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孤侠虎爪山王》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全书收录了两部武侠小说,分别是《万里孤侠》《虎爪山王》,共计九回。作品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合侠义和武术于一体,进行高度哲理化、艺术化的发挥,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大气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万里孤侠虎爪山王/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还珠楼主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万里孤侠虎爪山王》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全书收录了两部武侠小说,分别是《万里孤侠》《虎爪山王》,共计九回。作品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合侠义和武术于一体,进行高度哲理化、艺术化的发挥,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大气魄。 内容推荐 还珠楼主编著的《万里孤侠虎爪山王》收录了两部武侠小说,分别是《万里孤侠》《虎爪山王》,均是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万里孤侠》共二集五回计十三万字,1948年6月由上海百新书店出版第一集;10月出版第二集。《虎爪山王》共一集四回计四万余字,1947年9月起在上海《永安月刊》连载五期,略有删节;12月由正气书局出版单行本,全一册。 目录 还珠楼主小传 万里孤侠 第一回 世泽溯川东 十亩芳塘容小隐 孤身游冀北 千行杨柳醉高人 第二回 万里长征 古渡黄河观落日 凌晨应约 平林绿野斗灵猩 第三回 附壁攀藤 竹院清溪寻隐士 飞镖却敌 石牢兽阱救天人 第四回 雨霁万峰青 萧寺荒林藏盗迹 江流千里白 孤篷残梦警芳心 第五回 月下共清樽 夜景空明 江山如画 瓮中观恶斗 邪云弥漫 剑气若虹 虎爪山王 第一回 护镖车 雄关逢大盗 探秘箧 客馆遇高人 第二回 金铁交鸣 山中观比武 溪山如画 柳下侍垂纶 第三回 戏凶徒 寒光喷水箭 探盗窟 蛇影舞鞭丝 第四回 电掣雷轰 群顽授首 功成身退 一女旋归 试读章节 第一回 世泽溯川东 十亩芳塘容小隐 孤身游冀北 千行杨柳醉高人 北地山岳大多童秃,雄厚有余而幽丽不足。见惯峨眉、青城、黄山、白岳之奇的游客每以为是美中不足。其实太行自西方蜿蜒而来,穿行冀、晋、豫三省边境,为程数千里,以达于海。其中林峦森秀,泉石清幽,复岭重冈,亦多胜处。山势到北京城西三十里忽然成一别阜,自具洞壑之奇。都人每当春秋佳日辄喜登临。其最名胜处在香山、翠微之间,名刹甚多。在翠微山者号称为八大处;香山以碧云、卧佛两寺著名,尤为礼佛者所乐道,其实风景丛林均不如翠微远甚。真具游癖的人多喜翠微,而轻香山。因在城西,总名西山,阜成门乃山行必由之地。离城八里有一小村镇,地名柳塘村,共只三五十户人家,内中一家主人余式,上辈本是川东世族,流寓到此。因在当地置有大片产业,门前又是大片湖荡(旧京三四百年前溪河湖荡颇多,清中叶后始渐湮塞),西山爽气,近挹眉宇,水木清华,颇多胜趣,便隐居下来。余式十七岁上父母双亡,从小便喜任侠习武,虽然文武双全,却不求进取,专喜物色异人奇士,日常都在留心寻访,均无所遇。因他为人谦和,出身富贵人家,不带丝毫习气,酒量又好,村中无论老少全都和他说得来,善名久著,武功也颇不弱。离村三里有一小镇,乃是行客往来打尖之所,酒家黄四,酒最出名,更有自制野味供客下酒,虽是乡村小店,颇有名声。余式无事时,也常屏退从人,前往沽饮。店近官道,店侧有一片树林,垂杨古槐,浓荫如幄。酒家善用地势,每当夏日,便在林中摆上一些桌凳,连卖酒饭,代卖冰水梅汤,生意甚好。林中并有一座瓦亭,亭中也设有两个茶座。 这年夏天清早,余式西山访友路过当地,因时尚早,过时见林中无甚客座,只有几个赤背村农躺在长板凳上鼾睡未醒。旁坐一个身材矮瘦的小老头,穿着一件黄葛布的长衫,手持一把折扇,独个儿坐在树荫之中,用扇击桌,连喊:“你们这里的人都聋了么?喊了半天怎一个也不过来,欺生不成?再要装聋作哑,惹得老头子性起,点把火,连这片树林都给烧掉,休要后悔!”余式本已走过,因听老头骂人,再一停步,听出那扇子似是铁制,心中一动。待要回身察看,黄四已由室中赶出,悄声说道:“好鞋不沾臭狗屎,二爷理他作甚?”随听老头骂道:“瞎眼狗才,’打量人家都像你呢。