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编辑部编选的这本《散文2012精选集》精选了《散文》于2012年选载的精品散文47篇,包括:《父亲的荣与辱》、《阿小熟睡的时候》、《我们不是一路》、《小记蒙校蒙师》、《阅读迟子建》等,代表了2012年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散文爱好者绝对不容错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散文2012精选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散文编辑部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编辑部编选的这本《散文2012精选集》精选了《散文》于2012年选载的精品散文47篇,包括:《父亲的荣与辱》、《阿小熟睡的时候》、《我们不是一路》、《小记蒙校蒙师》、《阅读迟子建》等,代表了2012年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散文爱好者绝对不容错过! 内容推荐 苍耳的《青梅煮雨时》、李城的《坐在你的对面》、小茶的《满街的衣服都薄了》、何雨的《北大七年》、王月鹏的《卑微的人》、李汉荣的《父亲的鞋子》、朱强的《人间世》……《散文2012精选集》精选散文47篇,均选自《散文》一书。 《散文2012精选集》由《散文》编辑部编选。 目录 【卷壹】 黄金明 父亲的荣与辱 周 舟 渭南旧事 金宏达 新年三章 李家淳 初春 苍 耳 青梅煮雨时 张艳茜 关于路遥 言 子 飞鸣禅院 伊 句 树林【外二篇】 李 城 坐在你的对面 朱以撒 行行重行行 闫 红 马圩子杀夫事件 李汉荣 细节:有关火柴的记忆 存 朴 不安之魂 于 坚 嘉峪关记 王 陆 讲汉语【外一篇】 许俊文 闪烁在时间深处的眼睛 王 族 苦役 尧山壁 记刘真 查振科 乡村无边 周蓬桦 海边炉火 王 干 马铃薯的文学缘 沉 河 人与事 【卷贰】 韩开春 墙上猛虎【外一篇】 苏 北 阅读迟子建 习 习 滋味·核 黎 冬 阿小熟睡的时候 沙 爽 回去 朱 强 人间世 凸 凹 感恩 小 茶 满街的衣服都薄了 马 温 从一座小岛出发【外二篇】 何 雨 北大七年 简 儿 邮局【外三篇】 王威廉 窗下的事物 林 混 何以表达【外一篇】 安 宁 八里庄南27号 【卷叁】 钱红莉 人生多寒露【外一篇】 张宗子 昔游 宋烈毅 小事物 丛 桦 我的乡下春节【外三篇】 崔东汇 迎春来【乡间词】 丁 燕 她在东莞:樟木头笔记 王月鹏 卑微的人 王秀云 我们不是一路 沈天鸿 故乡 李汉荣 父亲的鞋子 韩可胜 小记蒙校蒙师 试读章节 父亲年轻时异想天开,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据说这种开放性的精神及冒险家般的行为持续到三十岁,这跟我印象中的极端保守大相径庭。据说是成家立室后,子女陆续降生,谋生的压力日益增大,他才无暇多顾。譬如他爱好鼓捣小发明,不是想靠发明改变命运,而纯粹是出于对科技本身的狂热和痴迷。至少,他知道不可能成功,然而那时热情高涨,尚未体验到绝望性的失败。他的发明或机械制造是从最简单的手工开始的。譬如编竹器,做简单的条凳和椅子,他十六七岁时掌握了乡间寻常的竹编技艺,包括编织难度最大的渔笼。他志不在此,仅是浅尝辄止,远称不上手艺高超。所编的竹器也太过潦草、粗糙,犹如一幅画作的草稿,徒具轮廓而没有灵魂和生命,难以称之为艺术品。 他为了简便而大批量地制作斗笠,用水泥和钢筋浇铸了几个“斗笠模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水泥做的斗笠样雕塑。他用这个模具制作了一批大小及形状相同的斗笠,但很快就厌倦了。他以同样原理浇铸了“笊篱模”,他先用竹子将笊篱劈开编织好,然后再将那一根根笊篱的顶端拗弯成笊齿,后来发现不如先将笊齿做好再编织起来更快捷方便。我参与过笊篱齿的制作,先用刀将篾条削好,然后将篾端拗弯成半圆弧,上面套一个铁丝箍,以固定其形状。但想要其保持圆弧状而不绷直,就得在微火上烘烤。得注意火候,太伤了篱齿易折,烘少了又易绷直。 在生产队时期,父亲决定制造一具震动村庄的机械,用木头和自制的齿轮和链条制造一台插秧机。那座木头机械外观看上去有点像孩子睡的木头小床,底部是木板,四面有栏杆,又像一只小船。在水田,通过人力操作控制机械臂一起一落,就如鸡啄米般将秧苗按照一定的间距和行距插到水田里去。