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卡洛斯·富恩特斯,当代墨西哥国宝级作家,也是西班牙语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及散文家之一,与文学巨擘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以及胡里奥·科塔萨尔并称“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是卡洛斯·富恩特斯1999年发表的作品,讲述了德国移民的后裔劳拉·迪亚斯丰富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她与亲人和朋友们的悲欢离合,以及她所见证的墨西哥从1905—2000年的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内容推荐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是卡洛斯·富恩特斯1999年发表的作品,讲述了德国移民的后裔劳拉·迪亚斯丰富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她与亲人和朋友们的悲欢离合,以及她所见证的墨西哥从1905—2000年的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精)》通过劳拉的一生和家世,展现了这个处在拉丁文化与美国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边界地区的国度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揭示了有着特殊历史、文化和种族渊源的墨西哥人民的苦难,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底特律:1999年

第二章 卡特马哥:1905年

第三章 韦拉克鲁斯:1910年

第四章 圣卡耶塔诺:1915年

第五章 哈拉帕:1920年

第六章 墨西哥城:1922年

第七章 索诺拉大街:1928年

第八章 改革大街:1930年

第九章 洋际火车:1932年

第十章 底特律:1932年

第十一章 索诺拉大街:1934年

第十二章 水藻公园:1938年

第十三章 巴黎咖啡馆:1939年

第十四章 各地,个地:1940年

第十五章 罗马区:1941年

第十六章 查布尔特佩克—波朗科区:1947年

第十七章 兰萨罗特:1949年

第十八章 索诺拉大街:1950年

第十九章 奎尔纳瓦卡:1952年

第二十章 特博斯特兰:1954年

第二十一章 罗马区:1957年

第二十二章 里约热内卢广场:1965年

第二十三章 特拉特洛尔科:1968年

第二十四章 罗萨区:1970年

第二十五章 卡特马哥:1972年

第二十六章 洛杉矶:2000年

试读章节

这就是我所承担的工作。我之所以坚持在底特律开机,是有原因的。我想摄下一个伟大的工业城市的废墟,作为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恐怖的20世纪当之无愧的墓志铭:我既不是为了警世,也不想记录贫困和畸形启迪后人,更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我是一名摄影师,我既不是神奇的塞巴斯蒂安·萨尔加托,也不是威严的黛安·阿布斯。如果我是一名画家,我情愿拥有安格尔那无忧无虑的透明和培根内心的痛楚。我曾试图作画,但没有成功。我并没有屈服。我认为镜头是我们这一时代的画笔,我在这里受雇去完成一个目标,但是当前——我预感至——是为了实现另一个全然不同的目标。

我起得很早,想在摄制组到达迭戈的壁画以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是2月份的一天,早晨六点左右,我等待着黑暗,我守望着它。然而这漫漫长夜让我心神不宁。

“如果您想购物或者看电影的话,旅馆可以派专车接送。”前台告诉我。

“商业中心离这里不过两个街区。”我又好气又好笑地回答。

“我们可不想担责任!”侍应生虚伪地笑着,他长相平庸,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地方。

这家伙不知道我要去很远的地方,要去一个比商业中心远得多的地方。我将无意中到达这满目疮痍的地狱的中心。我疾步行走,把像一面面镜子一样堆聚在一起的摩天大楼甩在身后——这是一个为抵御野蛮人的进攻而新建的中世纪的城市——十余个街区过后,我便消失在这片遍布垃圾堆的贫瘠的土地和黑暗的荒野中。

我每迈一步——由于持续的黑暗,这每一步都是盲目的,因为我唯一的眼睛是镜头,我是一位现代波吕斐摩斯,我的右眼贴在莱卡相机的单目镜上,左眼紧闭,像个盲人,我的左手前伸,如同一只警犬,摸索着,有时双脚磕磕绊绊,有时深陷进一种闻不到又看不见的东西里——陷入一个不但持久而且再生的黑夜中。在底特律,黑夜生生不息。

突然,照相机在我的胸前跳了一下,我感到光圈干涩的撞击——这里有两个光圈,一个是我的,另一个是莱卡相机的——我的感觉更加深刻了,笼罩着我的并非冬日黎明前的漫漫长夜;想象使我懂得,那也不是新生的黑暗,白昼不安的伴侣。

这是持久的黑暗,与城市不可分离的黑暗,是它的伴侣,它忠实的反映。我兜着圈子在一片灰色的旷野中央沉思,那里水洼遍布,胆怯的步履踏出转瞬淹灭的小径,光秃的树木比战后的景致更加幽暗。远方,荒废的房子幽灵般若隐若现,上世纪的住宅屋顶破烂不堪,倒塌的烟囱、残破的窗户、斑驳的门廊、支离破碎的大门。有时,一棵干枯的树木温柔又轻佻地挨近满是尘垢的天窗。一把摇椅孤独地摇摆着,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使我隐约想起了记忆中的其他时刻……