我老头子一顿吃几十斤酒,只是太穷,没钱买酒,好容易遇见一个空子,如其被你点破,看我少时不把你打扁才怪。”余式闻言暗忖:“黄家的酒醇美有力,我才能吃两三斤已算大量,这老头子能吃数十斤,那是如何吃法,我倒要试一试。”少年心性,想到便做,朝黄四使一眼色,不令开口,随往林中走进。又听老头自言自语道:“真打算存心请客,不要挤眉弄眼;不对劲,莫看你肯花钱,我老头子还不定领不领呢。” 余式再一走近,看出那老头穿得虽甚破旧,神情甚傲。这时天过辰初,阳光由林隙中射入,恰射在老头脸上。六月中旬的天气,自己走了一段已然通体见汗,老头既不怕热,那么强的日光射到脸上连眼皮都不眨一下,手中折扇又黑又亮,看去分量颇沉,明是精铁所制;再听这等说法,心又一动,疑是异人,便走近前去将手一拱,赔笑道:“老先生如不嫌弃,我奉陪同饮几杯如何?”老头始而不理,余式二次又问,老头忽然怒道:“你这叫什么玩意?明明知我口馋量大,偏装着玩儿,请不起客没有人勉强你,几杯酒休说是吃,还不够我闻的。你没听说我要几十斤才过瘾么?真想请客,教他们先来十斤,等我把酒性逗起,见个意思,然后教黄四把那原封好酒开上一坛,与我过个足瘾,有你的好处。至不济,也把你那身上三十多两银子花掉,省得大热天带在路上出汗,多好?要舍不得花钱,趁早往西山找对头去,没的三杯五杯招我老人家恶心。” 余式人甚聪明机警,听老头越说越不像话,暗忖:“自来奇士高人多喜滑稽玩世,否则萍水相逢,怎会说话如此不通情理?”等他说完,笑答道:“我没料老先生如此豪爽,休要见怪。既是海量,何必十斤,尽用好了。他这里二十斤一坛的方是陈年好酒,我命他先取两坛请老先生一尝如何?”老头立转喜容道:“你这娃儿倒有一点意思。既说陪我,你也坐下。我老人家酒吃够了便睡,你如乘我睡熟溜走,那就害苦了我。”余式道:“焉有此理。”随唤黄四取两坛原封莲花白,有什么酒菜都取了来,再杀两只鸡,与老先生下酒。黄四虽料定老头是个骗子,但知余式公子哥的脾气,心想有人会账,我便不怕,管他闲事作甚?贪图多卖,把箱中的隔夜酒菜,连同新熏烤的狍腿、兔脯、山鸡等特制野味尽量取出,摆了一桌,将酒坛打开,并在老头面前放了一个大碗,把酒斟上。老头好似犯了馋痨,毫不客套,左手端碗,一扬脖,呼的一声先去了大半碗。右手也不用筷,抓起盘中一条鸡腿,啃了一口鸡肉,连嚼两嚼,再端碗一饮而尽。余式见这等浓厚的白酒竟能如此豪饮,大是惊奇,忙又给他满上,老头照样又是两口饮完,一路乱抢,手口并用,神态甚是滑稽,看去馋极。似这样接连七碗过去,少说也有四五斤下肚,方始举碗笑道:“古人饮茶,七碗风生。我以酒代茶,也是七碗一停,你怎看着我一口不饮?”余式见他饮此大量急酒,太阳地里自己热不可当,老头若无其事,除吃相难看外点汗俱无,越疑异人,恭身说道:“后辈量浅,不敢多饮。这里太阳已照进来,请移往亭中阴凉之处,用小杯奉陪如何?”老头把眼一瞪道:“我最喜在太阳底下饮酒,人家赏月,我赏太阳。你不知道太阳好处,只管走开,只把银包留下,你那三十多两银子也就够我吃个十几顿好酒,你当多么?”P3-6 序言 还珠楼主小传 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更名李寿民;笔名还珠楼主,晚年又改笔名为李红。四川长寿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同胞兄弟中排行老大,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七。李家世代为官。其父元甫,进士出身,光绪年间官至苏州知府,为人清廉正直,厌恶官场肮脏黑暗而弃官归里,设馆授徒。其母周家懿,四川成都人,也是大家闺秀,知书通文。由于父母教子严厉,李寿民又聪明过人,三岁开始读书习字,五岁便能吟诗作文,七岁能写丈许长对联。九岁时更写出了五千言的《“一”字论》长文,被誉为“神童”,并获得了长寿县衙颁发的“神童”大匾,此匾高高悬挂在李家祠堂。可知李寿民具有惊人的天赋且受到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这也是他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基础。不幸十二岁丧父,家道中落,家计难以维持。其母携带李寿民及两弟、一妹,顺江而下,至苏州投奔亲友,幸得其父之门生故旧慷慨周济,勉强度日。李寿民也得以就读于著名的草桥中学(今苏州第一中学),学习成绩一直高出侪辈,名列前茅。 在此期间,李寿民坠入了初恋的情网。恋人名叫文珠,比李寿民大三岁,为邻右之女。虽非绝代佳人,却也相貌清秀,性格温柔,尤善琵琶弹奏。李寿民爱听文珠弹琵琶,文珠则爱听李寿民摆四川“龙门阵”。一来二往,两小无猜,爱苗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然而这段恋情却只见开花而未能结果。原因在于李寿民家境贫寒,又是长子,故从二十二岁起,便不得不停止学业,为养家糊口而开始浪迹江湖。