这个发明在村中传得沸沸扬扬,让父亲名声大噪。父亲斗志昂扬,加紧了制作的进度,连队长也很感兴趣,装模作样视察了几回。 当父亲和两个小伙子将插秧机抬到水田时,父亲坐在驾驶席上操纵,果然进退自如,插秧亦庶几符合要求,比人力提高了效率,又节省劳力。父亲轻松自如,得意洋洋,第一轮掌声过后,忽然鸦雀无声。连父亲也发现了致命的问题——机械上那排放候插秧苗的小孔,每次只会漏下一撮秧苗,这可以通过人力扯秧并放置,但这就必须在机械上安排一个人,用手去放秧苗,才会源源不断地将秧苗插到田里去。换言之,要花两人才能干一人的活儿,机械上多了百来斤,就显得不堪重负,行动不灵。机械是解放劳力的,否则就一文不值。父亲在嘘声一片中,赶紧将插秧机搬离现场,落荒而逃。其实,他只要稍加改进,设计一个自动进秧的装置,就有可能造出真正有用的插秧机来,搞不好还能申请专利,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发明家。 我于2011年三月,曾在广东中山某个仍坚持计划经济的村庄里(到九月初,有报道说其在房地产的疯狂开发下土崩瓦解),目睹过现代插秧机的风采,感觉父亲当时的机器虽简单粗陋,实已在核心技术上触及了该机械的原理。可惜,父亲兴趣已转移。他有好几天沉浸于失败的沮丧和打击之中,一心想着如何洗刷耻辱而不得要领,觉得除非有石破天惊之举,否则难以雪耻。他决定利用木头、竹篾及某些铁器制造出一架滑翔机。 他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及几何学知识之类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用斧头和手锯制作的木头齿轮,既坚硬结实,又光滑如女人的胸部。他不知道从哪儿弄到数十条单车链条,巧妙而精确地应用到不同的齿轮中去。滑翔机的核心部分就是这一堆奇形怪状而又杂乱无章的齿轮和链条结合体,而主体部分则由木板钉铆而成,看上去就是插秧机主体的翻版,但规模及体积更大,也更具气势。他在滑翔机底部安装了一只硕大如扁箕的木头齿轮,这只轮子拆自鸡公车(即独轮车,那是跟大伯父分家时得到的不多几件遗产之一),至于机舱及机翼的骨架,他将钢筋和两端拗弯成钩,虽没有焊枪,却能巧妙而牢靠地相互衔接起来。机舱及机翼、机尾诸部分,他利用竹篾编织而成,并在外头缝上碎布片,这些碎片,来自旧衣裳及他到石湾墟缝纫店厚脸皮捡回来的碎布条,利用数十个夜晚才将那些巴掌大的布碎缝制而成。生产队时期,他白天得照常出工,晚上则点灯操作,这一切几乎是暗中进行。父亲闲时不是绞尽脑汁地画着图纸,就是在火炉前挥起铁锤锻造零件,深居简出,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看上去面容憔悴而疲倦。 他被制造飞机的狂热和激情所焚烧,他跟虚空中一架完美而真实的飞机在搏斗,就像马陷入泥淖而无力自拔。他不止一次看到了空中驰骋着一匹天马,那马扑腾着翅膀,凌空飞翔。他持着绳套去捕捉而一无所获。他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的骑手。但由于技术、材料或者命运的制约,始终没有办法达到飞机最起码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他所制造的飞行器或大铁鸟,还不能像飞机那样翱翔蓝天,只徒具形状而已。 终于完工了。试飞的那天,阳光灿烂,滑翔机被父亲推到晒坪上去,花团锦簇,五光十色,各种颜色的碎布片像鸟雀光鲜艳丽的羽毛,看上去像一只大鸟。父亲胡子拉碴,神情疲惫而亢奋,他决定在风和日丽的今天,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也是最后一次。他操纵着驾驶席上类似于方向盘的环形杠杆,那架机械在晒坪上滑行,越来越快,轮子跟晒坪摩擦发出的嘎吱声,让围观者牙根发酸。父亲激动万分,脑海出现了翱翔蓝天的幻觉,将绕着村庄上空飞上三圈,他已将十数里外农场的大晒坪作为降落的候选之地……突然,他耳畔响起了震天巨响,仿佛山崩地裂,滑翔机急速而疯狂地冲出了晒坪的边缘,一头栽进了小河边的深潭。这样,那只色彩斑斓的大鸟就四分五裂,威风不再,而父亲摔断了一条腿,几乎使他丧命。父亲刚开始制作滑翔机时,大伯父讥其为丧心病狂之举,此刻则高声评论:“他彻底疯了。”晒坪及门星岭上围观的众人,大失所望,又嘘声四起,父亲的试验就这样草草收场。后来一个多月,他一头栽进了医书之中,他必须寻觅有效的草药和验方来对付那条不争气的腿。他将机器残骸打捞回来,放在阁楼上,从此将飞行器抛之脑后。 