈恋爱

植入广告:电影说故事,产品讲策略

好莱坞品牌植入策略

电影导演如何平衡内容与品牌植入

现场对话

新浪潮50 年·继承或颠覆

徐枫/ 让-米歇尔·付东/ 裴开瑞/ 贾樟柯/ 彭浩翔/ 魏德圣

什么是新浪潮

欧洲价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与阻碍

中国电影一直在经历着新浪潮

香港也有新浪潮

无路可走才有新浪潮

新浪潮构成了电影史的分水岭

现场对话

女性电影·另一种目光

贾樟柯/ 赵静/ 姚树华/ 俞飞鸿/ 刘伽茵/ 尹丽川

电影要发出真实而独特的声音

女性导演为什么非要拍女性的故事

拍电影是个自然的过程

要拍好电影,而不仅仅是拍完

电影不分性别

女性导演的崛起是华语电影导演非常重要的部分

现场对话

市场与立场·年轻力量向左走,向右走:亚洲新人奖特别呈现

李诗才/ 朱文/ 盛志民/ 曹保平/ 宁浩/ 林权泽/ 陈子谦/ 朗斯

文艺片其实比商业片更容易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健全的机制

文艺片不能成为逃避技术的幌子

我要做的是含有很高艺术属性的商品

市场与立场有关

现场对话

与亚洲新人奖评审对话

亚洲区域合作的多元形式

王中磊/ 井关惺/ 黄建新/ 朱利安·阿尔坎特拉/ 李治允/于冬

亚洲式的契约精神有助于亚洲合拍

亚洲合作与好莱坞合作的核心不同

韩国与中国合作的空间

印度电影文化及合拍潜力

以市场分销的概念实现合拍

抓住合拍的激情部分

现场对话

Part 4 电影大师班

剧本:电影成功的第一步

李宏宇/ 比利·奥古斯特

现场对话

做自己的电影

让-米歇尔·付东/ 莱奥·卡拉克斯

现场对话

剧本,电影的基石

周黎明/ 阿莫斯·吉泰/ 道格拉斯·肖特

现场对话

将创意传达给投资人

蔡志琴/ 杰森·里德/ 迈克尔·安德林

现场对话

谢晋电影与一个时代的寓言

张颐武/ 林权泽/ 白先勇/ 张建亚/ 杰里·卡尔森

谢晋的成功在于他有怜悯之心

谢晋的电影是人生和艺术的合体

谢晋的一生都交给了电影

谢晋是国际电影大师

现场对话

融资第一步·说服你的投资人

鲁沙纳克·贝赫斯特·内扎德

大师孵化室,天才训练营:SIFF 年轻计划双向通道

马蒂斯·沃特·克诺尔

Part 5 国际电影节的故事

国际电影节主席高峰论坛

埃里克·米卡/ 角川历彦/ 阿布杜勒·哈米德·朱马/ 任仲伦/ 金东虎/ 伯乐/ 杰弗里·吉尔摩/ 马可·穆勒/ 杰罗米·帕拉德/ 桑德拉·德·哈默/ 詹姆斯·辛德曼

东京国际电影节致力于亚洲以及青年电影推广

迪拜电影节,让世界了解阿拉伯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个迅速成长的孩子

夏威夷电影节,东西方的桥梁

釜山电影节,发现亚洲地区新电影、新导演

现场对话

电影造就伟大的电影节

电影节呈现世界多元性

鹿特丹电影节是一个“发现”的电影节

电影文化使我们变得更具有人性

庞大的市场体系是戛纳电影节成功的重要支撑

现场对话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吴宇森: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电影产业发展得很好,戏也很多。但是数量是多了,质量还是不见得有太大的突破,有个性的、难得一见的电影比较少,反而是跟风的很多。作为电影产业整体来讲,我觉得是有一点遗憾的。今年,我们很难得才看到一部《艋胛》。