起初尚与文珠有鸿雁传书,渐至鱼沉雁杳,后才得知文珠竟然沦落到烟花柳巷。这是李寿民的终生之痛,致使他在很长时间内不作燕婉之想。据说他的小说《女侠夜明珠》,就是为纪念文珠而写的。 李寿民的首个落脚点是天津,而天津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不仅使他找到了终身伴侣,而且成为他作家生涯的起点。李寿民初到天津,经人介绍,充任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的中文秘书,因其才气横溢,中文功底深厚,深得傅作义赏识。傅作义的英文秘书为段茂澜,是留英学生,与李寿民一见如故,义结金兰。由于李寿民生性散漫,不惯军旅生活,且性格强傲,不肯唯命是从,有时甚至敢于顶撞上司,故不足一年,便拂袖而去,据说还留下一首打油诗,对傅作义冷嘲热讽。傅作义也有过人度量,一笑了之。此后李寿民的职业很不固定,做过宋哲元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秘书,天津《天风报》的编辑、记者,还为名伶尚小云写过剧本并结为金兰之契,又曾以“木鸡”(取意于典故“呆若木鸡”)和“寿七”(“寿”指长寿县,“七”指排行老七)的笔名发表短文,接着又进入天津邮政局,当了一名小职员。由于小职员的薪金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又经人介绍,兼做天津大中银行老板孙仲山公馆的家庭教师,为其子女教授国文和书法。不料这一来,却给李寿民带来了桃花运,成为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 孙仲山是一个暴发户,他与李寿民为小同乡。当李寿民进入孙公馆时,正是孙仲山生意的鼎盛时期,其大中银行在全国十三个城市开有十三个分行,其带花园的洋房豪宅在天津英租界马场道占地达二十余亩。孙家二小姐孙经洵,比李寿民小六岁,虽貌不惊人,但温文尔雅,气度非凡,性格坚强。起初,李寿民因初恋的隐恨未消,心如止水,对孙经洵并未在意;而孙经洵乃大家闺秀,对于李寿民这个憨厚的老师,也没有一见钟情。然而不知为什么,两人之间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引力,既搅动了李寿民止水般的心境,也搅乱了孙经洵小姐矜持的芳心。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同时陷入了情网。 那时正值民国初年,社会风气虽然有所开放,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他们的恋爱仍如张君瑞与崔莺莺那样,只能在暗中进行。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恋情终于被孙仲山发现。孙仲山首先以“门不当,户不对”以及“师生相恋,败坏家风’,来训斥女儿,结果无效;然后又以“只要李先生与小女一刀两断,要多少钱不成问题”利诱李寿民,又遭到李寿民严词驳斥。于是孙仲山便下了个杀手锏,将李寿民炒了鱿鱼,以为如此便可斩断这对恋人的情丝。 然而爱情犹如燎原之火,是很难扑灭的。他们居然想出了一个传递情书的绝妙办法:双方将情书用橡皮膏贴在孙仲山上下班乘坐的汽车号牌后面,李寿民等孙仲山上班后到大中银行门口取信,孙经洵则在孙仲山下班回家后取信。孙仲山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专车倒成了女儿与李寿民的邮车,自己也被迫当了一回红娘。终于有一天,事情败露。孙仲山自然怒不可遏,一个耳光将女儿打倒在地。这一耳光不仅没有打消孙经洵婚姻自主的决心,反而打得她离家出走。 孙仲山在气走女儿后仍不善罢甘休,必欲置李寿民于死地。他仗着财大气粗,买通了英租界工部局,将李寿民投入监狱。幸亏段茂澜精通英文,李寿民又未犯法,经段茂澜从中斡旋,李寿民便获释放。孙仲山一计未成,又施一计:以“拐带良家妇女”的罪名,将李寿民告到天津法院。1930年11月的一天,法院开庭审判。因为案件属于桃色事件,控告人又是大中银行老板,故记者云集,法庭座无虚席。但孙仲山不敢出庭,派其长子孙经涛作为代表。当审判到关键时刻,孙经洵突然出庭做证,大声说道:“我今年二十四岁,早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自主;我与李寿民也是情投意合,自愿结合,怎么能说‘拐带’?”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本来就同情妹妹的孙经涛,更是无言以对。于是法官当即宣判李寿民无罪。此案在当时的天津曾经轰动一时,家喻户晓。李寿民后来即以此事为素材,写成了小说《轮蹄》(又名《征轮侠影》),这也是李寿民唯一的一部言情小说。此案虽了,但翁婿之间的怨恨却终生未解,互不往来。