这孤独的田野和寥落的山丘,重现了我学生时代的记忆。我的双手拿起相机,而我思想的相机在咔嚓咔嚓回放着:墨西哥城,因河而闻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因海而闻名的里约,混账的加拉加斯,可怕的利马,没有神圣信仰的波哥大,和无可救药的圣地亚哥。在这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这个汽车之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这个流水作业与最低工资的摇篮,就在此刻,我拍摄着我们拉丁美洲城市的未来。一切都是我拍摄的对象,一辆辆旧车被遗弃在最为荒凉的牧场里,突然出现的街道洒满了碎玻璃片,零售店闪烁的灯火……那里卖的是什么?

在这座巨大漆黑的坟墓中,这些唯一光明的角落里卖的是什么呢?带着几分疑惑,我走进了一家小店,想买一杯冷饮。

像天色一样灰暗的一对夫妇看着我,他们的眼神里交织着嘲弄、顺从与邪恶的好客。他们问我要什么,并且告诉我,这里什么都有。  我有点不知所措,也许这是一种习俗,但我还是用西班牙语要了一杯可乐,他们愚蠢地笑着。“我们迦勒底人只卖啤酒和葡萄酒,”男人说,“可不卖毒品。”

“还卖彩票。”那女人补充说。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回到旅馆,换下那双被忘却的污秽弄脏的鞋子。我看看表,就要开始第二天的拍摄了。摄制组在大堂里等我。准时不仅是我的好名声更是我服众的法宝。我一面穿衣,一面看着窗外的风景,在底特律,这个既属于基督又属于真主的城市,阳光照在摩天大楼和清真寺的顶部。世界的其他部分依旧沉浸在茫茫黑暗之中。

我们的摄制组来到了艺术学院。首先,我们穿过了那片无际的荒野,荒野上街区连着街区,时而可见维多利亚式建筑的废墟,在城市沙漠的尽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它的中心)有一座建于世纪初的宏伟建筑。她保存完好,宽敞整洁。顺着宽阔的石头阶梯拾级而上,穿过玻璃与金属的大门,便可以进到内部。她仿佛是充盈着不幸的匣子里的一卷幸福的弥撒经文;她是一位老人,肃然而又欣悦,因为她比自己的所有后代都长寿;她是无泪的拉结”,这就是底特律艺术学院。P2-4

序言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11999)是富恩特斯的力作。关于这部小说。有评论家写道:“对作家的文学生涯和20世纪末的小说而言,这都是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这样说并不为过。”(米盖尔·加西亚一波萨达,《国家报》)。与《最明净的地区》等其他作品相似,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同墨西哥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小说以劳拉·迪亚斯这位女性为线索,涉及上下六代人的悲欢离合,见证了20世纪墨西哥社会的百年风云,勾勒出波澜壮阔的长篇画卷。作为异时异地的读者,简略地回顾一番有关的历史背景,相信对我们会有所裨益:

1876年波菲里奥·迪亚斯将军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1877年5月就任总统,开始了长达三十四年之久的独裁统治。经济上,他大力加强大庄园制,为外国资本敞开大门;政治上,对人民群众进行镇压。1905年布兰科河纺织工人大罢工。1910年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表马德罗号召武装起义,广大农民揭竿而起,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萨帕塔在南方高举“土地和自由”的旗帜,潘乔·比利亚在北方组织了一支贫苦农民的队伍,屡战屡胜。独裁者迪亚斯宣布辞职,流亡海外,马德罗就任总统。他上台后却没有满足工人、农民关于民主、自由和土地的要求。1913年韦尔塔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马德罗被捕入狱并被害。北方在卡兰萨领导下、南方在萨帕塔领导下,人民再次起义,奥夫雷贡和比利亚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美国武装干涉失败,韦尔塔政权垮台。

获胜后的革命运动分裂为两派,比利亚在塞拉亚败给了卡兰萨派的奥夫雷贡将军。1914年宪政主义者卡兰萨执政,1917年政府颁布了《土地法》和著名的《191 7年宪法》。《宪法》规定,土地、河流、矿藏属国家所有,实行土改,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916年比利亚袭击美国村镇哥伦布,潘兴将军讨伐比利亚,入侵墨西哥,次年撤退。1919年比利亚被卡兰萨手下军人杀害。1920年卡列斯、奥夫雷贡和韦尔塔联合政变,推翻卡兰萨政权,同年奥夫雷贡就任总统,实行土改,加强工会组织,委派工会领袖担任政府要职,以寻求工人团体的支持。奥夫雷贡卸任后,卡列斯镇压了韦尔塔的暴乱后任总统,继续土改,发展交通事业,兴修水利,支持工人运动,采取反教权主义措施,镇压“教会叛乱”,后期渐趋保守,对美国让步,修改《石油法》。1928年奥夫雷贡再次当选总统后遇刺身亡。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墨西哥国内经济困难,卡列斯作为实际上的最高领袖,通过名义上的总统对国家进行控制,外交上日益亲近美国。迫切希望迅速改善自身处境的革命者开始腐败。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将卡列斯流放,六年任期内认真执行《1917年宪法》,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包括积极实行土改,加强全国劳工法,推行国有化政策,先后将铁路、石油收归国有,并将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1940年,阿马乔继任总统,政治上向右转。1946年墨西哥革命党改名为革命制度党。

