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汤兑上水,可以被我们享用多少次。本书从“兔子汤”这则寓言切入,深入探讨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内在心灵与生命的困惑。书中所有文章也因此都指向这样一个意图:如何通过一种内外兼修的生活与思考,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包括与个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相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兔子汤的汤的汤/救火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希我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兔子汤兑上水,可以被我们享用多少次。本书从“兔子汤”这则寓言切入,深入探讨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内在心灵与生命的困惑。书中所有文章也因此都指向这样一个意图:如何通过一种内外兼修的生活与思考,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包括与个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相处。 内容推荐 一只兔子熬成的汤可以享受几次?一次?还是两次?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操作:把第一次喝剩下的兔子汤兑上水,可以再熬出一锅鲜美的汤,当这锅兔子汤的汤又剩下一半的时候,再兑上水,再如法炮制,如此循环往复,兔子汤的汤的汤,兔子汤的汤的汤的汤……最终,这只可怜的兔子,不知道会被我们享受多少次了。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善于分配和使用生活中有限的生命与情感资源,往往构成和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本书内容即侧重于这样一个生命体验的内在历程,全书从“兔子汤”这样一则寓言切入和展开,深入探讨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内在心灵与生命的困惑,所有文章也因此都指向这样一个意图:如何通过一种内外兼修的生活与思考,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包括与个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相处。 目录 卷一·饮食 面包是基督的身体/海刀客 “驻京办”在做饭/巫昂 北京厨房冒险/安·马赫 猜忌水煮鱼/陆健 烩面/古清生 康德饮食观/王小径 马神庙院烹鲜鲍/大踏 美食家三境界/长河 美学主义牡蛎/杰妮 食为先/波儿 食物是最好的诗歌/陆健 一饭炒天下/陆健 苏北小镇的中秋夜宴/涛声 在北京吃鱼/牧愁 最爱烧烤/阿翔 情倾文人菜/李怀宇 喝出一点态度/胖马千里 喝多少算高/了了 卷二·身体 喜欢喝龟汤的男人/老黄 拒绝大脑伟哥/陆张 女人脸大/何叶 半天美丽/韦深 圣迹与健身/阿特·布希沃德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我被人虚构了/蓝野 单眼皮、双眼皮/佚名 爱情起死回生/韶华 生活之“轻”/农先安 卷三·内省 33自省/海刀客 茨威格的忧郁/周江林 逛逛小书店/虞晓翔 过一种简单生活/岳松梅 老外的乌鸦很宁静/宁风子 开车兜风/陆健 雨中的黑森林/杨晓春 清心之福/黄小辉 出逃/徐强 梦想之城/韩浩月 在陌生人荒原上铺一片热情的沙滩/黎文 博客不随地大小便/大卫 想做犬儒/素侠 富人觊觎幸福/乐天123 以穷人之心度富人之腹/木寒 安吉儿和松果/锐克·哲 和一只猫咪道别/欧雪冰 人可生如蚁美如神/陈希我 不甘堕落的“油脂青年”/陈以省 一般快乐吧/天边 欲望像树一样生长/黄真 一条母BASS鱼/流言 宽于律己/陈可器 卷四·世事 小资不如愤青/王跃文 国人不过愚人节/素侠 记忆中的黄亭子酒吧/素侠 被遗忘的海子/素侠 看露天电影/罂束 动画片与国民性/牧愁 方丈都是CEO/宁风子 论艾菲尔铁塔的“倒掉”/海刀客 丽江乌托邦/陈希我 脆弱的城市/罂束 黑人里多的死屋手记/海刀客 惆怅归乡路/刘瑜 《雨人》原型的坎坷人生/陈韵 “非洲辛德勒”的悲歌/兰波 舒和兄妹的故事/冯晓虎 凯文·卡特的宿命路/古诺 过好这一刻/秦利 一种轻微的文化休克/秦利 活着就意味着希望/高昱 土豆的国民性表达/海刀客 悠闲欧洲人/张澍生 这就太离谱了/覃富鑫 你是中国来的/陈希我 日本人的“缩”与“扩”/陈希我 试读章节 面包是基督的身体 在人类一切共同的天性中,最为普遍的就是他们必须吃、喝。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与朋友聚餐,很自然地就谈到了关于吃的话题。在座的有几位老外,苏桑是其中较有哲学情怀的一个。 “与吃不同,人类其他感官都是可以交流的。比如,我们看到的,别人也可以看到,我们听到的,别人也可以听到,但只有吃是不可以交流的。每一个人体验的味觉都是他自己的,不可能与他人分享。因此,从个体主义的角度看,吃是最高级别的感官。” 具有阿拉伯背景的阿列谢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吃是一种更具有社会化特征的行为。在伊斯兰教的传统中,共同进餐往往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仪式,它象征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甚至能化敌为友,使人们得以忽视相互之间的差异。即便在你们的基督教传统中也同样如此,你们不是常说面包是基督的身体吗?” 苏桑和阿列谢的争论很自然地将话题引申到关于吃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争议上,一场随机的聊天演变成一场严肃的哲学讨论。作为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我自然更认同阿列谢的观点。不过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吃并没有承载那么沉重的价值诉求,而是更多地被视为亲人或朋友之间传递感情、分享愉悦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在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传统中,吃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印度教徒往往单独进餐,以便绝对确定他没有触犯任何有关进餐的条律。在印度教的教规中,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的人一起吃饭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在古代犹太人那里,共同进餐往往暗指在神的餐桌前的兄弟关系。 