我也没有什么批判的意思,但是这种情况是很像二十年前的香港。二十年前的香港那就是流行什么就拍什么,很多人只是看到一个眼前的短暂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的计划。所以拍电影慢慢就变成了像炒房地产一样,哪块地会赚就买哪块地,好像吃泡面,水冲一下就可以了。所以真正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比较少。我相信这样的话对于电影产业只能维持一时。

大家也可以看看那些以前流行的电影,当市场已经达到饱和之后,当那些原来以为只有我们可以拍的类型片,外国人比你拍得更好的时候,市场就慢慢没有了,甚至连整个市场都没有了,就很难再起来了。因为我们的电影没有了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导演,让他们有不同的机会。那么应该怎样做呢?第一,我觉得我们的制片人、投资人应该有一个长远投资的计划,当我们看到一部《阿凡达》(Avatar,2009),让我们非常震撼、惊讶,甚至说我们以后都不需要再拍电影了,因为绝对很难超越人家。那么为什么人家做得这么震撼?是因为经过很多年的研究,花了很多钱去让这个导演摸索新的技术。那么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可能这样做?当一个年轻导演有一个新的想法,有一个很好的创意,这些投资人、制片人是否可以看到这是很有个性的,并会引发电影创作新潮流,不管怎样就先投资他?当有一批年轻人想研发一个新的技术,不要说超越《阿凡达》,可能是一个新的技术,可以运用别人新的东西,来融合我们自己的旧的东西,或者是把我们传统的文化融合在新的技术氛围里,我们的投资人可以不可以来投资,让他研究两三年,让他去研发新的东西,为我们的电影带来新的视觉效果?我们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谦虚肯学,他们对很多技术有很多认识,只是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有一个人真的去关切过他们。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如果要培养一个年轻人,眼光可以放得远一点,给他们投资,培养他们的信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直接培养一些人才,让我们对电影有不一样的看法。

年轻导演是需要鼓励的,但是也很容易陷入模仿。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影展,在选择、评审电影的时候不要再分什么类型,不要去分你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什么的,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有它值得欣赏和鼓励的价值。我们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大片、所谓商业片排斥在门外,因为拍任何一种电影大家都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也需要特殊的创意。评审电影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也不要分一个电影一定是这样拍,或者是那样拍。电影一定是有一个艺术标准的。我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部电影里面有一个镜头是拍了一个人的背影,这个背影的镜头有五六分钟那么长,这部电影拿了奖。结果我们会年年看到那样的电影:一个拍一个人的背影的五六分钟长的镜头。为什么?因为很多年轻导演以为这样拍就一定会拿奖。看了上一个那样的拿了奖,结果每个人都跟着用同样的方式拍。每个人都这么拍的话对电影事业没有帮助的。人家看的是第一个这么拍的人,不是后面同样拍的人。其实商业片也是一样,有一个导演在拍摄惊悚片的时候开创了一种方式,用摇晃的镜头、振动式的镜头来拍,结果不管是好莱坞导演、欧洲导演还是亚洲导演,不管是拍武侠片、文艺片还是喜剧,也拿着那个镜头晃晃,看得很多人头晕眼花。大家以为这样拍就是潮流,就是现代。如果那些镜头你还要讲究、还要细分,已经是老套了。但这样的电影也是昙花一现。如果大家都这样弄,电影就变得更加没有个性了,这样会很快完蛋。