1946年阿莱曼就任总统,积极推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进口代替工业化进程,政治上排斥左派,加强对劳工运动的控制。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到1964年已增长到近十三亿美元。迪亚斯·奥尔达斯上台后采取铁腕手段进行统治,这一时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两极分化严重,加之古巴革命的影响,政局日趋紧张。

1965年墨西哥城五十九家医院和四十八家地方医院罢工二十八个月后遭镇压。1968年爆发了学生运动,政府采取高压政策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国立自治大学和国立理工学院7月30日成立了全国罢工委员会,提出惩办警察头子、政府承担暴行责任、释放被捕学生和政治犯、解散防暴警察部队、废除《宪法》第145条及附加条文等要求。抗议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10月2日,满载军警的坦克和装甲车包围并袭击三文化广场上集会的群众,造成三百二十五人死亡,两千人受伤,两千余人被捕,即历史上有名的“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1970年新总统上台后进行了政治改革,释放被捕师生,经济上试图使更多的人分享发展成果。80年代墨西哥经济经历短暂的“石油繁荣”后持续衰退,政局不稳。几经调整与改革后,90年代初情况明显好转,但过分依赖外资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在《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中作家富恩特斯又一次将某个特定人物的遭遇与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相结合,以小见大,以一总万,所谓“见一叶而知秋”。这里需要提及富恩特斯关于文学与历史的一些观念和想法,他曾说:“每一部小说都必须是历史的产物,都必须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又高于历史。”富恩特斯借《我们的土地》中一个人物胡利安之口说过:“不要轻信任何人,更不要轻信编年史。因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为短暂而垂直的时代建立合乎逻辑(而非真实)的轮廓。这里的历史是循环的、模糊的、不可穷尽的(因而也是永恒的)。”富恩特斯看重历史的模糊性,以此来反对一切有意无意中简单、片面地将历史“合理化”的做法。他满怀激情地描写重大历史事件中具体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白纸黑字的历史提供一种有血有肉的个人版本,致力于挖掘历史中隐藏沉寂的许多声部。在他看来,这些代表着一种更大的真实,其中包含着“昨天的神话,今天的史诗,明天的自由”(《我们的土地》)。

从《好良心》《最明净的地区》到《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再到《换皮》《我们的土地》,以至更后期的创作,富恩特斯一直进行着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劳伦斯、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以及多斯-帕索斯等作家都对他有所影响,这也是许多评论者早已指出的事实。在《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一书中,尽管对景物声、色、香、味的精微描写令人想起巴尔扎克或加尔多斯,对过去与现时的交替变幻的描绘使人想到福克纳,对人物心理的深邃刻画与洞察会使读者联想到乔伊斯的意识流,然而最吸引我们的已不再是什么令人目眩的新奇技法,也许是步入古稀之年的作家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洗尽铅华的境地,唯有“拉丁美洲式的巴洛克”色彩依然存留,放肆而不失节制,绚丽亦兼备平实,似乎非此不能表现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丰富深沉的现实。

正如何塞·多诺索谈到《最明净的地区》时所说:“富恩特斯……的的确确把目光投向外部,投向社会及社会问题,投向历史和人类学;但是,另一方面,在寻求自我的人生探索方面,他的眼光又转向了内部,投向了正在观察和写作、同时对自己的眼光和写作进行批判的个人。”面对20世纪壮观而惨烈的现实,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信仰归宿之间的冲突和幻灭,无数个体难以估量的鲜血和眼泪,富恩特斯的文学是一种记录,一种反思和一种“质询”,但却没有回答。

在《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里,将要与读者邂逅的是一段求索与皈依、痛苦与激情、背叛与饶恕的个人心灵史,一部政治、历史、宗教、思想、艺术包罗万象的恢宏史诗,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今日的墨西哥及墨西哥人的交流之窗。

富恩特斯熟谙多种西方语言,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行文中常有法文、德文、英文词汇和墨西哥及拉美方言口语出现,又加上小说涉及墨西哥、美国、西班牙多国历史及各地风物,译文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略萨:

富恩特斯在这片语言的领地上笔耕不缀,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