父亲不是冒险之人,他敢于试验飞行,乃是基于对自己的精心计算和高超手艺深信不疑。他做出种种骇人之举时乃出于自大的驱使。他每次搞发明总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碰到一丁点挫折就打道回府。我想,如果他将目标定得低一点,说不定就能制造出一辆比较省气力的木头车来。他对此又不感兴趣,觉得无甚意思。 我十来岁时,一次偶然爬到灰暗的阁楼上去,看到父亲早年搞发明的某些工具和器物,这透露了他年少时雄心狂想的蛛丝马迹。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有无数个可能,一个在乡村长大的人,却没有足够的能量、热情和力气穿越漫漫长夜般的黑暗和荒凉。他们不缺少才气及激情,最终却像火把熄灭在途中。我看到了那些奇形怪状的模具,并想起了人们的相关叙述,我仿佛窥见了父亲心目中的机械。那些堆叠一起、相互嵌接、犬牙交错的木头齿轮和链条,在阁楼的幽暗之中发着微光,仿佛一头怪兽的残骸。料想这就是父亲梦想制造出来的滑翔机,却无法飞上天去。父亲养好伤后,有一段时间,心灰意懒,深居简出,人们的讥嘲让他无地自容。 P3-6 序言 也许你会说,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了:对于生活,对于文学,我们最好不要说什么了。因为中国人一直有个朴素的愿望,自己所思所想所付出,总得有个现实的回应或回报才好。无效的谈论在磨灭谈论的兴趣——何况,有些话已在我们心里长成了“真理”,清谈误国。 原不是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感受,也不是只有今天才是这等状况。生活的危机、文学的危机,甚至人的危机一直都在:现实在诗人那里总是显得异样,文学在现实面前总显得准备不足。黑塞《美好的世界》这样写道: 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主宰的地方 我孤独地逃避,失望又觉得解放 黑塞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奖的时候,普遍的看法是,人类早已丢失了虔诚,黑塞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黑塞的写作生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到他1962年去世时,冷战及印支战争又次第而来。从一次大战开始,黑塞就一直与好战分子及激进民族主义做抗争。不因为“现实”的不可控,不因为他以文学名义反战的种种徒劳,甚至不因为他骨子里透出隐逸的冲动,我们就草率地认为,黑塞那里的“现实”等同于我们传统里的“现实”。 黑塞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不快乐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向执政者及盲目人群提出“忠告”的现实—但现实在他那里终究还是一个求道理的场所,而非“致用”的场所。骑士可能要远离故土,这并不意味着失望而弃之,相反,骑士的浪漫传统给予了他知行合一的勇气。在《晚间行路》里,他这样说: 从前唱过的歌曲 我又低声吟唱 我感到自己被拽向前去 直到我的小路落到了黑暗里头 不一样的“现实”在我们的传统中。仰天大笑出门去,“现实”被抛弃了,因为现实于己已经没有用处。李白出蜀,知道蜀道难,等到出长安,他知道了行路难。从屈原开始的以道自任的士人与权力系统的紧张关系,在李白这里再度成为问题。也许李白比屈原多一些人生解放的方法,乙醇和山水为他提供了些许阳春烟景,魂合大块,让他成为浪漫的“个体”。但即便是谪仙人,我们仍然能看到,他的创造力也只不过在回应那个人间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圈套——在某种意义上,李白非但不是解脱者,而是套中人,甚至,他对这一圈套一往情深。 我不懂希腊语,据汉娜·阿伦特讲,希腊语“每个人”词源出于“远离”。个体,在概念上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它给予写作者的重要性,个体独立性的实现却是很难的事。的确,我们需要“远离”,但远离什么呢? 当然不是远离“现实”。 要远离的,是对于“现实”的实用主义的理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