1267年,维也纳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极端反犹的会议,这次会议明令规定基督教徒不得与犹太教徒同桌吃饭。而11世纪的剑桥行会则规定,对那些与杀害行会成员的人同桌进食的人必须严惩不贷。 毫无疑问,吃是一种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想象欧洲中世纪行会制度盛行时期,普通的饮食会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只能猜测,在中世纪这个不安定的时代,遵守一定规则的饮食行为已成为一种带来安全感的重要活动和象征。 这就体现出一种联系——尽管本来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理活动,但通过这种社会学模式的联系,吃这种行为已成为整个社会高级秩序组成的一部分。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方说,这次和朋友们聚餐是在一家西餐馆里。当我们拿着刀叉慢条斯理地品尝美食,一边喝着红酒一边侃侃而谈时,我们所进入的情境是吃农家饭时所难以想象的,哲学成了这个时候再自然不过的话题。在这里,吃暗示了这个社会某种分裂的状态,所谓社会阶层和秩序在这里得到了微妙的体现。 食物越高级,所代表的社会趣味和审美价值就越高。这一点,是很多品位阶层津津乐道的。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人对红酒、对器皿或者对某种具体菜肴制作工艺的极度强调,如果排除社会批判意义上的争执和评说,这种强调无疑是合理的、必然的,因而也是应当提倡的——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人不能获得这种生活而剥夺了另一部分人享受优雅生活的权利。其中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可以靠更持久的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且,归根结底,这种道德矛盾和冲突终究和吃无关。 聚餐终于如预料中的那样,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我们按事先商定好的,大家各自掏钱,AA制付款。这种付款模式,既体现了我们对某种文化规则的认同和接受,同时又具有某种经济学意义——从博弈的角度看,一群人付款比一个人付款更容易,因而也更容易实现,聚餐不再成为财务或者情感上的一种负债。 因此,当我面含微笑从口袋里优雅地掏出几张钞票的时候,心里不由想到:如果说,对那些传统的基督徒而言,面包是上帝的身体,那么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人来说,面包就是我们自身的灵魂。 …… P2-5 序言 需要救火的日子 这多少是一个显得有些怪异的丛书名。 缘起是若干年前看到的一部日本电影——《等待救火的日子》。电影说的是一群救火队员与某座小镇之间的一个安静、洗练而动人的故事。救火队员平日的生活颇为闲淡,甚至枯燥,小镇也很平静——很久以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更遑论什么火灾之类的事儿。于是,一场火灾,就成了这群救火队员内心某种隐秘的期待,藉此既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又能稍稍打破一下平B过于宁静的生活。 显然,“等待救火的日子”并不仅仅是这群救火队员真实生活的某种直白的写照,通过某种双关的手法及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叙事,导演最终将电影变成一部启示意味丰富的作品。 当年观看这部电影,就有感于“救火”一词内涵的丰富,多年以后有机会编辑这样一套耐人寻味的丛书,就名为“救火文丛”吧。 与电影不同的是,如果说电影中的角色,对“救火”还仅仅是一种期待,那么对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现代人群来说,“救火”就成了某种持久而现实的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哗而迷乱的时代,种种令人抓狂的欲望时时刻刻都在焦灼、燃烧着我们的内心。不是说这种燃烧就一定不好,但过于持久、猛烈的燃烧,灵魂乃至生命就难免有被焚毁的危险,至少也会让生活质量严重受扰。只要对生活哪怕还有那么一点点灵魂的诉求,“救火”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持久的主题,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这个功利化时代人们的普遍体悟。于是,本套丛书的宗旨就定位为“抓狂时代的阅读和救赎”,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吧。 说得通俗一点,本套丛书的目标是打造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现代知识及职业人群的心灵鸡汤类读物。说“第一套”或许有些托大,但目前市场上类似定位的读物还确实少见。与普通心灵鸡汤类读物不同,书中所选文字除了一些朴素的情感表达外,兼具更多智性、时尚及人文趣味,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在更贴近自身表达与思考语境的阅读中,更高效地获得心灵涤荡——毕竟,时间对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救火”也要讲究效率。 最后,感谢所有为本套丛书友情撰稿的作者及朋友们,他们都是目前活跃于国内文坛及各大媒体的记者、编辑、作家与自由撰稿人,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也正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富于智性的思考、表达和体悟,才最终促成了本套丛书及其宗旨的实现。 书评(媒体评论) 烩面之长确实令人难忘,如果要将面整条夹起来悬吃,得架起梯子站上去。我觉得吃确实含有形式主义的成分。 ——古清生 匈牙利有个俚谚因为爱吃你做的菜,所以才和你做爱。家住马神庙某号院的主人小贾说.从做菜到做爱,不是一点逻辑关系都没有的。 ——大踏 一个30岁的男人,他的尴尬在于,既不能像一个40岁的男人那样盼着“升官、发财、死老婆”,又不能像一个20岁的小男人那样整日“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一个30岁的男人就必然陷入这样一种困局,既要像一个40岁的男人那样追求一个既定的现实目标,又希望像一个20岁的小男人那样保留一点梦想。 ——海刀客 在青灰的露天空地上,一面白色的幕布正在升起,几颗黑色的脑袋在移动。朋友们都欢呼了起来,一些逝去的记忆突然被唤醒:这不是露天电影吗? ——罂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