据说《蜀山剑侠传》中那个生相丑恶、专吸人血而神通广大的绿袍老祖,就是影射孙仲山的,足见李寿民对岳丈的怨恨之深。 李寿民为了与孙仲山赌气,也为了报答孙经洵坚贞不渝的爱情,发誓要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因此在官司打赢后并没有马上成婚,而是想方设法赚钱。直至1932年2月5日,李寿民与孙经洵才正式结婚。婚前孙经洵特至医院做了妇科检查,证明身为处女,并登报声明。新居选在天津日租界秋山街,尚小云赠送了全套家具。婚礼采用西洋式,相当隆重,主婚人为段茂澜,为新娘执婚纱者为袁世凯的孙女袁桂姐(后来认为义女)。婚后不论生活多么坎坷艰难,夫妻始终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并养育了七个子女。李寿民为了感激至友段茂澜,七个子女的名字皆用段茂澜之字“观海”中的“观”字,即观承、观芳(女)、观贤(女)、观鼎、观淑(女)、观洪、观政(女)。 1932年是李寿民时来运转的一年,在这一年,红鸾星和文昌星同时在他头顶上高照。新婚不久,天津《天风报》老板鉴于他曾在该报做过编辑和记者,又不时发表短文,文笔优美动人,便请他写一部连载小说。李寿民虽未写过小说,却自信可以胜任,于是一口答应。写什么呢?他立即想到了武侠小说。首先,武侠小说在当时的北方大行其道,十分流行;李寿民也耳濡目染,十分熟悉。其次,李寿民从七岁起,三上峨眉,四登青城,总共在山上生活过一年半,对这两座名山的一丘一壑、一涧一水、一草一木、一观一寺,无不了如指掌,并做过详细笔记,画过游览草图;同时结识了不少和尚道士,听了不少新奇故事,还学会了练功练气。这一切都是武侠小说的极好素材。那么使用什么笔名呢?李寿民觉得“木鸡”只是自我调侃,“寿七”又有点粗浅,一时委决不下。这时孙经洵说话了:“寿民,我知道你心中有座楼,那里面藏着一颗珠子,就用‘还珠楼主’作笔名吧。”“还珠”既是一个典故,又暗指李寿民的初恋对象文珠,可谓妙不可言。李寿民既佩服爱人的才思,又感激她对自己的理解。因此从当年的7月开始,便以还珠楼主的笔名,在《天风报》上连载《蜀山剑侠传》。不料作品一经发表,《天风报》的发行量便直线上升。不久,天津励力印书局(后改名励力出版社)又将该书结集出版,销售依然火爆。于是还珠楼主一呜惊人,文名鹊起。从此一发不可复收,此书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总字数将近五百万,还没有写完。《蜀山剑侠传》一炮打响后,又陆续推出了《青城十九侠》《蛮荒侠隐》《边塞英雄谱》《云海争奇记》等,皆大受欢迎。 李寿民为了更大的发展,便带着天津给他的两大礼物一一终身伴侣和作家名望,移居古都北平,并置了房产,成为职业作家,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除了续写在天津的未完之作外,又陆续推出了《轮蹄》《皋兰异人传》《天山飞侠》等。至日寇侵占北平时,李寿民已经推出了八部小说,成为一位享誉平津的著名作家了。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名声,为他带来了一场灾难。先是汉奸周大文请他出任日敌电台伪职,被他一口拒绝。接着,时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的周作人亲自出面劝驾,仍遭拒绝。事有凑巧,有徐姓出版商看准了出版李寿民的作品可获厚利,欲将其出版权从天津励力出版社挖过来,也遭到了李寿民的拒绝。姓徐的一怒之下,便托其为日寇当翻译的亲戚,在日寇面前诬陷李寿民为“重庆分子”,加上李寿民两次拒绝出任伪职,于是被日寇投进了牢狱。在狱中的七十多天里,李寿民受尽了各种酷刑,如鞭笞、灌凉水、用辣椒面揉眼睛等。李寿民的获释也颇有戏剧性,除了孙经洵四处求亲托友斡旋外,还与他精通卜卦有关。一个日军大佐请李寿民为其算卦,竟算得丝毫不差。加之日本人又找不出李寿民为“重庆分子”的任何证据,才被释放。李寿民本来颇通气功,身强体壮,经过七十多天的酷刑折磨,身体几乎垮掉。其视力损伤尤为严重,以致后来只能写大字,不能写小字,创作全凭口述,由秘书记录。 李寿民出狱后,略作休养,为了躲避日寇和汉奸的再次迫害,便只身逃到上海。上海人本来热衷于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所以此前李寿民的小说只在北方流行,在上海少有读者。因此李寿民初到上海时,仅靠卖字糊口,无力养家。后被颇有眼光的上海正气书局老板陆宗植发现,为他安排了住处,请他继续写作,并约定由正气书局全权出版。于是李寿民迎来了第二次创作高潮,除了续写平津未完之作外,又推出了二十几部新作,如《武当异人传》《柳湖侠隐》《峨眉七矮》《蜀山剑侠新传》《冷魂峪》《北海屠龙记》《虎爪山王》《黑孩儿》《青门十四侠》《关中九侠》《万里孤侠》《蜀山剑侠后传》等。