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先对我们眉飞色舞地介绍了一番秋天的景色,接着又即兴朗诵了一段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宜人,树木还是那么绿;花儿好像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竞相开放,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然后她就布置了今天美术课的课堂作业——让我们每个人画一幅主题为秋天的画。
画什么好呢?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好多的画面:果园里的苹果树,一个个密密麻麻又大又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树上;葡萄树上的葡萄又紫又大,看起来,可真叫人流口水;石榴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石榴,它们的肚皮鼓鼓的,有的饱胀得裂开了,真像是听了什么好玩的笑话似的,咧开嘴巴哈哈大笑。剥开皮,一粒粒白里透红的石榴子儿,像珍珠似的亮晶晶的,丢进嘴里,甜甜的,真好吃……可画的东西太多了,我都不知道画什么好了,就托着下巴开始看着窗外发呆。
“叽叽……叽叽……”窗外的几只鸟在教室外的大树上欢乐地跳来跳去,像是在对我说,“画大树吧!画大树吧……”
小鸟的主意真不错,就画大树吧,我不再继续发呆了,拿起画笔认真地在画纸上勾着大树的轮廓。不是我吹牛,我绘画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刷刷刷,一会儿工夫一棵大树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大树是画好了,可是涂什么颜色好呢?这又把我难住了。
绿色?
太大众化了,不好。
红色?
枫树的象征,不好。
黄色?
感觉树快要枯死了,也不好。
“叽叽……叽叽……”窗外小鸟的叫声又再次飞进我的耳朵里,好像在对我说:“彩色树吧,彩色树好看。”
小鸟的主意真不错,就涂彩色的吧!彩色的树就像那雨后的彩虹,多漂亮啊!
“嘻嘻……”我把涂好颜色的彩色树捧在手上自我欣赏时,一阵不怀好意的笑声传进了我的耳朵。
“笑什么笑?有什么可笑的?”我瞪了同桌小土帽一眼。
“我笑我的你管得着吗?”小土帽一点也不买我的账继续说,“瞧瞧,你把树涂成啥样了?我看你就是大白天做梦,你见过彩色的树吗?”
“是呀,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彩色的树呢!”
“我也是第一次。”
“米小天,赶紧重画一张然后涂上绿色,你把树涂成了彩色,老师肯定会对你发脾气的,因为我们从没见过彩色的树。”我们的吵闹声惊动了大家,同学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你们这叫少见多怪,我妈妈给我讲的童话故事里就有彩色的树,我昨天还见过彩色的树,我说有就有。”我气呼呼地嘟着嘴巴,趴在桌上谁也不想理。
美术课代表把这件事汇报到了美术老师那里,汇报就汇报吧,我趴在桌上没去多想。
P7-9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熟悉孩子,写出的作品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秦爱梅的这本《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不仅写了她所熟悉的孩子们的生活,写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而且,她还从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老师的角度,编写了“寄语小伙伴”、“心理导航”和“心灵之窗”,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指导,把对孩子们的教育寓于有趣的生活故事和童话故事中,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得到教益。《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是一本孩子们喜欢,家长和教师都会受益的好书。
——少军(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里记录着每个孩子成长中发生的寻常故事。但这些故事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原由,是作者用智慧与善意对事件发表的看法和指导。成长中的孩子不仅需要安慰与鼓励,更需要有人牵着他的小手告诉他该怎么向前走。秦爱梅就是那个愿意牵着孩子的手,和他们一起快乐向前的人。
——余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秘密,有快乐,有忧伤,有烦恼,只有真心热爱孩子、了解孩子的人才能知晓。秦爱梅就是这样的人,她在孩子与成人之间自由穿行,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脚步更矫健,也帮助成人们去更好地呵护孩子。
——周益民(江苏省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当一本书真正吸引你,让你从内心觉得它好时,你往往只会注重你的感受,而忽视它的写作技巧。《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正是如此,它是一部叙事与理论相结合的书,它组合了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多种趣味和知识,因此显得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符合小学生成长及阅读的需要;又能有助于成人更好地理解孩子。
——李学斌(著名作家、评论家)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写给孩子,也写给老师、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孩子可以渎出故事中的乐趣与道理,老师读后会思考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而家长们也能从中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得失。这也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他(她)自己的努力、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教我们怎么培养优秀孩子的。
——孙卫卫(儿童文学作家)
