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000年镌刻的埃及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鸟类迁徙的惊叹。纵然不提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人们设法理解鸟类为何以及如何迁徙,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第一个论述鸟类迁徙问题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惜他的观点不对头。他指出某几种鸟是迁徙性的,这没有错;但他断言那几种鸟在迁徙的路上变成了别种鸟儿,这就把事情给完全搞混了。
到16世纪,欧洲探险家进行环球航行,欧洲人在美洲定居下来。在人们拓宽了的眼界下,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就暴露了。可是又发生了新的争论,博物学家相信,类似于上述的鸟可往返于很长的距离之间,有些甚至从一个洲到另外一个洲,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博物学家无法解释,轻盈如鸣禽,才百把克重,怎能飞越即便人类也才刚开始征服的距离?于是另一些理论家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鸟儿根本没有迁徙,它们在原地销声匿迹,是因为冬眠了。既然像熊这么大的动物都能冬眠,小小的鸟儿当然更容易冬眠。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也难找到证据:鸟儿如果冬眠的话,是在哪儿冬眠?为什么没人看见它们在冬天的藏身之处?
人们后来发现,鸟儿冬眠的事确实有,但十分罕见。加利福尼亚沙漠地区纳托尔的蚊母鸟就是其中一例。还有其他一些鸟,尤其是猫头鹰科的,既不冬眠也不迁徙。例如,条纹猫头鹰和大角猫头鹰一年四季生活在同一地区。最小的猫头鹰是美国西部的精灵猫头鹰,身长仅15.2厘米,会迁徙到墨西哥,因为它们的食物是昆虫,不是小型哺乳动物,而在冬天的几个月里没法找到昆虫。
造成鸟类迁徙的是食物匮乏,而不是季节寒冷本身。我们人类当中的“雪鸟”在温暖的佛罗里达过冬,又回北方歇夏。真正的鸟儿可不是这么回事,它们无暇找寻宜人的气候,却要觅求果腹之地。觅食的冲动能把它们赶上迢迢旅程,那是连生活在如今大型喷气客机时代的人类也未免望而生畏的。北极燕鸥每年迁徙时从位于北极圈的筑巢地经欧洲和非洲的海岸南下至南极地区。食米鸟由加拿大到巴西南部、阿根廷和乌拉圭的草原,行程8045公里。有些鸟在迁徙中飞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纹头雁以8991.6米的高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还有些鸟作长距离不着陆飞行,那当中的时差适应,人类得花上一个月才能恢复。黑顶白颊林莺在秋天从马萨诸塞海岸起飞,36小时后到达大西洋上某处,赶着西印度群岛的贸易风,飞抵南美洲海岸。这是一次为期四天的不着陆飞行。
使科学家怔住的不仅仅是鸟类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距离,更让他们为难的是不同种类的鸟还有不同的迁徙方式。例如,大多数种类的鸟会飞离径直的航线,以免在开阔的水域上空长时间地飞行。这好像很合乎逻辑,因为陆地生活的鸟在开阔水域上没地方可以歇脚或觅食。可是为什么有些鸟偏偏要进行这样艰难的飞行呢?黑顶白颊林莺怎么会接连四天在海上进行不着陆飞行?更叫人困惑不解的是,红喉蜂鸟要吃大量的食物方能维持两翼极其快速的拍动,为什么能从美国南部到尤卡坦半岛再回来,进行跨越墨西哥湾的长途飞行呢?按理说在所有各类鸟中,它们最有条件绕道靠近陆地飞行,免得飞行804.5公里,越过墨西哥湾。
像这样一些叫人费解的问题,使许多专家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了解鸟类迁徙之谜。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确定鸟类迁徙方式的工作有了一些进展,因为在鸟类筑巢地给鸟腿加箍带或环的做法得到了普及。另外,全球的鸟类观察爱好者见到带箍的鸟儿时都愿意自觉报告消息。在他们的帮助下,科学家绘制出了复杂的鸟类行程地图,关于鸟类迁徙的位置和时间问题因此有了详细解答。但仍然让琢磨不透的是迁徙的机制问题。
人们已经搞清,大多数种类的鸟不是拖家带口迁徙。在大部分情况下,雄鸟比雌鸟和刚会飞的幼鸟先离开夏季筑巢地。雄性的红喉蜂鸟早在7月底便动身回墨西哥,而同种的雌鸟和幼鸟要在美国待到lO月份。,另,一方面,三种天鹅,包括小身材的冻土带天鹅和大得多的号手,天鹅(两者都是北美的鸟类),却是举家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筑巢地,迁徙到美国境内的冬季觅食地。天鹅合家迁徙的原因,在于它们成熟得比大多数鸟类慢,幼鸟需要得到一切可能的帮助,才不至于在迁徙途中迷路。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