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爱故乡,一说起家乡,天津人张口最爱说的那句话就是:“咱们天津卫是一方宝地。”其实天津一没有多少良田,二没有一座矿山,就是靠着九条大河,硬是世世代代地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天津民众,就这一点,天津就有资格称是一处宝地。
天津的知名度是和天津的土特产连在一起的。在日本,无人不知天津甘栗。日本人不吃日本栗子,只吃天津甘栗,许多做天津甘栗生意的人,由此发了大财;在东南亚,人们最爱吃的菜是天津大白菜,在没有空运之前,那一带地方把天津大白菜看得比最贵重的水果还要珍贵;至于南方一带百姓认为是水果上品的天津鸭梨,那就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了。
天津有了这三种世界闻名的特产,你说天津是不是一方宝地?只有真正的天津人才知道,全世界认为是天津特产的那三样东西,其实有两样不是出在天津的:天津鸭梨,其实是泊镇鸭梨,只是泊镇地方太小,出产的鸭梨要集中到天津运往各地,所以人们才把泊镇鸭梨称作是天津鸭梨。栗子生在山里,天津没有山,如何会出产栗子呢?所谓的天津甘栗,就是本产于山地的栗子,集中到天津发往各地,于是才有了天津甘栗的美名。大白菜倒是天津的作物,天津郊区的大白菜的确与众不同,天津大白菜那菜心甜得和水果一样,天津人以此为骄傲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天津人把自己的家乡看做是一方宝地,自然是一种热爱家乡的情结。只是,这种爱家乡的情结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天津人认为天津什么都比外地好:吃的讲究,穿的时髦,全中国哪里也比不上天津。
老天津人说天津好,名副其实,天津那时候确实比北京好。而且在本世纪初,天津比香港好,那时候香港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现如今香港繁荣起来了,再见到香港人,那就觉着自己寒碜了。这叫风水轮流转,没辙。
本世纪初,当北京还是满城土路的时候,天津租界地,早就修成沥青马路了。英租界维多利亚路,也就是今天的解放路,路边建起了高楼大厦,马路也宽敞平坦,而且清扫得干干净净,赶上雨天,到了晚上,路面上边连人影都能照出来,看着果然令人心旷神怡。
修了马路,自然就要安装电灯。本世纪30年代,天津开始有了路灯。入夜,天津条条马路灯火通明,比起那时的北京人晚上出门还要提个灯笼照路,天津应该说是现代化了。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已经沐浴着近代文明的曙光”。
柏油马路、高楼大厦,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津的面貌。新式的桥梁建筑,更使天津格外美丽壮观。早在1887年,天津就在子牙河、北运河交口处建起了一座单孔拱式铁桥——大红桥,50年后,在被洪水冲毁的大红桥附近又重建起了更加恢宏的新大红桥。
在此之前,1927年,在老龙头火车站附近,建起了一座万国桥,天津人称之为法国桥,也就是现在的解放桥。这座桥桥身分为三孔,中间的一孔为双叶立转开启跨,可以自由开启。至今70年的时间过去,这座桥还在使用,如今许多影视作品,每到表现天津的时候,常常就出现这座铁桥,以表现天津的雄伟壮丽。
P19-P28
土著天津人,生在天津,长在天津,成长在天津,奋斗在天津,天津人的小毛病,有口饱饭吃,哪儿也不想去,不光是不肯离开天津,还看着外地人不顺眼,阿Q老哥,进了趟城,看着城里人就是别扭。咱们叫长凳,他们叫条凳,咱们吃鱼放葱段,他们吃鱼放慈丝,可笑,可笑。
老朽天津人,幸好没有老天津人的自闭毛病,栽也敢说是走南闻此有点见识了,我看外地人并非那么不顺眼,就说吃鱼吧,放葱丝也是吃,放葱段也是吃,到过日本,生鱼片,天津人一听笑掉大牙了,可是你吃吃看,人间美味呀。
少见不应多怪,天津人虽有多怪之嫌,但天津人不排外,你吃鱼放葱丝也好,我吃鱼放葱段也好,你吃生鱼片也好,谁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按照你的吃法,吃过饭,咱们一起奔码头找饭辙。
对了,这就是求同存异,为了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养家活命,共建美好家园,就这么着,吃鱼放葱丝的,吃鱼放葱段的,吃熟鱼的,吃生鱼的,只要本本分分,大家一定能够和睦相处,遇到天灾人祸,无论天南海此,一块饽饽分着吃,一条船,都坐上,同舟共济,天津人就是厚道。
悲也夫,那个无限温暖的老天津已经荡然无存了,时代总要进步,生活总要变化,怀旧,补充一点点乡情,干是翻翻旧相册,就成了最大的乐趣。
打开旧相册,指着退色的一张张旧照片,告诉孩子,这张是爷爷的照片,站在爷爷身边的孩子,是你的父亲。再指着一张旧照片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奶奶,奶奶身边牵着小狗的那个孩子,也是你老爸。