秦爱梅老师发来她的新著,让我为其作序。其实,按照我的资历,还不到作序的时候,但自从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以后,一下子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关注,尤其是儿童文学界和诗歌界、评论界的朋友,陆续请我为他们的新书写序,我想,这也是一种信任和关爱吧。其实,写序言本来也不是神圣的事情,也不是谁的专利,不过,对一位朋友的创作的真心关注和爱护也是友情的表达。
我和秦爱梅老师认识时间不长,但浏览过她的博客,读过她写的一些作品,感觉她在童话和生活故事方面还是很有特长的。《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一书,就是一本把儿童生活故事与教育叙事结合起来的好作品,它在编排上就下了功夫。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一个年级为一部分,每一个部分有六个生活故事或童话,都紧紧围绕着小学成长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第一人称视角、孩子的口吻,讲述着小学生学校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如“一年级”这一部分,作者就编写了《出糗了》、《彩色的树》、《魔术真神奇》、《日记本丢了》、《爱吮吸手指的我》和《长翅膀的学习用品》等六个故事,展现了孩子刚入小学时对新环境的恐惧、焦虑,与同学交往中的疑惑以及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好的习惯等等。而且每一个故事后面,作者又以小孩子的口吻,编写了“寄语小伙伴”,让小读者感受到了同龄人心灵交流的舒畅与快乐,也让小读者感受到了儿童自我成长的智慧。另外,在每一个故事后面,秦爱梅老师还从教师的角度,编写了“心理导航”和“心灵之窗”,这就是典型的教育叙事了。我很欣赏这种童书的编写方法,把文学阅读、心理疏导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是一种创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探索与文学创造。
前两年,小学教育界流行一种“教育叙事”,就是很多一线的教师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人和事及问题,写成故事和感想,发表在校园网站上、自己的博客上或QQ空间里,让电子媒介成为教师与孩子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这些新鲜的教育叙事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助与提高,因此一时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育叙事成为很多教师教育探索的一种新形式。我觉得秦爱梅老师的《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也是一种教育叙事,不过,因为它组合了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多种趣味和知识,因此显得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符合小学生成长及阅读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读物的创作与出版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空间的拓展越来越深,但我以为在热闹的儿童读物出版背后,还存在一些隐忧与欠缺。如纯文学读物越来越多,国外引进的图画书越来越多,但真正把教育理念放在第一位的儿童读物反而少了。很多作家和编辑都很忌讳谈儿童教育,尤其不愿意把儿童文学与教育放到一起来谈,好像儿童文学加入了教育元素就是“说教”了。如果从教育这个角度来看,把明确的心理疏导和习惯培育等知识编进小学生读本里,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构想和创意。因此,在这里,我也希望《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这样的书多一些,既让教师作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也使小读者真正得到了教益,还为家长分担了教育的忧愁。这何尝不是一种创作与出版的创新!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人文关怀呢!
最后,衷心祝贺秦爱梅老师!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为孩子们写书,那真是孩子们的福音!
谭旭东
2011未天写于北京西山的阳光里
《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一个小学生的36篇心灵成长宣言)》由秦爱梅所著,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写给孩子,也写给老师、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孩子可以渎出故事中的乐趣与道理,老师读后会思考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而家长们也能从中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得失。这也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他(她)自己的努力、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句话,《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一个小学生的36篇心灵成长宣言)》是教我们怎么培养优秀孩子的。
《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由秦爱梅所著,本书就是一本把儿童生活故事与教育叙事结合起来的好作品,它在编排上就下了功夫。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一个年级为一部分,每一个部分有六个生活故事或童话,都紧紧围绕着小学成长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第一人称视角、孩子的口吻,讲述着小学生学校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种种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