很多年轻人到电影学院去学电影,但他们没有机会去发挥才能,没有机会去投入拍摄工作,没有机会去参与这个行业;也有很多年轻人觉得电影是一个不安全的行业,因为他们很难有成功的机会。所以,很多人是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很大的创作热情去参与拍电影,他们也流血、流泪、流汗,也是经过很多的思考、很多的挣扎才选择出某些工作方式来参与创作。那么这些年轻人不管是得意的还是失意的,或者是参与一些艺术片的创作,他们都收获了一种成就感,他们都希望能被鼓励。不管是什么奖项,能给他们一个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参与电影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如果某些影展只侧重某一些项目,会让年轻人很失望,他们会觉得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而认同对年轻人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呼吁,我们的影展第一要注重怎样去鼓励年轻人,第二要注重透过怎样的方式给年轻人一个引导,告诉他们原来拍有个性的电影才可能拿奖,才可能获得冠军。也鼓励年轻人保持他自己的个性。我们在座有准备做导演的朋友,将来有机会拍电影的话,要拍出不同的风格,而不是学某一个人的风格。所以影展方面也要尽一份努力,也要坚持肯定自己的风格。这样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会具备更强的客观性,中国电影事业也可以维持长远。谢谢!P4-6

序言

致中国电影的美好意愿

这里所有的话题,都是在一个几百平米的会场空间里展开的,参加者多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电影人,讨论的是当下最重要的电影问题,虽然不像前辈圣贤那样围炉而坐,但现场的温度丝毫不逊。

我们一直想把这种温度,连同里面的热情和焦灼、思考和洞见,从这个狭小的空间传递出去,带到电影界和影迷的大空间。书大概是最好的形式。我们尽量用文字和纸本保持现场碰撞出的火花,它们或许语言粗糙表达感性,但无不来自这些最前沿实践者的真切感知,是这些优秀头脑中的重要纤维,并因个性不一理念不同,让每个话题都显现出丰富的维度和实际的深度。

我们很荣幸拥有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突破A类电影节以竞赛和展映为主体的常规模式,以电影论坛的独创形式,将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纳入进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可以如此集中地汇集业界甚至跨界精英,如此投入地探讨每个阶段的电影热点,如此恣肆地为电影未来贡献智慧。这里的所有话题,都是基于我们对产业的判断观察,它们所对应的,是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这个巨大并仍在成倍膨胀的梦幻空间里的核心问题。

我们并不奢望这些论坛能改造一个产业。但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这个产业之中,并投入自己的热情,集结并传导这些精英的声音,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电影和关于电影的一切。这些声音的汇聚就是一个集体解答。话题也同样,每年都会随着电影的膨胀,生成出新的话题和问题,这些话题构成了当下不变的总话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

借用戈达尔说的一句话——“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这本书和我们的电影论坛,也是这样滚动的观察和思考、思考和观察,并伴随中国电影产业继续前行。这是我们电影论坛的第八年第三本书,希望能由此献上我们对中国电影最美好的意愿。

上海国际电影节运作团队

2012.5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年前的香港那就是流行什么就拍什么,很多人只是看到一个眼前的短暂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的计划。所以拍电影慢慢就变成了像炒房地产一样,哪块地会赚就买哪块地,好像吃泡面,水冲一下就可以了。

——吴宇森

拍《海滩》的时候有200名专业的工作人员,我们当时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好像一支欧洲的军队入侵了泰国一样,把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扫平,人们就觉得你们是一群国外来的有钱人,所以拍出来的电影根本没有泰国的风味。

——丹尼·博伊尔

1997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然后你从下面走上来领奖,我一看就是一个流氓。我一直等着上海电影界出现一个流氓,因为香港电影里面老是有流氓。

罪恶,暴力,性,中产阶级,小市民,欲望,贪婪,妒忌,没有这些东西没有都市电影,甚至可以说没有电影,可是刚才那些特质全部是1949年甚至一直到今天不可以表达的。

——陈丹青

真的不要寄希望于进入好莱坞的市场,不是说我们不想进入,这个市场永远是给了你一个诱惑,让你牺牲很多利益,能很廉价地拿到你的东西。

——冯小刚

我个人觉得电影不是一个民生必需品,民生必需品可能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之后,便可以不断地复制,但是电影必须不断地提供新的刺激。

——戴立忍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陷于贫穷,也不必为生计而奔波,他就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当年的我。我发现了电影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人,我把电影当作我的岛屿、我的国度。

——莱奥·卡拉克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