一向热衷于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的上海人,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一下子迷上了李寿民那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新神魔小说和新武侠小说,以至出现了“还珠热”的盛况。李寿民在上海的知名度不仅超过了平津,而且盖过了所有上海作家。由于他的小说都是边写边分集出版,所以每当新作一出版,书店门口便会排起长龙。他的巨著《蜀山剑侠传》还被改编为京剧连台戏,在大舞台久演不衰。由于作品广受欢迎,供不应求,李寿民子女又多,家累甚重,不得不同时口授几部小说,每天都在一万字以上。而各部小说的众多人物和故事(如《蜀山剑侠传》有上千人物和上百故事)却井井有条,纹丝不乱,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其才情出众,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这种巨大的压力使他染上了烟霞癖,成为他后来生活的一大祸害。 直到抗战胜利后,社会初步安定,李寿民的稿酬也相当丰厚,才把家眷由北平接到上海,全家得以团聚。 然而正当李寿民踌躇满志的壮年时期,其创作事业也进入如火如荼的鼎盛时期,却因时局的巨变而使其创作之路走到了尽头。一向风行民间的武侠类小说,似乎突然变成了洪水猛兽,“谈武侠而色变”的气氛笼罩于九州大地,图书馆也通统将其束之高阁,禁止借阅,以至于武侠类小说完全销声匿迹。这就是李寿民的大部分小说皆被腰斩、成为断尾蜻蜓的唯一原因。这是李寿民无可弥补的遗憾,也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读者无可弥补的遗憾! 李寿民的最后十来年,一度暂居苏州,旋又移居北京,都是在惶恐中度过的。他虽然没有被戴上什么政治“帽子”,并前后任上海天蟾京剧团、总政京剧团、北京京剧三团的编剧及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为剧团写过不少剧本,但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笼罩在他的头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数十部小说似乎都变成了深重的罪孽,他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更像是变成了憧憧魔影,使他挥之不去。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一本不剩。这种恐惧感和负罪感,使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这倒帮了他一个大忙,使他在那场“放长线钓大鱼”的政治阴谋中没有上钩,保持沉默,从而侥幸成为“漏网之鱼”,逃过了一劫。然而最终还是没有逃过那“批判的武器”的致命一击。1958年6月,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便把他打成了脑溢血,虽经抢救脱险,终造成左半身偏瘫,生活无法自理,自此辗转病榻两年有余。当他口述完历史小说《杜甫》,秘书以工整的钢笔小楷记录下杜甫“穷愁潦倒,病死舟中”那一段的描写时,李寿民对妻子说:“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第三天,即1961年2月21日,还珠楼主终于与世长辞,终年只有五十九岁,恰与一生坎坷的中国“诗圣”杜甫同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李寿民虽然一生坎坷,结局凄惨,但他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古老的文明祖国。他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总计达一千七百万字的四十部小说,还有几十个京剧剧本。他的《蜀山剑侠传》更荣登于香港和内地两个专家组评出的两个“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之上。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新神魔小说,为中国小说增添了一枝璀璨的奇葩。他的小说曾为一代人所着迷,并将永世流传。 裴效维 2011年12月15日于北京蜗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