再告诉孩子,这张照片拍照在什么地方,这是老宅院的哪间房,地上是什么方砖,室内是什么摆设,那只花瓶又是什么年代被什么英雄砸碎的。一切一切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沉淀在记忆里的依然是对于亲情和乡情的怀恋。
沉淀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自己小小的家庭,更是一座城市,一片旧土,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生活历程。
一次难得的机会,一些朋友得到了一大批旧影照片,全都是中外摄影家们百多午来在天津拍下的珍贵历史影像,洋洋大观,有战争年代的,有历史记忆的,有生活景象的,个人的、社会的、市井的、家庭的,绝对丰富乡彩。
如呆只是一点点怀旧情结,这千多张发黄的照片虽然珍贵,但也仅仅是私人记忆罢了。但这些照片每一个瞬间都是历史,每一张照片里都沉淀着无P艮丰富的人间冷暖,每个影像都系结着风云沧桑,梳理这些照片,你会发现昔日天津的完整风貌。
天津百年旧照片,点燃起我绵绵的乡情,更牵动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挚爱,看着天津百年旧照,心头油然升起庄严的自豪。我想,应该利用这些珍贵的照片做一本书,让没有看见过旧日天津的年青朋友们,对于我们这座城市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有人说“怀旧是人衰老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怀旧”,正是人们以新的生活感受唤醒旧日的情愫,雨又在无限温暖的怀恋中,蕴涵着对干未来生活更美好的向往。每每我在书店看到二三十岁的小青年在翻阅老照片一类的书时,我就想,这些老照片在青年人的心里,一定正孕育着新的人生领悟吧?
写老天津,不是怕活少,而是帕话多。一旦打开电脑,话题就收不住了,再有,还想挖掘些什么意义,这一下,江河泛滥了,不敢说下笔如有神,至少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诸君想来也知道,“卫嘴子”一旦打开了话匣子,那是没法把他的嘴巴捂上的。这本书,照片可贵,文字未必多么顺畅,只当做向朋友们讲述几则天津往事吧。
《老天津——津门旧事》,十五午前,曾经由一家出版社出版,读者也颇喜欢,十五年时间过去,楚尘文化公司又想起这部书,他们在得到更多资料、看到更多照片的冲动下,希望我重新做一个新版的《老天津》,以满足当下新一代读者的需要。
经过差不多一午的时间,今天,新版《老天津》终于面世了。在此,我要向曾经搜集到老天津大量照片、并做成旧版《老天津》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更要向重新丰富内容,重新设计装帧新版《老天津》的楚尘文化公司朋友们表示感谢。
无论是出版人,还是作家,我们共同担负向读者不断提供阅读愉悦的责任,出版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是出版人的成绩,得到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更是读者的幸运。而为做成这本书付出辛劳的写作人,看到一本书能够有几十年的艺术生命,更是一种欣慰。
林希
二〇一四年五月 天津
林希所著《老天津(津门旧事)/老城影像丛书》展现了百多年来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拍摄的各种各样的照片,洋洋大观……有战事的、政闻的、史料的,也有社会的、市井的……如果只是因为一点点怀旧情结,一张发黄的照片就未必那么珍贵。因为每一秒瞬间都是历史,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生,每一个角落都系结着一段故事。旧照片留给人们的是无限丰富的人间冷暖,是天津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风貌。 城市记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老天津不能在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里储存,老天津是文化景观,老天津是温馨家园,沿着情感记忆的绳索,走进老天津的神奇溶洞。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京畿重镇,津卫之所;数不尽河海民情、百年风华,叙不完租界白楼、前卫时髦。
林希所著《老天津(津门旧事)/老城影像丛书》300余幅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活色生香,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